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小冰世界上最(小冰世界上最帅的人是谁)
被蔡澜大呼为世界上最好吃的冰,究竟有什么魅力?
这是橘子少女给你讲的第13个 美食 故事:
绵雪冰
01
人们总在冬天怀念夏天,
那盖着厚棉被吹空调的惬意感;
而又在夏天怀念冬天,
那满街飘然细细碎碎的雪花!
于是乎,夏天的 美食 ,
几乎与冰爽脱不开联系。
沿街叫卖的冰粉,
路边的冰镇汽水贩卖机,
五花八样的冰淇淋,
海边专属的清补凉,
文艺小店里的绵绵冰,
还有冰冻的水果捞......
总之就是,
用冰凉的食物来降温,
假装自己在过冬~
但对多数台湾宜兰人来说,
夏天最想去的店家,
一定是甜心凯特。
这家创于1944年,
10平方米不到的冰品小店,
只在夏季开业,
却总挤满四面八方的食客。
因为那儿,
有世界上最复杂的冰——绵雪冰!
和绵绵冰不同,
正宗绵雪冰工艺复杂,
要保证做出来的冰,
轻、柔、绵、软,
风一吹就能飘走,
口感也会更加浓郁,
宛如冬天飘扬的小雪花。
例如最普通的芒果绵雪冰,
要加入6种芒果秘制而成,
单吃冰已觉得芒果香味浓郁,
入口即化,极为柔软。
何况表面还铺满新鲜芒果块,
淋上几层黄澄澄的芒果酱,
芒果的鲜甜香与微酸,
包围每一个舌上味蕾,
醇厚而又浓郁的幸福滋味,
让人回味无穷。
而特别些的榴莲绵雪冰,
一圈圈的卡仕达酱围绕雪冰,
外表看似只有榴莲,
实际里面是清香的苹果馅,
与刚刚好的芝士酱,
口感层次极为丰富,
如蛋糕般梦幻。
清爽美味的绵雪冰,
给小城里的人们留下幸福回忆。
02
当初这家台湾的小冰店,
如今已红遍厦门。
绵雪冰的继承人林立峰,
于2008年将店铺搬至厦门,
便开始漫长的绵雪冰创新之路。
绵雪冰本身就已经很难做,
从所有原料的选择、烹煮、调配,
生产、储存、运送,
店铺的流程、配料,
乃至最后的成品,
要达到最佳的蓬松绵密,
又兼具纯正口感,
每一个环节的条件要求都非常苛刻。
但林立峰觉得:
单纯的绵雪冰,
颜值还不够高,
味道还不够丰富,
不能让大家吃出幸福感。
于是,他亲自奔赴国外,
钻研法式蓝带烘焙工艺,
将89项专业工艺与绵雪冰结合,
创造出颜值超高,
原料丰富的绵雪冰,
成为厦门甜品界的始祖。
可惜,当时的厦门人,
对这种新鲜的甜品并不买账,
甚至认为是食物界的妖魔鬼怪。
没办法,
林立峰只能亲自举牌吆喝,
持续了半年之久,
最高记录连举12小时!
此举震撼了周围所有店家,
并成功吸引了充满好奇的食客,
尝过绵雪冰的食客,
无一被其味道惊呆:
一份疯狂提拉米苏,
做法足够疯狂。
7层配料、7种口感,
上两层是淡奶油和咖啡冰,
中间偷偷藏了芝士蛋糕,
最下面则是牛奶冰。
而酱料,由芝士酱、炼乳、
白兰地、可可粉搭配组成,
层次分明,口感丰富。
从上面一勺舀到底,
各种口味渐次绽放,挑逗味蕾。
中间的芝士蛋糕可不能小瞧,
能搭配冰品的蛋糕实在太少,
传统重乳酪蛋糕,
虽芝士味浓郁,十分扎实,
但遇到冰,就会变得过分坚硬。
而轻乳酪蛋糕,
虽蓬松易吸水,
但遇到冰就会慢慢软掉,
蛋糕风味全无。
为了研发出介于这两款蛋糕中间的——
“特浓手工轻乳酪蛋糕”,
林立峰用了整整一年,
反复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
到如今,搭配冰品的蛋糕,
既能保存浓郁的芝士风味,
又与冰品融为一体,
入口即化,创意十足!
而一份终极奢华奶酪雪顶草莓冰,
冰底由香草牛奶冰、草莓冰构成,
加上四种口味的吉拉朵冰淇淋、
特制的意式奶冻、新鲜草莓、
蛋糕、饼干、果仁,
最后淋上特调的芝心奶酪酱,
简直让人心醉。
此外还有黑樱桃卡仕达列日、
恋爱草莓黑樱桃提拉米苏、
星空巧克力绵雪冰、
超级星空巧克力、
抹茶芝士华尔兹......
无一不让食客拍案称绝。
03
纵使“一站成名”,
林立峰仍不敢松懈。
常常白天待在店里,
晚上就睡在工厂,
每天到最大的水果市场,
挑选各种品种的新鲜原材料,
不断地试味,改良绵雪冰。
担心店里的甜品种类不能满足消费者,
又到松饼的发源地比利时,
向大厨拜师学艺,
研发独一无二的蜜糖烈日松饼。
不同于一般的松饼,
结构更加松软,
无需靠巧克力酱和蜂蜜,
仅凭铺满的马卡龙和新鲜草莓,
就能征服无数食客的胃。
后来,当林立峰的友人,
带一名女子到店吃冰,
他们俩一见钟情并迅速结缘,
留下一段绵雪冰能带来甜蜜的佳话。
小夫妻俩的日子过得恩恩爱爱,
还在店里头挂了许多愿望卡,
让到店的年轻男女写下甜蜜的愿望,
成为见证千万爱情的圣地。
仿佛绵雪冰真的能带来甜蜜,
林立峰的好事一件连着一件,
当蔡澜到店尝了一口绵雪冰,
就直呼“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冰!”
就连意大利第一咖啡品牌LAVAZZA,
也主动上门求合作。
其实,哪有那么多幸运之神,
只是努力终于被众人看在眼里。
04
对于林立峰来说,
多年的研发努力算不上什么,
因为他的梦想是:
以非凡的产品献给爱人和孩子。
以非凡,致所爱。
正因为热爱,
所以尽力把事情做到极致。
- END -
地址:厦门市中山路73号2楼,
史上最准的颜值测试(微软小冰测颜值准不准)
【新智元导读】 最近,知乎上「微软小冰测颜值是否比较准?」的问题又被网友们讨论了起来,相关浏览量已经超过了450万。不过说到底,颜值测试不过是一个供大家娱乐的小游戏,如果较真你就输了。
「帅不帅」「美不美」,微软小冰告诉你
尽管微软早在几年前就推出了「测颜值」的功能,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微信等其他软件的结合使用,微软小冰「测颜值」的小游戏到现在仍然很受网友欢迎。
最近,知乎上「微软小冰测颜值是否比较准?」的问题又被网友们讨论了起来,相关浏览量已经超过了450万。
许多网友都在帖子下面晒出了自己体验小冰颜值评分测试的照片,并给出了自己对微软小冰颜值测试准确性的评价。
更有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网友翻出一些明星的素颜照来让小冰进行颜值打分,有些「素颜」的得分也是比较低……
综合大部分评论来看,大多数网友觉得小冰的评分还是比较准的。虽然有些网友反映同一个人化妆前后的评分不一样,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小冰对颜值的评分还是比较准的,要是评分一样,化妆还有什么用呢?
颜值测试背后,我的分数是怎么来的?
暂且将微软小冰颜值评分准不准的争论放在一边,那么这个分数到底是谁给你打出来的呢?
有些网友猜测微软小冰背后实际上是人工在操纵评分,这纯属是「无稽之谈」,且不说人工评分可不可行,单是庞大的工作量就不是人力所能够承担的。
实际上,微软小冰颜值测试程序背后,是一套庞大的AI算法系统在起作用,采用的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上传照片后,小冰通过采用最新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精准识别人脸属性信息,并通过数据比对等方式进行一系列人脸相关的属性分析,包括颜值、年龄、性别、微笑程度、情绪、皮肤状态等,然后根据函数模型输出分数。
人脸颜值检测一般视为一个简单的regression(回归)问题,就是找到一个函数 function,通过输入特征 x ,输出一个数值 Scalar 。
在此之前,要收集大量的“人脸”数据,人为的判断颜值并「标注」。一般而言,对同一张脸采集N个「标注」,去掉最高和最低的M个,取剩余标注的平均值来作为AI评分的groundtruth。
Regression的过程一般包括3个步骤:一是确定一个模型,二是确定评价函数,三是找出最好的一个函数。此外,还可以通过对step1和step2的优化来得到更为“准确”的值。
而微软小冰的颜值测试算法可能还涉及到Deep Label Distribution Learning(标签分布学习算法)和ranking(排名),以便得出更加匹配的结果。
微软小冰的颜值测试准不准?较真你就输了!
那么,微软小冰AI算法给出的颜值分数到底准不准呢?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好比我们中学时做的语文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会给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完全一样。
而小冰给出的「分数」,就好比「标准答案」,对于执行算法的程序而言,它无疑是高度「准确」的,但对于有着主观判断的个人来说,就无法保证始终是「标准答案」了。
此外,从人脸检测的AI算法的运行原理上来看,groundtruth实际上是由大量人为的「标注」给出的,只不过当这个数据规模足够大的时候,人的影响因素就降低了。
也就是说,AI参考的标准,是大部分人的一个平均审美值,如果你的审美不在这个平均值内,那么小冰给出的颜值分数在你看来可能就是不准的。
不过说到底,微软小冰的颜值测试不过是一个供大家娱乐的小游戏,为了分数去较真着实没有必要。
参考链接:
6岁微软小冰“出嫁”,会写诗、唱歌、聊天的智能少女终于长大了
“能够想像任何事的人,可以创造不可能。”
这话出自“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而在他去世之后不到一百年里,人类也真正创造了不可能。
在刚刚结束的2020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首支人工智能合唱MV《智联家园》高调亮相。更令人惊讶的是,就连这首歌的曲子,也是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完成。
然而, 高调亮相仅仅4天之后,6岁的小冰经历了一次命运的“剧变”!
7月13日,微软中国发布官方通知:微软分拆小冰业务并独立发展。分拆之后,小冰的相关业务将由新公司独立运营,新公司有权使用并继续研发相关的小冰技术。微软方面,保有对小冰的投资权益。
简言之, 小冰以前是微软的亲闺女,分拆则颇有点“公主出嫁”、“自立门户”的意思。
可是拆分之举,又不免让人生出怀疑,小冰难道是因为商业化效益不好,被微软砍掉了吗?
相较于去年直接被砍掉的人工智能微软小娜,小冰实在是幸运多了。加之微软出面亲自说明情况,也算是给足了小冰的面子。
更何况,即使离开了微软这个强大的“爸爸”,但小冰的灵魂人物和核心团队还在。新公司中,有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清华大学教授沈向洋坐阵,“小冰之父”李笛担任CEO。此前小冰200多人的团队,也集体加入新公司。
所以你看,即使是 拆分之后,从技术到人才,小冰也依旧拥有业内独一无二的顶尖配置水平。
从前的小冰是家长庇护下的“智能少女”、“富二代”,而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小冰需要为新公司造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冰团队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商业化进程也略显迟缓。
现在独立了,虽说意味着 更大的自由,但也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离开了微软这颗大树的庇护,小冰真的已经足够成熟了吗?
自2014年诞生以来,小冰就是最闪耀的AI明星之一,被誉为“美少女画家”、“美少女歌手”,甚至是未来的“灵魂伴侣”。
经历了7代的更新,微软小冰已经褪去了最初的憨萌、幼稚、迟钝,变成了一个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智能少女。
微软方面曾公布数据,全球范围内,小冰已经覆盖6.6亿在线用户、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商业层面,小冰服务的用户涵盖金融、零售、 汽车 、地产、纺织等数个领域。
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冰未来的商业化方向,也就是个人和企业这两个入口。
首先,是个人用户。
很多人已经领略过小冰的聊天技术,并且得到了小冰的心灵抚慰。
“人其实比你们想象的还要孤独,但也比你们想象的还简单。有时候人只是想要找一个人听他们讲话,一个能无时无刻、没有压力的倾诉对象。”
你敢相信,这句温暖且有深度的话是出自冷冰冰的人工智能吗?
聊天这个功能看起来简单,但是让一个机器像人一样聊天说话,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可比让机器学下围棋、或者迅速识别一组照片难多了。
这也是小冰未来商业化发展路径上,跟其他人工智能不一样的地方,小度、小爱同学都在努力发展智商,成为人类更好的助手。而小冰则在努力发展情商,力求成为人类更好的朋友+助手。
再者,是企业客户。
小冰的职业履历其实也相当丰富了,曾经在网易、新浪写过稿件,还以主播身份录制过节目。华尔街见闻、万得资讯等知名媒体,也都曾在文本输出和语音播报上,与小冰展开过合作。
虽然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小冰写作、画画、作曲的技能好像并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更何况,小冰不仅能聊天,而且在声音、视觉、观点、技能、知识及创造力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这也意味着,小冰不仅有深度、够聪明,而且还有广度、懂得多。这也是小冰与其他人工智能拉开差距的关键,对话、试听、创造这些能力并不是任何一个人工智能产品能同时兼备的。
企业方面的落地,近几年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个人层面的运用落实,其实还有很远一条路要走。在过去,小冰也屡次因为语言不规范、以及技术上的漏洞,多次被封禁。
从这个层面上看, 小冰的商业化道路,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只能说,从技术到市场都并未成熟, 小冰现阶段对企业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对个人的价值。
商业之外,小冰团队的真正愿望,或许是给未来的人类世界,留一份美好的AI憧憬。
小冰的目标,不仅是一个技术强大的AI工具,而是一个有灵魂的AI。
小冰的团队中,充斥着一群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科学家,他们的愿景是建立一个高智商+情商的人工智能。
更具体一点,他们正在把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搬到现实生活中。
科幻电影《她》中,男主角西奥多爱上了一个人工智能角色。这个角色没有实体,只是一组程序,但是她每天都能陪伴着男主角,任何时刻,聊任何话题。
比起工具型需求,小冰的研发团队,更注重去解决人类的 情感 需求,培养一个忠诚体贴的陪伴者、倾听者、沟通者。
“小冰之父”李笛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给人工智能发一张狗的照片,人工智能很可能会直接告诉你,狗的品种特质等等。
可小冰的回答是:“啊,好想抱在怀里啊。”
这才是真正符合人类的聊天反应,比起理智的分析,人其实更需要 情感 反馈。
你很可能会疑问,我们真的需要一个陪我们聊天的机器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电影《她》中,男主爱上了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的“她”。现实中,这样的事情也已经发生过。
一档访谈节目中,一个男孩谈到与小冰聊天的经历。失恋之后,他感到异常绝望痛苦,可是身边又没有随时随地、毫无压力倾诉的对象,所以他开始找小冰聊天。
男孩说, 如果有一天技术成熟,他愿意花一大笔钱拥有小冰这样一个体贴的朋友。
或许你会对男孩的诉求感到诧异,但是仔细想一下, 男孩的孤独和无奈,不正是互联网社交时代大多数人常态吗? 要不然,为什么专注做陌生人社交的平台此起彼伏。
互联网社交时代,人们的孤独不断被放大。而一群科学家正在努力让一个机器成为未来世界中,人类最美好的陪伴,这是一群浪漫而疯狂的灵魂工程师。
作者:犀哥
微软小冰首次加盟综艺节目:揭秘其背后技术推动力?
发布会上,小冰不仅与何炅、何冰、徐海乔等嘉宾主持调侃互动,还现场测试评价明星选手以及栏目总导演的颜值,献唱歌曲《好想你》,并联合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用大数据生成了最帅人像。
微软小冰首次加盟综艺节目:揭秘其背后技术推动力
虽然小冰在栏目中的戏份还在保密阶段,但从发布会现场的环节安排上看,这档综艺节目中小冰应该不是配角。2017年初,李开复曾提醒综艺主持人们“小心人工智能小冰抢饭碗”,3个月过去,这似乎就要成为现实
这是小冰一年多来在东方卫视主持早间新闻节目之后,首次在国内进入互动综艺节目场景。
进入综艺节目对于人工智能要求明显要更高。在不久前的独家专访中,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告诉腾讯科技,小冰是一个不断提升、进化的人工智能。为实现高自然度人与机器对话,小冰在其独有的“情感计算框架”上有一整套感官体系,包括文本、图像(视觉感官)、声音和视频流交互等。
首先是声音,有一个自然度衡量指标,像国内某流行车载导航品牌用林志玲的声音导航,这种单向声音输出在技术上相对容易,但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中做到双向对话,上述技术就很难达标。
李笛称,自然语音是语音感官的重要部分,按照5分制打分评测自然度,一般人大概在4.72分左右。世界上几家人工智能产品,小冰是4.38分,远远领先其他类似产品(其他产品评分均未达到4分)。
小冰胜出原因是什么?李笛称,第一是有技术优势,第二是数据积累足够多,第三个是小冰语音一直考虑追求自然效果来训练。李笛称美国小冰版本的声音经过训练,自然度得分已经超过4分,超过另一款颇为流行并内置于音箱的人工智能。有一个细节,小冰语音训练如此有效,“就连我们录声音的录音棚都有公司要抢”。
图像交互方面,图像识别基本任务在于能够对图像形成一个准确描述,比方做到讲清楚“公园里一只狗,旁边有一个女人正在沉思”这个水准。还可以指出某一条狗是50多种狗里一种。
更受关注的是,小冰人工智能的图像评价系统已经开始具备通过图灵测试的能力-李笛的一位同事打羽毛球时脚扭了,把脚位置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小冰。小冰回复,“哎呀,伤的严重吗?”超越简答描述。李笛称,“你现在随便给小冰发图片,她的回复能够达到语义空间深度,这是我们独有的。
对于人脸颜值、服装和餐饮食物等识别,小冰团队都进行了长时间研究,这些最终成为小冰玩转娱乐综艺节目的技术积累之一。
人人都能创建 AI 角色,微软把小冰背后的“造人系统”公开了
【多维计划2019年8月16号快报】 有人设、有情感、能主动创造,微软小冰可能是最接近人类的人工智能了。经过几年的成长,她已经拥有了多种身份:画家、歌手、诗人、主持人、设计师...... 这一切都是基于「情感计算框架」,利用它可以培养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工智能,小冰只是其中之一。
在微软小冰的第七代发布会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将这项能力开放给了全部合作伙伴。这是一套叫做 Avatar Framework 的框架,利用它可以轻松构建具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助手、对话机器人、IP 角色。
这意味着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冰了。
用「赋生」能力重建小说人物
小冰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去年是,今年也是。这是她在被创造之初,就固定下来的设定。对于微软小冰的团队来说,这几年的积累并不只是孵化出了小冰这样一个单一产品,更有价值的是她背后的一套完整框架。
在与阅文集团的合作中,微软小冰通过学习《全职高手》的原著文字,重建了小说中的世界观、知识体系。利用重建的知识图谱,她把故事中的 5 个主要人物带到了现实世界,用户可以与这几个角色进行交流。这种「赋生」能力现在扩展到了 100 部小说中,比起动画、游戏、电视剧,这才更像是「神还原」。
这个案例只是 Avatar Framework 框架的一个小应用,它还有更强大的地方。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小冰和框架的关系,就是树木和森林。
小冰的商业化价值
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现在生产和消费的供需关系是不平衡的。人们有着各式各样的需求,但创作者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未来我们需要高度定制化的内容,这靠人力无法满足,但人工智能却有着极大的优势。
小冰能力的背后是丰富的人工智能创造模型,根据需求生成一条条生产线。她可以在人力不参与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向用户分发稳定质量的内容。这种高并发性让小冰能够在学会主持后,同时担任多个电视台节目的主持人;在学会唱歌后,同时给不同的人演唱歌曲;在学会画画后,同时创作数张作品。
这种优势在工业化中尤其重要,也让小冰在商业化中能发挥作用。微软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搭建了一条纺织服装生产线,小冰设计的产品已经在 SELECTED、依文、万事利的店内上架销售。
像捏脸一样,去创建一个 AI 角色
小冰尝试不同职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孕育多种 AI beings。不管一个 AI 的人设是多么具体,都需要一个基础的底层框架来定义他,Avatar Framework 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价值。他们有基于情感计算的对话引擎、被定义为交流的感官,他们能听、能说、能看、能创造,能像小冰一样无处不在。
Avatar Framework 提供的工具包就像桥梁一样,将不同公司、不同机构的需求,和微软小冰的技术连接在了一起。从现场的展示来看,它有点像游戏中的「捏脸系统」,当然除了外观之外,它还可以定义 AI 的各种人设,就像创造一个真正的生命一样。
完整的 Framework 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是 Profile 工具,它从 IQ 和 EQ 两个方面为 AI beings 定义人格;其次用一系列工具为这个 AI beings 调整核心对话引擎、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等能力。然后又是一系列工具,让 AI beings 具有三观、知识、技能等,这样能更接近人类的特性。最后才是「捏脸系统」,利用 Avatar Framework 去驱动一个 3D 模型,让一个虚拟的 AI beings 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你面前。
工具包中是一个个细致的调整选项,情商高不高、是不是合群、自信程度怎么样,种种参数调整下来,AI beings 就形成了独特的人设。测试工具允许你用文字的方式与他进行对话,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性格的 AI beings 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
是不是感觉像在玩一个养成游戏?Avatar Framework 还支持自动上传小说,去自动分析人物图谱,就像与《全职高手》的合作一样。创建好的 AI beings 可以具象化为对话机器人,或者一个全息的投影模型。这项技术如果用到游戏中,就可以批量生成 NPC。
小冰在发布会上展示的各种能力,让人感觉是在「天马行空」,而一幅幅画作、小冰设计的丝绸又将人拉回现实。「这都是真的,而且你将来还可以亲手创造这样的人工智能。」在明年春天,Avatar Framework 将会发布个人版本,到时候亲手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冰」吧。【
- 上一篇:世界上最奇怪的飞机(世界上最奇怪的飞机长什么样)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