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西口的人(世界最大的口)
三百多年前,山西人为何要选择走西口?
大家都知道有首凄婉哀怨的民歌叫做“走西口”,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山西一带的人,因为走西口是山西自古流传下来的民歌,三百多年前,从文化角度来说,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古人出行是极其不方便的,但山西人就是唱着“走西口”从山西走到蒙古的,不仅仅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人都在走西口。从明朝中期开始一直到民国初期,大概有数百万的人走出家乡来到蒙古生活,在史书上,把这段历史叫做走西口,跟著名的“闯关东”“下南洋”一起称为三大人口迁移活动。那么,那时候的山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呢?大规模的走西口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西口”是山西朔州通往蒙古高原的一道关隘,正式的名字叫做杀虎口,为什么后来叫做“走西口”呢?因为杀虎口在长城的西边,张家口在长城的东边,所以就习惯了把杀虎口叫做西口。历史上山西人“走西口”多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形成两条主要路线,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大家肯定很好奇为什么山西的人要去千里迢迢去蒙古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北方地区田地荒芜,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300百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全省性的灾害就达100多次,平均3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11年,人们在此种情况下,选择了走出去,也许能闯出条活路来。就形成“走西口”的潮流。而正好蒙古阿拉坦汗是一位贤达开明的的统治者,为发展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他积极主张改善与明朝的关系,实现通货互市,在公元1751年,实现了北元与明朝间的通货互市。无异给走西口的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他们去了蒙古从事农牧业生产或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定居下来形成村镇。
而对蒙古地区而言,内地大批移民的到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发生变化,还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而广泛流传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走西口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走西口的文化内涵却传承了下来,那就是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一笔精神财富。
有谁知道历史上山西人的“走西口”,指的是什么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古代人频频“走西口”,走西口是何原因?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首名叫《走西口》的老歌:“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还有一部名叫《走西口》的电视剧,火过一阵。
但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走西口”是个听过但还是有点陌生的词语,西北人也许较为熟悉。
走西口也称为“走口外”,是中国 历史 中人口迁徙的大事件,发生在西北地区,持续时间很长,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期足有四百余年,最繁盛的时期则是在清朝。
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是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他们的目的地主要是内、外蒙古,其中不仅有农民,也有手工艺者和商人,成分复杂。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也许是全世界最重的,为什么这些人要背井离乡,到异地生根发展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1、山西、陕西、河北是中国 历史 上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农耕文明的摇篮。随着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导致这些地区地少人多,简单来说,人均面积减少了,再加上地方豪强势力的侵占,普通老百姓辛苦一年,还养不活一家老小,必然要自谋出路;
2、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朝中期,西北灾害频发,陕西最为严重,有些人选择举起义旗造朝廷的反,比如高迎祥和李自成等人,也有人选择逃离此地。树挪死人挪活,只要有心,总能找到生路;
3、内、外蒙古地广人稀,正需要有人来开发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主动招募关内人到来,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到了清朝,更是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这极大的刺激了在家乡生活艰难的关内各省人们,走西口成了种不错的选择;
4、以上三条,主要说的是农民和小手工艺者,商人逐利而生,早已打通了前往内、外蒙古的商路,将蒙地特产贩往内地,再将内地特产贩往蒙地,获利颇多,贸易很繁荣。随着蒙地人口的增多,商业需求也必然增长,走西口的商人也就更多了,很多知名晋商都是在这条路上发家致富的。
人们去往蒙古,主要有两条路线:
1、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到达包头、归化(今呼和浩特市)与绥远(两地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走西口;
2、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在杀虎口设税关,带着货物的商人通关必须上商税。
此后,又在归化城设分关,沿长城内外大同得胜口、河曲、包头、托克托、阳高和天镇等处设税收分局、支卡,专门负责征收东自天镇、西至陕西神木一带的关税。
而且还规定,“商人运载货物,例需直赴杀虎口输税,不许绕避别口私走”,这是为了避免逃税。
这条路线,几乎被晋商垄断了,商人们经杀虎口,能去的地方多了,不只蒙地,还走到了俄罗斯,创下许多商业奇迹。
对了,明末动乱时期,晋商们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为后金政权(满清)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提供军费等等,所以清政府主掌中原后,对晋商们礼遇重视。
走西口的影响很深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了口外边地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增加了汉蒙之间的民族感情,加快了文化交融的进程,对于后来的多民族繁荣稳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走西口的内地人带去了更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明,促进了内、外蒙古的农业发展,改变了当地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渐形成了农牧并举、蒙汉共居之乡;
3、商业的繁荣,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句话是“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意思是先有晋商创办的商号复盛公,才有包头的繁荣兴盛。
(《走西口》剧照)
总之,走西口的有农民、手工艺者、商人等等。对很多人来说离开家乡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却也是一个天大的机遇,有些人抓住了这个机遇,敢想敢干,想法加上实践,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 上一篇:世界上最诡异的登山事件(世界上最诡异的登山事件是什么)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