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砀山古墓(河南芒砀山古墓)

bj0012023-12-19奇闻异事0

马王堆汉墓,安徽砀山的清代女尸,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吗?求真实资料!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达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

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一辆挖土机作业时,在4米多

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东,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两椁,内为一棺,椁为柏木,油漆呈古铜色,棺为楠木,油漆呈橘红色。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椁,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棺内尸体已腐。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在打开一号棺时,棺内一股奇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出,方圆几百米都能闻到。更令人惊讶的是,棺内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刚刚入葬时一样。头发乌黑,脑后盘有发髻,皮肤白皙,肌肉丰满并富有弹性,而且关节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针剂。尸体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国整个考古史上都难得一见。该女尸长164公分,重44公斤,肢体匀称,身材修长,椭圆形瓜子脸,裹足、足长不到15公分,可谓“三寸金莲”。指甲涂有红色指甲油。是一位绝色的年轻女子。

编辑本段葬式、葬品规格不凡

女尸上盖罗巾被,下铺丝绵褥,身着朝服、补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装,上有正龙、行龙、飞凤、蝙蝠、祥云

等图案。补服上的“补子”为金丝线绣成的***白泽图,绣工精致,造型生动。头戴深蓝色风雪帽,脚穿藏蓝色朝靴,脖颈上一条薄若蝉翼的丝巾上绣有牡丹、菊花等图案。图案配色讲究、绣艺精巧,观者无不叹服。而且其被追缴回来的随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坠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鸟图案、耳环上面有鲤鱼跳龙门图案。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不光可看到鲤鱼昂首翘尾跳水的样子,就连鲤鱼身上的鳞片和龙门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锻有“元吉”铭文,其文饰精巧、细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横、纵两条呈T字状的致命伤痕。苏馆长说:“纵伤创口9厘米、横伤创口达12.3厘米。经医学专家鉴定其致命凶器应是双刃剑类刺器。”更让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长着一个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这个肉囊,让人们将她与乾隆的香妃联系在一起。

编辑本段专家会诊保护女尸

为了保护好这具安徽、甚至全国都难得一见的“完好女尸”,萧县博物馆从徐州医学院请来8名医学专家进行

会诊,并与保护处理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专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联系,参照他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一套保护处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将其密封,密封的同时里面放置一些防腐药剂,如福尔马林等。令人惊喜的是,尸体保护取得了成功。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让专家们犯了难。随葬织物出土后,因见光、见风,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这些织物也迫在眉睫。当年的5月22号,萧县博物馆又从南京博物馆紧急请来4名专家,协助对女尸的衣物进行科学保护处理。让各位专家兴奋不已的是,衣物保护也取得成功。

一切处理妥当后,最让专家好奇的一些疑团开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谁?为何被杀?尸体为何历经两百多年不腐?

关于砀山的历史,越多越好

砀山县名,由芒砀山而来,汉高祖刘邦即起家于芒砀山,杯具的是,芒砀山却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上划给了永城,但是相关历史还是可考的。

炎黄时期,河南芒砀山的砀汤氏家族就已经进驻安徽境内的砀山地区,并以开凿纹石而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砀山巡视。有穷氏寒浞时期,砀汤氏家族岁商族酋领汤相土迁居到安徽淮北县,因而在淮北县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

晋代,砀山地区汤氏家族以制瓦名闻于世,在此地区出土的晋代汤氏瓦已成为文物。砀山县汤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为当地名族,并在安徽砀山县建起一座汤寨。

明嘉靖年朝廷国公爷经常途经此处,受到汤寨主的热情款待,因而与汤寨主结为好友。国公爷带汤寨主之子进京朝觐天子,称汤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于是嘉靖皇帝赐汤寨主之子为“二国公”。汤寨主出资为儿子建造了一座“汤二国公府”,今已成为当地名胜古迹,并从汤二国公府遗址挖掘出上马石及一些古物。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4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至今未变。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安徽古墓发现古代王妃墓,容貌复原后,为何大家都不淡定了?

2001年3月23日,砀山县工地上发现一座墓葬。当时,请了著名的中国刑警学院教授、刑事相貌专家赵成文先生进行了人像复原。

相貌复原之所以大家不淡定,主要是“复原图”女子确实很漂亮。再加上,古墓被打开时香味扑鼻,人们立刻联想到当时比较有名的《戏说乾隆》《还珠格格》中的“香妃”,再加上促进旅游、增加当地知名度等考虑。此墓的墓主人被人说成是“香妃墓”、与乾隆有关的女人。

其后,人们知道该女子是被杀而死,所以,人们传得更神。

砀山梨,全国知名

(1)该女子被断定为康熙年间的诰命夫人,与乾隆无关:香味何来、如何被杀,不要听信谣言各种谣言例如女子出土后造成尸体损伤

墓中的香味主要来源于中草药,经查管内有灯心草0.17立方米,乳香约10斤,藏于褥子内丝绵中的麝香1斤,散放于尸表处的冰片2斤。

女尸颈部有两处长10厘米的“T”形致命伤,因为伤口形状造成皮开肉绽的情况,导致气管、食道、左右颈外静脉右劲总动脉大血管被整齐断裂,法医们判断:属于当场昏迷、大量失血死亡。被杀时间在冬季,饭后熟睡时被杀。

凶手是手中持剑,走到床前,从左到右插入脖颈。因此,女主人迅速失血、失水。由此,对形成“湿尸”反而有了优势。

砀山女尸与长沙马王堆女尸同属湿尸

然而,一些人为了寻求轰动效应对该女尸形成的致命伤编造为出土以后所为。其实,该古尸保存确实很不好,被弃置时间长达36小时。然后,又在由废弃的冰箱改成的建议冷棺中保存47天,棺内温度为4度。专家们在第49天才被请来做防腐处理,那时已经出现菌斑,尸表出现点状尸蜡。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砀山本地肯定有责任。但将问题高度黑化的行为也是不对的。前者对古尸不尊重,后者的乱造谣行为更是侮辱。

(2)女墓主身份到底是谁?为何保存得这么好

也许是女墓主真的无法查知,也许女墓主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害使其失去了研究价值,总之,到现在砀山女尸的身份没有查清。但基本都认同是康熙晚年之前的墓葬,与乾隆无关。

马王堆女尸辛追复原图

此墓主生前地位较高贵,但不到三十岁且有生育情况下被杀,所葬规格又很高。可见里面肯定有故事。但在封建社会“家务事”的情况下,各种史书甚至县志都没有记载,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该女尸为何保存得这么好呢?

因为该棺等级较高,深藏地表4米,在外椁、中棺、金丝楠木内棺之间是40厘米厚的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填充物。内棺外被一层麻布、多层缠裹密封,已经进行了防腐处理。

女尸长1.64米,体重88斤,可见身材高挑较为苗条。黑发非常牢固,牙齿完好。皮肤富有弹性、浅黄色,三寸金莲。

砀山女尸复原图

女尸全身被涂抹白色混有浅红色油泥膏,用于防腐。油泥膏的成分是混合中药,其成分有:白芷、冰片、朱砂、白芨、黄白腊、麻油等,这些都具有杀菌、防腐、保鲜的作用。

由此可见,三四百年尸体之所以没有成为骷髅,本身就是其地位所致,将其安葬者本身就在有意识地让其尸身不朽。

砀山香尸谜案中的”香尸”是不是传说中的”香妃”,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人?

“酣睡”两百多年仍如刚入土一般,衣着华丽、葬式不凡、颈部有两处致命剑伤,且有三种身世传说说起汉代马王堆女尸,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如果要说安徽砀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尸,可能很少有人了解。这具出土时面色红润、皮肤极富弹性、身着华丽官服、脖子上有两道剑伤的传奇女尸,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各种传说纷至踏来,是乾隆皇帝的香妃?是一名戍边将军被杀的妻子?是乾隆下江南时曾经爱慕的一位女子?

连续几年,虽然专家都对其查资料、访故地等进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现在该女子的身份仍是一个谜。近日记者为了了解这具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尸情况,赶到萧县进行探访。

女尸出土时散发浓郁香气

据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一辆挖土机作业时,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东,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两椁,内为一棺,椁为柏木,油漆呈古铜色,棺为楠木,油漆呈橘红色。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椁,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棺内尸体已腐。

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在打开一号棺时,棺内一股奇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出,方圆几百米都能闻到。更令人惊讶的是,棺内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刚刚入葬时一样。头发乌黑,脑后盘有发髻,皮肤白皙,肌肉丰满并富有弹性,而且关节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针剂。尸体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国整个考古史上都难得一见。该女尸长164公分,重44公斤,肢体匀称,身材修长,椭圆形瓜子脸,裹足、足长不到15公分,可谓“三寸金莲”。指甲涂有红色指甲油。是一位绝色的年轻女子。

葬式、葬品规格不凡

女尸上盖罗巾被,下铺丝绵褥,身着朝服、补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装,上有正龙、行龙、飞凤、蝙蝠、祥云等图案。补服上的“补子”为金丝线绣成的麒麟白泽图,绣工精致,造型生动。头戴深蓝色风雪帽,脚穿藏蓝色朝靴,脖颈上一条薄若蝉翼的丝巾上绣有牡丹、菊花等图案。图案配色讲究、绣艺精巧,观者无不叹服。而且其被追缴回来的随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坠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鸟图案、耳环上面有鲤鱼跳龙门图案。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不光可看到鲤鱼昂首翘尾跳水的样子,就连鲤鱼身上的鳞片和龙门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锻有“元吉”铭文,其文饰精巧、细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横、纵两条呈T字状的致命伤痕。苏馆长说:“纵伤创口9厘米、横伤创口达12.3厘米。经医学专家鉴定其致命凶器应是双刃剑类刺器。”更让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长着一个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这个肉囊,让人们将她与乾隆的香妃联系在一起。

专家会诊保护女尸

为了保护好这具安徽、甚至全国都难得一见的“完好女尸”,萧县博物馆从徐州医学院请来8名医学专家进行会诊,并与保护处理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专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联系,参照他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一套保护处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将其密封,密封的同时里面放置一些防腐药剂,如福尔马林等。令人惊喜的是,尸体保护取得了成功。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让专家们犯了难。随葬织物出土后,因见光、见风,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这些织物也迫在眉睫。当年的5月22号,萧县博物馆又从南京博物馆紧急请来4名专家,协助对女尸的衣物进行科学保护处理。让各位专家兴奋不已的是,衣物保护也取得成功。

一切处理妥当后,最让专家好奇的一些疑团开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谁?为何被杀?尸体为何历经两百多年不腐?

是香妃?还是当时一名被杀武官的妻子?

女子身份有三种传说

苏馆长说:“为弄清女子身份,我们不知道查阅了多少历史资料,访问了不知多少老百姓,但直到现在女子的身份还是个谜?”苏馆长根据当地的传说,列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说法:前清一名武官受命戍边,途经砀山时,贼寇为阻止其戍边的脚步,残忍将其妻子杀害。朝廷为了安抚悲恸欲绝的武官,下令厚葬其妻子。

第二种说法:乾隆下江南时,途经砀山,听说当地有一绝色佳人,便让当地官员“请”来,乾隆当即被其美貌迷住,便命当地官员设行宫住下。一段时间后,乾隆因要事必须立即回京,临行前告诉该女子他回京后会派人接她回宫。但回京后,还没来得及接她,就因随行人员在皇后面前告密,皇后担心该女子的汉人血统侵犯皇家利益,便派人将其秘密杀死。乾隆得知后十分悲痛,要求将其厚葬。并且为了给其一个名分,故按一品夫人的身份处理后事。

第三种说法:乾隆在平定动乱时将他爱慕的一位满身散发香气的奇女子带回宫廷,但该女子性情刚烈,乾隆根本无法靠近。皇太后、皇后及其他皇妃非常担心乾隆的安危,于是一天施计将乾隆调走,把这位女子赐死。等乾隆知道赶回来为时已晚。这位香妃和其下江南时救下的一名砀山女子———侍奉香妃的丫鬟都已经没了气息。悲恸欲绝的乾隆原本想将其葬在皇家陵园,但因太后不允,不得已只有将其葬在丫鬟的家乡———砀山。

“补子”显示身份显赫

苏馆长表示,他比较偏向第二种说法,目前正对该说法进行研究。根据历史记载,乾隆三下江南,的确曾有一次经过砀山,而且目前砀山还有“皇路”这个地方,据说这就是当时乾隆曾走过的路。虽然第三种说法情节很吸引人,但根据考古界的研究,河北遵化的清代皇家陵墓中曾发掘过一个有伊斯兰文字的棺木就是香妃的墓葬。不过让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是,作为皇帝宠爱的香妃,其河北遵化的墓葬居然没有发现多少随葬品。

虽然目前尚不知道该女子的确切身份,但从她的葬式、葬具、衣物及随葬品等方面看,很明显不是一般人物。苏馆长说:仅从其“补子”来说,图案为麒麟白泽。据《明朝典制》记载,补服制度始于明初,官服前胸和背后均缀有丝巾绣成的摆巾,称作“补子”,是代表官位品级的徽识。明代王公的为麒麟,清代直接沿袭明朝官服形式,至清朝其“补子”略有变动,王公为正蟒,武官一品为麒麟。经专家分析认为,该墓葬时代为前清,其夫君应为朝廷中的显赫要官,身份应为一品武官或王公。

下葬至今尸身不腐

正常情况下,尸体一般入土半月不到就会腐烂,为何这具尸体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却完好无损?专家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可能是造成尸体不腐的原因:

首先,安葬时进行了严格的药物处理。苏馆长说,当时打开棺木时,里面五分之一全是中药。后因见光见风而消失。现在知道的药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灯心草等。这些药物起到了棺内杀菌、消毒、吸潮的作用。除此之外,尸体表面还涂了一层乳黄色蜡状药物,腰部最厚处达到3毫米。虽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经形成了一个药物蜡壳,既可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入侵体内,又避免了体内水分的蒸发,起到尸体本身的杀菌、消毒、保湿、保鲜作用。

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严。从葬具看,棺为楠木、椁为柏木,均有木质坚硬,纹理细密,耐腐朽的特点。从埋藏地下四米来看,春夏秋冬终年温度基本不变。棺木分为六层密封,棺内空气、湿度与外界隔绝。这几种原因使棺木几成真空。

再次是尸体失血、失水。苏馆长说,该女子颈部的T形伤痕,动脉、静脉全被切断,致使全身血液流尽、大量水分的减少也抑制了细菌的繁殖。最后由随葬衣物可知其死亡入葬时间为寒冷的冬季,这也为尸体保存完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女尸出土意义重大

砀山古墓完好女尸的出土,引起了中国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省文化局及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的重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尸体保存成功的实例,也为研究清代历史、研究清代尸体保存技术,研究皖北、徐淮地区葬式、葬法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芒砀山是谁的陵墓?

芒砀山是西汉梁王的陵墓。

汉梁王墓群,又叫芒砀山汉墓群,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芒砀山, 是汉朝梁国刘武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共包括13座墓葬,总占地面积约550万平方米。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墓群分布在除芒砀山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峰上,主要的陵墓有梁孝王陵、王后陵、梁共王陵、僖山汉画像石墓等。其中梁共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 ,王后陵以其庞大的规模及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芒砀山梁王墓的墓群分布

芒砀山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地,也被汉朝皇族认为是风水宝地,汉梁王墓群是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及其家族的墓。墓群分布在除芒山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峰上,范围约550万平方米。

汉梁王墓群共安葬梁孝王刘武、梁共王刘买、梁平王刘襄、梁顷王刘无伤、梁敬王刘定国、梁夷王刘遂、梁荒王刘嘉等梁王。

王陵分布前后次序为: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南山、黄土山、窑山和僖山。所有陵墓墓门均开凿在距山顶10余米处,其上都有高大封土,厚5-10米,面积5000-6000平方米。

堆土夯筑,封土多覆盖整个山顶至半山腰处,封土表面均平坦,南高北低,南北两墓并列,南墓居山体主要位置,为王陵,北为王后陵,墓道大多为朝东略偏南方向。

芒砀山梁孝王王后的陵墓是如何被发现的?又是如何确定的?

1992年河南省芒砀山的几位村民在保安山一带开山取石,就在这时这几位村民发现一个幽深的洞穴,胆大的几位村民走进去查看,原来洞穴内部的面积如此宏达,这个洞穴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当时这几位村民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座防空洞,也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一个天然的洞穴;由于洞穴内部太过于幽深,这几位村民也未敢深入就扯出来。

无意中发现的这个洞穴,这几位村民自然没有放在心中,但这件事情引起当时永城市博物馆馆长李俊山的注意,李俊山起初也是处于好奇。

于是他约上自己的同伴一同来到此处洞穴内勘测一下,当李俊山进入洞穴后,被眼前的洞穴震惊了,凭借职业的敏感性,他当时判定这个洞穴极有可能是一座墓葬,而且很有可能是西汉时期一座王侯级别大墓。

为什么李俊山馆长当时心里会有这样的判定?

首先,当李俊山馆长和同伴进入此处洞穴时候,他们发现这个洞穴不仅宏大,洞穴表面非常光滑,明显这是人工开凿的,当他们借着手电筒往地上查看时,这时候他们大脑突然被震惊起来,洞穴地上出现很多白骨。

但这些白骨不是人的骨骼,凭借职业判断,这是马的骨骼。

难道这是一座古墓,而他们此时站的洞穴是大墓的一个车马室。

为了验证自己的这个判断,李俊山馆长和同伴继续朝洞穴的深处查看,果不然在洞穴的转弯处又是一个洞穴,在这个洞穴中他们看到有遗留的车马盖帽等少数物品,这也是一个车马室。

此时的李俊山馆长判定这的确是一个古墓。

李俊山馆长又凭什么判定这有可能是一座西汉王侯级的大墓?

很简单,河南省芒砀山,是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地方,这里可谓是刘邦发家起源的龙兴之地。

汉文帝继位以后,为了加强对芒砀山的管理,在芒砀山这里建起了高祖庙,另外又将此地划分成一个封国,也就是汉朝历史上的“梁国”;汉文帝先后派遣心中最重要的两个儿子刘揖、刘武为梁王。

历史上,梁国的地位有多重要?

汉景帝三年,西汉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若不是刘武率领梁国殊死抵抗,让周亚夫率领朝廷大军偷袭叛军后路,汉朝中央朝廷有可能岌岌可危。

此时,梁国一直传下去,而历代梁国君主的墓多数都修建在芒砀山上。

就在距离这座大墓仅100多米远的地方就是梁孝王刘武的大墓,只不过梁孝王的墓早已经被盗空,成为当地才行口中世代相传的“梁王避暑洞”。

随着李俊山馆长深入,这座大墓有两个墓道。东面的墓道是在山峰的东坡的岩石上开采出来的,其长度达到惊人的37.7米。

东墓道的西端连接前庭,前庭北壁有两个侧室,在东墓道西端有门和甬道相连,甬道南北两侧各有两个侧室。墓的前室西部分有一个斜坡甬道和回廊以及主墓室相通。

在这所大墓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浴室、冰柜、坐便厕所等等。

后来根据发掘发现,这座大墓有三段甬道、两个主室、前庭、车马室、甬道、东宫、西宫、棺床室、回廊、贮冰室、浴室、厕所、排水系统组成,共有三十四个贮藏室。

大墓全长210米,最宽处72.6米,室内最高处4.4米,最高落差17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容积6500立方米。

当李俊山馆长看到这些后,直接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这所大墓的规模如此宏大,结构如此复杂,那么这所大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

当时李俊山馆长判定眼前的这所大墓有可能才是真的梁孝王墓?

旁边的“梁王避暑洞”有可能不是刘武的墓。

毕竟在梁国的历史上,有如此财力修建规模如此宏大墓也只有梁孝王刘武生前。刘武去世后,梁国被就分封给他的几个儿子,被一分为多个。

但考古不是凭空假想,为了验证自己的设想,历俊山馆长申报上去,请来考古队对大墓周围进行勘察,果然在大墓周围发现陵园的遗址痕迹,从陵园遗址瓦片中确定这就是梁孝王的陵园。

那么,眼前这所大墓是梁孝王墓无疑,究竟是梁孝王刘武的,还是他夫人的王后墓。

在随后的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一枚玉章,上面刻着梁后园,从而确定这所大墓的主人是梁孝王王后的陵墓。

也多很多人不明白了,为何梁孝王王后的陵墓规模要比梁孝王刘武的墓大很多,这于礼法上说不通?

根据历史记载发现,梁孝王刘武是突然暴死的,后来在勘测刘武的墓时也发现,刘武的墓前面修建得很平整,但到大墓深处,明显十分粗糙,由于梁孝王刘武突然暴死,他的陵寝只能草草完工,而梁孝王的王后是在刘武去世后20多年才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