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危险的调控(世界上最危险的十条)

bj0012024-10-24奇闻异事0

地球进入乱纪元了吗

在漫长的几十亿年时间里,地球气候模式经历了几次大的改变。

以往研究显示,地球过去气候模式变化一般是受外部因素推动,如超级火山喷发,小天体撞击,太阳活动或地球公转轨道改变等,就现在而言,地球气候模式正步入以人类活动为迅速动力的全新阶段,这种现象在以往地球气候模式下还未曾有。换言之,未来地球的气候将是怎样的,这主要是由人类今后的活动所决定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科学界不断地投入到人类活动将对地球气候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中来。

最近,葡萄牙波尔图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一研究小组发表文章说,天体物理学家们根据模拟地球上未来的气候预测,若不有效地控制人类活动给地球气候带来的影响,在显然的将来,地球将会渐渐走向混沌,或者步入“乱纪元”。

据本课题组天体物理学家奥尔夫贝尔托拉米称,本研究采用一种名为“逻辑映射”的数学方法来模拟地球上未来气候,这种方法很适合于描述某一体系内一些变量的持续增长和达到某一限度。我们知道,人类活动给地球气候造成最严重影响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因为自然界不可能有效去除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会在地球大气层内不断积累,诱发附加温室效应使地球平均气温继续升高。

因此本研究认为,“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天体物理学家们对未来地球气候进行预测的首要变量,其预测结果显示,若人类将来能采取有效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调控,则最佳状态是未来数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会达到极限,而这之后温室气体排放不会持续升高。在此背景下地球平均气温将稳定于较高水平,虽然它仍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如较多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或出现较多极端天气等,但是从整体上看地球气候起码是平稳的,具体地说,地球仍会出现规律性和可反复变化的气候模式。

那又怎样?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全球变暖趋势越显着,那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灭绝速度就越来越快!而且这可能还会持续到100万年以上。

这是真的吗?研究者所获得之预测结果显示,若温室气体之排放未获得有效控制,则未来一段时间内地球之平均气温将持续升高,而地球亦将渐趋紊乱,当超过一临界值时,其气候系统将进入无法预知之「混沌状态」(ChaoticBehaviour,ChBehaviours)中。

处于这一状态的地球气候将是无章可循的,也许有些年地球气候看起来更加“平静”,更多的年则是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等恶劣天气将十分频繁的出现于地球之上,即使我们对地球系统现状有了十分清楚的认识,但却不能预知未来地球气候如何。

通俗地说,到那时地球气候模式就会混乱不堪,地球就会步入“乱纪元”,人类就会丧失控制与促进地球气候维持稳定而对人类及整个地球生物圈都有好处的宜居能力。当然地球也不能总是处在“乱纪元”,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后地球上的气候本应是向另外一个平稳模式过渡的,但纵观地球以往的历史,每次地球上气候上的剧烈变化都将使许多生物自此退出地球舞台,因此若是这种情况真有出现的话,人类毫无疑问将面临一场十分严重的挑战。很明显,介于以上「最佳状态」与「最坏状态」之间,没有「不好不坏状态」,因为若无法达到「最佳状态」,那么地球平均气温便会永远持续升高,由此地球便会渐渐走向混乱直至进入「乱纪元」,区别仅在于「快」与「慢」。

那么地球将来是否将步入“乱纪元”呢?人类将如何应对呢?“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乱世英雄的时代。”这是美国宇航局的天文学家们对21世纪初人类可能面临的各种灾难作出的预测之一。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对这一问题,研究小组天体物理学家奥尔夫贝尔托拉米作出了回答:尽管当前形势并不乐观,但是人类若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仍不太晚。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该如何宏观调控?

大市分析: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中国如何才能绕过这场金融危机的险滩?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防范。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 国经 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 民 币升 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 济带来的种种不利 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 观 调 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 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 策方面,政 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 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 政组合拳,下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林毅夫:中国金融有强大“防火墙”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林毅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这三大因素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 储备;中国存在资 本 管制,这就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

林毅夫表示,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刺激内需方面,中国可以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外媒:中国从容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法新社: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一种帝 国般的镇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

中 国 领导 人连日来发表了令人放心的讲话,而这个国家眼下正准备庆祝经济改革30周年,因为正是改革开放让这个亚洲巨人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

温 家 宝总理上周日说,“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还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分析家强调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特色性使得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到了保护,如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出口支持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这个亚洲巨人有能力弥补美国和欧洲的需求放缓。她认为,“中国现在的处境十分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于歇指出,中国“近两三年来已动用了大量的税收储备”。他指出中国通过支出来重新推动基础设施计划。

《时代》周刊:中国警惕但自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对金融混乱的观点: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称,如果担心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严重削弱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这可能就过虑了。本周早些时候,北京发出了明确信号,尽管美国和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中国仍将努力——缓慢而稳步地——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资本市场。

中 国 国 务 院批准融资融券的时机很不寻常,应该被视为中国比较自信的一个迹象。

当然,中国市场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像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市场一样对全球资本流动开放。但是中国管理者相信,渐进而慎重的改革帮助中国避免了当前市场混乱中最糟糕的一面。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尚未受到危机的影响。中国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的风险更多地与二级影响有关——即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不是次贷危机本身。

路透社:中国可发挥重要作用

据路透社8日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总理温 家 宝承诺将与其他国家携手应对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他说,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本国经济保持活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已经下调利率,而且估计会再次采取这一举措。

研究人员建议,北京应该提醒华盛顿进一步向中国企业开放美国的市场,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美元,帮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全球危机在金融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很小。官 员称,中国具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不过,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为时过晚。

世界上一共有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

1、1637年郁金香狂热 

17世纪30年代后期,郁金香已成为荷兰、法国等投机者猎取的对象,出现全民买卖郁金香的狂潮。1637年2月4日,郁金香价格突然暴跌,使欧洲无数人瞬间倾家荡产,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陷入数年的衰退。

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1月,英国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认购公司新发股票。公司股票价格狂飙。1720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知情者和政府官员提前抛售股票。此后,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英国金融业陷入长期危机。

3、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6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关闭了美国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招致英国方面的严厉报复,英国立刻停止了对美国的各种贷款,国际银行家也同时紧缩美国银根,使美国陷入了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地,最终引发了“1837年经济大恐慌”。这场金融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4、1907年银行危机 

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信托投资公司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到1907年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加剧了英德、法德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5、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

1923-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房价以每年超过一倍左右的幅度疯狂增长。1925年时,仅有7.5万人口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2.5万名地产经纪人。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

紧接着一年后,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自杀、发疯,、沦为乞丐。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从而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6、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的升值幅度三年间达到了86%,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刺激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利率从1985年的5%降至1987年2月以后的2.5%。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了业务扩张,利用超低利率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同一时期,国际热钱也涌入日本房地产市场。

日本房地产泡沫加速膨胀:城市土地价格指数从1985年的91.5上涨到1991年的147.8,上涨幅度61%;建筑投资从1985年的约50亿日元上升到1991年的约82亿日元,上升幅度64%。

四年后,日本政府意识到经济泡沫,开始施行紧缩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6%。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场的泡沫。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915点开始大幅下跌,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

这致使企业、证券公司和银行出现巨额亏损,财务压力迫使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开始撤出。1992年日本政府规定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囤积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纷纷出售土地,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

从1991年开始,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期间GDP增长几乎没有变化。这次房地产泡沫也被称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7、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泰国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然而这些国家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高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导致泰国的经济严重衰退。

8、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香港

上世纪70年代,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 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

1984-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98-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据专家计算,1997-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

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

9、1998年韩国金融危机

90年代初,韩国政府和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减速的客观要求,寄希望于通过放松货币刺激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1992-1996年间(金泳三执政时期)韩国M2和CPI增速高达20%多,房市出现泡沫。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泡沫破裂。

10、1993年中国台湾金融危机

1985-1993年间,台湾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强劲的出口竞争力,贸易顺差大幅上升,M2高达20%以上,流动性极为充裕,股市房市出现大幅泡沫。在1993年,由于政府收紧货币,股市房市泡沫破裂,爆发金融危机。

11、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因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坏帐而起,致使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波及房地产公司、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相关行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引爆了一场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2001年美国IT领域泡沫破裂,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采取了连续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中流动性过多,多余的流动性流入房地产市场,住房不断升值,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累积。2000年至2005年全美房屋价格指数增长了84%,新建住房增长了31.8%,住房供给过剩。

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为了防止通货膨胀,2004年到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从1%至5%,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率上升,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房屋销售量持续下滑,房产价格下跌,信贷违约引发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收归国有,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迅速蔓延,全球股市大幅下挫。

从以上几种情况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大多是由于经济泡沫越吹越大造成的,房地产和股市都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在危机当中,发展中国家很难独善其身,中国的情况有些例外,主要缘于政府的掌控能力。相信中国领导人有能力化解。

扩展资料: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过剩。

一般表现是: 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虽然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出现以后就已经产生了,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具有现实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