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内容简介)
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谁?
智商(IQ)是由被测者的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构成的,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天资超过一个16岁的孩子。那么他的智商就是16÷8×100=200。
少年的最高智商纪录是由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玛里琳·马克·沃斯·萨瓦特创造的,作为10岁的孩子,她的智力年龄最高达到23岁,因此她的智商为228。
进入成人高智俱乐部的人不取决于智商数,而取决于百分率。例如,每1万人中只有一个人的智商恰好是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的158,或卡特尔智力测验的187。最杰出的高智商协会是米根协会,它有26个成员,每百万人中仅有一个。接受米根资格测验(由米根协会创始人罗纳德·K·霍夫林设计)的最高得分者是玛里琳·马克·沃斯·萨瓦特她得了48分中的46分,其次是杰夫·沃德,得了43分。
智商数在197的有三个人,他们是澳大利亚罗克汉普顿的克里斯托弗·菲利浦·哈丁(1944年出生于英国凯夏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纽堆普的弗里斯·尤金·阿尔杰(1913年出生于衣阿华州得梅因),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约翰尼斯·杜格尔斯·维尔德霍斯(1949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的汉密尔顿)。
中国现代最聪明的人排名
10、 薛来
9、王峰
8、邹奇奇
7、陈智强
6、郑才千
5、马恺文
3、何碧玉
2、陈冉冉
1、陶哲轩
10、 薛来:中国的一个天才学霸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男,1992年7月出生于成都,巨蟹座,90后创业者,毕业于成都国际学校,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后辍学。
2009年5月,薛来与林晨阳、李贤基凭借独立研发的“启发多触式界面数据传输”系统,荣获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团体一等奖。
2010年3月,薛来与林晨阳、李贤基共同荣获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奖项。
2015年参加超级演说家,薛来是《超演》舞台上最闪亮的选手之一,他是科学家、拥有一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星,在海选中不仅收获了了自己的爱情, 也进入到全国决赛中。
9、王峰:世界记忆大师
王峰,男,1990年生于中国江西吉安。
2009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18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王峰以31.02秒的成绩获得快速记忆扑克牌项目的世界冠军,以1小时正确记忆1984个无规律数字的好成绩获得记忆马拉松项目的亚军,成为综合实力排名世界第五、中国第一的“世界记忆大师”。
2010年,王峰成为2010年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的总冠军。只有20岁的王峰获得了5金1银的佳绩,打破四项世界记忆纪录,以9486分的历史最高成绩,夺得第19届锦标赛总冠军,成为大赛举办以来,第一个问鼎总冠军的亚洲人。并且获得由世界大脑基金委员会颁发的2010年“大脑年度人物”称号。
2011年4月,王峰获得武汉大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称号。2016年,在《最强大脑》中与百度人工智能比赛。2017年3月31日《最强大脑第四季》国际赛中王峰对战国外选手艾利克斯,0:2惜败。2018年和王昱珩、鲍橒回归《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担任“最强队长”。
8、邹奇奇:被誉世界上最聪明孩子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1997年出生在美国。美国华裔,2008年被美国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3岁时开始阅读各种书籍,6岁时开始用笔记本电脑写作,8岁时出版12万字的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被美国广播公司誉为“美国文坛小巨人”。
7、陈智强:最强大脑第三季选手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男,自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的学生。最强大脑第三季“超新星男孩”选手。《最强大脑第三季》脑王。2017年4月7日,陈智强参与《最强大脑第四季》脑王的争霸。
6、郑才千: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男,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人,中国人民大学07级文学院学生,世界记忆大师、《最强大脑》选手。
郑才千是世界上第一位在20岁之前就获得世界脑力锦标赛最高荣誉“世界记忆大师”终身荣誉称号的选手,以及首位获得人名头像、随机词汇项目奖牌的亚洲选手和三项亚洲纪录保持者,被誉为“文字信息记忆亚洲第一人”
2013年7月2日,参加《芝麻开门》节目。 2014年1月3日,参加《最强大脑》节目。
5、马恺文:华裔“赌圣”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男,36岁。20世纪90年代靠着如“英特尔芯片”一般神准的算牌能力,当年他和班上一帮鬼才学生横扫美国各地赌城,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他的传奇故事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决胜21点》,2008年3月28日,在北美首映。
4、邓菲斯:“美国高考”唯一满分得主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华裔少年邓菲斯是美国高考的幸运儿。2008年4月,邓菲斯参加“美国高考”,成为全美85个满分考生之一,是弗吉尼亚州唯一满分得主。
据说小学二年级,邓菲斯以过人才智考入美国“天才儿童班”。初中,参加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他获得1500分(当时的满分为1600分)的优异成绩。初中升高中,他考入全美排名第一的汤姆斯杰弗逊科技高中。2007年,参加弗吉尼亚州的美国高考(ACT),他是唯一的满分得主。
邓菲斯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武汉人。父亲邓兵,1986年赴美留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母亲孙红曾任教于江汉大学。邓家是教育世家,一家四人均从事过教育工作,邓菲斯的爷爷邓铁生,在汉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奶奶周孝梅曾执教于华师一附中和华中师大。
3、何碧玉: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女,1985年12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华北石油地质局所在地。2000年7月,年仅14岁半的她参加河南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结果以标准分90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夺得河南省高考理工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录取,创造了河南省高考历史上的奇迹与神话。
2、陈冉冉:最强大脑选手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女,1988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最强大脑第三季》选手。
2007年11月,参加央视《正大综艺》栏目举办的“吉尼斯中国之夜”活动,陈冉冉打破世界吉尼斯1分钟算对5题加减心算纪录,以1分钟算对8题挑战成功。
2016年2月18日,参加江苏卫视节目《最强大脑第三季》第七期,在挑战“心算王中王”环节中获胜;3月18日,在《最强大脑第三季》第十三期的国际PK赛中,战胜日本选手辻洼凛音,成功为中国战队扳回比分。
1、陶哲轩:菲尔兹奖获得者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
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陶哲轩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他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等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工科,在照相机的压缩传感原理(调和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
陶哲轩另一项著名的成果是与本·格林合作用质数级数解决了一个由欧几里得提出的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一些质数数列间等差,如3、7、11之间,均差4;而数列中下一个数15则不是质数。这个已经有2300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强烈吸引了他的兴趣,他与同伴甚至证明了即使在无穷大的质数数列中,也能找到这样的等差数列段,这个发现被命名为“格林—陶定理”。
中国智商十大天才少年都是中国的骄傲,是智商界的翘楚。
谁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人究竟能有多聪明?
多年来的IQ测试显示,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人的智商在90-110之间,可视为正常水平。高于130,算得上相当聪明,占总人口的2.5%;若是高于140,堪称天才,仅占全球人口的0.5%。
美国超级学者咨询公司对目前在世的高智商人群展开调查,评选出全球十大天才。榜单上,史蒂芬·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不过,霍金的智商为160,在排行榜上不算靠前。华裔数学天才陶哲轩、韩国“神童”金雄镕的智商分别高达230、210。
两岁会“教书”的陶哲轩
陶哲轩,37岁,华裔澳大利亚人,IQ值230,居十大天才榜之首。
他的父亲陶象国是上海人,母亲梁蕙兰来自广东,均毕业于香港大学,1972年移民至澳大利亚。陶哲轩出生于澳大利亚南部,是家中长子。
从小,陶哲轩便表现出对数字和语言的敏锐捕捉力。有一次,陶家亲友聚会,家里来了不少小朋友,两岁的陶哲轩便当起小老师,给一个五岁孩子教起算术和英语来,令旁观的大人们啧啧称奇。
一个两岁的幼童是如何掌握算术以及认知英文单词的呢?父亲答道,从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中学到的。
陶哲轩8岁参加美国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测试,获得760分的高分(满分为800分),9岁开始修习大学数学。从10岁开始,他连续三年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分别摘取铜牌、银牌、金牌,不仅是奥数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赛者,而且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1992年,陶哲轩获得著名的富布莱特奖学金,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0岁获博士学位,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全职正教授,也是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全职教授。此时陶哲轩已经发表超过230份研究报告,还在2006年摘取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怀着平常心的金雄镕
金雄镕,50岁,出生于韩国首尔,IQ值210,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证”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在父母精心教育下,金雄镕出生6个月后便会讲话,三岁时能读写日、韩、英、德四国文字,还会解答复杂的微积分方程。这名韩国神童受到媒体追踪报道,也惊动了教育界。美国洛杉矶一所高中给时年四岁的金雄镕写信,邀请他赴美念书;韩国汉阳大学允许这名神童旁听,于是他三岁便去听课。
8岁那年,金雄镕接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邀请,赴美留学。他为NASA工作了10年,并于15岁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金雄镕1978年回到韩国,没有继续学术研究,而是改读土木工程,随后在忠北开发公司业务规划部门当起职员。
韩国媒体哗然,惊呼“神童的神话破灭了!”许多人嘲讽金雄镕是“失败的天才”。
面对外界这种反应,金雄镕哭笑不得。他回忆道,为NASA工作的10年看似风光,实则孤寂,“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部机器——起床,解方程,吃饭,睡觉,日复一日”。长期生活在媒体聚光灯下,也令他觉得厌烦,“我觉得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
“人们期望我成为政府高官,或者企业高管。现在,只因我没有走上人们预期的道路,他们就说我的人生失败了,这毫无道理。”金雄镕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社会不应以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人,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程度、希望、天赋和梦想,都应受到尊重。”金雄镕说。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美]阿曼达·里普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 8jgk
书名: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作者:[美]阿曼达·里普利
译者:王少博
豆瓣评分:7.5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6-1
页数:288
内容简介:
三个美国高中生分别前往芬兰、韩国、波兰交换一年。这三个国家都培养出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但几十年以前,这三国的孩子根本没有那么聪明。
这是一本震撼美国教育界的书,在美国家长中疯狂传阅。《纽约时报》2014年度推荐,美国亚马逊教育类书籍No.1! 美国教育是世界第一吗?《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一书作者通过实践考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书通过讲述交换生们的故事,结合作者深入三国的实地调查,和与众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沟通交流,说明了:
★芬兰、韩国、波兰如何改变本国教育平庸的局面?
★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诞生于怎样的土壤?
★ 三个美国孩子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秀的?
★ 如何发现世界级的好学校?
它告诉读者:如果能向书中那些教育强国学习,完全有可能培养出更聪明的孩子。 全书叙述生动写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为中国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全球化视野,为中国家庭和学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阿曼达•里普利,《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等美国知名媒体供稿人,有多篇教育类文章发表。她的作品曾帮助《时代》赢得两次全国杂志奖。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经典语录
真正的谜团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学到那么多知识,有的孩子学到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对十几岁的青少年来说,同龄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人们永远无法衡量教育中很重要的那个部分——人的品质
想要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人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这世界需要一种可以衡量思维和沟通能力的更智能的测试。
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其实,这一切都取决于老师、家长和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经费。正如其他很多大型组织——从通用电气公司到海军陆战队——最后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执行力,这也是最难做好的部分。
在这个充斥着海量信息和受制于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的世界中,每个人都要有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和照顾好自己家庭的基本技能。如果大多数青少年在这次测试中都表现不佳,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须成为工程师或律师,但是他们都需要学会如何思考,不是吗?
第3章 高压锅
学习的真谛——为了独立思考和探索新事物而学习
在中国这种每天学习10小时以上的现象在中学生中是习以为常而不值一提。
他对这一切的低效感到震惊。在韩国,上课永无止境!
他对这一切的低效感到震惊。在韩国,上课永无止境!
这也是我所见过的学校把它奉为真理。
南山高中似乎旨在通过简朴的教室和残酷的成绩分级来告诫学生:他们的前途并不取决于他们体育比赛的得分、自尊心或者在社交网络中的活跃度,而在于他们有多么努力地掌握严谨的学术知识。
南山高中似乎旨在通过简朴的教室和残酷的成绩分级来告诫学生:他们的前途并不取决于他们体育比赛的得分、自尊心或者在社交网络中的活跃度,而在于他们有多么努力地掌握严谨的学术知识。
竞争已经变成了目的本身,而不是激励大家努力学习的动机。
韩国极高的PISA成绩大多是学生不懈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功劳,是学生及其家庭的努力才导致测试成绩如此漂亮
。换句话说,韩国极高的PISA分数应归功于其动机,而非课程体系本身。
韩国财政拨给学校的人均教育经费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但是,韩国家庭为孩子投入的教育支出却远高于美国。
“小铁人”文化具有传染性,普通学生和家长难以摆脱这种压力,只能选择焚膏继晷地刻苦学习。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在不停地抱怨说,排名和考试成绩压垮了他们的精神,剥夺的不仅是他们的睡眠时间,还有他们清醒的意识。
教育系统的质量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
对教育的执着信念和国民的不懈努力使韩国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严肃认真的态度至关重要。韩国人知道掌握高难度的学术理论意义重大,尤其在数学方面,他们从不走捷径。
他们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是归功于他们的勤劳而不是天赋。这种态度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愿意付出努力,对国家来说,这种品质比黄金或石油更可贵。
韩国学校的目标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掌握复杂的学术知识。
相比之下,美国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其中之一。而培养目标过于多样化,容易让孩子们忽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掌握必要的知识才是重中之重。
在一个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之中,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可能成为孩子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就其个人而言,李部长认为芬兰的教育模式远比韩国的优越。[插图]毕竟,芬兰政府用于在校生的人均花费比韩国少得多,而且只有10%的芬兰孩子选择参加校外辅导。[插图]而在韩国,却有70%的学生选择在校外补习。
芬兰学生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尽管成为超级人才有多条途径,但选择高效的途径才更有资格谈笑风生。
然而,他终于明白,高处不胜寒,世界之巅或许是个寂寞的地方,而且重要的不是谁能到达那个高处,而是他们为了到达高处所付出的代价。
为什么数学如此重要呢?一方面是现实原因,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只有精通概率、统计和几何知识的人才能胜任。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数学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逻辑语言,这种语言需要严谨的归纳和缜密的思考。
不管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推理过程必须遵循既定的逻辑规律。数学比其他任何科目都更严谨、更科学。掌握了这门逻辑语言,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诸如推理能力等更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从而有助于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及根据已有信息预测未知世界。处在当今各种信息俯拾即是而又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这种技能所能彰显的价值越来越深入人心。
为什么美国学生不擅长这种通用的逻辑语言呢?
数据一次又一次显示,美国学生糟糕的数学表现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所谓成功,就是不断经历失败,但从不丧失热情。
美国教师的教学和教案所依据的教科书,是在同时满足许多州以及各个学区要求的情况下编写而成的。这就使得美国教科书内容冗长、经常重复、章节繁杂、缺乏深度。在许多国家,八年级数学课本平均有225页,而美国八年级数学课本平均页数竟达800页。
美国家长认为数学像绘画等选修课一样可有可无。
长期以来,美国孩子所学的知识都是随机决定的。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数学是层次分明的学科,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学会更高层次的内容。像汤姆和金这样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就仿佛站在悬空的脚手架上,他们会感到紧张、甚至会跌落,继续往上攀登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怨学校,也同样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老师,但大多数人似乎或多或少地在心中怀有某种教育观。
芬兰人认为,认真对待教育的唯一办法就是选拔高学历的教师,从每一代年轻人中选择最优秀的那一小部分并加以严格训练。而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几乎没有国家尝试过这么彻底的改革策略。
当时,芬兰人已经设计出一套由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有素的教师和相对连贯、标准较高的课程体系所组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系统。
教师的门槛越高,这个职业就变得越有吸引力。
在更高效的教育系统中,更高的薪酬毫无疑问可以帮助学校吸引并留住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建立专业化的办学体系并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几乎所有的教育大国中,教师的收入与其他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士的收入差距比美国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小
如果要认真对待教育,我们还是需要从头开始。以芬兰为例,只有SAT成绩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学生才能进入教育学院,否则得不到政府资助和教师资格认证。
(在美国高中课堂学习)就像在芬兰上小学。
大多数韩国父母将自己当作孩子的教练,而美国父母则更像啦啦队长。
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参与度越高,那么孩子便越会有更高的排名、更可喜的考试成绩、更得体的行为举止以及更好的考勤记录。
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些父母每天或几乎每天都陪孩子阅读,于是等到孩子15岁时,他们的阅读能力普遍要高出同龄人,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都是如此。陪孩子读书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难道孩子优秀的原因就这么简单?是的,它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浅显易懂但很值得回味。那么,阅读对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没错,阅读是引导孩子了解大千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孩子分享遥远的地方发生的故事、关于冒着烟的火山的故事以及饿着肚子上床睡觉的小男孩的故事。阅读之后,还应该就书中的内容向他们提问,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这样做,不仅是要让孩子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还要让孩子明白掌握新知识的重大意义。
如果父母自己在家时会单纯因为喜爱而阅读,那么孩子也更容易享受阅读。
最后,第四种类型是权威型父母,这个词本身仿佛是“专制”和“宽容”的水乳交融。[插图]这类父母结合两者的优点:他们热情洋溢,相处融洽,与孩子亲密无间。并且,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也会给予孩子自由,允许孩子自己去探索未知、经历坎坷,并尝试做出自己的抉择。但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权威型父母同样会有清晰明确的限制要求,以及某些毫无商量余地的原则。
韩国和芬兰尽管存在种种差异,但无论是孩子、家长还是老师,他们每个人都将教育视为一项比运动或自尊更重要的东西。这种在教育的重要性上所达成的社会共识,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在21世纪,芬兰的教育成就最鼓舞人心,堪称楷模。芬兰实现了韩国尚未实现的教学平衡化和教育人性化。但对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来说,首要问题却是,究竟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够使国家的教育在将来的某一天真正强大起来。
20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观点:要衡量学生的毅力和动机,不是看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答案,而是是否完整回答了测试中所包含的问题。
也许有些孩子在学校已经养成了坚持不懈的性格特质,即使事情的发展不那么称心如意,也能够善始善终,反之亦然。
变化在于,百慕大三角的孩子们正接受着一套新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重新构想了可能实现的教学改革。这种教育体系的变化,不像在世界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小修小补,而是打破了原先教学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改变了波兰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宗旨。
改善教师们的待遇意味着告诉所有人,教师行业不再是卑微的苦力行业了。与此同时,自主权的扩大使得校长对教师的任免负全责。地方政府则全权掌控着预算,包括在何地以及如何开设新的高中预科学校。
在芬兰,被分流并不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政府会给职业高中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很多城镇,职业学校和学术性学校一样有声望。事实上,学校越偏僻或者客观条件越不利,该校能获得的政府资金投入也就越多。这种均衡资金的做法和延迟分流一样重要。一旦学生被纳入到职业学校中,他们也能学有所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上大学,能掌握有用的技能才是所有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财富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沃里宁说,“知识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人人生而平等,我们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对事物抱有刻板印象,也许是人类的某种天性,但是一些国家系统地突出了这种天性,而一些国家在努力抑制这种天性。我越来越感觉到,如果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么教育制度的严格性也就无从谈起
学校应该开始更加仔细地甄选老师,并给他们更多激励。
面前的这位老师——一位专职教师——属于全世界那1%的精英人群。在美国,凭借金老师的抱负和才能,或许能成为银行家或律师;但在韩国,他成了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像美国的银行家和律师一样富有的教师。
真正的好老师是很难留住和管理的,你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学生们认为辅导学院的老师备课更充分、教学更用心、对学生的意见更尊重。而他们眼中,辅导学院的老师做得最好的一点是,无论学生成绩好坏,都能一视同仁。
在芬兰、韩国和波兰,几乎都存在一个共识,那就是为了获得成功,孩子们都应该学会更深入地思考。
实行仓鼠转轮教育模式国家的孩子们知道如何处理复杂的信息,更具创造性思维,他们了解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有多么可贵。并且,他们知道失败的滋味,能从失败中奋起,更加努力以做得更好。
蹦蹦床式的国家,孩子们受到了误导。大多数时候,他们沉浸在能力并不出众的所谓的教育专家们所营造的环境中浑然忘我,觉得即使遭遇失败,也不会有什么太严重的后果。
学习已成为一种可以购买自由的通用货币。尽管在生活中它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它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
必须掌握严谨并且更难的思维方法才能在现代世界中扎根立足、茁壮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是在学校里营造一种严格的智育文化,使孩子们可以感知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准确的
- 上一篇:世界上最危险的景点(世界上最危险的几个景点)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