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遗失的珍宝(世界上最遗失的珍宝是什么)

bj0012024-11-17奇闻异事0

四大遗失的国宝有哪些,得到一件就可富过马云,如今全世界都在寻找?

中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而且中国文化一直被世界认可,而且推崇。中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那么它的古文物也是璀璨夺目。我们中国的古文物价值连城,而且有一些古文物是不能够用金钱去衡量的,作为中国的首富马云,他也是得不到的。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宝至今下落不明。下面我来介绍四件宝物吧,这些宝物只要得到一件就可以超越马云的资产。国宝一,慈禧太后的夜明珠,它璀璨夺目,慈禧去世后,她生前搜刮的大量奇珍异宝,也随之陪葬。在陵墓中众多的珍宝中,有一颗夜明珠最为宝贵,它不仅晶莹剔透,而且还会散发出比现在家用电灯还要亮的光芒,传说它还可以慈禧太后的遗体不腐。第二件是乾隆的龙宝剑,九龙宝剑的来源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这又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所以说它也就变得更加的尊贵。

第三件是北京人头盖骨,它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它是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也就是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各个国家都愿意花重金购买的。

还有一个更厉害的物件,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相传秦始皇和氏璧制成价值连城,本来和氏璧就已经极为珍贵,而且秦始皇把它制成了传国玉玺,所以说它的价值更被赋予了一层历史的意义。

圆明园遗失的遗物有哪些

1、《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

郎世宁为乾隆帝与其十一位嫔妃绘制的画像,像中的乾隆帝英姿飒爽,其中皇帝、皇后和令妃均为郎世宁所画,其余七人是为郎世宁弟子代笔。

而后三人是宫廷画师所作。整幅绢本高52.9厘米、长688.3厘米,这幅画卷乾隆也只看过三眼,画作完成之时,乾隆70岁之时,还有乾隆退位之际,可见此画卷的珍贵。而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此幅珍品遗失海外,先收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2、乾隆玉玺

在2012年12月,一枚来自中国的乾隆玉玺在法国的艾德拍卖行以110万欧元的价格成交,在当时引起了一阵轰动,整枚玉玺高2厘米,长4.5厘米,整体呈深绿色,刻有“御书房鉴藏宝”六字。据悉,此件宝物是二战时期,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的又一珍宝。

3、康熙玉如意

玉制如意。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呈灵芝型或云型,柄微曲。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如今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4、《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作品描绘的是女范事迹,其中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等。现被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但由于馆内人员保存知识匮乏,导致画卷掉渣,还从中被拦腰截断。

5、银铸兽面门环

整对门环为纯银浇铸,是圆明园中的皇家建筑的特制门环,工艺精湛,不同于常见的狮首门环,它的图案为仿制西周时期的饕餮铜环,十分罕见。早年间流失海外不知其踪。后由我国著名文物专家秦先生牵线购回,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6、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2008年,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发布公报宣布将于2009年2月举行专场拍卖会,而其中包括了圆明园流失海外多年的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此消息一传出便引起了中国广大网民的强烈声讨,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旁的重要装饰,如今却成为了各个拍卖行争相拍卖的珍贵品。

如今,在国家的追讨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已经有8个回到了祖国,但至今蛇首、鸡首、狗首和羊首还下落不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除了传国玉玺外,我国至今都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还有什么?

在中国有记载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瑰宝,他们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些珍宝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至今下落不明的十件旷世珍宝。

十、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距今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猿人头盖骨在北京被发现,被称为北京人头盖骨,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当时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但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北京人头盖骨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七个回归中国,其余下落不明。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历代书法界将其奉为极品,这幅作品,据 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 之作。为此,他曾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王羲之对此十分珍惜,作 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 从此下落不明。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高中学过《过秦论》的小伙伴都知道,文中说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说的就是秦始皇的十二金人,历史记载的十收天下的所有兵器铸就而成,也有人认为是将大禹九鼎重铸而成。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有人认为,当初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也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 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

三、《皇帝外经》

对医学有所认识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学的鼻祖之作,是医学和哲学的结合体,后来的中医学无不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

现在所传的《黄帝外经》原称《外经微言》,为明陈士铎所传。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传说 中由上古时期的伏羲所创。主要由《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构成,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一、大禹九鼎

这应该是时间最早,分量最沉的珍宝了。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原创 至今仍下落不明的绝世珍宝,《兰亭集序》真迹和传国玉玺都在其中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一直延续至今的优秀文明。炎黄之争惊天动地、青铜鼎的威严镇压四方、秦汉唐宋朝代更迭、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屹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间瑰丽的宝物恒河沙数:它们有些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仍寂静的躺在天地之间,有些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窗户,还有些原该现世却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后世的遗憾。

七、北京人头盖骨

1929年冬天,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附近发现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第一批头盖骨化石。1941年,这批珍贵的化石文物因为一些原因被移交给当时正要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该部队乘车前往秦皇岛;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俘虏了当时北京、天津等地的美国兵,至此,我国极其珍贵的文物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

六、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关于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很多人都有所了解。目前,其中七个已经回国,除了龙首在台湾,剩余四个蛇首、鸡首、狗首和羊首仍不知所踪。

五、《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与明朝永乐年间,很多人只知道有这本文献集,但对它的价值却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惜的是,如今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于永陵外,它的副本大多早已亡于战火,所剩不到八百卷还散落于世界各地。

四、秦始皇十二金人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句话被收录在贾谊《过秦论》中,其中所说“十二金人”有历史记载,却从未露面,引得后人纷纷猜测。有人认为它就在至今还未发掘的秦始皇陵墓中,也有人认为早在西楚霸王项羽火烧阿房宫时就已经消失于人间,事实究竟如何,还待后世考察。

三、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王羲之酒酣之作,半醉半醒间一挥而就,此后多次重写都难以再达到之前的境地,只能感叹“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这篇真迹被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承,直到王羲之第七代孙王法极,终于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这篇真迹也随之陪葬,永入昭陵,从此下落不明。

二、传国玉玺

和氏璧的故事流传甚广,和氏璧背后的传国玺却鲜有人知。公元前228年,秦王破赵,得了和氏璧。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受命仿龙蛇鸟鱼形状上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据传,一次,秦始皇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眼看就要翻倒,始皇将慌忙将玉玺抛入湖中,风浪骤停。传国玉玺由此失落。

一、大禹九鼎

大禹九鼎应是中国历史上分量最重,也最有威严的珍宝了。夏初,天下九分为九州,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成九鼎以象征九州。公元前225年,周郝王薨,秦国取九鼎入咸阳,谁知途中狂风骤起,其中一座鼎被刮如泗水,有传言认为当初秦王“收天下之兵”就是为了重铸遗失的那个鼎。然而,其余的八鼎在秦朝灭亡后也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