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中国十大

中国十大

中国十大行书(中国十大行书书法家排名)

bj0012023-09-25中国十大0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十大行书如下:

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

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

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

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

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书体,从篆、隶、楷发展而来。

[img]

书法十大行书

世人将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柳公权《蒙诏帖》、欧阳询《张翰帖》、米芾《蜀素帖》、黄庭坚《松风阁诗贴》和李建中《土母帖》依次排为称为天下十大行书。

1、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2、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3、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4、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

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

《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6、天下第六行书《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7、天下第七行书《张翰帖》。

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

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

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8、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9、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诗帖》。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10、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

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中国古代 十大行书

1、《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其47岁时的书作,记述了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2、《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因为此稿是在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可以说基本上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我国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十分珍贵。

3、《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出的人生感叹。诗的感情基调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4、《伯远帖》

《伯远帖》行书纸本,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态致萧散,妍媚流便,笔力遒劲,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叙述的是午睡醒来,甚是饥饿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我们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一本为裴伯谦藏本;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现在具体在哪未知。

6、《蒙诏帖》

《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字如惊鸿击空,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其字形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有刚有柔,有骨有肉,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

7、《张翰思鲈帖》

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8、《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而米南宫却不惧怕,见到后,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帖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

9、《松风阁》

黄庭坚的行书,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撑舟,气宇轩昂。其特点十分显著。

10、《土母帖》

李建中,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被人称“李西台”。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后有萧引高、王称等跋。《珊瑚纲》、《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

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十大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