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倾斜的石塔(世界上最著名的斜塔)
唐朝大雁塔的来历
[1]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
大雁塔塔身照(8张)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编辑本段建筑历史
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唐高宗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图总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此塔名雁塔,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独存。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层 )。 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大雁塔塔基与塔身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大雁塔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大雁塔,真的与雁有关吗?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砖塔,这座塔就叫雁塔。名称延续至今未变。 大雁塔与玄奘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赐福镇宅圣君师傅钟馗故里的钟馗,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天竺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十八日无人能发论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萨众神。 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弟子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宗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雁塔题名 唐代许多著名 可以看出大雁塔塔身倾斜
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当代许多诗人仍歌颂大雁塔的巍然屹立,陈运和的《大雁塔》一诗夸奖“忍不住笑出大雁的 鸣声不断”、“塔的长寿实在令诸多皇帝为之感叹”。 大雁塔晚景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倾斜塔身
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到1985年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从2009年起,政府为保护大雁塔古文化实施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2年来,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大雁塔已逐渐回正! 改斜归正 古代高塔如今都是“十塔九斜”,中国千年古都西安的大雁塔在千年后也是略有倾斜,但近十余年来的观测研究发现,它目前正处于“归正”的阶段,不必担心会成为第二个比萨斜塔。 佛教建筑专家、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大雁塔的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倾斜着,这种倾斜应已存在数百年。现在中国古塔多为砖构,容易倾斜但不会太斜,更不会成为比萨斜塔,如有比萨斜塔的斜度的话大雁塔早倒掉了。” 唐代大雁塔是中国皇帝为西行印度取得的佛经而建,如今已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和象征。站在其北面的广场之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其略有倾斜,其实十几年前专业人士已开始对其进行观测,并采取措施让其慢慢地改斜“归正”。 据记载,早在七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来华时测量发现大雁塔倾斜。陕西测绘部门则自1985年开始进行测量,其时大雁塔的倾斜速度处于加快过程中,到1996年左右塔倾斜达到最大程度,倾斜度达到1010.5毫米,也就是一米多。 古塔为何倾斜的呢?专家认为建筑物都有一个沉降现象,“十塔九斜”也是一个历史沉降的结果。大雁塔保管所业务科副科长孙琪说:“64.7米高的大雁塔整体是底大尖小,其塔身重心偏离塔基中心不会太大,不像圆柱形的比萨斜塔一样,塔身重心容易偏离,而且会愈偏愈远。大雁塔最重要的就是其重心低,不会出现愈偏愈远的情况。” 大雁塔因何出现加速倾斜呢?研究发现,主要因素是当时地下水的过度抽取。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负责人解守涛说,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城市用水急剧增加,当时天气也干旱,河流水量减少。因缺乏城市饮用水,大雁塔周围各单位吃水困难,就自己打井,无限制开采地下水。 根据研究,常年严重超采地下水,使西安城区承压水位急剧降低,形成了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区,而大雁塔一带地下水位已降至100米以下,遂引起大雁塔安危的讨论。 大雁塔的倾斜问题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西安市政府随后决定,对大雁塔周边单位的400多口自备井实施封井措施,并加大了地下水回灌力度,将地表水注入地下含水层、以增加地下水储量。随后,西安市地下水大环境的改善使得大雁塔向西北方向倾斜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大雁塔在2003年底、2004年初开始缓慢改斜“归正”。 从科技工作者1985年开始测量起,对于大雁塔的测量如今已进行
逐渐回正的大雁塔(5张)了51次。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加测了一次,只多了0.2毫米的量,随后即“归正”了。如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整体属于动态平衡。 孙琪说:“经测量,大雁塔目前仍倾斜990多毫米,但处于稳定状态,回弹很微弱是个好消息。对大雁塔来说,首先回弹是正方向,即处于‘归正’过程中,其次是其一年的变化量非常小,变量越小越稳定。” 那么,目前的大雁塔是否十分安全呢?专家认为,影响大雁塔变化的因素非常多,譬如有地震,人为的有周边的千亩的湖水,尤其是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广场下面一个大水库的渗漏问题等,都将不可避免会波及大雁塔。 古建筑不但怕火更怕水 大雁塔也不例外。由于大雁塔属于砖构土芯,其地基更是怕水的夯土台基,对于地下水可谓十分敏感。孙琪说:“研究发现影响大雁塔的地下水主要有两种,一是浅层地下水,二是承压地下水。西安市回灌的地下水主要是承压地下水,利于持久承受塔身重量不变化;至于浅层地下水则是愈少愈好,为此塔身及其周边要尽量减少水的滞留,目的就是避免让塔基的土出现松软进而影响塔身安全。” 如今,大雁塔自身治理工程已经开始。不仅改造完善了大雁塔基座的防渗、排水工程和塔顶的防渗工程,雨水不会在大雁塔周围停留,还整治了塔周环境不搞绿化,尽量减少了水对塔基的浸透。同时,大雁塔保管所还专门打了两口探测井监测水位,掌握水位变化,24小时对大雁塔实施实时监控。
编辑本段雁塔漫步
塔座
大雁塔
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在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贵书法碑刻。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一层
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也值得一观。 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 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 塔座登道的动测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
二层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
三层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五层
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
六层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七层
大雁塔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大雁塔北广场创造的新纪录: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它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
编辑本段佛舍供奉
舍利
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转化的结晶。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称为舍利子。火化后尚存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诸如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为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能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就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还是散失无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终成为千古之谜!所以说玄奘取经带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在大雁塔的地宫,还是在塔的哪个部位存放,实为千古之谜,只好有待千年后有机会得以发掘时,才能澄清。 当前的雄伟的大雁塔上,安放了非常珍贵的佛舍利。关于这一佛舍利,还有一段来历故事。
大雁塔北广场:2002年—200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大雁塔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在大慈恩寺北侧修建了主体文化广场——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值得一看,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音乐喷泉。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珍品丰富;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坐落在唐代大慈恩寺遗址上,且现在与大慈恩寺紧邻。 大唐芙蓉园:体验唐代的风情。 雁塔古钟 东面钟楼悬挂有明代嘉靖二十七年铸造的(公元1548年)一口铁钟,重15吨,铁钟上面铸有“雁塔晨钟”铭文。长久以来,“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广为流传。 梦幻西游大雁塔 共7层 满经验等级 大雁塔1层 8级 1345 大雁塔2层
《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华盖飞团影,幡红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李治,唐高宗皇帝) 《九月九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酒》-“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上官婉儿)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凤辇乘朝霁,鹦林对晚秋。天文贝叶写,圣泽菊花浮。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李适,字子至) 《题慈恩寺塔》-“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章八元,唐代宗大历六年进士) 《礼慈恩寺题诗》-“玄奘译经垂千秋,慈恩古刹闻九州。雁塔巍然立大地,曲江陂头流饮酒”(吕大防,北宋进士) 《登慈恩寺雁塔怀汴京》-“四面八方风韵悠,南山秦岭竟深秋。紫微星隐将临顶,黄菊花开未解释。叠叠燕台迷蓟羯,层层雁塔却幽州。汴梁已有兴邦志,为爱东楼难得收”(蔡榷,北宋举进士) 《秋夜登慈恩寺塔》-“河汉西流秋夜长,登临高塔思茫茫。谁将笛怨吹衰柳,况复砧声杂细螀。太液光浮龙塞月,曲江寒带雁门霜。愁来此际知多少,思妇羁人总断肠。”(秦定远,清朝人) 《慈恩寺上雁塔》-“忆从初地擅名扬,阅劫来游竟渺茫。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洪亮吉,清进士) 《水调歌头·庚戌中秋晚登雁塔看月出》-“扶醉问明月,更上最高层。一年今夕偏好,毕竟是何情。说甚长安远近,曾与九霄多榜,万里共光明。宫阙水晶域,天地玉壶冰。秦山影,泾渭色,眼前清。惟有霜砧画角,犹向耳边惊。子弟梨园白发,姊妹昭阳飞燕,歌舞尽无声。几照马韦嵬驿;不独汉家营。”(张伯驹,字丛碧。任《词学》编委) 《咏慈恩寺雁塔》-“凌空雁塔耸云霄,设计匠工何巧雕。俯瞰平岗山海阔,仰瞻秦岭路迢遥。塔门吞吐天边月,古刹钟声云外飘。历代名人留雅句,慈恩幽广系难描。”(蔡多辉,龙江社词长) 《登大雁塔》-“一层双折一层天,古塔登临历九旋。雁落雁飞怀故土,客来客往仰先贤
大雁塔内的古钟(9张)。攀高试学擎云手,摩顶呤成揽月篇。千载题名留胜迹,朝凝霞彩暮笼烟”;“绝顶凭凌纵目观,万千景象绕西安。金城隐隐旌旗动,兵俑森森剑气寒。绿映咸阳连渭水,云连秦岭卷函关。骊山秀色垂华盖,今古风流任赏看。”(陶绍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咏西安大雁塔》-“谁将彩笔插重霄,雁字书空气自豪。历经沧桑仍未老,饱经风雨亦堪骄。七层磊落奇特,八面摩空不动摇。多少骚人同墨客,争留题咏到今朝。”;“登临曾上最高层,北望长安脚下横。报晓钟楼犹壮丽,护城雉堞尚峥嵘。未央宫殿知何处?历代碑林负盛名。文治武功宜不朽,开来尤应奋飞腾。”(闻楚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有关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伊沙,第三代代表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大雁塔由于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公元1719年就发现
雁塔题名(宋拓本)(19张)塔身倾斜。导致古塔倾斜主要原因为:一、古塔的基础处理不太均匀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畅等;二、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到1985年古塔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 1983年西安市政府将《大雁塔倾斜问题及其加固研究》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后经有关部门20多年的探查、保护、排水、防渗等方面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大雁塔塔身照(8张)
比萨斜塔经过地震为何不倒?
楼上的,楼主问的是比萨斜塔啊
稳定斜塔是一项非常细腻的工程,就像是医师在治疗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一般,尽管不能听诊病人的胸腔,却很清楚病患对每一种药物都有令人忧心的反应。—克里实尔,一九八七年
想象一座高塔,建立在像海绵橡胶这样柔软的材质上,缓慢且无情地日渐倾斜将要倒塌的地步。此外 ,高塔的砖石结构也非常脆弱,随着倾斜度日益增加,产生的应力已经逼近砖石的强度,随时可能应声而倒。若在倾斜那一侧的地基灌浆或加固,恐怕导致高塔倾覆,然而利用缆索支撑或牵引,则可能会令砖石崩溃。
这段话精确地描绘出比萨塔目前岌岌可危的情况,该如何隐住斜塔,就成了土木工程学最大的挑战。
但比萨塔不只是诡谲离奇的观光胜景,更是建筑上的瑰宝,就算没有倾斜,也堪称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建筑成就。高塔位于主座教堂广场,隶属大教堂(主座教堂)、钟塔(斜塔)、洗礼堂及墓地等四座耀眼的白色大型建筑所构成的综合建筑群之一。兴建钟塔的用意和广场上其它建筑物一样,皆是代表比萨这个富庶城邦的骄傲和荣耀,因而格外美丽、独特、神秘。
兴建细节
这座八层高的塔楼有五十八.四公尺高 .重一万四千五百公吨,砖石打造的地基直径为十九.六公尺.深及地平面以下五.五公尺,地基朝南向水平线倾斜了五.五度,因此钟塔的第七层比一楼向外突出了四.五公尺
塔楼的建构形成是以列柱环绕一根中空的圆柱。圆柱内外两则的表面是用大理石紧密的接合覆盖而成,但这两个墙面之间只有灰泥和石头,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空隙。一条螺旋状的楼梯则在钟塔墙壁的内侧蜿蜒上升。
钟塔地底共有壁垒分明的三层土壤。A层厚约十公尺,是松软易变形的淤泥沉积物,在浅水中沉积还不到一万年。B层是非常松软且容易波动的海泥层,沉积三万之久,深可达地底四十公尺。C层是紧密的沙质土壤,伸至地底极深处。
A层的地下水位在地底一公尺到两公尺之间。根据在塔四周围,甚至是钟塔正下方所做许多土壤钻探结果来看,B层的表面已经被钟塔的重量压成了碟影。由此可推演出钟塔的平均沉陷是二.五到三公尺,显示塔底土壤的压缩性有多高。
兴建史
钟塔于一一七三年八月在伯纳诺.毕萨诺的监督下动工兴建。但在一一七八年左右,当第四层盖到四分之一时突然叫停。停工的理由不得而知,但是若非当时及时打住,B层土壤的强度早已被无法承受这个负荷,而钟塔也早就坍塌了。
约在一二七二年左右,西蒙在停摆了将近百年之后重新动工,这时候的泥土层已在钟塔的重压下强化,强度也增加了(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到了一二七八年左右,可能是因为当地发生战事,原本进行到第七层的工程又再度喊停。要是钟塔在这个阶段已经竣工,一定早就倒塌了。
等到一三六零年,泥土再经进一步强化,汤玛索,毕萨诺在这时激活钟楼的工程,并于一三七零年左右完竣,距离钟塔肇建之初,已相隔将近两百年了。
很明显地钟楼比斜塔的其它部分更为挺直,因此在钟楼的工程激活时,高塔一定早已倾斜了。事实上,从斜塔第七层的檐口连接到钟楼的地面,在南边有六层阶梯,在北边却只有四层。
倾斜的历史
事实上,有证据显示钟塔在刚动工不久便已开始倾斜:塔楼的中心轴线并非笔直,而是向北倾斜。为了矫正斜度,每层楼的标高都使用了锥形的砖石砌块,好把倾斜的中心轴线拉回来。
仔细分析砖石层的相对倾斜度,便能得知钟塔倾斜的历史。在第一阶段工程的末期,钟塔其实是向西北倾斜约四分之一度。后来工程从四楼向上推进时,钟塔开始向南倾斜,因此到了一二七八年,工程进行到第七层的时候,钟塔向西南倾斜零.六度左右。到了一三六零年,已经增加到大约一.六度。
先进的计算机仪器分析显示,斜塔盖完第七层,在加盖钟楼的时候,倾斜的速度急遽增加,就像是用模型砌砖在柔软的地毯上叠高塔一般,或许已经到达了某个临界高度,但是不管多幺小心都不能再继续往上叠。而现在的斜塔已经到了它的临界高度因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公元一八一七年,两位英国建筑师一条铅垂线测量倾斜度,当时就发现塔楼已经倾斜了五度。接着在一八三八年时,建筑师盖瑞德斯加沿着斜塔底座的周围掘了一条信道,想弄清楚,在塔楼沉陷倾斜之前,原来设计的圆柱底座以及地基的阶梯是什幺样子。结果因为开凿的信道低于地下水位,使得南侧发生地下水涌入的现象。有证据显示,斜塔在这个时候又大幅度地斜了将近半度左右,形成了五.四度
精确的测量工作在一九一一年展开,量出钟塔的倾斜度每年都不断地持续增加,从一九三零年代中期开始,倾斜的速率已经加倍。到了一九九零年,倾斜的速率相当于每年高达一.五公厘的水平位移。
此外,任何人想在斜塔身上动手脚,最后总是弄巧成拙,反而使得倾斜度大幅增加。例如,一九三四年曾利用灌浆的方法强化地基砖石,结果使得钟塔突然向南移动二将近十公厘,一九七零年代从下层砂土抽地下水,又让斜塔再移动十二公厘。这些反应都证实了塔楼很容易失去平衡,任何一种稳定钟塔的方法,都必须非常细腻。
稳定斜塔
一九九零年,因为帕维亚一座根本没有倾斜的钟塔倒塌了,意大利总理便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由杰米欧科夫斯基教授担任主席,负责对稳定比塞塔的策略提供意见并加以执行。依照国际惯例,任何珍贵历史古迹的保存,都必须保留其基本特色,同时不能破坏古迹的历史和原工匠的技术。因此对斜塔的任何侵入性手段,都必须减至最低,而且无论采取哪一种永久性的稳定计画,都绝不能架设任何明显的支撑物,何况这种作法可能导致斜塔脆弱的砖石结构应声而倒。
委员会所寻求的解决之道,必须能稍稍减低斜塔的倾斜度,尽管不是很明显,却能减砖石结构的压力,稳定斜塔的地基。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及大规模的试验,终于采用了所谓土壤萃取的方法,要在斜塔地基北侧的下方和旁边安装几根土壤萃取管。
一九九九年二月,在一片令人屏息的紧张气氛中,一部特殊的钻孔机在严密的监视下,一步一步地慢慢从A层抽出少量的土壤。由于土壤质地松软,每次抽取后所形成的空洞会慢慢地封闭,使得地表稍稍下沉,而斜塔也微微向北转动。
土壤萃取的作业进行了两年半,钟塔的倾斜度减少了半度。如果斜塔再度开始向南倾斜,将来可能会再做一次土壤萃取。除了这个方法之外,在南侧最脆弱的几个地方,也做了限量的砖石强化。
这个方法把谜样而美丽的钟塔渐渐稳定下来,不但保存了斜塔的特色,也维持了它和底土之间耐人寻味的互动关系。
世界倾斜度最大的斜塔,不怕地震和洪水,比比萨斜塔早300多年
小时候读书就听说过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它被誉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实,在中国有一个比比萨斜塔还牛的斜塔,前卫斜塔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经历多次地震与洪水都未曾损毁。它的倾斜度超过中外任何一座斜塔,而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早落成三百多年。
比萨斜塔拥有八百多年 历史 ,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是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研究者认为塔身上的石砖是使比萨塔斜而不倒的重要原因,但斜塔每年仍以微小的幅度继续倾斜。曾有专家建议扶正斜塔,但比萨本地人对这种想法深恶痛绝,他们坚信比萨塔永远不会倒下。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当前斜塔允许 旅游 者进入参观,但每天有人数限制,并需要提前预约。游客也可以在塔下拍摄各种推动塔身的有趣照片。虽然只是打卡性的景点,但是毕竟也是闻名全世界的景点,小时候看杂志都默默记下的地方,哈哈哈。
比萨斜塔大概建造了200年时间才完工,而我这一辈人的语文教材里更是有一篇课文是关于这座斜塔的,看着斜塔的同时我便脱口而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想,要是斜塔成功建筑并未倾斜的话,可能它也就只是奇迹广场上的一座精美但是普通的教堂钟楼了吧?
中国的前卫斜塔坐落在辽宁绥中县,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它是一座实心密檐式砖塔,以石筑做为塔基,用砖砌成塔身,分三级呈八角形。斜塔虽经千年风雨的腐蚀,但塔身上的砖雕图案花纹仍清晰可见,此塔虽不高耸入云,但昂首望去,飞檐凌空,却也雄伟壮观。
可惜的是,歪塔为单顶,顶部原来建有顶盖,但现已塌陷残缺,现存塔高约十米。塔身上原有的飞天砖雕和塔身佛龛中的佛像,都已被盗毁无存。塔身底部的青砖已被人为拆毁了很多,露出极不均匀的石头毛茬,塔的上面和四周更是布满了枯草,使得这座见证了一千多年风雨洗礼的斜塔面目皆非。
前卫斜塔是辽代的 历史 保护建筑,并不是自身有什么力学奇迹造的斜,而是因为地基被人为掏空了,而且根本没有人管理,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它坐落在民宅中间,不太好找,不在主路上,进去的路也不好,有幸得到当地热心人指引才找到,很是值得一看。作为精美壮观的一座辽塔,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八大斜塔之一。
绥中前卫的斜塔虽然没有比萨斜塔有名,但却是世界上倾斜度最大的斜塔,距今已有千年 历史 ,2014已经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穿越城市的喧哗,只为到荒村看你一眼。里面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措施,完全免费参观。
你听说过辽宁的前卫斜塔吗?你想看看世界最斜的斜塔吗?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石塔,前卫斜塔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感觉非常美,上面的花砖雕刻异彩纷呈,满是 历史 的印记,据说还是辽代的,真是佩服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精美绝伦的得以传承的瑰宝,保护好这些遗迹我们责无旁贷!
今天小旅就给大家先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请大家在评论区说出来,我会很认真的回复你们,再次感谢那些喜欢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分享更优质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将带大家走进更神奇的地方!
白鸽岛上的“比萨斜塔”-万寿塔
万寿塔,位于延平区樟湖镇东部的白鸽岛上,因旧时塔旁还有一座万寿寺,所以当地人又将寺与塔连称为“塔寺”。
阳光下的延平湖碧波万顷,环绕着白鸽岛,岛上的古塔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若逢西渐夕晖,远远地投映在岛的四周,给万寿塔身披上一件金色霞光的外衣,这样的风光与杭州西湖之畔未倒前的“雷峰塔”颇有相似之点。万寿塔在樟湖人心目中拥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闽江两岸留存至今的古代地标性建筑,十分罕见。
万寿塔修建于明代,据《南平市志·文物》载:“位于樟湖镇下坂、溪口交界的小山上,为石构楼阁式、七层、八角空心石塔,16.3米,塔基周长16米。外部雕饰精美而塔内石件粗糙,有石台阶。”1989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单位。
在延平区存数不多的古建石塔中,因东西双塔离城不远而为人熟识。万寿塔因处离城百里之外的远郊,到访人少,所以不显山不露水。
万寿塔是一座临江而建的空心塔,游人可以顺着塔内的石梯盘旋而上,攀登到七层之高,胆大者穿过门洞,沿着突出的石檐小心移步,如壁虎贴墙般慢慢地绕塔身一周。也可以选择倚坐于门洞,仰望晴空万里、白云悠悠,俯瞰闽江如练、湖水盈盈。
万寿塔很“神奇”。且不说塔门旁侧分列着力士守门金刚,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也不说塔身刻着各种各样的佛教浮雕,笼罩着一种幽远神秘的气息;单是说那塔顶上失却的“宝盖”,便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传说,当年工匠们准备安放塔顶“宝葫芦”时,突然一阵怪风刮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等到风停时,却不见了“宝葫芦”,人们分头四处寻找,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太平镇杨厝村的田中发现了“宝葫芦”。人们无法相信这重达千斤的石雕“宝葫芦”竟“飞”到几十里外,却搬动不得。
万寿塔的“神奇”,还体现在古代工匠对力学的娴熟运用。众所周知,意大利人伽利略在比萨大学任教期间(1589—1591年),曾当着其他大学讲师、哲学家及全体科学家的面,从比萨塔顶反复做实验加以证明重力,这就是惊动一时的“比萨斜塔铁球实验”。其实,万寿塔也暗藏着一个物理力学原理:塔内石梯,自下而上辅设着一根根长条形青石板砌在塔壁,其一头截面形成石塔外观墙体的一部分,另一头留在塔内悬空成了石阶,呈现向心半径式、螺旋式上升,直达顶层,它们的端点正好落在塔基台面的圆心上,受力均衡而保塔身不倒。这种建筑看起来极为简朴,但细想起来不禁叹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为了节省石料,他们在极为狭小的空间里,将力学原理运用到近乎完美。
不过,当年参建的巧匠们如何费尽心机,将石塔设计掌控得天衣无缝,把石塔修建得坚固牢靠,终究抵挡不住桑海沧田、山川换形。20世纪90年代,闽江筑坝,水口电站建成,洄水抵近白鸽岛,受湖水抬升的影响,塔身所在地土质变得松软,万寿塔发生了微微倾斜,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万寿塔有可能成了比萨斜塔的“姐妹塔”。
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当年,杭州百姓相信塔砖能镇妖除厄,纷纷将塔砖拿回家,最终导致塔的倒塌。2002年,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的雷峰塔已重修待客,却难以恢复当年面貌。
比萨斜塔,曾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而兴建,可是从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再加上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几个世纪来便麻烦不断,引人争论不休。1838年,塔身偏离“自然姿势”已有5米多,留给人们摇摇欲坠的感觉。进入20世纪以来,修复者们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持续纠正倾斜角,才止住倾斜趋势。
过去,万寿塔见证着小镇的风雨和变迁,也看到了它的崛起和繁华。如今,白鸽岛 旅游 区已在开发之中,万寿塔也得到抢救性保护,固基础、纠偏差,相信在未来,万寿塔依旧能维系着樟湖人集体的乡愁,寄寓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胡凤俤 陈学安/文 陈妹/摄
- 上一篇:世界上最黑心的饮料(世界上最黑心的饮料是什么)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