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幸运的人PDF(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电子版)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pdf
一善挡三灾
所以说多做善事
这样好运自然就来了
幸运的人,总有一天幸运会用光,不用嫉妒。
多做好事,总有一天幸运之神会降临到你身上的。
Adobe联合创始人查尔斯·格什克逝世,他有着怎样的一生?
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凌晨,Adobe公司官方网站发文称:“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查尔斯·格什克于周五(当地时间4月16日),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享年81岁。“自此,这位英雄人物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早年间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开始在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工作,在哪里认识他的合作伙伴约翰・沃诺克,不久后两人于1982年辞职,并共同创立了Adobe公司,开始了他传奇一生。或许提到查尔斯·格什克这位人物,大家会感到陌生,可是作为在职场上日夜打拼的人来说,对PDF文件和Adobe这两个经常用的文件熟悉无比,这两个文件背后的发明者都是同一个人,就是这位已经逝世的查尔斯·格什克。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我们可能没有亲眼见证到,可是我们可以从他身边的人来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查尔斯·格什克 的妻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查尔斯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为此非常的自豪,他也非常的注重家庭,并总是表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从他的妻子采访中看出,这位传奇人物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可是他并没有对此就忽略自己的家人,我相信他说的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商业上的成就,大概还是表示自己取到南希这样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感到幸运。
(约翰・沃诺克)
Adobe公司首席执行官在给员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 查尔斯·格什克 “的逝世对于 公司以及技术领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他连续十年领导公司发展,是一个英雄一样的人物。是的,查尔斯·格什克的成就不仅仅表现在PDF文件上,不然公司首席不会给予他怎么高的评价,也不会对他的逝世感到惋惜。而 对于技术领域的成就不仅可以在公司首席的华丽可以看出,在其他的方面也是可以看出的,比如在2009年的时候,他还曾获得了当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国家技术奖章,这不也是对他的更高的肯定吗。
人们常说,“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在一步步的走向死亡。”是的,每个人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终点,但是有人重于泰山有人轻于鸿毛,而查尔斯·格什克却是那个重于泰山,值得让人铭记的人。
《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两个幸运的人》((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3d1b
书名:两个幸运的人
作者:(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豆瓣评分:7.9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1
页数:725
内容简介:
[注]:按照中信出版社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本资料页面所示的ISBN编号: 7-80073-966-X/K·17为《两个幸运的人》一书的ISBN编号,本页面中的相关网络书店的购买链接指向的是《商业秀》一书,按照中信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商业秀》的ISBN应该为:7-80073-996-1/F·617。
他是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如果说凯恩斯的精神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后半叶。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两个幸运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弗里德曼出身于贫困的俄罗斯移民家庭,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为此受尽了人们的嘲弄。
历史在沉思之后,向他折服了。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凯恩斯并驾齐驱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的主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同,而在美国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接受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进而放弃了秉承多年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广泛地接触政界人士。他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关系密切,在公共政策领域贡献卓著。书中也披露了他在担任尼克松总统和里根总统非正式顾问期间的一些细节。他也非常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80年,弗里德曼曾经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自由选择》。在主持这一节目时,他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大力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了同名经济学专著。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斯在70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运”之一。
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他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他曾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
在公共政策领域中,他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巴里·戈德华特及尼克松总统与里根总统的非正式顾问。
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论》;《资本主义与自由》;《价格理论:初稿》;与施瓦茨合著《美国货币史· 1867∽1960年》。他的大多学术著作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反观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是弗里德曼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在。
弗里德曼现年91岁,依然健在,已从美国芝加哥大学退休,但仍被经济学界尊为泰斗。
罗斯·弗里德曼,经济学家,佩珀代因大学名誉博士,与丈夫米尔顿·弗里德曼合著了《自由选择》和《现状的专制》等。
《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精装)》(罗丝·弗里德曼)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dud4
书名: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精装)
作者:罗丝·弗里德曼
译者:林卓立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1-11
页数:59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米尔顿o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丝o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的书,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作者简介:
米尔顿o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学家,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1912年7月31日出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
他经出任罗斯福治下的财政部顾问,而后观点发生改变。在芝加哥执教的30年中,他的主张逐渐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相抗衡。后来,他出任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其主张和理论深深影响了美国及其他国家。
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凯恩斯的影响力能与弗里德曼相比。
罗丝o弗里德曼(Rose Friedman)
杰出的经济学家,与米尔顿o弗里德曼相识于芝加哥大学,此后结为伉俪,终生相伴。与米尔顿合著过许多重要作品,包括《自由选择》。
《读库0803》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读库0803》(张立宪)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m25z
书名:读库0803
作者:张立宪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8
页数:317
内容简介:
目录:
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
“90展”部分展品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固执复制
海波与他们
幸运之轮
中国学车记
关庚的生活底稿
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
花花世界且说黑
贱客凯文
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
医海钩沉
祖逖与刘琨
同居-崔莺莺
“哥斯达黎加时代”
文摘: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申新搁浅
1934年7月4日,是荣氏企业史上最暗淡的一个日子,申新搁浅了。
这一年,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只有十八岁.二十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上海报纸上的大字标题:“申新搁浅”。当时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看到报纸,一下子呆住了。他心中有个大大的问号:“申新是一个有关民生的事业,怎么会搁浅呢?”
荣氏申新纺织企业从1915年一个厂、一万二千九百多枚纱锭起步,发展到此时,已拥有九个厂,纱锭总数超过五十五万,还有六万多线锭、五千多台布机,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六,前后不二十年时间。申新的发展之快、事业之大,完全当得起突飞猛进四个字。按其生产能力,每日夜可出纱一千件,出布一万四五千匹,消耗棉花三千二百担,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直接在申新工作的职工至少有三四万人,加上家属和运输、营业等间接靠申新生活的,大约在十几万人以上,每天交税万元以上,仅三年半就已超过一千万元。研究荣家企业的陈文源算过一笔账,1932年荣家九个纺织厂织出来的布有一亿零二百三十六万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半。
申新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搁浅的,此前四年连续都有巨额亏损,主要原因当然是市面不好。自1921年以来整个花纱市价起落极大,十六支“人钟”牌标准纱也不例外,上下落差如同波峰低谷。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以1933年4月申新出产的二十支“人钟”牌纱为例,每件成本二百一十八点三三元,市场价却只有二百零四元,每生产一件就要亏折十四点三三元。荣宗敬沮丧地感叹:板贵棺材贱。不大动笔的他写下《纺织与金融界》一文说:
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花贵纱贱,不敷成本;织纱成布,布价亦仅及纱价;销路不动,存货山积。昔日市况不振之际,稍肯牺牲,犹可活动,今则纱布愈贱,愈无销路,乃至于无可牺牲。……盖自办纱厂以来,未有如今年之痛苦者也。
经济学家马寅初对“花贵纱贱”如此解释:花贵是因为国产棉花不足,纱贱是因为日本棉纱倾销。
另一原因是税负太重。1928年,南京政府开征特税,实行一物一税,荣宗敬曾一度兴奋过。他没想到特税不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便利了外国的在华厂家。申新被抽去特税达一千五百多万元。他写信给银行家陈光甫等人说,我国实业尚在萌芽时代,受时局影响,纺织业更是岌岌可危,希望他们能呼吁政府减税或免税,如果再不恤商艰,多方剥削,只有停机歇业,坐以待毙。然而,荣德生大女婿、主持汉口申四福五的李国伟记得,当上海、武汉的纱厂向财政部长孔祥熙提出新税则加重企业困难时,孔开口就骂纱厂捣蛋:“有困难,你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克服?成本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让它降低?”
特税规定每袋面粉征统税一角,而未实行特税的地方,每袋只征六到七分。特税开征后,各地仍巧立名目,加税、加捐的情况不断发生。面粉已征了统税,面粉袋还要另外征税。1931年2月12日,荣宗敬以福新面粉公司的名义写信给宋子文说,面粉袋用的都是华商机制布匹,这种布袋印上彩色商标以后就是废物,所以袋皮向不征税,面粉征税,袋皮只是面粉的附属物,希望能够免税,这样既合乎一物一税的原则,也合乎提倡国货的宗旨。为要求小麦免税单全国划一,面粉特税全国一律平等,他多次给麦粉特税局写信,呼吁对本国民营面粉业不要重征,对进口面粉无论如何要重征。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身为荣家企业掌舵人的荣宗敬和几个儿子投机失败,光是他们投机洋麦、洋花之类的亏损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总公司这一项利息支出在五百万元以上,申新撑不住了。荣毅仁后来找到的答案也没有回避投机失败这个因素——“在前几年美国开始的国际性的不景气,影响到了中国;日本侵占了东北,日本纱厂又利用它雄厚的资本,在我国各地展开剧烈的倾销竞争,排挤了我们的市场;国内连年内战,交通破坏,苛捐杂税,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再加上申新本身的盲目经营,出品质量不好,利用交易所进行的投机失败。”
不过有一个原因荣毅仁没有讲到,他的姐夫李国伟说,由于过分追求发展,荣家企业一贯通过借债来扩大规模,所以经常陷入高利贷的债务拖累,经济基础并不稳固,一旦遇到金融变动,或市场不景气,便会捉襟见肘,周转为难。
自1933年起,荣宗敬不断给国民政府有关人物写信,希望他们能体恤和支持这家民营企业,几乎空荡荡没有回音。
银行、钱庄,要债的都来了,同仁储蓄部传言荣家要倒,赶紧提取存款。荣家这次经济危机比刘鸿生企业略早一点,他们的企业扩张也差不多,都是发展得太大、太快了。不同的是,荣家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不像刘鸿生在许多不同行业都有投资。
当年,汉口申新四厂发生火灾,荣家从中国银行借款二百多万元。荣家曾向英、美商家和银行求助,还向南京政府建议“庚款借锭”,就是用庚子赔款基金购置外国纱锭借给各纱厂,各厂分期偿还。
到1934年3月,申新在上海的厂几乎已全部抵押出去,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几家关系密切的大银行不肯再放款,只有靠十六家与荣家熟悉的往来钱庄暂时维持。此时申新负债累计达六千三百七十五点九万元,全部资产总值不过六千八百九十八万元。到这年6月底,到期的五百万应付款,没有头寸可以应付,申新没有什么可以给银行抵押,钱庄到这时也不肯放款。荣宗敬常常挂嘴边的那句“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债愈多愈风凉”再也说不出来了。在逼得最厉害的时候,宋汉章、陈光甫两个银行家在荣家陪他一个通宵,就是怕他倒下去。申新一倒,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光是上海银行一家贷款就有一千二百多万元,而抵押物主要是厂基、机器和货物。
申新搁浅前几天,陈光甫经常要在申新总公司等到深夜一两点。十五年后他有点儿后悔地说:“荣宗敬的申新企业是全国纺织企业中最大的,为了增加银行存款,巩固我们的地位,我们乐意与他合作;而他当时急需资金来更新扩大,自然也希望与我们合作。结果,没有充分调查他的实际需要和个人性格,我们就提供了大笔贷款给他,导致我们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了活期存款的运行。”
申新系统之外,茂新面粉有四个厂,福新面粉有八个厂,一辈子要强的荣宗敬提出退职,由福新元老之一王禹卿接替总经理,王时任福新七厂经理兼总公司面粉营业部主任,王尧臣为福新一厂、三厂经理、六厂副经理、七厂厂务经理。自从申新不断扩大,福新面粉系统的业务除了订购外麦、每月财务结算月报,实际上都由王禹卿掌握,尽管福新八个厂除了一厂、三厂,荣家都有控股权。虽然从1927年以后面粉业的扩张步伐缓下来了,但在稳健的王氏兄弟手里,面粉这一块常有盈余。金融业的债主都希望荣家能以面粉厂来补贴纱厂的亏空,在他们眼里王禹卿有信用,申新如要再借款,非王出面担保不可。荣、王之间有矛盾,荣宗敬认为茂新、福新、申新都是自己创下的子孙万世之业,王禹卿则认为他纵子投机,损害股东利益。但这个时候,荣宗敬不得不向王求援,尽管他内心不愿放手。荣、王会谈几次,都没谈成,两人经常大声争吵,一次会上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因此,他又想找纺织专家李升伯出来代理。
一天凌晨四点,在申新九厂俱乐部楼上睡觉的厂长吴昆生,睡梦中忽然听到下面礼堂有人在哭,起来一看,原来是荣总经理。荣对他说:“我弄勿落了,欠政府的统税付不出,政府却要来没收我几千万财产,这没有道理!我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通知各厂厂长和工程师来。”
等各厂厂长、工程师陆续到齐,天已亮了,大约六点左右,荣宗敬只讲了一句:“我现在已没有办法,希望你们去请李升伯出来做代总经理,你们要向他提出保证,绝对服从他。”八点多钟,他们一行到达李家,李升伯问什么事,他们说:“申新不能倒,靠它生活的有十万根烟囱,无论如何要请你出来做代总经理,把申新维持下去,荣宗敬没有办法干了。”李回答:“我没有考虑过,荣宗敬已同我谈过几次,譬如打仗,要靠正规军,杂牌军队是打不好的。”说完,即径自上楼去了。听了他们回来的汇报,荣宗敬说:“那么还是叫王禹卿出来代理吧。”
当时,申新九个厂只有无锡的申新三厂情况还好,无锡还有茂新面粉厂有点儿力量。到最紧急时,荣宗敬不断打长途电话向弟弟荣德生求援,但德生感到以无锡的几个厂去支援上海,力量不够,没敢答应。6月底的到期款五百万元,没有二三百万现款是没法解除的。6月28日,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被他伯伯派去和父亲面商。到无锡已是晚上,他要父亲带上全部有价证券到上海救急,话说得很坚决:“否则有今日无明日,事业若倒,身家亦去。”荣德生当时正在喝茶,执壶在手,他想如果茶壶裂了,即使有半个壶在手,又有何用?回首往事,荣家创业之艰难一一浮现眼前。1934年并非他们第一次遇险,此前1908年、1912年、1922年曾三次遇险。1922年冬,债务达三百万元以上,遇到上海“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倒闭,各行庄纷纷紧缩银根,向荣家催还欠款。他们陷入创业以来的第三次危机,被迫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借款三百五十万日元(折合二百二十多万两规银),条件非常苛刻,年利息一分一厘半,比一般高出近四倍,以申新一、二、四厂全部财产为抵押品,以转移三个厂所有权作为设定抵押的手续。而荣德生自述:“借款成功,签字,人人安心,喜形于色。”然而,没有一次危机能和眼前这次相比,考虑再三,他决定到上海挽救大局。(1939年荣伟仁早逝,荣德生痛苦地说这次挽救荣家企业是伟仁的功劳。)
他彻夜未眠,给上海打了十一个长途电话,托宋汉章向张公权商量,得到回话是:“有物可商量。”他带上家中所有的有价证券,赶凌晨四点的火车去上海,到上海只有七点多。九点多,他将证券带到中国银行点交,立约签字,先向中国、上海两家银行押解五百万元。
作者简介:
张立宪(老六),河北汉子,60年代出生,80年代读大学,90年代初从中国人大新闻学院毕业以后,一直在新闻出版行业游走。出版个人专著《记忆碎片》。现代出版社原副总编,《大话西游宝典》和梦工厂系列丛书总策划,《读库》系列丛书主编。
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老倒霉 pdf
这只是心理暗示效果
如果你情绪低落或遇到不顺心,你心就会自然想到一个对比。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顺心倒霉的时候,说不定别人倒霉时也是拿你作对比呢~
- 上一篇:世界上目前最精确(世界上目前最精确的地方)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