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古老的圣坛(世界上最古老的圣坛是)
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1998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
宏大的祭天圣殿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设立四郊分祀制度,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天坛内外墙垣,改土墙为城砖包砌,内坛墙建成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天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用“象天法地”的手法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乐舞官、舞生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天坛还有九龙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灯、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等古迹。
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
精制巧妙的建筑艺术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的殿宇,它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是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实例。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墙体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天坛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树龄逾数百年。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极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朝中叶形成颇具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茵茵的绿草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巍峨壮美的祈年殿,圣洁崇高的圈丘,优雅庄重的斋宫,都坐落在万千树木掩映中,形成独特的坛庙园林景观,形成了妻妻芳草与参天古柏相映生辉的壮美景观。
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天坛是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实例
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天坛是一处集中国古代建筑学、声学、历史、天文、音乐、舞蹈等成就于一体的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坛初建成时开始,天坛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专用祭坛的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也结束了贯穿中国历史达五千年的祭祀史,专用于为皇帝祭祀服务的天坛从此“任人游览”。1918 年,民国政府将天坛辟为公园,实行售票开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组建了天坛管理处 ,1957年天坛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天坛的文物保护、园林绿化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 年修复圜丘坛内外24座损星门,1993年复建了圜丘望灯杆,以后又陆续复建了东北外坛墙,重修了南神厨、三库、宰牲亭等。

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
天坛每年秋季(9月底至11月中旬左右,2012年为10/25-11/18)会在神乐署举办菊花展。天坛栽培菊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1954年天坛重新培育菊花,菊花品种曾多达859种。到上世纪60年代,天坛培育的一株“千头菊”开花多达1270朵,在北京园林界传为佳话。菊展时期,平日演奏中和韶乐的舞台上会摆放多种艺菊(造型菊)。而中和韶乐的演奏班底在菊花丛中,为游客演奏《花好月圆》、《菊花台》等乐曲。展览现场,专家还将为游客讲解古乐知识,示范古乐器演奏技巧。春节期间天坛会举办“祭天”大典,“祭天仪仗”展演在丹陛桥上举行,并在祈年殿院内展演“祭天乐舞”,在神乐署凝禧殿展演“天坛古乐艺术”。展演活动在服装道具、礼仪规制等方面都尽量遵循了清代“祭天”大典原貌。
圣坛的意思
圣坛是一个极为神圣、庄严的处所,这是人在祭拜、膜拜、供奉神明的地方,同时也是神明给予指示、显灵的地方,也就是一处人神相互沟通的场所。
科隆的基本简介
科隆横跨莱茵河两岸,人口100.7万(2009年),面积405平方公里,是德国第四大城市。
一译“科伦”。公元前38年建为古罗马要塞。曾是汉萨同盟主要成员。因位居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冲,中世纪时经济已颇发达。十九世纪中叶后,随鲁尔煤田开发和铁路修筑,发展更迅速。巨大水陆交通枢纽,重要的河港。科隆-波恩航空站位于东南郊,市内有通往布鲁塞尔、波恩等地的直升飞机场。工业有军工、冶金、机械、化学、制药、炼油、纺织、食品等部门。全国重要褐煤产地之一,建有大火电站。全国金融中心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严重破坏。多古迹,如著名科隆大教堂(圆顶上的两塔尖高达161米)、罗马时代地下广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创办《新莱茵报》。
科隆还是一个以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大教堂闻名于世的城市。屹立在莱茵河边的科隆大教堂高157.31米,它有两座哥特式尖塔,北塔高157.38米,南塔高157.31米。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目前最高的双塔教堂,它已成为科隆市的象征和游客们向往的名胜之地。站在高高的塔顶极目远望,莱茵河犹如一条白色的锻带从旁飘过。
科隆大教堂的正式名字叫圣·彼德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直到1880年才最后竣工。科隆大教堂包括五个殿堂和一个饶圣坛而建的带有三个偏堂的回廊。圣坛还保持着初建时的模样,这个圣坛是中世纪德国教堂中最大的圣坛,圣坛上的十字架也是欧洲大型雕塑中最古老、最著名的珍品。圣坛的两则还排列着有104个座位的坐椅。在科隆,这座巨石建筑物不仅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必去之地,同时它也是人们歇息、游玩的地方。教堂内静谧、幽暗的气氛同教堂外五彩缤纷、人声鼎沸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堂前的广场还是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场所,每年的5-9月,每逢周末人们都要在此举行民俗庆典活动,场面十分热闹。 是科隆的又一个盛世。公元795年,查理大帝定科隆为大主教驻地。此后,城池经几度扩建,到12世纪时,今日科隆内城的规模就已经奠定。半圆形的城垣总长6公里,开有12座城门,现存3座,从中仍可窥见中古科隆城的雄伟气势。那时科隆有居民4万人,是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人口甚至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科隆的兴盛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南北水路和东西大道的要冲,又是朝圣要道。舟楫车马都从这里经过,八方货物也在这里集散。科隆当时还有一个特权,即:所有途经科隆的货物,都必须首先在该市展销3天,才能继续转运。这对于科隆的商业,无疑是一大促进。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科隆的富商和手工业行会夺回了城市管理权,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统治者。科隆成为帝国自由市和汉萨同盟的重要城邦。
铁与蒸汽机的时代为科隆带来了第三个兴盛时期。1815年,科隆被并入普鲁士。1839年,铁路修到科隆,与河运联成一气。随着鲁尔煤田的开发和铁路的延伸,科隆一跃而成近代的工商业都市。1876年,发明家奥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轰动了各国工业界。从1917年到1933年,阿登纳担任科隆市长。在他的推动下,科隆建起了内外环绿化带和博鉴会场设施,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遭到猛烈轰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战后,科隆在废墟上重建,这座历尽沧桑的莱茵古城,如同灰烬中飞出的金凤凰,又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
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城市,它建城于罗马时代,当时的名字为“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这个名字来自于罗马皇后小阿格里皮娜,她是在莱茵河畔诞生的。公元50年当时的居民点被提升为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下日尔曼尼亚省的省会。公元80年通过建造艾费尔沟渠科隆获得了罗马最早的沟渠之一。今天科隆的名字是从罗马名字中的Colonia简化过来的。从313年开始可以证明当地有一位主教。
进入中世纪后科隆保持了它的重要地位。455年弗朗克人攻占科隆。至6世纪科隆是一个独立的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后来它被并入克洛维一世的法兰克帝国,但是在当地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权。市内长时间有罗马人与法兰克人同居。从6世纪到8世纪市内不同民族的人融合同化。法兰克人接受了罗马人的文化比如建筑和玻璃制造业。墨洛温王朝末期科隆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最晚从加洛林王朝开始科隆的主教和大主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科隆对神圣罗马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和解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有一段时间奥托二世的皇后提奥法努在科隆出任帝国执政,她本人是希腊人。10世纪里在科隆有多个修道院成立,市内建筑了许多新的教堂。此后科隆在一系列很有作为的大主教的领导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思想中心。1164年大主教莱纳尔德·冯·达瑟尔将东方三博士的遗骨从米兰移到科隆,使得科隆成为一个重要得朝圣地。在中世纪中期科隆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科隆的城墙多次扩展。1225年建成的城墙有16个城门,比当时同时由腓力二世建造的巴黎城墙还要大。从12世纪开始科隆与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市一起被并称为圣城,它当时的正式拉丁语名称为Sancta Colonia Dei Gratia Romanae Ecclesiae Fidelis Filia(上帝授予的神圣的科隆,罗马教廷忠实的女儿)。当时市民决定建造一座绝无仅有的大教堂来存放圣迹。1248年科隆大教堂奠基。
1259年科隆获得了物品待售权。科隆市民对所有在莱茵河上运输的货物享受首购权利。这为科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1288年科隆大主教与市内的市民贵族之间的斗争以市民获胜暂时告终。大主教的军队在战场上被战败,科隆不再属于大主教的领地,大主教被迫迁往波恩,只有在举办神事时才有权入市。科隆成为汉萨同盟的成员城市。不过科隆一直到1475年才正式成为自由城市。
1582年科隆大主教盖布哈尔德·冯·瓦尔德堡退出罗马天主教并与一个新教修女结婚后被教皇额我略十三世革除教籍。恩斯特·冯·巴伐利亚被设立为科隆大主教。此举防止了在七选帝侯中新教贵族成为多数。这个事件导致了从1583年至1588年的科隆战争。道依茨、波恩和诺伊斯被毁。
在三十年战争中科隆没有遭到破坏,科隆市民花钱来避免军队围攻或者占领。通过制造和出卖武器科隆还依靠战争大赚了一场。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于1794年入驻科隆。“圣城科隆”的历史便结束了。整个莱茵河左岸地区完全被并入法国,法军进入城市时许多科隆市民将他们当作解放者欢迎他们。至此为止被歧视的犹太人和新教徒获得了平等的权利。虽然法国统治时期当地的税务非常高,但是科隆人还是非常忠实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曾于1804年访问科隆。1815年科隆和莱茵兰被划分给普鲁士。通过当地银行家的努力科隆成为普鲁士继柏林后最重要的城市。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2月7日和8日,科伦陪审法庭分别以“侮辱当局”和“煽动叛乱”的罪名两次传讯并审判马克思、恩格斯等人。1849年5月,马克思被普鲁士当局驱逐出境,前往巴黎。
1880年在普鲁士国王的帮助下大教堂终于正式建成(整个建造时间为632年)。实际上科隆大教堂太大了,它不断地需要维护,因此它也被称为“永久工地”。19世纪末科隆的要塞扩展,老的城墙被拆除,城市得到扩展,此外也开始合并周边的村镇。今天中世纪的城墙只有少数地方被保留作为纪念。
1945年的科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受到英国和美国地毯式轰炸,市内90%的建筑被毁,市民数目从80万降低到40万。从1945年1月至3月在科隆1800名德国和外国的反抗组织人士被纳粹屠杀(战末罪行)。
1945年4月4日美国第82空降师的波格下士在德国科隆街头正在看一个警告标语;后方的豹式战车由于剧烈烧毁的关系,所有的扭力棒均已失去效用。直到1959年科隆的居民数才恢复到战前的水平。通过合并周边村镇科隆的人口于1975年超过了一百万,但是1976年又降低于这个数目了。 花露水在法语中就是“科隆之水”的意思。拿破仑时代,驻科隆的法国兵回故乡时,据说就是拿“科隆之水”送给妻子和恋人的。参观完大教堂后来到广场上,朝四面一望就能看到挂着4711招牌的商店。4711表示的是第一家出售花露水的店铺。原店铺在战争中被烧毁,现见到的是后来重建的。
在科隆想感受购物的乐趣,则必去“步行者天堂”的霍耶街(Hohe Straszlig;e)。那里禁止车辆通行,因而您可以尽情地逛街。出了大教堂笔直向左走就是了。百货商店、科隆香水专卖店、礼品商店、餐馆等排满街道两侧,非常热闹。
历史上,古希腊建筑——帕加马祭坛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说起帕加马王国,估计有很多小伙伴们会觉得比较陌生了。帕加马王国是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从马其顿帝国中分裂独立出来的一个小国,位于目前目前土耳其境内的西部地区。帕加马曾经一度成为了古希腊化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由于帕加马的统治者都非常热衷于艺术创作,所以帕加马也创造出了辉煌的雕塑艺术成就,出现了大量令世界赞叹雕塑作品。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属《帕加马祭坛》了,也可以称之为《宙斯祭坛》,这座祭坛建于公元前180年到前160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帕加马祭坛》吧。
其次,帕加马祭坛是古希腊化时期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古希腊建筑艺术典范之一。由于希腊人成功抗击了高卢人的大举入侵,所以国王欧迈尼斯二世专门兴建此祭坛用于纪念对抗高卢人的胜利。由于此祭坛的规模巨大,蕴含着高超的艺术表现,所以也被称之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再次,帕加马祭坛整体呈现出一个U字形,南北长达36.44米,东西长达34.2米。周围上层全部采用的是爱奥尼亚柱式,形成一个爱奥尼亚柱式的柱廊。柱廊一下是高度大约在6米的台基,在台基上雕刻走着一条非常巨大的高浮雕壁带,总长度达到120米,高达到2.3米,整体由大约1米的宽度雕刻石板连接而成。
第四,这个长达120米的浮雕带主要讲述的就是希腊众神与巨人之间的战斗,同时也是象征着帕加马对抗高卢人的胜利。在整个浮雕的内容当中充满了冲突的形象以及激烈紧张的气氛。这其中保存较好的就是一副雅典娜与一个巨人的战斗场景。在这个场景中,雅典娜右手扯住了巨人的头发,并且派出了巨蛇咬住了巨人的胸膛。巨人绝望的眼神以及表现出的绝望与痛苦的表情深入人心。另外还表现出了巨人之母盖亚举起双手像终身哀告,试图让终身饶恕他们的儿子,于此同时胜利女神则是飞向雅典娜,为雅典娜带上胜利的花环。
第五,帕加马祭坛中的这一条浮雕带刻画主次分明,整个故事情节也非常的生动。在人体、人物、申请、眼神等各方面都刻画的非常的准确传神,有着非常强烈的戏剧性效果,表现出了当年帕加马王国中雕塑家高超的雕塑艺术技巧。
最后,让人遗憾的是,帕加马祭坛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整个祭坛坍塌后埋沉在地下几千年。直到19世纪末才有德国考古学家将其发现,并对其进行了发掘。最后出土的石雕被运往了德国柏林,经过复原之后,柏林还专门建立了柏林帕加马文化博物馆。事到如今,这座祭坛虽然已经是残缺不全,但是扔人能让人感受到它那巨大的艺术魅力。
- 上一篇:世界上最火明星谁(世界上最火明星谁最帅)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