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狠的是中国人(中国最狠的人是谁)
哪国人最狠中国人
外国人对中国都不太了解,自古以来我国奉行的都是较为温和的对外政策,一般来说都是顾大局识大体,相对来说比较恨的是越南人,最恨中国人的其实就是中国人。中国窝里斗那可是,出了名的~
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谁?
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曾是110米跨栏世界记录保持者;打破了黄种人短跑上比不上黑人的局限!!这是他证明他实力的最好证据。我佩服他,很佩服。不管输赢他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天下第一!努力了就足够了。支持刘翔!不管输赢你都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刘翔能在自己的家门口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但是在如今的竞技赛场上,在比赛没结束之前谁也不敢对最后的结果下结论,虽然我不敢百分之百的保证刘翔北京能夺冠,但我敢保证刘翔一定为之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而且会在赛场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 祝福刘翔北京卫冕110栏,玩梦奥运 【PS:此篇评论由[〣氓〣]原创,转载者请自重,加“转载自[〣氓〣]”,谢谢】 下面是刘翔的比赛时间及直播电视台: 08月18日 09:00 - 11:58 田径 男子110米栏第1轮 国家体育场CCTV5 08月19日 19:00 - 22:50 田径 男子110米栏第2轮 国家体育场CCTV1 08月20日 19:00 - 23:10 田径 男子110米栏半决赛 国家体育场CCTV1 08月21日 19:00 - 22:18 田径 男子110米栏决赛 国家体育场 CCTV1
全世界是不是中国人最坏
不是,世界上比中国人坏的有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在哪发生,什么时候。有些国家男尊女卑(日本,印度,卡塔尔)这些地方的男人大多不好,美国枪杀案也有很多,所以中国人不是最坏的
中国盗墓史上有四大"盗墓天王",最狠的一位有多狠
中国人盗墓史作者:倪方六 作者简介 资深文化记者,新浪博客名人。长期关注文物保护和考古发现,个人研究方向为明史和中国古代市井文化。现供职于香港一家媒体,发表相关著作多部。 目录序
自序
帝篇:六大“盗墓皇帝”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
● 首任长沙王尸身不腐之谜
● 盗墓贼盗“棺材板”之谜
● 古南越国王秘葬之谜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
● 春秋大墓深葬“积沙”反盗之谜
● 盗秦陵铜柱铸器之谜
● 后秦皇帝闹噩梦盗墓之谜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
● 风水大师袁天罡预言应验之谜
● 三朝元老被“刑尸”之谜
● “葬压龙角,其棺必斫”之谜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
● 皇家“晒”随葬品之谜
● 宋哲宗随葬玉椀复现人间之谜
● 盗墓贼“朱漆脸”中赵匡胤诡计之谜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
● 大房山建皋塔“金龙”不死之谜
● 古今帝王行“风水厌胜”之谜
● 李自成祖坟惊现有角飞蛇之谜
偷梁换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
● 明十三陵点穴出土宝物之谜
● 乾隆“拆大换小”真相之谜
● 明末帝朱由检思陵被盗之谜
王篇:四大“盗墓天王”
“游戏派”盗墓之王--汉广川王刘去
● 魏哀王冢中出现“墓毒”之谜
● 魏王子墓中出现美女裸尸之谜
● 周幽王墓中出现葬人之谜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
● 秦陵随葬宝物之谜
● 秦陵反盗墓机关之谜
● 秦陵被地宫焚烧之谜
“寻宝派”盗墓之王--魏王曹操
●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来历之谜
● 掘开坚固墓道的方法之谜
● 梁孝王金缕玉衣去向之谜
“收藏派”盗墓之王--始兴王陈叔陵
● 陈叔陵墓地游荡之谜
● 陈叔陵收藏人骨之谜
● 皇家扒坟“滴血认亲”之谜
臣篇:鞭尸盗宝“双雄”
古今盗墓第一狠--吴国大夫伍子胥
● 伍子胥“一夜愁白头”之谜
● 楚平王难找葬地之谜
● “鞭尸三百”真相之谜
古今盗墓第一奸--东汉斄乡侯董卓
● 董卓强奸皇帝女儿之谜
● 汉帝遭董卓“晒尸”之谜
● 盗陵寻找“哑巴方”之谜
儒篇:一大“盗墓文儒”
“秘籍派”盗墓代表--三国书法大家钟繇
● 曹操献出“五灵丹”之谜
● 书法真经《笔记》传世之谜
● 书法圣迹《兰亭序》失落之谜
兵篇:三大“帝陵克星”
唯一被皇帝点名的盗陵者--晚唐节度使朱泚
● 唐陵风水布局和散乱之谜
● 朱泚盗陵起因之谜
● 盗墓贼爱盗唐陵之谜
盗掘唐代帝陵第一罪人--唐末节度使温韬
● 盗掘乾陵狂风大作之谜
● 温韬简陵内盗银人之谜
● 盗出随葬宝物去向之谜
盗毁北宋皇陵第一罪人--金国大将粘罕
● 北宋皇陵卜址之谜
● 金人盗陵手法之谜
● 宋哲宗赵煦被“晒尸”之谜
秦汉唐三代帝陵一起盗--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
● 武则天葬“奶头山”之谜
● 盗乾陵出现异常天象之谜
● 乾陵屡屡躲过被掘之谜
僧篇:第一“盗陵恶僧”
盗掘南宋陵第一恶僧--元“江南释教总统”杨辇真珈
● 杨辇真珈盗陵起因之谜
● 被盗随葬宝物的数量之谜
● 宋理宗头颅被拧割之谜
宦篇:绝种“盗墓太监”
古今盗墓第一宦官--明朝大太监陈奉
● 乡人盗“李林甫妻墓”之谜
● 明显陵“双地宫”之谜
● 陈奉盗皇帝祖坟之谜
民篇:两大“盗墓牛人”
贡献最大的盗墓贼--西晋汲县耕人不准
●盗墓贼不准身世之谜
●不准盗墓具体经过之谜
●被盗墓主身份之谜
本事最绝的盗墓贼--清末广州农民焦四
●盗墓三大绝技之“听风雨”之谜
●盗墓三大绝技之“观泥痕”之谜
●盗墓三大绝技之“望气”之谜
参考文献
[点击隐藏更多内容...] 导语 ★中国第一本古代盗墓者列传
★挖出正史隐藏的盗墓狂人,寻觅野史背后的摸金事迹
★考古权威、南京博物院前院长作序力荐,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专题制作播出。
★“用正史思想,诠释野史真相”
★盗墓与考古研究,都能促进中国大历史进程。
★埋在坟墓里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中国历史。
作者不敢和《史记》媲美,却想借用“史记”的思想在梳理“盗墓的历史”。盗墓故事不是编出来的,资料来源于 “二十五史”、《资治通鉴》、《搜神记》和《太平广记》等这些笔记,不失为一种“另类读史的最佳选择”,也是满足读者阅读之快的当下需要。 前言 中国历史,大约三分之二的时期是统一的,三分之一是分裂的。在分裂的时代,刀光剑影的政治势力的战争演出,“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民间散勇的掠夺活动,让当世人动魄惊心。其中,疯狂的盗墓场面,则是屡屡重合的历史场景。可惜,这样常见的重大历史课题,很少得到史家的认真著述。
由于近年来盗墓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引起了一些写作高手的兴趣,出现了《盗墓笔记》、《鬼吹灯》一类的通俗盗墓文学作品,在文化商品市场上热销,而学术性或专业普及性的读物则很少。个人孤陋寡闻,只听说有殷啸虎、姚子民的《盗墓史》和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两种作品。真是惭愧,都未曾读过。
之后,有倪方六的《盗墓史记》出版,该书首先在网上引起了轰动,出版后一直热销不衰。继《盗墓史记》之后,倪方六君又有《中国人盗墓史》新著一种,行将付梓。承他不弃,约我说点什么。本人不敏,试作数语,略抒浅见。
我翻看了一下,《中国人盗墓史》似乎是“中国盗墓者列传”,或者说是另类的“人物传”,这在过去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新鲜。与《盗墓史》、《中国盗墓史》和作者自己早前的《盗墓史记》相比,《中国人盗墓史》写作角度、叙事方式均有明显的不同,突破了一般盗墓史的写法。
全书分为帝、王、臣、儒、兵、匪、僧、宦、民等九大部分,以“人”事为主,胪列重大盗墓者22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各种动机的代表性盗墓现象,都说到了,差不多是一网打尽,一书写遍。
《中国人盗墓史》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逐一展开,相当有趣。书中所讲不少都是“奇闻”、“秘事”,但所引用的资料丰富详实,不少都是来源于正规史书、古人笔记,还借用了现代考古报告,文风朴实生动,绝不枯燥。可能因为作者首先是记者的关系,“新闻语言”与“学术语言”嫁接到了一根藤上,这样可能有助于一般读者阅读。
归纳起来, 发墓者多为帝王贵胄、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无一例外都是皇权定义者),一般士子、平民仅有3人,足可见古代官盗势力的强大。其盗发对象,几乎全是帝王陵寝、王公大墓,其中最让盗墓者眼红的是秦陵、茂陵和乾陵三处,不同朝代都有盗墓者觊觎。
古代盗墓是最不合乎礼法的。《左传》僖公24年(前636)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文公18年(前609年)说,“窃贿为盗。”《荀子?修身》说,“窃货为盗。”《周礼?秋官?司刑》定,“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掌戮》说,“刑盗于市。”凡杀人的,行刑后在市中陈尸三日,盗取他人财物罪大恶极的,在市上执行死刑,也同样处理。
儒家讲“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不道、不义、开始于齐,盛行于隋,唐因之。佛家、道家所讲“十恶”完全相同,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恚、邪见。古人强调这“十恶”不赦。盗墓之恶不知高过上述多多少倍。
既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冒比十恶更大的罪恶,去发冢盗墓?从下面一串数据中,就知道答案了。
我们知道,西汉时,国库多储备黄金。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一书统计,单《汉书》所载,黄金重达90万斤,约合今天276335公斤。到王莽时,还有70万斤。彭在书中还列诸帝赐金的数字:高祖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计为899530斤。当时,罗马帝国有黄金179000公斤。
从西汉到东汉,这些黄金都到哪里去了?
有学者推测,佛教传入中土,黄金部分被用到造佛像上面去了。但现在我们怀疑,不少都让帝王王随葬到地下了,说不准今后还会有部分出土。如此丰厚的宝货埋在陵墓里,不被盗墓者盯上,大概就是怪事了。
这个推测,可以从考古和文献中找到证据。《晋书?索綝传》(卷六十)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三分之一国家财政,都让帝王随葬到地下了,惊人!
历代都有帝王倡导“薄葬”,如汉文帝刘恒,《史记?文帝本纪》载:“上常衣绨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但后来的盗墓事件证明,汉文帝所谓的“薄葬”,是假的。《资治通鉴?晋纪》(卷八十九)记,愍帝司马邺(270-317)建兴5年(315),“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诏收其馀以实内府。”
当然,盗墓者盗墓?动机多种多样,贪财仅是其中之一。如伍子胥、武则天那般行报仇雪恨、政治打击的,也不鲜见。至于,如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之流的变态盗墓、兴趣盗墓,古往今来,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盗墓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去过埃及,同行介绍,那里的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考古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尚没有遭受盗墓发的古墓,包括帝陵,都是“万劫余生”,90% 的墓下葬后在100年内,会被盗发。河南省洛阳市北北邙山一带,曾古人眼里上等风水宝地,是古代著名墓葬区,但在那里过去同样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频发的盗墓现象。《中国人盗墓史》出版的意思,不在于好看、猎奇,而在对自古有之,仍在继续的盗墓现象的揭露、曝光。
倪方六君是一位资深记者,同时又在研究历史和考古。数年前,他曾为我们抢救、恢复南京大行宫“台城”遗址而努力奔走、报道。今天为他新著作文,投桃报李,算是我的微小之力了。
梁白泉
2009年7月31日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
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
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实际上,真正的盗墓狂人,没有一个是亲自操铲干活的,都是幕后老板和指挥。
孙权盗墓,及后面将要说到的石季龙、武则天、朱由校、弘历,都是这么一回事情。
●东吴大帝的诞生
孙权这个人家世显赫,大家现在熟知的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就是他的祖上孙武写的。孙武后来到了吴国,经前面说过的另一盗墓狂人伍子胥的引荐,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此后,孙氏家族在江浙一带声名大涨,荫及子孙。但孙权能当上皇帝则要感谢他的老子孙坚,而不是受孙武的影响。孙坚是汉末枭雄之一,先后任过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职,官至破虏将军,故而又称“孙破虏”。
孙坚的经历很不简单,汉献帝刘协主政的中平元年(184年),孙坚与右中郎将朱儁一起剿灭黄巾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与袁术等诸侯联合攻伐过董卓,还是董卓最怕的对手。
孙坚时为长沙王,兵起长沙。
但袁术与孙坚明里合作,暗里拆台,不少联合军也是观望不前。孙坚前去攻打华雄时,袁术不发粮草,虽然孙坚最后打败了华雄,但却一度陷入险境。公元192年,袁术再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时,他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遗体运回江东,葬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年仅37岁。孙权立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为什么讲孙权盗墓先要说孙坚?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孙权能当上皇帝,是老子给奠的基;二是孙权粘上了盗墓者这块狗皮膏药,也是因为老子。
孙坚生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一女孙尚香,不只孙坚自己厉害,他的子女在三国时期也都是风云人物。孙尚香是蜀国君主刘备的夫人,当年孙权想要回刘备“借走”的荆州时,听信周瑜的“妙计”,嫁妹与中年丧妻的刘备,但却中了诸葛亮的诡计,结果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这么算起来孙坚是吴国的“太上皇”,还是刘备的老岳父、蜀国的“国丈”呢。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志》上没有孙尚香这个人。
孙权是孙坚的二儿子,其兄孙策也是十分了得的人物。
《搜神记》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孙策、孙权兄弟在娘肚里时就有异兆。孙坚的夫人怀大儿子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孙坚听过夫人的说法后,喜不自胜地断言“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果如孙坚所言,兄弟俩都成了非凡人物。
孙坚在攻打荆州时中了黄祖的埋伏被杀后,长子孙策继承父业。孙策未负父亲重望,广交豪杰,先后与周瑜、张昭、张纮等相识,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天地,成为江东“小霸王”,被东汉朝廷封为吴侯。公元199年,孙策率军大败宿敌黄祖,为父报仇。
孙策年轻美貌,时人称其为“孙郎”,与周郎(周瑜)亲若兄弟,最后还成了连襟,分别迎娶了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段才子风流佳话,至今仍是一桩美谈。
本来照这样发展,将来吴国的皇帝不会有孙权的份了,但孙策可能是无帝王命,公元200年4月,在外出狩猎时竟被旧仇许贡的部下行刺了,英年早逝。这样,父兄打下的这份帝王基业转到了孙权的手里。孙权称帝后,不敢忘记老大的功劳,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公元221年,已率先称帝的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但孙权哪甘心当什么王,在刘备立国成都之后,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称帝,史称“东吴大帝”,吴国由此诞生。
世界上最狠的格斗术是哪一种?
我个人认为说道最狠或者最毒的泰拳应该是第一,膝、肘、是身体比较坚硬的地方,而且较短,所以力量速度的发挥会更好,泰拳攻击以要害为主,所以真正搏杀,泰拳是很不错的,不过练习泰拳对身体会造成伤害,我个人认为这就违背了习武的本质,强身健体。而且招招致命的泰拳给人一种恐惧压抑的感觉。相比之,我非常喜欢的是中国武术(也许有点带个人感情色彩,毕竟我喜欢才会去学),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习武本质在于强身健体而非争强斗胜。即使是种类的名称也很难统计全,有以动物为模仿对象的拳法,像象形拳,猴拳什么的。有以专门兵器为对象的兵器套法,像十八般武器,其实远远不只十八种。有以就地取材为主的套法,如板凳套法什么的。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有刚强的南拳北腿,还有擒拿手,永春、、、、等等,太多了。所以我认为中国武术是最棒的(或许有点带个人色彩,毕竟我是中国人,我认为中国武术很好的体现了我国民族的一种文化)
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世界上最厉害的人是谁
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 上一篇:世界上最霸气的指虎(世界上最霸气的指虎刀)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