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牛国画(最牛的国画)
最名贵的中国画是哪幅啊?
7952万元 明代画家 仇英画的《赤壁图》创中国画拍卖世界纪录
仇英所作《赤壁图》皆画白露横江、断岸千尺,东坡与客泛舟中流的情景。此次拍卖的《赤壁图》为纸本而略长,后段多了苇汀浅屿、石桥曲涧、秋林霜浓、云房?深等山间夜景,画法细缜,淡冶蕴藉,与仇氏早年真迹风格相似。
一直以来,书画拍卖市场中的“厚今薄古”现象屡见不鲜,八大山人作品拍不过一些被爆炒的当代艺术家无疑是不正常的现象。前天,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的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中,一幅国宝级珍品明代画家仇英的《赤壁图》被一家不愿公开名字的国内企业以7952万元买走,创下了中国绘画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一些业内专家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古代书画行情经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后,正在走向“回暖”,并成为市场热点。
7952万元是否离谱?
对于7952万元是否高得离谱的话题,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市场部对此的回答是,如果专家从学术角度来看,较之前在市场中出现的名家画作艺术造诣而言,会认定价格偏高。的确,该作原估价在4000万-5000万元之间,但现在这个数字代表了一个市场走向,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目前已真正形成热点,未来,这个成交价纪录可能还会被屡次刷新。
专家认为,仇英传世作品非常少见,作为明代“吴门四家”的代表画家之一,其画作历来受到收藏家的珍视。多为各大博物馆所藏,流散民间的真迹不足50幅。
此幅《赤壁图》长129厘米,宽23.5厘米,画宋代苏东坡《后赤壁赋》诗意,与另两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赤壁图》相比有其独特性。对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门四家”进行专门研究的上海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单国霖曾对此作进行过目鉴,昨天他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幅画基本可认定为仇英真迹。从其画风来看属画家在中年时期所作。仇英在年轻时结交了文徵明、周臣等一批书画家,故而其中年作品里也受了文徵明等人的技法影响,皴法多以小皴为主。在这幅《赤壁图》就能看见披麻皴、斧劈皴等典型皴法,皴笔绵密画风工整细腻。而目前,藏于上博的《赤壁图》则显刚劲有力,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画家不同的创作状态。而其余两幅皆绢本短卷,本幅则为纸本而略长,后段多了苇汀浅屿、石桥曲涧、秋林霜浓、云房?深等等山间夜景。单国霖认为,该幅《赤壁图》创作时间很可能介于《梧竹书堂图》和《林亭佳趣图》之间。嘉德拍卖公司表示,他们曾请有关专家鉴定,此画作较之画家在老迈时的创作而言更见画家功底。据悉,此作为清宫旧藏,随溥仪出宫离开北京时而流散民间,之后一直未曾有其他流传,加之其作又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足显其珍稀价值。
时间的筛选客观而正确
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拍卖公司顾问童衍方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有专家认为这一幅《赤壁图》的5000万元估价过高,可能会造成流拍,但现在却以近8000万元成交,可见其艺术价值。目前古书画拍卖市场价格并未出现价格与价值背离。事实上,此次拍卖结果具有一定的宣告性。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2年至2004年是古代书画市场黄金时期,大部分高价位的拍品都产生于此时期。古代书画家价位指数排名前30位的艺术家的价格多出自于2004年和2005年,而出现在2006年的古代艺术家只占到3席,且在此排名表中仅处于20位以后。
事实上,由于古书画存量有限,即使是再勤奋再多产的艺术家,作品也具有不可再造性,卖一幅少一幅。加之古代艺术家历经数百年,经过时间的筛选,艺术家们都已获得了客观而正确的地位。与现代艺术家相比,古代艺术家的身价可能更经得起时间考验。也正因为此,中国古代书画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市场,高精作品的买家基本以收藏家或收藏机构为主,而不是以短期投资为目的。这使得中国古代书画市场中的精品非常罕见,一旦出现必然受到市场的关注,赚钱效应自然就十分明显,这从《赤壁图》的高价拍出可见一斑。
不仅是古画,古代书法也呈现出同样的上升态势,书法家赵之谦的作品成交价短短三年上涨两三倍,王铎手迹近期也拍出380万元。
《赤壁图》卷简考(节选)
尹光华
传世仇英所作《赤壁图》,目前所见有三幅:一藏辽宁省博物馆,一藏上海博物馆,再者便是《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这一卷了。前二幅皆绢本短卷,画的都是白露横江、断岸千尺,东坡与客泛舟中流这一情景。本幅则为纸本而略长,后段多了苇汀浅屿、石桥曲涧、秋林霜浓等山间夜景。读者可以借画家营造的美景,去想象苏轼舍舟登岸,“摄衣而上,履泥岩,披蒙茸……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一夜游情境。其构思立意较前二图更为丰富美备。
三幅《赤壁图》画家都未记年。上海博物馆一图,用笔峻健方硬,应是他得到周臣指授,力学李唐等南宋院画的盛年时作品。辽宁省博物馆一图,与仇英在项元汴家《临宋人六景》画风相近,应是他较晚之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这幅《赤壁图》卷,画法细缜,淡冶蕴藉,与几幅可以断为仇氏早年真迹的作品风格相似,创作年代比上海博物馆《赤壁图》要略为早些。
关于仇英早年画风,学者们都认定他受到文徵明的影响。援引的史料一是彭年所说“十洲少即见赏于衡翁”;一是文徵明《湘君图》上王登转述文氏自己的话,说他“曾使仇实父设色,两易纸皆不满意”,不得不自己重作之。上述二处记载,一般可以看作是文氏对青年仇英的赏识器重。不过,如对题跋做进一步思索,则可以发现文、仇二人非同寻常的关系。中国绘画史上多有老师画成墨稿后请学生敷彩的情况,如吴道子的画作每使弟子翟琰、张藏布色……文徵明是一个谦和温厚之人,他这么做并如此直言不讳,至少可见他们师徒般真率坦诚的情谊。
最贵的中国画是谁的哪幅画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综数我国古代绘画,多有那种士大夫的孤芳自赏,实难找到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不惜以大量的笔墨,描绘数以百计的民众市俗生活与商业经济活动,将民众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确地艺术概括,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现代绘画中也是罕见的。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金代人张著一段题跋,张著的题记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从跋文知道, 作者张择瑞原籍山东诸城,早年游学汴京,后来在画院任职,自成一家。他的艺术成就,历来不被士大夫评论家所重视,因而有关他的史料极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确立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应有的地位。
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两字,并非指“清明时节”,而是描绘了当时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数人认为该画描绘了当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时节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图》全卷内容,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桥”为中心,展现汴河漕运的紧张气氛,达到全卷的高潮。
全图观赏是从右往左,从城外到城内,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开卷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郊外氛围,春寒料峭,嫩绿新发,疏林薄雾,农舍酒家,阡陌纵横。起首为两人执鞭赶着一队驮炭毛驴趟来,逾小桥,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内进发。沿曲径而来的一骑数仆护卫着,顶插杨柳细枝、四垂遮映的轿子,从郊外踏青归来,其前导一骑受惊狂奔,驭者慌忙追赶,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应,此系全图的引子。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内容丰富。《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 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 结构严谨 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在问世以后900多年里,它曾辗转收藏,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多次幸免于难。据元代杨准跋云:“卷前有徽庙标题”,李东阳题云:“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签及双龙小印。”可证画题由宋徽宗赵佶钦定并亲书,此画亦应作于徽宗政、宣间(公元1111——1125年间)。 《清明上河图》 画幅上有金代人张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题记,印记共九十处,又半印六处。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流传有绪。
此画最初收藏应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后,流到北方,入元进入皇家内府,被内府一个装裱匠用摹本偷换出来,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严嵩手里。传说,明朝文学家王世桢,他的父亲是当朝的尚书。王老太爷珍藏着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他对这幅画珍爱备至,轻易不肯示人。但当朝权贵严嵩却对此画垂涎三尺,他依仗权势向王尚书索要该画,王尚书无法回绝,但又舍不得这幅画,于是连夜请来高明的画师,临摹这幅《清明上河图》。第二天,王尚书将这幅赝品交给了严嵩。本来这幅高明的赝品已将严嵩瞒了过去,但严府有一个极有经验的装裱匠,他向严嵩献谀求荣,指出这幅画的左下角,有一只麻雀脚踩着两片瓦,由此可知是赝品。严嵩于是大怒,找了个缘由便将王尚书打入大牢。王世桢为救父亲,不得不拿着《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登严府求情。
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 沈德符所著《野获编补遗》都记载,明代大奸臣严嵩与其子严世蕃依仗权势,巧取豪夺《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后人曾据此写过《一捧雪传奇》一戏,只是将《清明上河图》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矜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连同《清明上河图》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溥仪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清明上河图》等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同志,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东北革命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如今《清明上河图》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是无价之宝,艺术价值无限高,历史价值无限高,是中国最贵的画。
张大千国画成就最高,特厉害,很少有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厉害
提到张大千,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现代艺术界,张大千或许是成就最高的国画家。他不仅精通山水、工人物、善花草,还能书会銮。想必起绘画,张大千在书法上似乎略逊一筹。
当然,围绕张大千的话题千千万万,有人惊叹于他的绘画成就,有人羡慕他家眷成群,相反还有人说张大千的不是。傅斯年和李济曾在致于右任的书信中表示:张大千在敦煌破坏壁画,定义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破坏很严重。
不管怎么说,张大千国画成就最高的事实似乎很少有异议者。然而,张大千国画成就最高,特厉害,很少有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厉害。
接下来我们看张大千的画作,以及和张大千有关的在我们艺术界影响深远的一批画家,还有他们的画作。
张大千,四川内江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接下来,欣赏一幅张大千的书画作品。
张大千(1899-1983) 人物
张大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张大千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他在亚、欧、美举办了大量画展,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笔者想,张大千的艺术成就不用再过多阐述,画作奉上,大家欣赏便是。除了书画作品,这里还有一副张大千与梅兰芳合作绘画的一折扇,我也双手奉上。
张大千(1899-1983)、梅兰芳(1894-1961) 书画成扇
笔者想,张大千就不再过多阐述,梅艳芳略提一下。
梅兰芳,祖籍江苏,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张大千和梅兰芳是相互欣赏的好友,梅兰芳曾请教大千教他如何画美人,大千当即回答:“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用再参照别的样子了。”梅兰芳也是个对美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的练功房里四壁都镶满了镜子,每一举手投足都力求达到最美的效果,甚至连唱时都要研究怎样才不影响嘴形的美。
张善孖(1882-1940) 花卉
张善孖,
张大千的二哥,
现代名画家,画虎大师
现代名画家。其和张大千等人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更重要的是大风堂还未中国书画界培养了一大批书画名家。
张大千和张善子两人一生究竟收有多少名弟子,这也没有非常确切的数字。根据门人巢章甫、萧朴、陈从周三人在1948年10月所编的《大风堂同门录》,以及后来汪毅在2006年所编的《大风堂同门录》和《大风堂同门录(续)》,可知张氏兄弟从1925年到1983年共收有弟子127位。其中张善子约有十几位弟子。
提到张善孖,很难不提张大千,然张大千名声实在太大,有时候遮住了张善孖的艺术修养。1917年其偕大千东渡日本,回国后寓居上海,兼任上海美专教授。擅长画走兽、山水、花卉,该幅作正是张善孖的力作之一。
谢宝树(1923-2014) 书画成扇
谢宝树,江苏常州人,词人谢玉岑长子,张大千、郑午昌弟子。谢宝树家学渊源,得力于石涛甚深。写山水气魄雄伟,作人物则神韵隽逸。姑谢月眉、叔谢稚柳,均以画名世。一门隽才,蜚声艺苑。
梁树年(1911-2005) 观瀑图
该幅《观瀑图》作者为梁树年,名豆村,同样是张大千的弟子。梁树年童年读私孰,喜爱诗画,写生画名于乡里,拜画家祁井西为师,后又拜张大千门下。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位名宿,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理论家、篆刻家和诗人。
梁树年先生在长达七十多年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中,梁树年先生始终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他的的山水画脱胎于传统,融北派之雄强,南宗之秀润,形成了浑朴苍健的独特画风。他以豆村为号,尤喜画松,其笔下的苍松遒劲伟岸,富有人格象征,既是他人生思想的寄托,也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世人有“树年松”之誉。这幅《观瀑图》很好地体现了梁树年的画风特点,其笔下的苍松遒劲伟岸,给人以良好的观感享受。
该幅画作的作者是田世光,山东乐陵人,亦为张大千弟子 。1945年,田世光有幸结识了张大千。张大千的对他的花鸟画很是欣赏,便收其为徒。田世光世居北京西郊,离张大千住的养云轩得近。因此田长世光常去为张大千整理纸磨墨,聆听先生的教诲。张大千连续工作,废寝忘食的绘画,献身艺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田世光。在张大千的影响下和教诲下,田世光的绘画自然水涨船高。后来田世光专攻国画花鸟,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
该幅绘画作品就是田世光的力作之一,潘絜兹在《田世光画集序言》中写道:“他的山水画也画得极好,只是为花鸟画所掩,被人们忽视罢了。”
赵蕴玉(1916-2003) 吹箫图
该幅画作作者为赵蕴玉,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同样是张大千的弟子。1916年出生赵蕴玉,自幼酷爱绘画,还因为而辍学,专修绘画。1945年搬到成都,入大风堂拜张大千为师。自此,其艺术功底才得以大进,后在成都的岷云艺专任教。由于他临摹的技法高,摹写的作品几可乱真,后在博物馆谋得一研究古代字画差事,并参加了古代书画的复制工作。
该幅作品是赵蕴玉的人物绘画作品,其人物绘画的路子很广。赵蕴玉尽管身为张大千弟子,却没有老师张大千先生高士开相模式的缺点,其笔力也许稍有不逮,却颇有稳重雅逸之气。赵蕴玉绘画以仕女享名,“蜀中乐使”、“图中赏心十二事”、“薛涛制签”、“簪花图”、“手倦抛书”等,无不称得上精心杰作。他的这幅作品既具现代人物的亲和感,着色的雅逸,造型的婉约,又颇得古朴欢约的情趣,的确做到了艳而不俗,浓丽超逸兼得之妙。
胡若思(1916-2004) 书法
该书法作者名为胡若思,张大千的弟子。1925年,胡父为张大千书画代理商。作为当代中国山水大家,胡若思天赋极高,胡若思9岁便拜张大千为师。14岁随张大千东渡日本,举办童年个人画展。15岁时,凭借创作《匡庐瀑布》获得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金奖,名噪一时。
在胡若思成年后,画工让世人侧目。数年之后临石涛几能乱真,尤擅石涛浅绛山水,笔墨风格神似张大千。其老师他一生留下很多轶事和风流韵事,其中与十个女人的故事更增添了传奇色彩。这十个女人分别是:一个红粉知己李秋君,两个婚前恋人谢舜华和倪氏,三个魂断情人池春红、李怀玉和山田喜美子,四房正式夫人曾正蓉、黄凝素、杨婉君和徐鸿宾。为此,有时候张大千画债甚多,有时候还要被指明要石涛风格山水,张难以应接,就让胡若思代笔,他再修润题跋钤印,当时竟无人知是弟子代笔和师徒“合作”。可以胡若思画工和书法造诣之深,该副作品正是胡若思亲笔之作,其价值可见一斑。
今天是双11,七天后也就是11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收藏文化(河南)高层论坛将于在郑州举行,届时将举行豫呈祥201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本文所列书画将一同亮相郑州。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收藏组织领导、特邀的文博界专家和众多收藏爱好者将助力此场拍卖。
相关书画预展将在17日—18日在郑州市逸泉国际酒店举行,19号将正式举行开槌拍卖。欢迎有兴趣收藏爱好者关注玉石铺子新媒体,并一同前往观鉴艺术、典藏艺术。
有名的国画是什么!!
《采薇图》
国画中存在故事的,而且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推荐你《采薇图》。
前面的几位朋友推荐的国画都是传世精品,但论到画中的故事,没有比他更有意义了:
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决定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国君去世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坚持不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为了让弟弟叔齐从容继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随兄而去。多年后,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号称武王,正在积极准备进兵讨伐商纣。二人立刻赶到武王马前制止。但武王未听,夺取了政权后,天下改称为“周”。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他们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得到普遍推崇。李唐以此为题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舰颜事敌的北宋臣子们的辛辣讽刺。
《五牛图》对中国国画的影响有多深?这幅图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影响
《五牛图》打破了汉代只画牛侧面和平面的装饰格局,生动展现了牛的各种动态。尤其是中间那头牛,面对观者,角度独特。因为画家准确地画出了牛的透视关系,立体感很强,所以也是形神兼备。这种发散的看图方式很有效。"这样普通人也能看到触动他们的内容,但如果想看到更多的内容,那就是学习的努力和体验。
《五牛图》是纸本设色画,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纸画代表作。画五头不同形状的牛,第一头是先锋牛,第二头是幸运牛,第三头是王采牛,第四头是王嘉牛,第五头是如意牛。有“福牛福牛”、“福牛福牛”、“福牛福牛”、“福牛福财”。这是祈求繁荣、和平和满足的寓意。
艺术价值
《五牛图》洋溢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五牛指的是五个兄弟,用一只肩负重任、勤劳温顺的牛的性格来表达他们对爱情和忠诚的真情。据史书记载,韩云在担任宰相期间,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画牛可能是为了鼓励农业。观众能明显感受到这五头牛不仅有活力有情怀,还有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在技巧的运用上,画家用厚重有力的墨线勾勒出牛的轮廓,表现出牛的刚劲、沉稳、缓慢。尤其是对牛的眼睛、鼻子、脚趾、胡须等部位的细致渲染,突出了牛强健的筋骨和真实的皮毛。图片的颜色也很有特色。深棕色、黄色、黑色和白色是奶牛最典型的毛色。虽然只用了两种颜色,但给人的感觉是五彩缤纷的。
他把牛画得惟妙惟肖,牛的背后是拟人化气质。《五牛图》中的五个牛一人物,一字排开,造型各异,给你很大的想象空间,看到这幅画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它强大的感染力。另外,画中基本没有风景,也让这个主题显得独特。
- 上一篇:世界上最稀有的跑车(全球最贵十大豪车)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