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关于宫女是皇上的自动马桶的信息

bj0012023-12-06奇闻异事0

皇宫里刷马桶的地方叫什么名字,那里的太监宫女应该怎么称呼?

清朝那样的地方叫辛者库,里面不仅刷马桶,还有其他工作,里面的宫女太监应该是称呼名字。

“辛者库”,是满文“sin jeku”的音译,含义乃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也,是一种包衣组织,而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辛者库专以从事大内或王公府第等地贱役苦差为职。

比如紫禁城内庭院、打扫道理,“糊饰扫尘”、“三殿除草”、清除积雪,运送米面粮油食物、担水,运牛奶、木柴和玉泉山水,制作酱醋、饼饵、茶汤及淘洗果品,司管灯火、采买杂物,承应各处祭祀,及看守陵墓、牧放牛羊驼马,以及“各公事需用驱使”等等。

还有一些内务府辛者库妇人所管的杂务如做祭品、针线活、打洗脸水等。皇室后妃各宫,每宫都配有一定数额的管领下妇人,侍奉主子日常起居生活,管领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义务。

扩展资料:

辛者库是八旗之下的一个旗人组织——管领,这是一种包衣组织,而绝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辛者库人分原有的辛者库人和缘罪入辛者库的,不能一概认定辛者库人皆是罪籍。内务府、王公府第、陵寝、行宫、庄屯皆有辛者库人服劳役。

管领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义务。每年,包衣管领下女子要与包衣佐领下女子一起,备选宫女,先给各宫主子使令,有的到了一定年龄放出宫去,而有的则可能被皇帝看中,备列后妃。

辛者库人为官者也不乏其例,如孝仪纯皇后魏氏(即令妃)的祖父魏五十一,原为汉军旗旗份佐领下人,后缘事贬入辛者库,雍正朝时曾为内务府总管;雍乾两朝的名臣来保(嘉庆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叔祖父),“原在辛者库”,雍正即位后便“授为内务府总管”,按当时为正三品官(雍正十三年后改为正二品)。

以上事实说明,笼统地认为辛者库人是最低下的奴婢、根本不许入仕为官,是不正确的,也未能确切地反映出他们的身份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者库

皇帝 出恭宫女们怎么服侍

古语上厕所婉语比较多,主要的有:

出恭、更衣、净手、解手、如厕、登东等。

登东:旧时建筑,厕所多建在房屋东角,故名。

只是过去皇宫及大户人家的厕所可不是当今的马桶、蹲坑、便池。一般是一个小单间,置一马桶,有盖,桶内放干净草灰,出恭后盖一层草灰,干净而环保。当然还要丫鬟仆人的及时打扫。

===========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 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 “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 (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掘新坑成财主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

皇宫里面没有厕所,那么那些妃子和宫女是如何上厕所的?

在你们游览故宫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硕大的皇宫里面竟然没有厕所,那么那些妃子和宫女是怎样上厕所的呢,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难解决的问题,在古代有一个非常多的职业,那就是挑夫。

在秦朝的时候,秦朝的厕所又被别人称作是猪圈,因为这个厕所是建立在猪圈上面的,在当时,人可以蹲在上面排便,这样是非常方便的,而且排泄物还可以被猪所利用,这样大大省去了清理粪便的麻烦,但是这些地方是妃子不可能去的。

等到了汉代之后呢,厕所就开始变得好了很多,开始可以用一些开口的缸埋在地里当成厕所,这样的灵感是大多来源于刘邦,因为刘邦在当时非常的地痞无赖,所以为了在探讨国事的时候,也可以解决上厕所的麻烦。他们就就地解决,一般都是找一个非常小的罐子。

在此之后,皇宫里的妃子和皇帝如厕就变得十分的方便了,她们每次上厕所都是坐在一个中间有圆洞的椅子上面,然后下面再放一个盆,每次方便完之后,丫鬟们都会把这个盆给拿出去,这样清理干净。

然后再统一由宫里的挑夫把这些人的排便物给挑出皇宫,这方式之下也是让很多的老百姓所不理解,为什么在皇宫里不能有厕所呢,其实并不是这样,在古代人看来厨房和厕所都是比较脏的地方,皇宫是一个威严的地方,是不能出现这种东西的。

所以为了应付君主的这个规定和皇宫里面并没有厕所的这个现象,他们也就新出了挑夫,这个职业挑夫这个职业一般都是在早晨特别早的时候把别人一天的排泄物全部给拉出,皇宫这样的工作还是非常辛苦的。

皇宫里没有一间是洗手间,皇宫中的帝王想方便的时候都是怎么办的?

皇帝想上厕所古时候叫如厕来着,一般都是去净房或者叫官房,并且全程都是由宫女太监服侍的。

我们经常看古装历史剧,都不会提到上厕所之类的,即使有也只是一笔带过。古时候皇帝上厕所都是由太监宫女服侍,然后抬进来一个类似马桶的东西,当然不是马桶,好像叫恭桶,便盆来着,只是皇帝可以坐在上面如厕,然后整个过程皇帝都是不需要自己动手的,都是由宫人服侍的。

装满碳灰的便盆就是装大便的,碳灰就是拿来盖住大便的,据说那个灰是燃烧的一种香灰,所以不会有臭味传出,而小便不需要碳灰,直接倒入恭桶就好了,然后会在某个特定时间运出宫去。

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还说如果皇帝内急的话,宫女们发明了类似现在军人们使用的一种手势,通过拍不同的位置以及轻拍手掌,将皇帝想要上厕所的信息传递出来。古时候人又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宫人和皇帝使用的便器肯定不同。皇帝拉完便便肯定就是宫人处理,而宫人使用的就类似是公共厕所了。宫人们上完厕所就用旁边的沙土盖住便便,然后把它弄入便桶,而且还要把便桶用水冲洗干净,以便于后面的人使用,如果你不弄干净,后面的人便没办法使用,而且味道也肯定极其不舒服。

尽管古时候没有厕所,皇帝想上厕所也是有办法解决的,并且也较为奢侈。

皇帝和皇后连上厕所都有流程,这待遇一般人享受不到,不过太遭罪

是人皆有三急,如今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有了卫生纸,甚至是自动马桶可以清洗,让我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但是在古代,皇帝皇后他们上厕所是怎么解决呢。 身为礼仪之邦的国度首领,对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着相对应的流程,哪怕是上厕所也不例外。

我们大家看了许多的电视剧或者小说,多多少少的也都了解了一些古代宫廷礼仪。尤其是皇宫贵族,礼仪繁冗复杂, 大事小情都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制度进行下去 ,其中就包括了皇室宗族的衣食住行。

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以及皇后,都要老老实实按照规矩办事。即使是在上厕所这样的小事,也有一定的流程要走下去,十分复杂。我们普通人自然是想不到, 简简单单的上个厕所,能有多复杂, 能整出多大的动静来。

当然了,我们普通人上厕所自然是无人过问,随心所欲但是皇帝可不一样,这种事情也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 哪怕脱裤子穿裤子,都有太监在一旁伺候着, 换成我们现代人,这么多人围着恐怕还不好意思呢。

我们普通人上厕所那就是上厕所, 而皇帝对于这个行为还有专门的词语,那就是“出恭”。 这个名词相传是从隋朝的科举制度演变来的,在那个时候,每个考生都有专门的位置上厕所。

因为科举考试的时间很长,为了避免考生在途中有突发情况,所以会专门设置小桶负责考生救急使用,但是只能解决小便。后来, 到了元朝以后,开始出现了有专门的出恭入敬的牌子, 慢慢地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出恭”。

如果实在皇宫之内,皇帝或者皇后等皇室成员想上厕所,当然是很好解决的,有专门的厕所,名叫官房,而妃子们等女性皇室成员,她们的厕所就叫做恭房。官房与公房的用处,自然与我们普通人的厕所相同,不同的是, 官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卫生间,而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箱子,也就是马桶。

这个马桶一共有着两种形状款式,一种是长方形的,另一种是圆形的。在平时,上面是要铺上一块黄布的, 但凡是皇帝需要了,太监们就会将这个移动厕所带过来,方便皇帝使用。 在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关于上厕所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有一位大将军名叫王敦,这个王敦位高权重,自然也是见过不少世面,能力也突出,后来迎娶了皇室的公主。毕竟皇室里面的那套规矩,哪怕是身为大将军的王敦也了解的不多。 在和公主结婚之初,两个人的生活习惯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

公主为了上厕所方便,就命人把那个移动马桶一同当作陪嫁品带了过来。王敦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物件,自己在上厕所时,就看到这个移动马桶盖着黄布,上面还有干枣, 就误以为是可以服用的食物,就给他全部吃完了。

等到王敦结束了,出来以后,看见此后公主的宫女端着一个装满水的金盆,里面还有装着澡豆的琉璃碗。 王敦这个时候还以为这个澡豆是能喝的饮料,就将澡豆倒进了水中,一股脑全部喝了下去, 引起了天大的笑话。

这个干枣并不是什么上厕所解闷的食物,而是用来堵住鼻子,预防上厕所的臭味的。 而宫女端过来的澡豆,也并不是什么可以饮用的饮料,而是方便大家在上厕所之后,或者平常洗手或者洗脸的物件,功能大概与我们如今的肥皂是十分相似的。王敦以前哪里接触过这些东西,自然是闹出了许多笑话。

如果是在宫内, 皇帝上厕所有着很多人来伺候, 当然是十分享受的一件事。但是皇帝经常会出巡,在外面这荒郊野岭的,条件又差,移动马桶也不能随身带着,那么又该是怎样的一套流程才能上厕所呢?

皇帝在巡查的路上,常常会到荒郊野岭的地方,在这段时间突发紧急状况,首先要通知自己的贴身太监。然后太监会叫停车队,仪仗队开始了钟鼓齐鸣,我们就可以看到,皇帝会在众人的搀扶之下缓缓走下马车,走到一棵合适的大树旁边。

找到了合适的地点还不够,太监还会打开龙袍,之后有小太监会解开皇帝的衣服,还得有大太监宣布下一步,之后才能有太监搀扶着皇帝的龙种 ,等太监大喊“高山流水”之后,皇帝才能够痛快的上厕所。 这一系列动作,每一步都要听从太监的口令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十分的复杂。

不光是皇帝如此,皇后在外,同样有着相似的流程。皇后在想解决自己的生理问题时,同样也要告诉贴身宫女,宫女们将皇后团团围住,护送到了合适的低矮草丛当中。 皇后的位置要远离车队,太监也会远远的。 等到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以后,宫女们会给远处的太监做手势,表示已经准备好了。

太监接收到指令以后,会在远处呐喊“掀凤袍”。之后宫女们将皇后的袍子解开,听到下一步的指令,才开始脱裤子,最后还不能开始上厕所, 等到太监喊出雨打芭蕉,这才算是结束。

终于等到皇帝或者皇后这一套流程结束以后,估计跟随的随从们也休息了半天了。在侍从的护卫下, 皇帝皇后在车前等待太监发出下一个指令,听到登轿以后,才能够上车 。终于坐下来以后,听到了太监喊出起轿,这才算是能够继续出发。

皇室成员上厕所的待遇,可以说是一般人永远无法享受到的, 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上厕所时,也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这让着急上厕所的皇室成员,可是受了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