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中国最驯鹿(中国的驯鹿)
我国现存的鹿有哪些种类?
梅花鹿是鹿科鹿属的1种。因为身上有一些明显的白斑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排列成行而得名。也叫花鹿。梅花鹿分7个亚种,中国有5个亚种。鼻端裸出而呈裂缝状;雄鹿有角,每年约4月脱盘长茸,其角一般到4杈为止,眉杈斜向下伸,第2杈与眉杈相距甚远;冬天毛的颜色为栗棕色,白色斑点不显,尾下部为白色,腹毛淡棕;夏天毛红棕色,有的为暗灰褐色,背部中线地方为黑色,有的至尾部黑色线变细,尾上部黑色,下部白色。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方,日本,中国的东北、华北、东南和台湾。现今野生梅花鹿数量非常稀少;中国列为一类保护动物。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一般不进入密林。冬季多在阳坡低凹背风处,春秋则在空旷少树地区活动。夏季喜荫凉,多在阴坡开阔透风的地方,有时为了避免蚊蝇叮咬也到高山草原活动。性机警,晨昏时结群。主要以青草、嫩芽、树叶、沙参等为食。每年8~11月交配,怀孕期7~8个月,4~6月为产仔盛期,每胎1~2仔。
麝(Moschusmoschiferus),体型较小,体重约10公斤。雌雄性皆无角。雄性上犬齿獠牙状,突出口外。后肢比前肢长。具胆囊。雄麝有麝香腺,分泌具有浓郁香气的麝香,是极名贵的药材和高级香料。我国麝香的产量与质量均居世界之首位。在分类上有人主张麝应单独立科。
麂(Muntiacusmuntjak),是华南地区常见中型鹿类。麂皮细韧,是服装制革和精密仪器用革的良好材料,为我国传统出口商品。
梅花鹿(Cervusnippon),夏毛红棕色,有显著的白色斑点,冬毛棕褐色,白色斑点不显。臀部具明显的白斑。雄性角有四叉。眶下腺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广泛分布,但目前仅存于安徽少数地区和四川最北部。我国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养鹿场,进行人工繁殖,作为割取鹿茸的主要来源。鹿胎、鹿血、鹿鞭和鹿内脏等均是贵重的药材。
马鹿(Cervuselaphus),是大型鹿类,体重可达200余公斤,鹿茸也是名贵药材,品质仅次于梅花鹿,但产量较高。
鹿曾经广泛分布于每个大陆,澳大利亚有6种在19世纪引进的鹿,它们是:黇鹿、马鹿、水鹿、豚鹿、蒂汶黑鹿和花鹿。但由于环境的限制,只分布在有限的范围。
通常只有公鹿长角,驯鹿是惟一一种公鹿和母鹿都长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在每年冬天,公鹿的角都会脱落,到春天开始长出新的角,那时鹿角会覆盖者一层皮,叫做鹿茸。当鹿角成型时,鹿茸就会脱落。
母驯鹿的角是在春天脱落的。另外,麝和獐无论公的还是母的,都没有角,它们用长长的獠牙去自卫。公麂既有獠牙也有角,而母麂既没有獠牙也没有角。
雪是鹿最大的敌人之一。如果雪并不是很大,那到没什么的。但当雪变得非常厚时,它们就很难找到食物,因为雪都把食物盖住了。另外,虽然鹿跑得很快,但由于有些鹿的体重可达300公斤,当它们跑时,它们就会陷到雪中,减慢它们的速度。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地追上了它们。
不像大多数动物,鹿没有固定的家。对鹿来说,所谓的家就是地盘。夜晚它们就睡在灌木丛中。在冬天时,当鹿的地盘覆盖着厚雪时,它们就会再找一个雪相对较浅的地盘。当很多鹿都选这个地盘时,它们就会分地盘。
总的来说,鹿科动物是哺乳类动物中最富有价值的种类。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自古以来,由帝王、贵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论中外,都把“狩鹿”作为一种兼具体育性、社交性、娱乐性以及实用性的重要活动。在古代的记事中,“狩鹿”总是占有重要地位。连孔子所订六艺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关。中国古代射猎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时是马鹿和驼鹿。
对一般人说来,猎鹿主要是着眼于经济价值。鹿全身都是宝,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无一不是药材或补品,另外有几种鹿的毛皮,可制为高级衣物或皮革。驯鹿更具有广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驮东西、挤奶,等等。近年来驼鹿和梅花鹿还有家畜化的倾向。
正是由干鹿的经济价值这样高,所以人们猎得出多。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几乎在一两千年前就已打绝了。梅花鹿由于鹿茸质量最优,所以在几十年前已将山西、河北两个亚种的野生种打绝,另外华南、东北、台湾三个亚种也所剩无几。其他鹿种也有类似情况。现在国家固然已将绝大部分鹿种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在野外尚未受到严格的保护。有些稀有种,例如海南岛的坡鹿、华南的梅花鹿、西双版纳的豚鹿等,仍然处在濒危的边缘,值得严重注意。
中国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属于鹿科的动物,全世界共有17属,38种,其中有10属、18种在中国曾经产或现在仍产。这就是说,中国产的鹿,占世界鹿属的一半以上,占世界鹿种的将近一半。相形之下,前苏联的国土比中国大1倍多,但只有5属、6种;美国和加拿大面积和中国大小相近,各只有4属、5种;印度的面积固然没有中国大,但印度素以鸟兽种类“最丰富”著称,却只有鹿属4个、鹿种8个,仍远不及我国。更应指出,这四个国家,谁都没有一个特有属或特有种的鹿科动物,可是在中国产的鹿科动物中,至少有一个麋鹿属是特有属,有麋鹿、白唇鹿、毛额黄麂、小黄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个种是特有种。另外还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属2种,除缅甸和朝鲜各产少数外,中国分布既广,数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视为我国的特产动物。
四不象就是麋鹿。麋鹿是古书上的名称,四不象则是民间的俗名。《封神演义》里讲到过四不象,说这是武王伐纣大军主帅姜子牙的乘骑。小说把四不象描述成“麟头豸(Zhi)尾体如龙”,这当然与真实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但这书中所说并不是纯粹出自想象。从化石资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纣的时代,正是麋鹿最为繁盛的时代,长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为最丰富,之后逐渐稀少,周朝以后更急剧减少,到秦汉时代已变得极少了。有人认为,麋鹿作为一种野生动物,可能在汉朝时就已经灭亡了。但也有人考证说,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长江以北的苏北地区,还有残余的麋鹿生存,只是数目已微不足道了。
驯鹿:在这么多“假四不象”当中,以驯鹿最容易引人误会,因为不仅在大兴安岭产地群众叫它四不象,而且许多种古书,例如《清文汇书》、《黑龙江外记》、《异域录》、《曹廷裘日记》等,都将它传得很广很久,使得人们相信这就是真的四不象。记得1950年春北京动物园重新开园之际,报纸上和动物说明牌上都有“四不象”一名,人们兴冲冲跑去一看,原来就是驯鹿。
驯鹿和麋鹿在外形上的区别较大,即使外行人也不难一眼看清。麋鹿是尾巴最长的鹿,驯鹿的尾却极短。麋鹿的角好似没有眉杈,各杈皆向后发展,驯鹿却有非常复杂的向前生长的角杈,而且它是惟一雌雄皆长角的鹿种。在体形毛色上也有不少差别。二者惟一相同之处,就是蹄子扁平宽大,间距较宽,悬蹄发达。这是因为麋鹿原来生活在沼泽和湿地,而驯鹿则长期活动在冰天雪地,二者都需要这种类型的蹄子。
中国没有真正野生的驯鹿。鄂温克族人所豢养的驯鹿,估计现有1000多头,不知当初是从哪儿得来的。它们与西伯利亚及北欧各少数民族养的驯鹿,习性上基本相同,都是属于半饲养、半野生的状态。日间大都任其跑到山野间自由觅食闲逛,晚上跑回村里过夜。有需要时,就把它套上拖雪橇,驮东西,挤鹿奶,甚至宰杀剥皮、割肉、炼油。寒带少数民族需要驯鹿,正好比青藏高原上的人需要牦牛一样。
驼鹿:驼鹿的情况却不同。它是真正的野生动物。它的分布区不象驯鹿那样靠北,在我国可以分布到大小兴安岭的北纬四十七八度一带。《动物学大辞典》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麋”。这就更容易使之同“麋鹿”相混淆。在大兴安岭有人口叫它“四不象”,但是在小兴安岭就没有人这样叫了。看来还是叫它“驼鹿”最为相宜,因为它身体高大如骆驼,四条长腿也有一点像骆驼,肩部特别高耸,略似驼峰。
驼鹿是世界上所有鹿中个体最大,角也最大的鹿。头很大,脸特别长,脖子非常短,鼻子肥大而下垂,喉下有肉柱,上有许多垂毛,躯体十分雄壮短粗,四条腿却又细长得不成比例。雄鹿的角与别的各种鹿的角形状都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铲状,中间宽阔似仙人掌,四周生出大量的尖杈,最多可达三四十个。每支角的长度可超过一米,最长的竟达1.8米,宽度能达40厘米。两支角的重量就达三四十公斤。那支撑着如此巨大的角的身体,不用说也是大得可观了。在阿拉斯加曾经发现过肩高超过2米,体长将近3米,体重达到650公斤的大驼鹿。在兴安岭猎获的驼鹿,没有超过500公斤重的,毛色也较淡,角出较小,不十分宽扁。
驼鹿生活在亚寒带多湖沼的森林地区,不爱吃草,喜欢吃嫩枝叶和树皮,春夏秋三季常下水浸泡,摄取水草和莲花、莲茎,冬季则在雪地上觅食各种苔藓。很少集合成群。牡鹿平时更喜欢独居,但在冬季缺食时,却有过混人牛群里觅食的情况。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牛群中,就曾有两只驼鹿被人捉住,其中一只雌的被送到北京动物园展览。
驼鹿和驯鹿也有鹿茸,论尺寸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得多,但据说质量次,药用效能低。其原因还不清楚。驼鹿如此巨大,肉量自然很可观,可是味道如何,似乎没有多少人称道。但据说古代著名美味“八珍”之一的“猩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唇。
驼鹿在外国是一种最重要的狩猎兽。人们猎它,是为了要它的巨角做纪念品。在我国,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猎它,是为了吃肉取皮。现在,它属于国家第二类保护动物。至于麋鹿和驯鹿,因为都没有野生种,所以都不用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的行列。
黑鹿:在湖南南部多水的山林里,还有一种“假四不象”,就是黑鹿。越过湘粤边境,到了广东北部的山区,人们叫它水鹿。在四川产地,它的名字是黑鹿。到了云南,人们又叫它马鹿。听说海南岛上的人还叫它水牛鹿。总之,除了湖南人叫它四不象之外,所有各地都承认它是鹿。
这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鹿种,向南一直分布到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最北的产区是在我国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台湾岛上上有一个亚种。
黑鹿是一种大型鹿,身体粗壮,比驯鹿更为高大,和麋鹿差不多。我国产的黑鹿,雄的肩高可达1.25米到1.3米,体重可达200多公斤。雌鹿较小,重约130到140公斤。毛色一般黑褐,颈和尾的颜色更深。毛十分粗杂。尾巴虽比不上真正的四不象长,但比起其他各种鹿也算是长的。雄鹿有粗大的角,一般长达七八十厘米,粗达十七八厘米,最长纪录是1.25米。这种鹿的茸角,虽不如梅花鹿和马鹿的鹿茸价值高,但较优于驼鹿、驯鹿,过去为我国西南各省的主要土特产,每年收购数量相当大。现在它已被列入第二类保护动物名单。
“中国最后的女酋长”在驯鹿身边去世,中国独有的驯鹿文化该如何继续传承?
2022年8月22日,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玛丽亚·索的家人发布了一则布告称,玛丽亚·索在自己最钟爱的驯鹿旁边去世了,享年101岁。玛丽亚索是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他是毛豆文学奖中获奖小说名叫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人公原型。他因为一直固守在上的山林发展寻路文化,而受到了乡民的一个尊重。她90多岁的时候还一直都在山上饲养驯鹿想要将中国独有的驯鹿文化传承下去。那么中国独有的驯鹿文化该如何继续传承呢?首先要对驯鹿文化加大保护力度,并且将其宣传出去,吸引更多其他喜欢驯鹿文化的人前来学习,然后慢慢传承。
驯鹿文化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前现代文明的样本,也是人与自然紧密依存,也是文明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驯鹿是唯一一种雌雄都长角的鹿,也叫角鹿。人与驯鹿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一些生活在北半球的严寒地带的狩猎民族,创造了一种逐野生驯鹿而居并且以驯鹿为主要生活方式和精神依存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驯鹿鄂温克族也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变迁,但是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的乡就有几百人,在大兴安岭的一些密林中散布着他们的驯鹿养殖点。
对于驯鹿文化,我们一定要保持着敬畏之心,要保护好驯鹿文化。当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驯鹿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有了和大的变化,并且一些民族也被迫放弃驯鹿生活方式,融入城市。所以保护驯鹿文化就要保护驯鹿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爱惜大自然,要倡导环境保护,不能让全球气候变暖继续毁掉驯鹿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宣传驯鹿文化,吸引热爱这种文化的人前来体验并且传承。
驯鹿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要加以爱惜和重视,要采取措施保护,爱惜大自然守护驯鹿的生活方式,并且也要发展驯鹿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并且传承。
[img]拉雪橇的鹿叫什么 驯鹿介绍
1、圣诞老人用来拉雪橇的鹿名字是驯鹿(Rangifer tarandus)。
2、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又名角鹿。是鹿科驯鹿属下的唯一一种动物。身长约200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长角分枝繁复,有时超过30叉,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驯鹿的身体上覆盖着轻盈但极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亚种、性别的毛色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不同,从雄性北美林地驯鹿在夏季时的深棕褐色,到格林兰岛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现在腹部、颈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3、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中国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
在根河,走近敖鲁古雅
在根河,走近敖鲁古雅
陈苏锦
如果不是来了呼伦贝尔,如果不是来了根河,我还不知道敖鲁古雅。
如果不是读了迟子建老师那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还不会对敖鲁古雅有这么深的迷恋。
敖鲁古雅,她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她是鄂温克族居住的部落。在呼伦贝尔的根河市的敖鲁古雅河畔。敖鲁古雅,当地人称驯鹿鄂温克人。它是鄂温克族三大直系中的雅库特系的小部落。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
二0一八年的夏天,我和静姐、亚娜、李子,专门坐了绿皮火车来了呼伦贝尔,来了根河,来了敖鲁古雅。
我第一次看到了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的驯鹿。
它和我见过的梅花鹿、我见过的长颈鹿都是不一样的存在。它像什么呢?头像马,身子像毛驴,蹄子特别宽还大,像牛,头顶长角像鹿,尾巴还很短。一般通常的鹿,雄鹿长角,雌鹿不长角。可是,驯鹿,非常特别的是雄鹿和雌鹿都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听说是每年换一次。而且雌鹿的体重普遍比雄鹿体重更重。我们看到那些出现在我们面前自由自在的驯鹿,它们是浅褐色的,也有灰棕色的。一般都有一米三到一米五以上的身高,身长有两米左右,那角的繁复的分叉有好多。眼睛大而鼓溜溜的。那驯鹿性格看上去很温顺,我们和它合影,它不急,我们抚摸它后背上的毛,它也不急。听说它吃地衣,也吃嫩枝叶,我们喂它的时候,它也安安静静的。导游说,过去,这些驯鹿是自己在密林中自由自在地寻找食物,鄂温克人是用敲白桦桶的方式来让它们集合的。他说告诉你们更神奇的,不管互相家里有多少驯鹿,怎么混杂在一起,鄂温克人也能分辩出哪些是自己家的,哪些是别人家的。他还告诉我们,别看驯鹿现在瞅着那皮毛那么薄,这可是在极寒天气可以生活的动物啊!驯鹿最了不起的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移,而且每次迁移都是雌鹿在最前面,雄鹿在后面跟着。雌鹿一般在春天在迁徙的路上分娩,刚生下两三天的幼鹿就可以围着爹妈跑来跑去了,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长大了……
导游告诉我们说,敖鲁古雅这里的鄂温克人是十七世纪中叶从贝加尔湖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来的,都有和俄罗斯人一样的名字。从前他们的生活一靠养驯鹿,一靠打猎,吃兽肉,穿兽皮,住在“撮罗子”里,一种用白桦树皮建成的尖顶房子里,冬天冷,夏天漏雨,生活特别艰苦。他们打猎需要驯鹿,被称为“使鹿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导游的说法和我在网上搜索的结果基本一致,不过他带着我们穿行在这里的木栈道上去往参观驯鹿的地方,眼前是夏日里的大兴安岭郁郁葱葱的繁茂的森林和山冈,旁边是河流,我们下车前刚下了一场小雨,空气里是温润的野草的气息、是泥土的气息、是野花的气息、是各种各样野生蘑菇的气息……
导游跟我们说过去敖鲁古雅人养驯鹿是为了驮东西,就跟我们汉族人用牛和马驮东西一样。一头长成的驯鹿可以驮三十五公斤的重物,一小时可以走五公里。我的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几只驯鹿驮着这些穿着兽皮的衣服的鄂温克人打回的猎物从密林里踏着荆棘一步一步往外艰难行进的场面,温暖,又扎心,鄂温克人是这样和驯鹿相依为命的……
当一九六四年割鹿茸取得了成功之后,驯鹿基本上结束了它的运输功能,它成了当地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鄂温克人绝大部分人也从“撮罗子”迁到定居点儿生活,但这个只有二百多户人口部落仍然保留了鄂温克人许多原来的生活习俗……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里,听那九十岁的女酋长讲述在漫长的岁月里鄂温克人与驯鹿有关的爱恨情仇,同时了解这个民族的 历史 。这个女酋长的原型就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一一一九二O年出生的玛丽亚.索。她的一辈子就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这个历尽岁月沧桑的有着俄罗斯面孔的老人把驯鹿和猎枪当了命根子,当2003年政府动员部落成员下山时,她拒绝了,她只想在山林中和驯鹿在一起……
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玛丽亚.索对驯鹿的感情,包括他们自己民族的年轻一代,可是,无论你理解不理解,这位老酋长和驯鹿的 情感 都在那里……
“我是雨和雪的老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们离开敖鲁古雅的时候看到的景区一进门附近右手边那个“撮罗子”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那里的桦树,是我喜欢的样子,我只是来 旅游 ,来看风景,来看和我平时的生活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一走一过里是在享受生活,可是这里的鄂温克人,一直在冬天最严寒的时候、在夏天最潮湿的气候里、和野狼虎豹角逐的环境里,生存着,坚守着……
一个如此人员稀少的民族能够持续下来,一定有它不屈不挠的理由。
感动的情愫,在我的心里,一直弥漫开来……
目前世界上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
最多的是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
驯鹿(学名:Rangifer tarandu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驯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环北极地区,包括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驯鹿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在中国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驯鹿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嘴粗,唇发达,眼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颈粗短,下垂明显,无鼻镜,鼻孔生长着短绒毛,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掌面宽阔,是鹿类中最大的,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会阴毛密生,呈白色。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仔鹿生后10 天左右就开始生长初角茸。
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怎么去啊!今天看了快乐大本营里的驯鹿,好感人啊!
我们这离那边坐汽车就三四个小时,这头也有村村通工程,各个地方都板油路连着的,交通挺便利的,他们在的那地方是个旅游景区,是根河的一个的地方,房子都是那种类似欧洲样式的,天气冬天比较冷,现在也已经开化了,就是昼夜温差大,物价不贵,不过旅游景点的东西......全国都一个样......
也有广场,他们平时也不穿少数民族衣服,就节日上节目啊表演啊什么的时候穿。还有博物馆,还有广场什么的。具体的也不是很清楚,没去那边玩过,不过这边不只有鄂温克族,还有别的像鄂伦春族,达翰尔族,鄂伦春族是山上打猎的,达翰尔好像在山下种地,鄂温克在半山腰养驯鹿,都有各自特色,旅店也不贵,好的一二百一晚上,不是特好的几十块钱一宿,当然没什么豪华的酒店。
不过我没去敖鲁古雅玩过。百科也有介绍。
不要以为你来的是一个原始大森林,他们都住在别的什么奇怪的东西里,电视电话什么都有,你太小看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百度地图一搜呼伦贝尔敖鲁古雅就行。不过现在来得穿棉裤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