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仁爱的圣人(世界上最仁慈的动物是什么)

bj0012024-11-08奇闻异事0

为什么孔子能够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从排序来看,这个是按时间排的,孔子排在第一个是因为他最早

①孔子(Confucius,前551-前479)。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学说对中国四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对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极大。

②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对世界影响很大。

③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意大利神学家、经院哲学家。

⑤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波兰思想家、天文学家,日心学说的创始人。

⑥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⑦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

⑧伏尔泰(Fran?ois-Marie Arouet de

V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主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反对封建特权,主张平民应受尊重。

⑩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思想家,进化论奠基人。

你觉得人类世界的圣人都有谁?

我认为人类的世界当中的圣人有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还有牛顿,因为我最认可的人类世界的圣人就是牛顿,我觉得如果他不存在没有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能人们的生产方式还会处于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到目前我们可能仅仅达到了刚刚开始工业革命那个阶段。

孔子是心胸宽广、仁爱的人吗?怎样看待卯正事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夫子被尊为“圣人”,他一生高举“仁爱”的大旗,主张“泛爱众”。甚至见人以陶俑殉葬,便愤然抗议:“始作俑者,岂无后乎!”可是他当上鲁国的司寇才七天,便毫不客气地开了杀戒,诛杀异见者少正卯。这似乎和其“圣人”的形象有所不符,但“圣人”毕竟也是人,如果把孔夫子作为一个具备嫉妒心理和忧患意识的正常人来看待,这一行为也就大可以理解了。

少正卯何许人也?据《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记载,“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意思是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名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往往是指那些有一定名望、出身较好、才能突出、其言行举止能够对相当一部分人群产生影响的人,比如墨子、吴起、商鞅、孙膑、张仪、乐毅、信陵君、范雎等都是当时的名士。另外据孔子对少正卯的评价“言谈足饰邪营众”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少正卯并不是一位文人出生的普通名士,而是一位掌握军队实权的鲁国军事官员。在古代,“营”作为名词,不外乎三层意义:一是姓氏;一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一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显而易见,在这句话中,“营”绝对不是一个姓氏,而是军队的意思。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当时在鲁国有一定声望的军事官员,孔子自然知道杀了他会激起部分人群及其士兵的不满,但他为何还要痛下杀手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56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兼行丞相之责,他的徒弟看见他面有喜色,就问他:“我听说君子大祸临头时不会害怕,遇到幸事之时也不会喜形于色,您这是怎么了?”孔子就说:“是有这么一说,但那并不是说碰到对后代有好处的事也不高兴的。”(原话为“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就杀了鲁国士大夫中的乱政者少正卯。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孔夫子杀少正卯仅仅是因为少正卯乱政。但是翻看先秦史籍,笔者并未找到任何关于少正卯乱政的证据。唯一与乱政嫌疑有关的记载就是孔门弟子在质询孔夫子杀少正卯是否合适时,孔子说少正卯“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笔者以为,这些记载充其量只能说明少正卯人缘极好,有不同于孔子的自成一派的治国主张,而且在鲁国政治舞台上有很强的实力,并不能据此断定少正卯做了乱政的事情。很显然,孔子用这些事来证明少正卯心术不正只是一个借口。那么孔子杀少正卯的真实用意又是什么呢?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成为支撑各国国家机器运转的坚强后盾。在这一时期,孔子创立了孔门学说,成为争鸣百家中的一分子。与同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相似,孔子希望将自己“克已复礼、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的治国主张付诸实践,将孔门学说发扬光大。而鲁国大司寇这一职位无疑为其提供了实现抱负的最佳契机。56岁,正是人政治生命的黄金时期,可偏偏在这个非常时期,孔夫子遇见了其一生中最大的对手和绊脚石——少正卯。可以说,此人所持学说与孔夫子所倡导的完全相异,他不仅在鲁国有一定的名望,还是当朝掌握军权的实力派人物,偏偏这个人又是一个能言善辩之士,处处宣扬其“歪理邪说”,连孔老夫子的学生都时常受到其言论的“蛊惑”。至于其所持究竟是哪派学说,由于资料限制,如今已无从考证。但从孔夫子称此人乃“小人之桀雄”来看,此人所持学说多半与孔子的君子论大相径庭,容笔者大胆推测,可能就是些为人性弱点辩护的诸如“人之初,性本恶”之类的怪诞言论。“一山不能容二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不除掉此人,不仅孔子在鲁国的地位难保,还会对孔门学说的传播产生影响。所以孔夫子在没有找到少正卯具体违法行为的前提下,以“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五大罪将其送上了西天,并称连盗窃的行为都比不上少正卯所犯之罪,可见孔夫子对少正卯的厌恶程度。

笔者以为,孔子杀少正卯的最大原因是少正卯所持观点与孔门学说处处针锋相对,为了维护孔门学说在鲁国的正统地位,保证孔门学说得以发扬光大,孔子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少正卯,也杀掉了鲁国国内可以和其政治思想争锋的“异端邪说”。

孔子杀掉少正卯后,当时人都有什么反映呢?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齐人闻听此事后说“孔子为政必霸”,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大概感知,当时人觉得孔子处理这件事是比较霸道的,到底霸道在哪里?稍加思索就会知道是孔夫子容不下异端学说的存在,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孔夫子具有学阀的嫌疑。

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少正卯的言行就算如孔夫子所言,也不过是道德层面的问题,罪不至死。在笔者看来,少正卯不过是一个坚持己见而不与主流思想保持一致;确立社会不同主体的独立性而非完全依附于主流思潮;以自己所是为是,以自己所非为非的不唯“孔子”之话为真理;彰显“小人”恶行和自私、计较个人利益来进行相互制约的具有极强叛逆性格的凡世之人。正是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历史才能不断进步。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可能只有这样的观念才是我们兼容并包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而孔夫子也不过是一个凡世之人,所谓“圣贤”不过是后世统治者为了借其学说维护统治而给他带的高帽子罢了,所以才有了诛杀少正卯之事。

最后加一句话评论,圣人也是人,惹毛了一样砍人。。。

世界四大圣人,都是谁

目前评出的是世界十大圣人 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为标准 排名第一的是释迦摩尼 第2孔子 第三耶稣

第四老子 因此世界四大圣人的话是他们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