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仁爱的人(世界上最仁义的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爱的人,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最好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就是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知道什么是亲情,没有他们就没有如今的我,所以说这世界上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一:谆谆教诲
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的父母,使他们用温暖的怀抱呵护这我们,就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我们能够愉快成长,使得我们能有一个买好的童年。是父母教会我们走路跟说话,就是因为父母,使得我们如今变得这么优秀,所以说我们的今天离不开父母的付出,我们的应该感谢父母。
二:陪伴成长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父母给了我们肩膀,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父母给我们指明道路,所以说父母在我们成长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当我们懵懂无知的时候,是父母教会我们做人,在我们成年的时候,是父母让我们明确目标,我们一路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跟付出,所以说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三:承当家务
成家后的我们,父母依旧为我们付出,看着我们工作劳累,父母会主动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当有孩子的时候,父母会主动帮我们照看,他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轻松,即便自己劳累,也要让子女生活好一点,这就是父母,一辈子都在为我们着想,就是因为父母的付出,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父母的眼中,我们永远都是最完美的,当你一事无成的时候,父母会鼓励你,当你有所成就的时候,父母会为你高兴,在父母的心里,你拥有都是最棒的,而且为你付出也是不求回报,只是单纯的呵护你,爱护你,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仁爱的人?
仁慈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二、兼爱的要义
墨子的兼相爱主张,其精神与儒家的“仁爱”及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泛爱众而亲仁”(11),“博施於民而能济众”(12)的爱己爱人的精神却是极相 似的。因此,韩愈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13)就连批评墨子的“兼爱”主张为“无义”“是禽兽也”(14)的孟子也说过: “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孟子所谓:“爱人者人恒爱 之”,与墨子所谓:“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16)意义也没有不同。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7)这也和墨家爱己爱 人的兼爱主张一样。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兼爱主张乃视人如己,彼此没有差等地相爱,也无远近亲疏之别。因此在这一点上,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由亲及疏,由 近及远的主张,实行起来是有所不同的。墨子在解释如何实行兼相爱的主张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18) 其意是认为人类都应该视人如己。这种兼爱的精神是极其伟大的,是非常真诚的。
我们且先来看墨子如何爱己。他说:“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19)在墨子看来,爱己并不等同爱马,因为爱马是带有想利用它的那种动机存在,那 是别有居心,不怀好意的爱。而爱己却没有像爱马那样别有居心。墨子既说爱人若爱己,那麽,爱别人也应该像爱自己一样的真诚而又没有居心了。他又说“爱人不 外己,己在所爱之中。”(20)“兼爱相若,一爱相若。”(21)意思是指自己和别人是没有差等的,爱别人要和爱自己一样,自己只是所爱的众人中之一人而 已。爱自己如何,爱众人也应该相同。而且,爱人既是没有甚麽不良的居心,当然也不会是为了名誉。因此《大取》篇里说:“爱人非为誉也。”
(22)
虽然墨子认为讲兼爱的人不应该别有居心,例如不应该对自己所爱的人加以利用等。不过他也指出,兼相爱是能够带给大众利益的。带给大众利益,那是最有意义的 事。就因为如此,他认为“兼相爱”的学说是非常有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的,以期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3)因为他所说的利是为“最大多数的” 人而带来的“最大幸福”,不是“自私自利”的“利”(24),或害人利己的利。这种为众人而带来的利,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好事;不但不应该受到排斥, 而且还应该受到赞许。但是如果一种行动所带来的利益只是利及个人或少数人,而对众人都有不利的话,那就不是墨家所谓的“利人”的真谛了。因此《大取》: “为赏誉利一人,非为赏誉利人也。”(25)
墨子既以兼爱为“有利於天下”,因此他就想尽办法去推行兼爱学说,来为天下苍生谋利谋幸福。这正是墨家那种爱人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是墨家学说的最可取之 点。墨家既以这种爱人爱己,利人利己的主张为依归,因此,凡是利一己而不利众人的做法,都是违反了他们的兼爱主张。为了众人的利益,当私利和兼爱或公利有 所冲突时,墨家认为私利绝对是要加以制止的;大搞私利的人是应该受到制裁的。
这种既讲兼爱又要制裁那些损人利己的人的做法,当时一定受到人们的质疑,或甚至有人评为互相矛盾吧。因此墨家针对这一点,曾经极力加以说明。《小取》篇云: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 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入船,非入木也。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 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是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他。杀盗人,非杀人也。无难矣,此 与彼同类,世有彼而不自非也;墨者有此而非之,无也(他)故焉,所谓内胶外闭与心毋空乎?内胶而不解也。此乃是而不然者也。(26)
这一段文字,是在说明杀盗非杀人的道理。我想,墨家的主要意思是说,盗贼为私利而害人,违反了兼爱利人的原则,因此该杀。可是,盗也是人,为甚麽说“杀盗 非杀人”呢?为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墨家特别强调了坏人与一般人的异点,认为坏人不讲兼爱,只重私利而不注重众人的幸福,不合“人”的标准,因此,只是徒具 人形的动物,杀了他们,并未违反兼爱的原则,甚至还可以说不是杀“人”。
墨者记录这段话所用的语言,极容易令人误解。尤其是“白马,马也”及“盗人,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等语更是如此。所以对这几句话,似有必要加以说明。所谓“白马,马也”,若用白话来写,就是“白马是马”。
这句话里的白马与马,只强调其共相。“是”这个系词只是表示涵摄关系。白马与一切的马虽不能全同,但白马却是马的一类,因此,白马可以涵摄於马内。“盗 人,人也”,或“张三,人也”,也正与“白马,马也”相同,都是涵摄关系。这种涵摄关系大概就是墨家所指的“是而然者也”。
至於“杀盗非杀人也”,用白话写出来就是“杀盗匪不是杀人”,或“杀盗匪不等於杀人”。这句话强调的是盗匪与一般“人”行为上的差异。“杀盗匪不是杀人” 的“是”这个系词,在这里表示相等的意思,可以用“等於”或数学上的等号(即“=”)来代。“是”用作相等的意义时,主词与谓语可以互换,例如:“墨子是 墨翟”及“汉默帝是刘协”也可写作“墨翟是墨子”及“刘协是汉献帝”。
因此,在这种用法之下,“盗”匪就不等於所有的“人”,尤其是不等於那些讲兼爱与利人的“人”。这种情形大概就是墨家所谓的“是而不然者也”。因此,墨家 才有“杀盗人,非杀人也”之语。基於“杀盗人非杀人”的理论,那麽,杀一人也非杀全人类了。所以《大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 (27)
现在让我们撇开语法问题,再回头来讨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提倡兼爱,既是要为最大多数的人谋求最大的幸福,以达致“兴天下之利”及“除天下之害”,而且 认为如果少数人的好处和大多数人的好处互相抵牾时,一定要照顾多数人的好处,那麽杀了那些只为私利,不讲兼爱,处处损人利己的盗匪或坏人,当然是没有甚麽 不对的。
有时候自己的利益与众人之利有冲突,墨家甚至还认为应该自我作出牺牲,以成全众人之利,要懂得如何於“害之中取小”及“利之中取大”(28)。因此,《大 取》篇里说:“杀一人以存天下,非杀人以利天下也;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存天下也。”(29)这种牺牲小我的精神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相同。
不过,儒家和墨家对“义”与“利”的看法却有不同。儒家将“义”和“利”看成是对立的,认为凡有所私,讲财利即是“利”。既然如此,君子是不应该讲“利” 了。所以,孔子说:“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30)孟子回答梁惠王之问时也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1)可是,照墨家的看法,所谓 “利”,也就是“利”,所以《经上》里说:“义,利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32)可见墨子所谓的“利”,不 是拍自私自利或财利之“利”,而是指行为上为人带来好处的“利”。
墨家在推行“兼爱”,“利人”及“去私”的学说当儿,有时竟连自己都得作出牺牲,自己的亲属自然也就不能免此。《吕氏春秋·去私》篇即曾记载墨者腹(黄+享)为公忘私的故事,兹录之於下:
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 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 之。(33)
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正可表现出墨家兼爱利人,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由这一则故事,我们同时还可以见出墨者是说得到又做得到的人,他们并不是一些只会坐而言之,却不能起而行之的理论家而已。
有什么穷人自爱富人仁爱的例子
有什么穷人自爱富人仁爱的例子
穷人与富人
古时候,当仁爱的上帝还亲自在人间漫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晚上,他没等赶到住宿的地方就非常累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当时,他看见前面的路上有两所房子相对而立,远远望去,一座富丽堂皇,一座矮小破旧。大房子是一个富人的,而小房子是一个穷人的。仁爱的上帝想:“如果我去富人家,不会给他添太多的麻烦。”于是他就去敲了富人的房门。富人听见有人敲门,便打开窗户,问陌生人有什么事。上帝回答说:“我请求在这儿住一夜。”富人从头到脚把这个旅行者审视了一番,看见仁爱的上帝,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不像是一个口袋里有许多钱的人,摇了摇头,说:“我不能接待你,我的房间里堆满了烟草和种子,如果谁来敲门我都留他在家里过夜的话,那我自己也只能去讨饭了。你还是另想办法吧!”他一边说,一边把窗户关上,让仁爱的上帝站在外面。于是,上帝转过身,来到小房子跟前。他刚一敲门,穷人就打开了他的小门儿,请上帝进去。“今晚您就在我家过夜吧。”他说,“天这么晚了,你不能再往前走了。”上帝听了非常满意,就走了进去。穷人的妻子向他伸出手表示欢迎,让他不要客气,并说请他将就一些,虽然他们的东西不多,但是他们非常乐意与他分享。随后,她拿出土豆放在炉子上,趁着烤土豆的时候,她又去挤羊奶,以便大家能喝上一些奶,尽管他们的奶不多了。饭菜端上来后,上帝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虽然饭菜很平常,但上帝仍觉得味道很好,因为吃饭的时候两位主人都和颜悦色陪着他,他受到了最热情的款待。
他们吃完晚饭,准备去睡觉的时候,妻子悄悄地把她丈夫喊到一边,说:“听着,亲爱的老头子,今天晚上我们还是搭个草铺吧。让那个可怜的旅行者躺在我们的床上好好休息休息,他走了一整天的路,一定累极了。”丈夫回答说:“好的,我也愿意这样做。”他来到上帝面前,请他到他们的大床上去睡,以便使他的四肢得到充分的休息。虽然上帝不想占用这两位老人的床,但是他们坚持着,直到他答应睡在他们的床上为止,随后他们自己则搭了个草铺睡在地上。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两位老人就已经起来,他们用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客人做早饭。在阳光从他们的小窗户照进来的时候,亲爱的上帝也起了床。他和两位老人一起吃早饭,吃完便打算上路。他已经走到门口,又转过身来,说:“你们这样富有同情心,心地这样善良,你们可以有三个愿望,我会满足你们的。”穷人说:“我一直希望能得到永久的幸福,再就是希望我们俩人终生健康,衣食不缺;至于第三个愿望我不知道。”上帝说:“难道你不希望在年老的时候住进一所新房子吗?”穷人说:“哦,是的,如果有一所大房子的话,那我当然很乐意。”上帝立刻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把他们的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并再一次祝福了他们,然后就上路了。
富人在天已经大亮的时候才醒来。他推开窗户,看见原来是旧茅屋的地方,现在却矗立着一所整洁的新房子,房顶上还盖着红瓦。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接着叫来他的妻子,说:“告诉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昨晚还是一所又破又旧的茅屋,今天却变成了一座又新又漂亮的新房子。你跑去打听一下,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富人的妻子去向穷人打听,穷人说:“昨天晚上来了一个借宿的人,他在我家住了一夜。今天早晨他走的时候,满足了我们的三个愿望:一是永远幸福,二是终生健康,每天都吃饱肚子,三是把我们的旧茅屋变成一座新房子。”富人的妻子赶快跑回去,把穷人的话如实告诉了自己的丈夫。丈夫听完后说:“我恨不得撕碎、掐死自己;我要是早知道这件事多好!那个外乡人先到我这里来过,请求在咱们家过夜,可是我一口拒绝了他。”妻子说:“赶快骑上你的马,兴许还能追上他,你也要他满足咱们三个愿望。”
富人接受了这个好主意,骑着马追了上去,并且很快就赶上了上帝。他这时说话态度和蔼,彬彬有礼,并请上帝千万不要见怪,说他当时没有马上请他进去,是因为他正在找钥匙,等他找到钥匙,上帝已经走了。如果上帝回来时路过的话,请他一定要在他们家过一夜。上帝说:“好的,如果我原路回来的话,我愿意这样做。”富人又问,他是不是能够和他的邻居一样,也提出三个愿望呢?“好吧,”上帝说,“你当然可以,但是这样并不能给你带来好处,所以还是不提为好。”富人却认为,如果他的愿望实现,他一定要选能够给他增加幸福的东西。亲爱的上帝说:“回去吧,想好以后许三个愿,我会让它们实现的。”
富人达到了他的目的,就赶紧骑马往回赶,并且在路上就开始考虑,他该提出什么愿望。正在他这样想的时候,不小心缰绳掉了,他的马开始蹦跳,这使他精神不能集中。他拍拍马脖子说:“安静些,莉泽!”可是没过一会儿,他的马又来了脾气。最后他终于火了,很不耐烦地大喊起来:“我真希望折断你的脖子!”话音刚落,只听扑通一声,马倒在地上,一动不动,死了,他也被扔了下来。他的第一个愿望就这样实现了。由于这个富人生来吝啬,舍不得马鞍,于是把它剪下来,系在背上,不得不步行回家。“我还有两个愿望呢。”他想,并以此来安慰自己。
现在,当他缓慢地穿过一片沙滩时,中午的太阳火烧火燎,烤得他满头大汗,马鞍又死沉死沉地压着他的背,而他还是没有想出他希望什么东西。他暗自说:“即使我希望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和宝贝,以后我还是会想要这样那样的东西,这是必然的事,所以我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以后不再希望得到其他任何东西才好。”接着,他叹了一口气,说:“是啊,我要是巴伐利亚的农民就好了。如果可以提三个愿望,这样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第一个愿望是有很多很多的啤酒,第二个愿望是喝不完的啤酒,第三个愿望是最后再加上一桶啤酒。”好几次他都以为自己已经想到了,可是后来又觉得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这时,他不禁想到,他老婆现在可真叫舒服,坐在家里一间凉爽的屋子里,说不定还在吃着什么好东西呢。于是他怒火中烧,不自觉地说出:“我真希望她在家里坐在鞍子上下不来,免得我背上驮着这么沉重的东西。”他最后一个字刚出口,他背上的鞍子就不见了。这时他发现自己的第二个愿望也实现了。
这当儿,他热得受不了,于是开始往家里跑,想独自一人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想出一件伟大的东西,作为最后的愿望。但是,当他回到家里打开房门时,发现他的妻子正坐在鞍子上面下不来,正在那里悲叹哭诉呢。于是他说:“你放心,我发誓把世界上一切财富都给你,你就只管坐在上面吧。”妻子却痛骂他,说他是个傻瓜:“假如我一直坐在这个破鞍子上,世界上所有的财富对我又有什么用?是你发愿让我上来的,你就得把我再弄下去。”于是,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他只得发第三个愿,让自己的妻子离开马鞍回到地上来,而他这个愿望马上就实现了。
就这样,这个富人除了招来许多麻烦痛苦,遭到一顿痛骂,失掉了一匹马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而那对穷人夫妇则过着心满意足的、平平静静的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结。
世界上最善良且最聪明的人是谁?
周总理,他为了我们的党先后与多位领导和作,甚至有过争吵!他把亿万百姓装在了心里,要是可以的话他跟随国党钱,权会很多!善良二字对他来说太小了!至于聪明不用我说了,他在外交场上巧妙的话语是神话
有关于体现曼德拉品质的小故事嘛?比如体现曼德拉的胸怀、仁爱、坚强的一些事例?
宽容和感恩是以修养为基础的,宽容和感恩能形成一个人高尚的品格。请看下面的故事: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锌皮房”里,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押他的看守就有三人。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举动震惊了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在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后,他说令他最高兴的是当初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曼德拉后来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曼德拉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看看我们的周边,人们之所以总是觉得烦恼缠身、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像曼德拉那样的宽容和感恩吧。
启示:宽容和感恩的力量无可替代。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一位当代伟人,曼德拉博大宽广的胸怀备受世人敬仰。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在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并表示警察总署出现了这类问题,看来需要整肃纪律了。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看着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一笑:“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无不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巧用别人对自己的恶作剧,反用幽默活跃气氛,在这里,幽默成为曼德拉博大胸怀的自然写照,书写着一个坦荡而豁达的胸襟,体现着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海量。
中国历史上有宽容、仁爱之心的人有哪些?
蔺相如
"让他三尺又何妨",一句就体现了广博的胸怀,就是这种宽容才缔造了当时六尺长的巷子,一点点的退步即是向前迈了一大步。修人,修心,才能治天下。历史上的蔺相如就是以宽容之心才赢得了廉颇的敬佩和赵国当时的强势。他是战国期间赵国著名的上卿。他曾以聪明才智换得和氏璧的回归,使得当时赵国得以立于优势地位,后又在渑池赢得了赵国的荣誉。他的性格一直是后代人们学习的榜样,很多朝廷的人都佩服他的气度和远见的这种眼光。
当时秦昭王想与赵国和好,以便抽出兵力攻打楚国,可赵国国主又怕于先前秦王攻打赵国的威压,不敢赴会。他言道: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软弱可欺。于是如就陪同国主来到赴约地点。秦王在喝酒正酣时,却要求赵国主弹琴,赵国主弹完琴,就有秦国记录员记载:某年某日,赵国主为秦王弹琴。他知道,这是对赵国的欺辱,欺负赵王的胆小怕事。他就走上去相要挟说:如果不演奏,我的血就要溅在大王身上。于是秦王演奏。他就招呼赵国记录员,记录这一时刻。至此,有了他的帮助,秦王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回到赵国后,因此功劳相如封为上卿。
然因此却与廉颇结下仇怨,大将军觉得自己为赵国征战沙场,为此他愤愤不已,扬言看到如就会质问他。然如每次早朝都会称病,看到大将军也会掉头就走,从不与他碰面。时间久了他的客卿不满意了,称道:我们是仰慕你的高洁与勇敢,现今面临着大将军的恶语,你却没有一丝的反抗,平常人尚会因此而羞耻,更何况为相的你,我们就此告辞。如解释说:我连秦王都敢反抗,会怕廉吗?我不过是顾全赵国的未来,不想我国因两位支柱不和,而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秦国不敢进攻赵国,不过是有我和大将军二人,他才知晓如退避的初衷。于是背着荆棘藤来到如家请求他的原谅,"原是我的狭隘,不曾想如有如此之高的觉悟,我深感惭愧。"大将军如此说道,至此两人再无嫌隙,也让其他国家不敢进攻赵国。这个故事一直千家万户传颂,人们不仅仅佩服如的气度和胆识,也觉得廉颇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学习。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国内的安定,更离不开高层的和谐领导,如果身为领导阶层首先不和谐在一起同一条心的话还怎么更加的管理好手下的人,那这个国家怎么运行起来,如就是知道这一点,才以宽容之心得到了廉的信服。相如有着常人没有的果敢与远见,更有着常人没有的广大宽容之心。因此,他才收获到了无上的荣耀。是一个人心灵之广心灵之纯的表现。宽容,是精神的高境界,是一个人修心的最高标准。没有一颗广博之心,何以看得到事物的本质。如果人人都计较自己的那一分一毫利,就没人能看到巨大的损失在悄悄流失。当代,青少年们,最需要的就是宽容。宽容能使你有着不错的人际关系,优秀的自我认识,能更好认识自己的错误,得到发展的空间。你看看自己身边的人,如果他是一个处处爱计较的人,你还会和他交好吗?评判别人是如此,宽容是相互的,不要只注意到别人有没有对你宽容,而忽略自己对待他人是否也是如此。宽容是广泛的,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也是。
- 上一篇:世界上最脏运动(世界上最脏的人有多脏)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