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百团大战真相(百团大战历史真相)
十字岭战役真相
“历史本不应该被曲解和淡忘。”
1月3日记者去采访左太北时,她正为一不留神被网络“炒”了一把而哭笑不得,她“怒斥”电影《色·戒》的消息正被网民热议。直率的她显然已被当下某些影视作品中误读历史的做法所激怒。左权将军的唯一骨肉左太北,有着父亲性格中的那份刚毅和血性。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1942年5月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党的最高将领。为纪念左权,山西辽县后改名为左权县。
左太北对于父亲最初的记忆,仅仅是靠一些模糊的照片。儿时的她只是从老师、亲人和父辈们的关爱里,知道父亲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她和父亲、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只有3个月,那时她尚在襁褓之中。那段日子永远地留在了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奶奶庙。
母亲是“七仙女”
提起母亲刘志兰,左太北感到非常骄傲:“母亲与彭德怀夫人浦安修是北师大女附中的同学和好友。‘一二·九’运动时期母亲很活跃,是北师大女附中‘民先’队长,许多老同志对年轻时的她记忆犹新。”
据说,刘志兰被公认为“领袖夫人中的头号美女”。刘志兰从小生长在北京,和她的六个姐妹个个如花似玉,被誉为七仙女。她身段玲珑,肌肤雪白,讲话时声音清亮。不仅如此,她博览群书,文采好,下笔千言;更有一手好书法,北师大女附中的不少同学以其字为帖。当年,刘志兰为许多异性所爱慕。到延安之后,刘志兰、浦安修、叶群被称为延安的“三美”。
1939年2月,刘志兰随中央巡视团到太行山巡视,代表中央妇委讲话,一下子引起朱总司令夫妇的注意。朱总司令很关心左权的婚事,多次和夫人康克清商量要给左权介绍个合适的对象,但左权对女友要求高,从苏联学习回国10年一直独身。刘志兰有才有貌,能力超群,左权该满意了吧?果然,朱老总一探口风,左权笑而不语——他也在想着刘志兰呢!
朱总亲自出马,找到了刘志兰。老总问明刘志兰还没有男友后,就坦言向她介绍左权:“这事用不着多考虑啦!我看你们二人彼此都不会有意见。”康克清也对刘志兰说:“像左副参谋长这样的人,这样的条件,怕你到别处再难找到第二个了。”
1939年4月16日,左权、刘志兰在八路军总部潞城北村结婚。左权极为珍惜自己的婚姻,对妻子呵护有加。不久,刘志兰怀孕,早期反应很厉害。当时她住在北方局妇委,左权每天傍晚都骑马从总部驻地去看她,一直持续两个多月,这在行伍出身的高级将领中实不多见。周围的男同志都知道参谋长“爱老婆”,女同志都羡慕刘志兰有个体贴的丈夫。婚后一年,刘志兰就为已35岁的左权生下了宝贝女儿左太北。左权将妻女接回总部,夜里亲自爬起来为女儿换尿布,做得比妻子还细致。1940年8月,因筹划“百团大战”太忙,刘志兰带女儿回到了延安。两人远隔,思夫心切的刘志兰情绪不稳定,刚离开前线又想重返前方和丈夫在一起,她给丈夫写了很多信。左权百忙中给妻子回信,反复安慰妻子,不厌她的牢骚,每封信里都有“志兰,亲爱的!紧握你的手!……”语语深情。信中,左权详细描述了前方残酷的战斗,说每逢敌人扫荡,女同志和小孩子是极受罪的。他劝妻子安心:“尽管我可能会越走越远,只要我俩的心紧紧靠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
然而分别21个月后,左权却牺牲在山西辽县十字岭“反扫荡”的战斗中……
“经历战争的人不愿回顾战争”
关于父亲的更多故事,深陷悲痛中的母亲从未对太北讲过,后来照顾过她的彭德怀伯伯也很少提及,因为“经历过战争的人都不愿回顾战争”。
“只有一次,彭伯伯回忆起父亲,深情地说,‘你爸爸一定知道,那次敌人打的第一颗炮弹是试探性的,第二颗炮弹准会跟着来,躲避一下是来得及的。可他为什么没有躲避呢?要知道,当时十字岭上正集合着无数的同志和马匹,你爸爸不可能丢下部下,自己先冲出去。他是死于自己的职守,死于自己的岗位,死于对革命队伍的无限忠诚啊!’”
左权将军牺牲后,小太北在延安保育院长大。那时,毛主席每次来看望孩子们,总要问:左权的女儿在哪儿?然后抱一抱小太北。1952年6月1日,在北京八一小学上学的左太北和几名同学代表少先队员到中南海向毛主席献花,得知她是左权的女儿,主席面色一下子凝重起来,关切地问:妈妈怎么样了?周末在哪里过?随后主席拉着太北的小手并郑重地和她合影留念。
1957年,因为母亲到外地工作,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读书的左太北,被接到了彭德怀的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多的时间。在她的印象里,彭伯伯总是慈祥的,和他在一起没有任何距离。“彭伯伯对‘吃’特别注重,他并不讲究吃得好不好,但很在意大家吃饱了没有。每次看到我扒拉两下就把饭菜一扫而光,他都一副高兴的样子。我想,彭伯伯对‘饿’的感觉体会太深了,他当初参加革命就是‘为了大家都有饭吃’。”
左太北永远记得1962年彭伯伯为她题的词:“送太北,希望你永远青年”。“那是他最受压抑的时候,他是在希望我不要受到任何磨难,永远能保持开朗、乐观。他见过的苦难太多了……”
“我从不为享受不到父爱而遗憾,我的生命中有爸爸、彭伯伯两个伟大的人,我觉得特别幸福。”想到这些,左太北仍然眼角含泪。
逼死狼牙山五壮士的人,50年后重回狼牙山,跪地磕头谢罪!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在岳飞、霍去病、卫青被剔除中小学教材后,《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依然被收录在人教版,北京课改版,冀教版,人教统编版,沪教版,鲁教版等诸多小学教材中,缅怀抗日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发生地点是,河北保定易县狼牙山上。发生的背景是,为了报“百团大战”一箭之仇,日军华北总司令岗村宁次,调集10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扫荡”。派出先头部队3000多人在狼牙山扫荡,为了寻找八路军的主力。由于敌强我弱,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八路军主力进行转移,只留下六班扼守狼牙山,必须守到第二天中午。当时,六班只剩下了五个人,分别是马宝玉(班长)、葛振林(副班长)、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
五位战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马宝玉具有很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命令等敌人靠近了再一起仍手榴弹,一时间,敌人弄不清楚有多少八路军。他们边打边退,为了更好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有意把行动暴露给敌人。在即将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把敌人引到了易守难攻的陡峭的山峰上,子弹打光了,用石头还击,石头打光了,他们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跳下了数十丈深的悬崖,以身殉国。日军爬上来之后,只看见了他们跳崖的背影,这一幕令日军心惊胆寒。五壮士跳崖后,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挂到树上,深受重伤,但是捡回了一条命。解放后,葛振林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屡屡建功;宋学义回到地方任职,还参加了党代会。
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为什么又再被提起呢,又引起了波澜了呢?缘于,1997年7月的一天,刘建军(时任易县县长)接待了一个80多岁的日本侵华老兵——茅田幸助和他儿子来华访问。茅田幸助说,他就是当时追击狼牙山五壮士的小队长,当年是他们把五壮士逼上悬崖后,亲眼目睹他们跳崖的。跳崖后,为了表示对壮士的尊敬,他命令士兵,脱帽敬礼,并且朝天鸣枪,向英雄致敬。这件事,后来被告发后,他因此被调回国内受到了军事处罚。
刘建军称,他陪着茅田父子来到狼牙山脚下时,老人要求下车,面对狼牙山笔直立正,用日语忏悔,随后跪地,一边磕头,一边嚎嚎大哭,情真意切地忏悔着自己犯下的罪恶。这就是十几年前,各大媒体热传报道的“日军小队长磕头谢罪”的基本内容。日军小队长磕头谢罪,在各大主流媒体分别被报道。
“日军小队长磕头谢罪”对中日友好来说,是个正能量的消息。那么为何会引起质疑波澜呢?主要是茅田父子回国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再没有消息了。刘建军通过各种渠道,甚至通过横滨得外交途径寻找,都找不到茅田。再次,按照老人给刘建军提供得信息,1997年,老人是80岁,特意挑自己生日的时间来谢罪的,直到离别时,老人才告诉他自己的名字是茅田幸,不是茅田幸助。但是,当时的日军中,并没有茅田幸这个士兵。
刘建军曾2011年,在自己的微博上说,3月15日,与日本合作多年的,大华株式会社社长茅田幸助,通话了,对地震表示慰问。按照先前,老人提供的年龄,2011年,茅田已经94岁了,这么高的年龄当社长,不能不引起人的质疑。总之,引起质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谢罪后,当中国需要找老人的时候,老人就消失了。年龄对不上,当时的日兵中没有叫茅田幸这个人。
无论此消息是否真假,老人磕头谢罪,忏悔是有图有真相的。当年,茅田幸助回国后,受到了军法处分,被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任其自生自灭。后来,日本投降后,老人回到了国家,并且成为一个成功的生意人。无论是处于生意上的原因,还是真心的忏悔。但愿,日本人要记住“前世之事,后事之师”,日本军国主义不要死灰复燃。中日友好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主题。编者宁愿相信是真的,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交流!
观大捷有感300字拜托( •̥́ ˍ •̀ू )
今天从网上看到一篇长文, “平型关大捷”真相, 感觉很有意思,遂转载于博客上。 该文是数位对于历史真相很执着且非常有水平的网友合力所编辑,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供自己的考证数据。 虽然,对于他们追求历史真实的求实精神非常钦佩, 然而,到底“平型关”大捷是杀死日军800还是200多人,对于共产党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真正作用,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我们所知的事实是:
1. 抗日战争中, 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央军,有200多位将军战死沙场;而共产党一方仅仅有一人。
2. 共产党所大力宣传和鼓吹他们领导抗日的大的战斗方面的证据, 一是“平型关大捷”, 号称毙敌800余, 百团大战, 突袭阳泉机场;其余战斗多数在历史史实上语焉不详。
去年看宣传共产党部队抗日英雄事迹的电视连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 里面的对话不小心说了点真实: 新四军最能战斗的一个军分区,在近7年的战斗中,把他们的对手松井联队消灭了200多人!! 那些不是最能战斗的军分区呢? 数千人在数年中,难道是连200多个日军都消灭不了? 如果以这样的战绩去抗日,恐怕我们现在,说的应该是日语了。
然而,当我们看描写内战的片子时,就会看到,同样这支共产党的部队,动辄消灭当时的中国政府军,顽强抗日八年的国民党部队,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判若天地之别! 在兄弟相残的战斗中,展示出绝对的勇敢和凶猛!
抗战初期,共产党的正规军是八路军三个师以及新四军。 然而,到抗战胜利时,却突然冒出来120万正规军和200多万民兵。 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当到了与蒋介石争夺江山时,突然有了撒豆成兵的神通! 我们不能不思考,当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时, 共产党人在做什么! 也不得不佩服,毛泽东和他的党人,在当时抗日战争前途未明之时,居然有如此的前瞻性, 坚定地保存,发展实力,耐心地做着未来与国民政府争夺江山的准备。 毛泽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他,他都是一个伟人,是个改变历史走向的人—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方向是哪里的话。
而日本侵略者,无意中,成了共产党人的“同盟”!
我军史上规模最大的抗击外敌战斗,百团大战之(关家垴战斗)我军2万人攻击曰军50
我军史上规模最大的抗击外敌战斗应该是抗美援朝战争。
我军参加轮战的人员高达四百万(全国大部分军队都拉去轮战来感受战场气氛,虽然很多军队在东西海岸数星星数到回国),在朝鲜最高人数135万,牺牲十余万人。地方有17个国家,最高病例人数万,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损失147万(毙伤俘)。
关家垴战斗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参战双方病例一起起不足三万。
八路军几个旅和地方部队大概1万多人接近两万人,日军被困500人,解围的几路援军4500人左右(最大一路2500人,打到距离关家垴只隔着一座山梁的地方,直线距离几百米)。
关家垴战斗确实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攻坚战。双方上网比例上,八路军是损失很惨的,日军相对要小。
但是要知道关家垴的地形上易守难攻,而双方武器和兵员素质对比更是太悬殊。而八路军当时缺乏攻坚战的经验,已经习惯于打游击运动战。
由于地形限制,所以八路军每次能投入的兵力最多才几百人,而且几乎无法使用炮火,炮弹打高了飞过去了,打低了就砸自己人了。日军当时约500人。八路军先后集中了刚打完榆辽战役的129师(攻克辽县等数个据点歼敌一千余人),因为刚经过打仗,自己损失也比较大,武器弹药也没有补充完,后来从其他部队调集一个团过来,大概人数应该是过万了,但是到应该到不了两万多,当时129师参战前损失到什么程度,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是主攻团,该团一营第一个冲锋,而一营下属三个连中,其中两个连只有70人,而三连才50多人,当然几次冲锋下来,等被替换下去的时候,全营只剩下6个人。可见当时战斗的残酷也看出来八路军战斗力确实很强,几百人的一个营剩下6个人还在阵地上坚持作战。
关家垴战斗除了围攻关家垴外,还有阻援的战斗,比起关家垴围攻来面临更多日军。其中辽县方向就有2500多日军,被八路军一个旅阻击,战斗也非常的激烈,甚至打到旅长负伤的程度(也是关家垴战斗我方伤亡最高官职)。而其他方向上日军也有几千军队向关家垴靠拢。可以说当时关家垴附近日军也聚集了大几千人,虽然没有过万但是也是出了大规模扫荡外最大兵力集结了。
关家垴上面的日军是一直特顺支队,经过加强的部队,有一个山炮中队随行(3门山炮,作战中发射炮弹280多发,完全压制了只有迫击炮的八路军),日军华北方面具还派遣了十几架飞机多批次扫射参加解围(战后统计,我军死于日军空中打击人数最多,其次是死于敌人炮击)。
一般认为关家垴围攻战斗八路军伤亡在1000-2000人之间,日军伤亡在200-400人之间。差距7倍左右。(备注下,我没有用当时中日双方的战报,因为战报都会有水分。当时八路军战报是伤亡600,敌人尸体100,。日本战报是毙伤八路军千余人,自己战死50人,伤99人,日本人当时战报自己承认伤亡应该是149人,我能说卢沟桥事变,日本打败29路军5个师4万人占领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战报上写的阵亡人数也不到一百人,人中国军队几乎被全歼,阵亡副军长和一个师长阵亡)。
到现在,日军当时伤亡数字还基本是靠猜测。但是关家垴战斗的日军最高指挥官冈崎支队长被击毙这个是日本方面承认的。可见八路军曾经冲破过日军最核心防线并炸死了日军最高指挥官。
=====================
这场战斗现在有很多很多的非议和讨论。是不是应该打,打的方法对不对都有疑问。
我个人认为有几方面个方面可以讨论。
第一,是当时的八路军确实没有能力包围并且歼灭据守在优势地形上的日军。人海战术在自动武器面前是不可能成功的(两年后日本人在美军哪里也懂了这个道理)。
第二,虽然八路军损失很大,参战部队基本上很多几乎被打光。但是这些参战的部队,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中都是打歼灭战攻坚战的主力部队。
第三,虽然这场战斗损失大,但是毕竟击毙了日军最高指挥官,也是让日军有不小的震撼。更大的意义就是让日军真正重视了八路军的能力和实力。不在单独看做土八路,所以从华中进攻国民党军队的部队中调集了一些部队来华北维护治安和临时扫荡多大几个师团。给华中正面战场作战减轻了压力。
第四,给那些国统区说八路游而不击的人重重的打脸。尤其是那些说八路军只会游击打黑枪,打完就跑的人。
第五,让八路军总结了很多打阵地战敌强我弱强攻战斗的经验,尤其是重视手榴弹的使用。10年后在朝鲜的美国军队是深深体会到中国军队手榴弹的威力。中国军队以弱势的武器强攻优势火力的美军防御工事的战术被写进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教科书(注意不是人海战术哦,是快速冲过火炮封锁到敌人前沿,然后手榴弹多波次手榴弹攻击加上步兵配合的战术攻击)。
=============
下面是一段日本老兵的会议录:
冈崎支队老兵才田升回忆:“到10月31日早上,共军对文徳高地的攻击已持续了一天一夜,守卫阵地的士兵由于日夜激战,已经耗尽了弹药,处于用刺刀和敌人肉搏的困境。攻进阵地前沿的敌人,利用死角向我方战壕不断扔来手榴弹。我方士兵不停地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冈崎中佐站在阵地上指挥作战,10时30分左右一颗迫击炮弹落在近旁爆炸,冈崎支队长、藤泽少尉和犬饲上等兵当场被夺去了性命……就这样,到下午1时,支队逐次放弃了大部分主阵地,退至文徳高地的顶端台地阵地,缩小了战线……到下午3时,一部共军冲入了台地阵地,正当我军无力反击,支队的最后时刻将要来临时,共军开始了全面的撤退。”
也许网上各种国人的骂战之后,一个当年日本老兵的说法能让我们安静下来。
那年我们的先辈不管是国共,都在用落后的武器和一腔热血同无论战略战术还是武器,身体等方面绝对优势的侵略者作战。他们用生命填补武器的差距,用献血洗涤着科技的落后。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座在电脑前用键盘来评判甚至是侮辱着他们当时的付出。
警卫员在结婚前夕吞枪自尽,彭德怀下令彻查,真相令他痛彻心扉
1942年的一天,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正在举办军民联欢会,大家都其乐融融地坐在台下看节目。突然,彭德怀的警卫王满新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梅芳过来了,梅芳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想提前回宿舍。王满新没多想,就提前离席送梅芳回到她的住所。按理说王满新应该很快就返回会场,但是大家左等右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大多数人以为这对即将举行婚礼的小夫妻也许在说悄悄话,忘了时间。然而此时,一声枪响打破了夜的宁静,当众人循着枪声找过去时,却发现王满新倒在血泊中,早已没了气息,他的未婚妻梅芳在旁边吓得直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满新担任彭德怀的警卫员有几年时间了,他一直忠心耿耿,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很受彭老总赏识,如今在部队里突然蹊跷死去,彭德怀下令一定要彻查。
这件案子被交给了八路军总部保卫局局长杨奇清,杨奇清首先找到了在场的第一目击者梅芳,询问她当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梅芳哭得抽抽搭搭的,一副惊吓过度的模样,在她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杨奇清了解到,当晚王满新送梅芳回到宿舍后,两人情到浓时发生了关系,不料却被人撞见,那人说要去告发王满新,王满新羞愧交加,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一时冲动之下竟然开枪自尽了。
梅芳的说法虽然听起来还算合理,但杨奇清却觉得漏洞百出,他对王满新的为人比较了解,知道此人十分认真负责,不可能为了私情忘记正事,而且王满新非常明白部队里的规章制度,他又是在彭老总身边的警卫员,怎么可能带头违反规定呢?另外,在询问梅芳的过程中,杨奇清注意到她的脖子和手腕上有一些抓痕,王满新为人正派,两人又是订了亲的未婚夫妻,王满新不可能如此粗暴地强迫梅芳,杨奇清断定梅芳肯定撒了谎。
满腹疑惑之下,杨奇清又去事故现场查看,他发现在角落里有一只被撕烂的荷包,可以看出这只荷包缝制得十分精美,可能是梅芳的东西。杨奇清收起荷包,不动声色地去问和王满新交好的战士是否见过,战士们都说这是梅芳送给王满新的定情信物,王满新平日里十分珍惜,总是贴身带着。
了解到这些信息,杨奇清认为,王满新的死和梅芳一定有关,但她背后肯定还有人,为了不打草惊蛇,杨奇清假装将此案以王满新自杀来结案,梅芳松了一口气。杨奇清还告诉梅芳,虽然她和王满新还没成亲,但组织上体恤她,允许她继续在部队待着。梅芳信以为真,以为此事已经翻篇。
又过了大半个月,一天,梅芳起了个大早,瞒着所有人悄悄进了城,她却不知道杨奇清早已派人盯着她的一举一动。梅芳进城后,先是装模作样地四处乱逛了一圈,随后走进一家饭馆。这家饭馆一看消费就不低,绝不是一个农村姑娘能吃得起的。梅芳入座后,并没有点菜,而是像是在等人。过了一会儿,一个形迹可疑的男人也走进了饭馆,坐在了梅芳旁边。
两人这才点了几个菜,还要了一瓶酒,男人拿出一本书递给梅芳,梅芳把书收了起来,随后两人倒上酒干杯,看起来像是在庆祝。杨奇清看时机成熟,一声令下,派人将两人现场抓获。
人赃并获,经过一番审讯,梅芳终于吐露了实情,自己是被日军派来的间谍,来到部队是为了刺杀彭德怀,而那本书则是她和日本特务接头的信物。而王满新的死,自然也跟梅芳脱不了关系。
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就把朱德和彭德怀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正面打不过,日军就开始出阴招。日军会提前抓来一些学生或者和八路军有关系的人,威逼利诱策反他们,再经过间谍培训,让这些人潜入八路军中,伺机对我军将领展开刺杀。
梅芳确实是王满新没过门的未婚妻,两人年少时由双方父母做主定了亲,之后王满新就参军打仗去了,梅芳只知道王满新给一个大人物当警卫员。一次,日军扫荡恰好来到了梅芳的村子,听汉奸说梅芳的未婚夫是八路,就把她一家抓了起来,并许以重利,很快梅芳一家就动摇了,梅芳的父亲投靠了日军,当上了当地的保长,至于梅芳,则接受了为期半年的特务培训。
投靠日军后,梅芳和家人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奢侈生活是她从未见识过的,很快她就彻底沦陷了,被成功“洗脑”。当梅芳得知王满新是彭老总身边的警卫员时,日军更加高兴,决定派梅芳去王满新身边,将他策反。
大半年后,按照日军的安排,梅芳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拿着一个破包袱,来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附近徘徊。战士们发现了梅芳,拦下她问她来干什么的,梅芳哭哭啼啼地说,自己来找未婚夫王满新。当王满新闻讯赶来,看到这个蓬头垢面的姑娘确实是未婚妻梅芳,梅芳告诉她,自己的家乡被鬼子扫荡,家人们都死了,自己无处可去,只好一路打听着来到太行山找他。
看到这样的梅芳,王满新十分怜惜,跟组织上汇报后把梅芳暂时安置在了部队附近的村里。
那个年代比较保守,尤其是男女交往方面更是如此,王满新为人正派,即便是他早就和梅芳定了亲,但他仍然恪守礼仪,为了避嫌很少主动去村里找梅芳,顶多是托人给梅芳捎点东西。反倒是梅芳,不像一般的姑娘那样羞涩扭捏,而是经常来部队看望王满新,还主动和他的战友聊天,打听王满新的喜好。没过多久,全军都知道王满新有个漂亮的未婚妻,两人早已定亲,就等着过门了。
战火无情,在动荡的生活中能有个人关心你,感觉自然很好,因此王满新对梅芳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两人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梅芳自以为王满新已经彻底迷上了自己,那么计划就可以开展了。
在军民联欢会这晚,梅芳借故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让王满新送自己回家。王满新本想送下梅芳就返回会场,结果梅芳却不让他走,非要和他聊天。年轻男女谈恋爱,情到浓时的氛围自然是十分甜蜜的,可就是这时,梅芳的一番话就像一盆浇到头上的冷水,让王满新的心凉了。
梅芳见王满新心情好,于是话锋一转,语气娇嗔地抱怨说:“你一个大男人,也立了不少功,怎么能整天跟在彭德怀后面,这样能有什么出息?”王满新跟随彭老总多年,十分忠心,他听到梅芳这么说,立刻就生气了,不过看在对方是个女子,王满新忍着火气,解释道:“彭老总多年来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都是为了国家和咱们老百姓吗,我给他当警卫员,也一样是在做贡献啊,这有什么不好?”
梅芳听后,冷笑一声,说:“打了这么多年仗,说不定哪天就被日军杀了,倒不如另寻出路!”王满新此时已经意识到不对劲了,他紧紧盯着梅芳,仿佛这才认识她一样,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梅芳却没有察觉到王满新的愤怒,洋洋得意地说:“不如我们趁机杀了彭德怀,去找日本人领一笔赏钱,够我们过上好日子了!”梅芳话音刚落,就被王满新狠狠地打了一耳光,王满新这才意识到,未婚妻早已变了,她接近自己、对自己好只不过是另有所图罢了,更可恨的是,她竟然成了汉奸,要害彭老总,如果彭老总真的因为自己受到伤害,自己真的死不足惜。
想到这里,王满新掏出怀里的荷包,把它撕成了两半,然后一把抓住梅芳,说:“你这个特务,跟我去见首长,让首长来处置你!”
梅芳自以为把王满新迷得神魂颠倒,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没想到王满新根本不吃她这套,眼看事情就要败露,梅芳凶态毕露,在自己脖子和胳膊上胡乱抓了几道,对王满新说:“你去啊,你去了我就说是你要强迫我,我不愿意你就诬陷我,全军上下都知道咱俩的关系,你看大家会信谁!”
梅芳还火上浇油地说:“你把我的事情告诉彭德怀,你未婚妻是日本间谍这件事全军都会知道,你觉得他们会相信你毫不知情吗?你杀了彭德怀,日本人会大大奖赏你,你不杀他,你就等着身败名裂吧!”
梅芳不愧是受过特务训练的人,她的一番话击中了王满新,这一晚上的变故太大,王满新本就心情动荡,他一方面是对梅芳的欺骗和背叛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日军不会放过自己,会继续想其他办法加害彭老总。最终,为了自证清白,也为了彭老总的安全,王满新掏出手枪,毅然自尽。
王满新如此刚烈,宁愿一死也不愿伤害彭德怀,完全破坏了梅芳的计划,她还没来得及逃离现场,战士们就被枪声引来,这下想走也走不成了。情急之下,梅芳才编出了两人偷情被撞见的谎言,却漏洞百出,一下子就被抓住了马脚。
王满新是一位忠诚的战士,他宁愿自尽也不愿去做任何不利于彭德怀的事情,得知事情的真相,彭德怀十分痛惜。真相大白后,梅芳被处决,和她接头的日本特务组织也被一网打尽,算是告慰了王满新的在天之灵。
《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老兵口述抗战①》(李幺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 dsns
书名:老兵口述抗战①
作者:李幺傻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1
页数:260
内容简介:作者李幺傻十余年来通过寻找并采访参加过随枣、百团、上高战役的抗战老兵和幸存者,真实还原了三大战争的场景,首次披露诸多不广为人知的真相:
张自忠背负汉奸骂名,回到部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带着你们要去奔赴死亡。”然后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前线,最终捐躯沙场。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一门缴获的大炮和仅有的6发炮弹,连续打下十几座碉堡;为了抢夺一杆三八大盖,要牺牲几条人命。
上高会战中,国共双方通力合作,共毙伤日寇约2.2万人,被何应钦誉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此书,是第一部从老兵视角描述抗日战争之作。
作者简介:李幺傻,抗战老兵后代,出生于陕西关中,著名暗访记者,著名畅销书作家,先后获得“中国最勇敢作家”、“中国十大记者式作家”等称号,十余年来自费寻找抗战老兵数百人,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所著《暗访十年》荣获“年度优秀畅销书”,另著有《边缘罪恶》、《十万男儿血》等书籍十余部。
- 上一篇:中国真实灵异事件绝密档案(中国真实灵异事件绝密档案免费阅读)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