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药学名著(世界药学史)
药学史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专著者是什么,由
药学史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专著者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计五十二卷,穷数十万年本草发掘累加,堪称原物质医药专著世界之巨。
作者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
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阴阳、四气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
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
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
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
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而今能玩转《本草纲目》者,举世绝无一人。
不能不说,这是炎黄子孙的悲哀。
中国药学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专著
1.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2.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
3.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4.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
5.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6.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7.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
8.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目多达5767种。
古代药学巨著是哪部
古代医药学巨著有好几部,像这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还有这个《本草纲目》。
除了本草纲目还有什么医学名著
除了《本草纲目》还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洗冤集录》、《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
1、《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2、《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有一定关系。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又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并不是政府组织、集体编撰完成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方剂万余副,数量之多,是其他药物著作所没有的,这难道不是一部奇书?《本草纲目》中药物以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药物以正名为纲,附品为目,形成独特的纲目体系,这难道不是奇书?
《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是明代湖北蕲州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曾经太医院吏目。早年参加科举,14岁中秀才,此后参加过3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于是继承家学,以医为业。在从事问诊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流传下来的本草等医书,舛误甚多,不能适应医疗的需要,萌发修订本草之志,在行医中注意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虚心请教,获得了很多有益的资料和经验。历经27年撰写,三易其稿,完成190万言的《本草纲目》。在编撰体系上,也有所创新,建立了古代药物的科学分类法。
《本草纲目》从800多种文献中广泛搜集药物资料,补充了药品374种,丰富了中华药物学的内容,完成了明代药物集大成的任务。
《本草纲目》的出版业也历经波折,堪称传奇。李时珍70岁时从武昌来到金陵,寻找书商刊印。由于卷帙浩大,投资甚大,费工费时,没有书商敢接。一直到了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书商胡承龙才决定出资刻印《本草纲目》,历时4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本草纲目》在金陵刻完。此时李时珍已去世3年,未能在身前看到大作的刊印。
几百年来,《本草纲目》刻印、出版了80多版次,并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拉丁文、朝鲜文等多个外文版本,流传于世界,达尔文称它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李约瑟誉之为“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药学巨著是什么呀?
药学巨著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修改古代医术而编写的一本药学巨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不仅仅是药学,在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是当时药学的集大成者。
《本草纲目》的优点有:
1、纠正过去本草中的错误
该书是我国药学史上一部巨著,收药众多,系统整理了明以前的本草学成就,辑录和保存了大量古代药学文献,并补充了许多历经采访和亲身体验得到的经验,内容丰富,资料广博,堪称集明以前本草之大成。
2、对药物栽培和炮制加工的重视
李时珍不仅在药物种类上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而且对药物的栽培和药物的炮制加工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记述,有其独到之处。
3、增加了新的医学见解
在医学研究方面,李时珍凭借其精深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书中阐发了许多医学见解。
- 上一篇:世界体坛十大声望(世界体坛十大声望球员)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