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噩梦的生物(世界上最噩梦的生物是)

bj0012024-11-03奇闻异事0

人们心中的“噩梦”大白鲨,为什么会是嗜血的海洋生物?

世上没有什么动物比大白鲨更狰狞恐怖了:血盆大口占了半个头部,上下两排牙齿如锯齿般锋利,乌黑的眼睛阴森骇人。

大白鲨又名食人鲨,是当今世上体型最大的鲨鱼,也是海洋中的“霸主”。它恶名昭著,在地球上所有温度适宜的海域,都能见到它。目前已知的最大大白鲨体长7米、重达3200千克。

意大利曾出土过一只花瓶,上面绘有一条巨鱼抓住一个人的图案。该花瓶制作于大约公元前725年。从形态上看,那条巨鱼应该就是大白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鲨鱼攻击人类的描述。

1916年7月12日,一条太白鲨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河海交界处咬死了12岁的莱斯特·史特维尔以及前来搭救的人。此后16天内,在新泽西州沿海又有4人被其咬死。第19天,这条大白鲨被捕获。该事件后来被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演绎成经典的电影。

1945年7月30日,在二战时期,美国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里号在开往菲律宾途中被日军潜艇击沉,数百名水兵被大白鲨及其他鲨鱼咬死。这是有史以来大白鲨杀人最多的一桩惨案。戏剧性的是,该舰刚刚完成运送两颗原子弹的任务。十几天后,这两颗原子弹就被投放了!

2004年7月10日,两条大白鲨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将正在冲浪的布拉德利·史密斯咬得稀烂。

大白鲨之所以能够称霸海上,是因为它具有诸多过人之处。

装备精良的牙齿。它有五六排牙齿,只有第一排站立;其余几排倒伏。只要第一排或其中一枚受损脱落,第二排或后面一枚便会立即前移顶上。

更有甚者,它的每排牙齿都如锯条一样密密排列,每颗牙齿均呈尖锐的三角形,牙齿侧面布满锯齿状花纹,背面则带有倒勾,猎物一旦被咬住就很难再挣脱。印第安人曾用大白鲨的牙齿刮胡子,替代刀片,可见其有多锋利。如此装备精良的牙齿再配合头部和强大上下颌的不同动作,切断、撕扯、碾压、咬碎无不所向披靡。最新的研究表明,人们严重低估了大白鲨的咬食力,最大大白鲨的撕咬力量可以达到2吨,比非洲狮厉害3倍多,比人类厉害20多倍。

持久的耐力和超快的泳速。大白鲨可以连续游泳几百天、数万千米,绝对是鲨鱼中的游泳冠军。早在2002年6月,国际海洋科学考察队开始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跟踪大白鲨鱼群。他们发现一条编号P12、名为妮可的雌性大白鲨,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竟游了2万千米!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只取名迪普芬的雌性大白鲨从加州浅海游到3800千米之外的夏威夷,仅用了40天。按直线距离,平均每天游100千米。经测算,大白鲨的泳速可达69千米/小时,是目前人类百米游泳世界纪录的9倍。大白鲨之所以具有超快的泳速,得益于那鼎鼎大名的“鲨鱼皮”。

高度灵敏的嗅觉和感觉。1米长的大白鲨,其鼻腔中密布的嗅神经末稍的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因而能够嗅到数千米以外受伤动物的血腥味。大白鲨体内还有其他一些“传感器”,能够感知远处动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小电流和受伤海豹发出的呻吟。

极其有效的保护色。它的背部通常为灰色、淡蓝色或淡褐色,腹部则是灰白色,能极有效地隐藏自己。从远处往海面上看,大白鲨露出的背部完全与海面融为一体,很难被发现。从海水中往上看,其腹部的白色又与泛着亮光的海面交相辉映。有了如此绝妙的保护色,大白鲨出其不意的攻击当然就无往而不胜了。

1975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上映后轰动全球。这部电影使大白鲨“走”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与此同时,人类对大白鲨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不过,大白鲨行踪诡秘,尽管科学界使用了各种先进的观察设备,它留给人们的悬念仍层出不穷,诸如大白鲨为什么要南北回游?它们拿什么辨别方向和定位?大白鲨是否可以感知地磁场以及如何感知地磁场?它们究竟怎样交配?“产房”又设在何处等等。正如美国生物学家、大白鲨专家拜乐所说,未解之谜依然一个接着一个。

乌龟是科学家们的“噩梦”?堪称进化论的终极BUG

在人类文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认为一切都是神安排好的,鸟就应该长翅膀,鱼就应该活在水里,乌龟就应该缩进龟壳中。

直到有一天,一个人大声地说:这个世界本来不是这个样子的!生命的样貌和形式是会随着时间流逝和环境变迁而渐渐发生变化。而人类,很可能与猴子拥有同一个祖先。

这个说话的人叫 达尔文 ,正是他提出了 进化论 ,并且从众多化石和生物标本中获取到足够多的证据,让科学界认同 生物正在演化 的这样一个事实。

今时今日,进化论已经成为生物学界的一个共识,正是因为清楚认识到生物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化,所以大家才拥有了 寻找生物起源 的方向。通过追溯所有生物的演化历程,我们就能找到最初生物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也能因此推测生命的起源原因。

研究生物演化过程这项工作,是十分艰苦且困难的,毕竟要推演出三四十亿年前生物如何出现,这本身就是难比登天的事情。生物学家们主要 通过研究现在的生物演化过程和从岩层中发掘出史前生物的化石,推断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

而在这过程中,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甚至都要成为他们的噩梦了,那就是乌龟的壳究竟是怎么演化出来的?

关于乌龟,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大多数人对乌龟了解仅限于两点:①这是一种爬行动物;②不少种类的乌龟和王八可以吃,味道还很不错。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生物圈中,乌龟是一种自成一派的生物,所有背上有壳的生物,都被划分为 龟鳖目 ,而与龟鳖目并列的其他同属于 双孔亚纲的鳞龙超目、鳄形超目 等等物种没有一个拥有龟壳。

简单来说,就是 乌龟这个种族,全都有甲壳 。这个甲壳是龟鳖目的最主要特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没有这样的特点。重点是,生物学家们无法理解, 乌龟为何会长出这样的甲壳。

乌龟的甲壳很特殊,这个世界上拥有甲壳的生物不少,但主要都是 节肢动物 ,他们会使用外骨骼保护自己的身体。而更高级一点的脊索动物,一般都会 将骨骼藏在肌肉之中,使用骨骼支撑身体,然后拥挤肌肉保护骨骼,再用皮肤保护肌肉。

这是几乎所有脊索动物的基本构造,即便有少数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甲壳,但那不过是由 角质层 组成的,原料与我们的手指甲一样,比如 穿山甲、鳄鱼、犰狳 等等,这些动物的甲壳实际上都是一层 厚厚的已经死去的角质细胞。

只有龟鳖目的龟壳是骨骼组成的。只要把龟壳拆掉,我们就能直接看到乌龟的内脏腹腔。 从这里我们就能发现龟鳖目的特殊性,它们是一种拥有 外骨骼 的脊索动物,而它的龟甲实际上是由 肋骨 演变而成的。

脊索动物包含着 所有拥有脊椎的动物 ,为了保护关键脊椎的安全,脊椎神经会藏在骨骼,再加上肌肉和皮肤的层层包围,将最重要的神经保护在身体内。

最早的脊索动物是 鱼类 ,一直发展至今,这个基本的保护机制都一直存在着,所以在正常的演化过程中,脊索动物的后代是不应该出现骨骼长在体外这种现象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生物学家们许久,在生物演化的研究中,想要弄清楚现在的生物为何会变成现在这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发掘化石, 找到乌龟祖先的化石。

因为所有的演化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生物出现生理特征的变化都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比如 森林古猿 演化成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逐渐 双脚直立、脑容量逐渐增大、体毛逐渐减少 等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可能仅仅是下一代比上一代站得直一点点。

所有的变化都会被化石如实记录着,从没有龟壳到拥有龟壳,这之间一定会有一个 过渡阶段 ,只要能够找到过渡阶段,就能立刻明白为何乌龟会演化到将骨骼长在体外变成龟壳。

生物学家们沿着化石一路追溯,找到了最早在三亿年前 三叠纪的乌龟化石 ,判断他们是乌龟化石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 在三亿年前,乌龟祖先已经拥有一套完整的龟壳了。

要知道三亿年已经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间了,当时就连恐龙都还没演化出来,而此时的乌龟祖先除了无法把身子收缩到甲壳内,用缩头乌龟的方法躲避危险,其他构造与现在的乌龟没有太大的差别。

按道理说,乌龟这个发展方向是不应该出现的,因为科学家们认为, 龟甲出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防御力进而提升生存几率。

但多出来一个骨质的龟甲必然会让它们的身子变得扁平且沉重,这会让他们的 行动力变得缓慢 ,四肢也无法长长,行动力受限反而会让他们死得更快。

在进化论中进化是没有方向的,所谓的进化,其实就是 更能适应环境的特性更容易活下来 ,也就是说,凡是能活下来的,那么它保留下来的生理特性一定能帮助他增加生存几率。

这一结局与科学家们的推论形成了悖论, 龟壳看上去并不适宜生存, 而且科学家们猜测龟壳演化过程中一定有一点时间是龟壳还没完全出现,但身体已经变扁平四肢变短的过程。

此时的乌龟逃跑能力下降了,而防御力量却还没有提升,这个阶段的乌龟简直就是自然界中的肉罐头,其他捕食者碰到就能慢悠悠地一口把它吃掉,一个跑不动又防不住捕食的生物是不应该在自然界中活下来的。

但乌龟却又确确实实活下来并且留存至今了,这像BUG一样的龟鳖目一直让科学家们头大,找不到演变过程的化石,也无法理解演变出龟甲的根本原因。

直到早前,科学家们终于从中三叠纪时期找到一种处于龟甲出现过渡期的化石样本。 这个化石是在中国云南罗平县与贵州盘县中的关岭组海相灰岩中发掘的。

海相灰岩 ,其实就是沿海地区中的石灰岩慢慢沉淀形成的,从发掘的岩层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个乌龟祖先的化石当时是生活在沿海地区中的。

这个新挖掘出来的化石被科学家们命名为“ 云贵中国龙龟 ”,之所以说它是龟甲出现的过渡期,是因为这个乌龟它 只有腹部拥有骨架 ,而背部实际上与正常的蜥蜴类爬行动物差不多,也就是它的背部的骨骼依旧在肌肉和皮肤的包裹下。

这一新发现让科学家们拥有了新思路,在沿岸地区生活的乌龟祖先的确不需要太在意四肢变短和体重增加的问题,因为水的浮力下这些变化都不会对乌龟的正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且从化石中我们可以知道, 龟壳是先从腹部出现的 ,是它的主要猎食者是来自于水下,所以此时只需要腹部拥有骨骼防御,就能大大提升生存几率,于是乌龟祖先就这样渐渐过渡到现在的全骨骼龟甲。

但是还有很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 为何乌龟要渐渐变扁 。如果是在水中生活,并不需要乌龟将肋骨压扁,如果肋骨没有被压扁,那么龟甲应该就没有机会被演化出来了。

肋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骨骼存在形式,所有拥有脊椎的脊索动物都会出现肋骨,这是脊椎骨头的衍生,肋骨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保护胸腔的内脏,使用肺部呼吸的脊索动物还需要肋骨的支撑,让肺部有一个扩张的空间,不至于被大气压压扁。

于是有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往这个方向思考,如果一开始乌龟的肋骨变扁变宽,并不是为了防御敌人呢?正常人都能明白,这个变化并不能给乌龟防御捕食者带来什么帮助。

如果肋骨变扁的主要原因,仅仅是为了 保证呼吸 呢?

一个生活在沿海地区,并且还是 用肺呼吸 的动物,我们能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一种半水栖动物,它捕食时一般是在水中,而睡觉时多数是要在岸上。

相信有不少人听说过“赶海”这个词,沿海生活的人们很喜欢在海滩上拿一个小铲子或者钉耙,从海滩中挖掘出许多在沙滩中打洞的海鲜,这些生物虽然不是乌龟,但它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与乌龟祖先很相似,在涨潮时,就四处觅食并且繁衍,在退潮后就打个洞躲进去或者直接钻进沙滩里。

乌龟祖先很可能会也会使用这种方式生存,也就是说,它也要 钻洞 。但是作为爬行动物,它不能像软体动物一样直接钻沙滩还能继续呼吸,也不能像螃蟹那样钻进洞里完全不怕被缺氧。

它只能在 岸上挖一个比较浅的洞,只把鼻子露出来,身子全都藏进去 。前文说了,肋骨有一个跟重要的作用,就是将胸腔支撑起来,给肺部创造一个可以涨缩的空间。

但是在洞中,泥土会渐渐压迫住胸腔,这种压迫远超大气压,于是很容易胸部就会被泥土压得紧紧的,根本无法正常呼吸。

这时候, 肋骨长得更大更宽的乌龟祖先就拥有活下去的优势,因为强大的扁平肋骨能让它们在洞穴中躲藏更长的时间,也能让它们在冬眠期间不会因为胸腔压迫而活活被憋死。

凭借这种优势,拥有扁平肋骨的乌龟更容易活下去,于是一代传一代,扁平的身体就渐渐形成了,接着 水中的捕食者又将腹部没有外骨骼保护的乌龟祖先淘汰掉,拥有骨骼外露特性的乌龟活了下来,最后演变成今天的龟鳖目。

从龟鳖目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可以清晰地感觉到, 生命的演化是没有目的和方向的。 乌龟并不是为了长龟壳而长,它仅仅是为了能在环境中生活下去。

钻洞生活能让它们躲避大多数捕食者的攻击,在这过程中,拥有钻洞优势的乌龟都活下来了,再之后拥有外骨骼防御的乌龟更能在捕食者的攻击中活下来,所以乌龟就拥有了龟甲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所谓的进化不过就是简单的适者生存,能活下来的都是好的,这就是进化。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海洋生物大家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一般我们见过的海洋生物肯定都是很可爱,很惹人喜欢的,但海洋里面还有很多未知,以下十大恐怖海洋生物。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1

1. 咬合力最强的生物 —— 巨齿鲨

身长:20、3米。体重:103吨。咬合力:28-36吨,是咬合力最强的生物。生活于早上新世至晚上新世。它因牙齿巨大而得名,牙齿长15厘米。巨齿鲨以捕食鲸类为生,主要捕食须鲸类和抹香鲸类。是当时的海洋霸主。在那个时代,能与巨齿鲨匹敌的海洋生物大概只有梅尔维尔鲸这种巨形抹香鲸类,而且一不小心,它也会成为巨齿鲨的食物。

可见,巨齿鲨是不折不扣的海洋之王。在2018年8月2日上映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巨齿鲨》,而且还改编成了一本同名科幻小说。而且,巨齿鲨是目前已发现最大的鲨鱼。

2.最厉害的海洋爬行动物 —— 沧龙

身长:21米。体重:38吨。咬合力:不详。沧龙是可捕食鲨鱼和蛇颈龙的大型海洋爬得动物。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虽然它不是个头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但却是目前已知物种当中最厉害的海洋爬行动物。

虽然说沧龙是那时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但在它们幼年时期,很容易遭到蛇颈龙、白垩刺甲鲨、海王龙等海洋生物的攻击。不过,这些曾经的敌人,在沧龙成年后,都变成了它的食物。但和巨齿鲨比起来,咬力和体重远不及前者,故排名第二。

3、 能挑战巨齿鲨的鲸 —— 梅尔维尔鲸

身长:17、65米。体重:65吨。咬合力:不详。梅尔维尔鲸属利维坦鲸科,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体形最大的齿鲸。与巨齿鲨同属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有时也会捕食须鲸。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捕食者。目前我们手头关于梅尔维尔鲸的资料尚少,但根据它能和巨齿鲨抗衡的情况,我们推算,它在史前海洋生物中的地位,大概可以排名第三。随后,我们会在专栏里陆续补充关于梅尔维尔鲸的资料,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沧龙比起来,梅尔维尔鲸在速度上欠缺很多,排名第三。

4、 史前恐怖巨鱼 —— 邓氏鱼

身长:8-10米。体重:6吨。咬合力:5吨。邓氏鱼以捕食鲨鱼、无脊椎动物以及比自己体形小的同类为生。邓氏鱼没有牙齿,但是嘴中长有齿片,在捕食的时候,它们会用齿片杀死猎物。因为邓氏鱼没有牙齿,所以无法咀嚼,只能将食物大块吞下。邓氏鱼的胃有时很难消化这些大肉团,只能将其吐到海底。和梅尔维尔鲸相比,邓氏鱼在体形和脑容量上逊于前者,故排名第四。

5、 捕猎蛇颈龙的海洋爬行动物 —— 滑齿龙

身长:25米。体重:66吨。咬合力:不详。滑齿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晚期,在那个时代没有哪种海洋生物能与它匹敌。滑齿龙因牙齿的侧边平滑而得名。海洋中的鳄鱼、体形巨大的利兹鱼、鱼龙甚至其它上龙类都可能会受到滑齿龙的攻击。上龙类是海洋爬行动物蛇颈龙的成员,滑齿龙这种类群有时也被称为短颈蛇颈龙。滑齿龙在速度上低于邓氏鱼,所以排名第五。

6、 敢与沧龙对抗的海洋爬行动物 —— 海王龙

身长:15米。体重:据估算约有28吨。咬合力:不详。海王龙是一种体形与霸王龙一样大的沧龙类海洋爬行动物。海王龙可能以古巨龟、海中的鳄鱼、菊石、鸟类、鲨鱼和蛇颈龙为食,有时也会捕食在海面上捕鱼的翼龙。海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并和恐龙一起灭绝。海王龙的体形小于滑齿龙,所以排名第六。

7、 白垩纪的咽喉 —— 白垩刺甲鲨

身长:8米。体重:据估算大概为10吨。咬合力:不详。白垩刺甲鲨昵称“金厨鲨”,可以用像餐刀一样的牙齿把猎物切成薄片。白垩刺甲鲨以剑射鱼幼年沧龙等其它海洋生物为食。白垩刺甲鲨是成群捕猎的鲨鱼。虽然它们是海洋霸主,但是也会受到沧龙的攻击。由于在体形上不及海王龙,所以排名第七。

8、 史前鲸类的噩梦 —— 丘布特凯克鲨

身长:15米。体重:35吨。咬合力:不详。丘布特凯鲨又名丘布特拟噬人鲨。它以原始鲸类为食,一般会捕食10米以下的鲸类,偶尔会捕食10米以上的鲸类——当然,这对丘布特凯克鲨来说,也不算什么大的挑战,就像异特龙捕食梁龙一样。可能大家对它并不熟悉,因为光芒全被巨齿鲨所掩盖。但它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并没有被巨齿鲨所抢走。虽然它的体形大于白垩刺甲鲨,但白垩刺甲鲨是群体作战,因此能够战胜单打独斗的丘布特凯克鲨,让后者排名第八。

9、 侏罗纪时期的鲨鱼 —— 弓鲛

体长:2米。体重:据估算3吨。咬合力:不详。弓鲛是一类游泳速度很快的鲨鱼。它们的食物有:鱼类、乌贼、戴壳的生物、软体动物和海胆。弓鲛的骨骼由柔软的软骨构成,无法保存为化石。然后有一些极为罕见的弓鲛化石却保存了用于防御的多刺背鳍。因为在体型上远不及丘布特凯克鲨,所以排到第九。

10、 丑陋的白垩纪鱼类 —— 剑射鱼

身长:6米。体重:据估算5吨。咬合力:不详。剑射鱼是种凶猛的肉食性硬骨鱼类。除鱼类外,剑射鱼还猎食黄昏鸟这类海鸟,甚至还有翼龙。剑射鱼能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游动。这种速度足以猎食当时的海鸟和鱼类。因为在速度上逊于弓鲛,故排名第十。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2

1、大乌贼

由于生活在太平洋幽深的海底,人们对神秘的“大乌贼”了解得并不多。而在水手们之间流行的一个传说让这种神秘显得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它们巨大的触须能够从海床直接延伸到海平面,它们强有力的吸盘可以撕裂船身。据悉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最大的大乌贼,体长可达20米左右,重约2-3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它的性情极为凶猛,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并能与巨鲸搏斗。事实上,“大乌贼”一般最大可以长到18米长900公斤重。

2、抹香鲸

抹香鲸是齿鲸中体型最庞大的一个物种,头极大,前端钝,所以又称为巨头鲸,也名真甲鲸,成年抹香鲸 体长18~25米,体重20~25吨。它主要栖息于南北纬70°之间的海域中。

身体粗短,行动缓慢笨拙,易于捕杀。现存量由原来的85万头下降到43万头。

3、红王蟹

红王蟹的学名叫堪察加石蟹,重量可达10公斤,巨大的钳子能一下夹掉人的.手指。展开身长1、5米、重达10公斤的红王蟹能够给海洋世界里的其他生物带来巨大的灾难。红王蟹成群结队,疯狂吞吃蛤和各种贝类动物,也吃海藻、死鱼和鱼卵。

a4、琵琶鱼

面相易怒的琵琶鱼生活在世界上“最不好客”的环境——洋底的漆黑之中。琵琶鱼(学名鮟鱇),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体长一般为45厘米,最长可达2米。尾根与鱼身衔接处长有一排锋利的刺,刺尖可产生毒液。从鱼体的背面俯视,很像一把琵琶,故称“琵琶鱼”。

5、虎鲸

强有力的虎鲸以其他鱼类、海豹甚至是鲨鱼为食,它们能够将冰面上的海豹、飞行中的海鸟拖到海里。

6、尖牙鱼

这种拥有可怕长相的怪鱼生活在热带和冷温带水域,不过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和它们在海里“偶遇”,因为它们大多生活在5000米深的海底。

7、蓝环章鱼

虽然它们看起来只有一个高尔夫球大小,但是它们却能够给敌人致命一击。它们的毒液足以毒死一个人,而且没有任何解药可救。

8、海蛾鱼

这种深海鱼类以其修长的身子和巨大锋利的牙齿而闻名。海蛾鱼身长只有15厘米,但是它们确是一群令人畏惧的猎食者。在它们的下巴上有一个用来诱惑猎物的小亮灯。

9、腔棘鱼

现代腔棘鱼是矛尾鱼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鱼,因鳍棘中空故名。体型大於多数化石种。是凶猛的掠食者,体粗重而多黏液,鳍呈肢状,行动灵活。腔棘鱼出现於3、5亿年以前,当时在地球上极其丰富。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腔棘鱼在1938年被重新发现,这种长相骇人的鱼类最早要追溯到4亿年以前,堪称活化石。

10、石头鱼

石头鱼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鱼,同时它们也是高明的伪装大师,能够和海床完美地融为一体。石头鱼不会主动发出攻击,不过如果你不小心踩到它们,那么等待你的就是全身麻痹 和死亡了。

十大恐怖海洋生物3

揭秘远古的海洋巨兽

远古最大的海洋生物:沧龙

沧龙是远古时期最大的海洋生物,这位中生代时期的顶级掠食者体长最大达到17米,体重在17到24吨左右,通过数据可以想象沧龙到底有多大,不愧是一位远古巨兽。沧龙是一种古代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在9800万年至6600万年前,和恐龙一同灭绝,存在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在沧龙存在的这段时期,海洋中几乎没有什么生物可以与沧龙比肩,所以它们在远古时期度过了一段非常潇洒的时光。

沧龙的形态特征

沧龙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浅海近岸,即使是体型较小的沧龙体长也在3、5米左右,它们的身体细长,颈部比较短,尾巴和身躯一样长,行动时的样子和蛇极为相似,鳍状的四肢帮助它们在水中行动。沧龙的牙齿像锥子一样,非常的锋利,这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觅食,几乎没有生物可以在沧龙面前逃脱,所以沧龙也是远古十大凶兽之一。沧龙的化石几乎是在北美和欧洲发现的,亚洲几乎没有发现沧龙的记录。只怕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才容得下这个巨兽。

沧龙的演化过程

据悉,沧龙的祖先是一种体型很小的蜥蜴,这种蜥蜴不是生活在海洋中,而是生活在陆地。在9500万年前,沧龙的祖先——蜥蜴在陆地上受到了恐龙的威胁,所以选择在安全的海洋中生存,经过大概三百万时间,小蜥蜴演化成了达拉斯蜥蜴,随后六百万时间过去,这种1米长的小蜥蜴长成了17米长的沧龙,这就是沧龙的演化过程,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不过是目前比较可靠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