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纯洁的回族(纯回族人)
各位对中国少数民族---回族,有何见解。是否对其是民族融合而产生,对其轻视?
我觉得回族关键的问题在于观念上没有转变.
1\婚姻制度:都知道回族在婚姻上一向是排外的.同族联姻的目的过于单纯 和排外,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情况.知道中国回族形成的人都该 清楚回族的产生也是具有融合性的.一个关起门来的民族必然要 落后,我个人认为与外族通婚是好事,不过因为宗教信仰和饮食 习惯的问题,最好就是让他们随我们了.这样也有利于我们的壮大.看看汉人能有今天就是具有这样的包容性.汉化你, 还让你是自愿的,厉害!
2\宗教人才培养:这个也是一个老问题了,在中国很多地方,回族在从事宗 教培养方面是很落后的,首先”和里费”大都是知识层次 低的年轻人,他们文化程度必然影响他们对宗教的理解, 也容易造成对宗教的一些误解,对于经文的理解力低,大 都是停留在背诵的阶段,虽然背功是不错了,但是对宗教 的理解以及在推广上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自然在这样的 环境下,很多生活在汉人圈里的回族青年对宗教的认识就 会很模糊,凝聚力也就自然会降低.所以,对一些高知识 人才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也是符合民族发展需要的.
3\取长补短的精神: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觉,或许我们回族在一些认识上 有了满目乐观的情况.翻开历史,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回 族的光辉伟业.在历史上,回族自古善于经商.物质生 活比较优越.同样我们也是一支爱国的民族,在中华民 族为难时期总能看到回族同胞的身影.可以说在中国各 少数民族中,回族的分量是不可低估的.也或许正是这 样的情况才让一些人骄傲了.但是要记住,汉人是我们 很好的老师,他的成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经验.北魏孝 文帝都知道要向汉人学习,何况我们这些几乎每天生活 在汉人当中的回族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习汉人保持自 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是也要积极的吸收其他民族 优秀的东西,取别人长补自己短.我们也要解放思想, 换换思维.
以上观点是本人不太成熟的想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多斯提”包涵!愿与各君共为民族发展而努力!
纯回族是什么意思
“纯回族”一个理解可能就是说血统上的原因,比如父母一方不是回族的原因;
另一个理解,可能就是对回族这个概念的误解,我们都知道,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最初回族这个民族的形成就是在中国内地所有的信仰伊斯兰的人统一划归为回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外来思想的侵蚀,使得一部分回族人逐渐地丢失了自己的信仰,现在有的人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信仰,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人的回族身份仅仅只是一个概念存在,而不再是一个穆斯林的身份,因此,很多外族人为了区分这样的一种现象,出现了“回族”和“假回族”这样的说法,把那些丢弃自己信仰的回族人成为假回族,反之,把信仰虔诚的回族称为“纯回族”,所以,你说的这个纯回族可能是这个意思。
但不管怎样,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不管其群体信仰如何,在历史上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族是杂血民族吗,有单纯的回族这个种族吗?
回族是元朝民族溶合形成新的民族,是由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各穆斯林民族迁入中国后同汉,蒙,维等民族相互杂居,通婚形成的混血民族,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团结的民族共同体。回族可能与其他民族不同,其本身更是信仰的共同体,固天下回回是一家,天下穆民是一家!我就是回民,我们长的与汉民基本一样,也说汉语,身边汉族与我们关系都很好。
历史上著名的回族人都有哪些
郑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李贽(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76高龄,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狱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直谏而著称于后世,有“海青天”之誉。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仕途坎坷,屡受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执入狱。但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力主惩贪抑霸,整饬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清官。民间有许多关于他公平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马本斋 (1901—1944) ,抗日战争时回民支队的领导人,八路军指挥员。回族。河北献县人。早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团长。1935年弃官还乡。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队参加了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队连连给日军以有力打击。1942年6月任回民支队司令员兼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多次打败日军扫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
杨静仁(1918— ) ,甘肃兰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41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共产党同情者小组,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回民特别支部委员、书记,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常委、伊斯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回民青年救亡会常务干事,1941年起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回民骑兵团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西北局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委委员。1949年起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党组干事会干事,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国家民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60年起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宁夏军区政治委员,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77年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回答者:114967468 - 助理 二级 4-30 16:45
郑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又称三宝太监。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郑和作为明政府的政治使节和商务代表,每至一地,即向当地酋长、国王赠送礼品,表示通好的诚意。同他们进行互利贸易,并约请其使臣到中国来。因此,郑和的船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受到了欢迎。宣德八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李贽(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76高龄,被加上异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狱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和敢直谏而著称于后世,有“海青天”之誉。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初任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相继任浙江淳安知县、嘉兴通判、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和右都御史等职。仕途坎坷,屡受排挤,曾因批评皇帝被执入狱。但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力主惩贪抑霸,整饬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清官。民间有许多关于他公平断案的传说。有《海刚峰集》和多种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马本斋 (1901—1944) ,抗日战争时回民支队的领导人,八路军指挥员。回族。河北献县人。早年参加东北军,曾任团长。1935年弃官还乡。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年率队参加了八路军,任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队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司令员,率部转战于冀中和冀鲁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队连连给日军以有力打击。1942年6月任回民支队司令员兼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多次打败日军扫荡,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活动。
杨静仁(1918— ) ,甘肃兰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41年在兰州参加中国共产党同情者小组,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肃省委直属回民特别支部委员、书记,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常委、伊斯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回民青年救亡会常务干事,1941年起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并任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回民骑兵团政治委员。1947年起任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西北局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委委员。1949年起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党组干事会干事,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国家民委委员、办公厅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1960年起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宁夏军区政治委员,西北局书记处书记。1977年后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政协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回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有哪些?
回族,有人口约10586087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周口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
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 回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男子多带小白帽,女子带各种花色的头巾。
(1)服饰习惯: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2)分布习惯: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3)饮食习惯: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伊斯兰教对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必遵的教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规的内容逐渐变成信仰该教的各民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这又成为该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民族都禁食猪肉。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虽然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辈上继承下来的这一生活规范。现在伊斯兰教的饮食规范已成为全世界10亿多穆斯林们的共同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和国际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就在于无猪肉、猪油、自死动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4)宗教习惯: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礼拜寺渐渐统称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丧葬:普遍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在新疆地区,开斋节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井都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禁忌: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处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5)节日习惯: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
回族简介: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纯回民有什么特征?
没有“纯”的回族。
大陆的回族基本上是波斯等中亚西亚的穆斯林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各族女子通婚后形成的民族。
海南三亚的回族是位于现在越南南方的古代的占婆国被越南侵略后,因亡国逃到中国海南的占婆民族的后裔。不过据说他们中间也有西亚民族的血统。
因此,从道理上说,是没有绝对纯粹的“回族”的。
(但是一定具有一定的西亚人的血统成分)
但是,我的一位回族朋友说,回族人的眼睛,两侧是向上挑起的。(我的已经也是这样,所以他问我是不是回族?)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从遗传基因看,回族人身上带有一定成分的中亚西亚血统。但是,外表上如何表现的,我不清楚。
- 上一篇: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种(世界上最幸运的五个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