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石龙子的简单介绍
中草药:石龙子的功效与作用
石龙子
(《本经》)
【异名】蜥蜴(《本经》),山龙子、守宫、石蜴(《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纲目》),五寸棍(《陆川本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
【动物形态】石龙子
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
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性味】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本经逢原》:"咸,温,小毒。"
【功用主治】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烧存性,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②《纲目》:"娠妇忌用。"
【选方】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提醒您:石龙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石龙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2.1 石龙子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3.2 石龙子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3.7 备注 3.8 摘录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石龙子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石龙子的药理作用 4.10 炮制 4.11 性味 4.12 功能主治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4.14 注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龙子
1 拼音
shí lóng zǐ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石龙子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2.1 石龙子的别名
蜥蜴、四脚蛇、马蛇子[1]。
2.2 来源及产地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的全体[1]。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1]。
2.3 性味归经
咸,寒,有毒[1]。入肾经[1]。
2.4 功能主治
解痉,破结,行水[1]。
1.治癫痫,瘰疬,石淋,乳腺癌[1]。内服:煅存性研末,1~1.5g[1]。
2.治臁疮久不愈[1]。熬膏或浸桐油外搽[1]。
2.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1]。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3.2 石龙子的别名
四脚蛇、草龙
3.3 来源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晒干或烘干。
3.4 性味
咸,寒。
3.5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镇痉祛风。用于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0.5~1钱。作散剂或熬膏。
3.7 备注
(1)同属动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药用。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
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4.2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4.3 英文名
Chinese Skink
4.4 石龙子的别名
蜥易、易蜴、蜥蜴、山龙子、守宫、石蜴、猪蛇婆、四脚蛇、五寸棍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捕捉,处死,除内脏,置通风处干燥。
4.6 原形态
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著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著,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黄色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著隆肿。
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黄色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4.8 栽培
本品野生。
4.9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4.10 炮制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4.11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4.12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4.14 注意
孕妇禁服。
4.15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4.16 摘录
石龙子怎么养 怎么养石龙子
1、首先饲养空间要尽量的大一点。让石龙子有着足够的活动区域,包括休息、爬动、觅食等,这样对于保证石龙子身体机能正常,能够健康成长是很好的保证。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在饲养石龙子的场地要铺设一层不易散热的泥土。石龙子属于蜥蜴,也就是冷血动物。泥土有利于保持热量不容易散发。
3、同时要在饲养石龙子的场地中要放置一些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水的蒸发保持空间内的湿润程度。为石龙子的生长提供条件。
4、在场地中可以放置一两片瓦片,例如使用破损的花盆,作为石龙子休息的区域。同时在场地中可以栽种或者放置一些小树、小草之类,构建自然环境。
5、有条件还有准备照灯,用照灯照射给石龙子提供热量。对于它的喂食,可以以蝗虫、蚂蚱等昆虫为主。合成型食料可以适当选择。
6、饲养小动物,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精力,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饲养之前一定要考虑好这个情况。
- 上一篇: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