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残氧最(世界含氧量)
当一颗直径为1000公里的小行星要撞击地球......
地球
地球
Earth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者相差约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13个地点,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埃及人的测量更早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一 子午线上,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按照这个参考椭球面,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N·M^2/KG^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5.975x10^24kg克。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
自转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2毫秒,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是气象因素引起的;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地图:世界地形
电磁性质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 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由地面向外流出的热量,全球平均值约为6.27微焦耳/厘米秒,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 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与地面热流很相近,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有一小部分,约为1× 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 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地球核有约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在2,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而无明显的上界。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 7~8公里。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即热层顶,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分为4层,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后来,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从那时起,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海洋地壳是橄榄岩。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 20多亿年。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地幔分为三层。B、C两层称为上地幔。再往下到2,900公里处称为D层,即下地幔。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地核也分为三层。E层是外地核,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0摄氏度。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一般认为,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小,到地心为0。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二十世纪以来,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例如,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看法比较一致。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6500万年前那颗撞击地球的陨石,有没有可能上面附带着某种生命体呢?
这个问题提的挺好,因为6500万年前那次撞击确实比较特殊。
一. 6500万年前特殊在哪里
地球地质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根据地质证据,前四次基本都是地球本身地质变化导致。而最后一次, 也就是6500万年那次,是唯一的一次地外因素导致。 所以前四次的灭绝速度都是比较缓慢的,而最后一次,相对前四次要快的多,因为撞击带来的环境巨变远远快于地球自身地质因素所导致。
二. 快速的灭绝和新生
每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之后,随之而来的都会是能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爆发。而6500万年前的灭绝事件非常快速和彻底,科学家估计约有95%以上的物种种群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灭绝,远远快于前几次。但同时, 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以不可思议的速度(10万年内)又恢复了种群数量 并且增长到撞击前的数倍,从此一举占领地球。
三. 陨石有可能携带活性生命物质降临地球吗
人们一般认为陨石是不可能携带生命物质的,即使有,也应该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烧毁了。但最近的一些研究,可能会推翻这个结论。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研究人员制造了一块棒球大小的“人造陨石“”,在其中放置了微生物,并附在欧洲宇航局Foton M3上往返大气层,之后发现里面的微生物依然存活。更有甚者, 近来在一些陨石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疑似未知微生物的化石 。
四. 这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谜,有很多科学家支持地外起源说。认为正是彗星或陨石带来的星际物质,打开了地球生命的潘多拉之盒。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有理由相信,6500万年前的陨石,如果携带了地外微生物,或者仅仅是某些特殊的有机物质,有可能在天崩地裂的巨变中,彻底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进化史。
五.是否有科学证据?
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在任何的地外陨石上,发现哪怕是微生物的任何生命的证据。我们也很难说清,从6500万年到现在,哪些物种的基因组里还残留着这次惊天撞击的痕迹。但有一点我们是基本能确定的,那就是地球既没有那么特殊,更不是封闭的伊甸园。生物圈和宇宙的繁星息息相关,随着对太阳系行星系统的 探索 ,以及越来越多地外行星系统的发现,有一天我们会找到答案。
“小行星撞击说”被认为是恐龙灭绝最具有可信度的假说,这个假说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的,不过一直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它的真实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西班牙裔美国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找到了相关的证据。之后,甚至有科学家利用计算机计算出了当时“肇事”的行星。那么,当时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上面可能附带着某种生命体吗?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小行星撞击说
首先,小行星撞击说到现在为止还有许多科学家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关于恐龙的灭绝在真相大白之前,所有的假说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我们之所以说小行星撞击说是所有假说中最有可信度的一个,是因为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比较多。
在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与他的儿子等人在研究 K-T界线(白垩纪和古近纪界限) 时,发现了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交界的地质层中有含量超高的 铱。 铱是目前已发现的密度第二大的化学元素,是地壳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平均质量比例仅有十亿分之一。而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在K-T界线上的铱是地壳中铱含量的30-130倍。这个数据与许多小行星中铱含量非常的接近,于是路易斯·阿尔瓦雷茨提出了恐龙灭绝可能与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关的假说。
之后,科学家又在世界多地的K-T界线上发现了超高含量的铱,进一步的佐证了这一假说。而早在1970年,地质学家Glen Penfield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进行石油勘探工作时就发现了一处巨大的陨石坑-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这是一个椭圆形的巨大陨石坑,其直径约为180千米,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陨石坑。
根据科学家对该陨石坑的研究发现,该陨石坑形成的年代约为距今6500万年前,这更为小行星撞击说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到了2007年,美国的数位科学家在这个假说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出了当时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极有可能是“ 巴普提斯蒂娜 ”小行星所为。这是一颗运行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根据研究人员的推断,这颗小行星约在距今1.6亿年前被另外一颗小行星撞碎,碎片形成了巴普提斯蒂娜足小行星带,一些碎片受爆炸的冲击力进入了地球公转轨道。其中,一块直径约为10千米的碎片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撞击了地球,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
上面说到的小行星碎片撞击的直径是科学家根据陨石坑的大小推断的,巨大的撞击和爆炸,产生了大量的热量,热量带着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天蔽日。而且撞击产生的灰尘中有大量的硫酸,进入大气层后形成了酸雨,这让地球上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酸雨也使得许多植物大面积死亡。植物的减少直接就导致了食草恐龙的灭绝,食草恐龙的消失,让食肉恐龙无猎可捕,最终一起灭绝。而在这时,一些原本体型较小的动物,它们需要的能量相对较少,所以就在食物大幅度减少时,存活了下来。因此,白垩纪的灭绝事件中,主要是以大型的动物灭绝为主。因此,从已发现的证据看,小行星撞击说对于恐龙灭绝的解释是最合理的。
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可能携带生命体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持否定的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撞击地球的是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的碎片,而这颗小行星早在1.6亿年前就被其他行星撞成了碎片带,撞成如此的程度,即便是这颗小行星上原本有生命体,也在这一次撞击中消失了。而且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内,科学家 们没有发现任何的生命迹象,所以碎片中大概率是不可能携带生命体的。
那么,假如小行星携带了生命体,它们能够存活吗?
这个假设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小行星上原本就有生命,也就是说在1.6亿年前-6500万年前的这段时间内,这颗小行星上演化出了生命。这个假设显然不太现实。不过,即使小型在撞击地球的过程中生命也消失的掉了。因为,在小行星进入大气层之后,由于巨大的摩擦力和氧气的介入,这颗小行星是不断的被燃烧的,在如此高的温度下,生命体早已经灰飞烟灭了。
最后,即使生命体藏在小行星的中心位置,没有被燃烧掉,那在撞击地球的那一刻,产生爆炸相当于10的十四次方TNT当量的能量释放,这足以让仅剩的小行星碎片炸成粉末了。
总结
由于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其实是行星的碎片,而它是由1.6亿年前,这颗小行星被撞击造成的,当时巨大的撞击早已经把这颗小行星炸的面目全非,所以,即使当时没有被撞击之前,这颗小行星上有生命,也在这次爆炸中消失了。所以,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是不可能携带生命的。而且即使携带生命,也会在进入大气层后被烧到渣都不剩,或者在撞击爆炸时灰飞烟灭。
约六干五百万年的那次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年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以成形,且环境气候最好的时期之一,大型动物的顶盛离不开丰富的食物,水及温暖的气候,和舒适环境。天体坠入导致地壳破裂,形成地壳破裂板块漂移,及裂谷。这一时期,天空迷雾,山火绵绵几年未平,水陆大型动植物因缺少食物和阳光而灭绝,只留下较小型动物苟喘弥到天灾未殃及缝隙食逃过一却。几十上百千年后,地球环境相对稳定后,陆海又充满生机,由于陆地板块移,不同的陆地所处纬度不同,阳光,气候,环境变化遗传变异出不同的物种。但它的祖先是相同,即远古一整块大陆的古动物(远古大陆形成于地壳形成前一次地壳抬升的造山运动,约2,7亿年前,受外天体,太阳,月球共同引力共同作用,使地球内核熔岩涌浪而引起地球肚疼,抬升较薄地壳并爆发熔岩外溢形成大陆)。至于小天体是否有生命,按宙宇理论,最多是奇点黑洞向空间射出个核聚变火星点而矣,反应了几亿年而成,生命是不能存在,它的体积不足以产生引力,吸引水和水汽 ,也不可能形成生命环境环循系统。最多几十公里直径的石疙瘩。
这是一个很有可能存在的事情。
首先一个观点是,地球并非是天体当中唯一一个可以孕育生命的星球,这一点有很多人都有共识。
而且生命的形式绝非我们看到的,或者是我们身边存在的这一种,有很多也许突破了我们的想象,但它依然属于一种生命的形式。
即便以我们认知范围内来看,在地球之外,不同的星球上,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可供生命生存存活所需的元素。这些条件就构成了生命诞生。当然,现在我们还没有机会完全目睹一个生命乃至一个文明重新出现的过程,但是有了先决条件,就证明在时间的发酵之下,这一切是存在可能的。
而作为星际间最廉价的旅行方式,陨石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承担了这样运输的责任。对于地球上的很多生命体,当陨石从大气层落入地球的时候,其实很多都融化殆尽,在这样高温的环境下,是不能够生存和存活的,但是凡事皆有例外。有一些生命体是不惧怕这样高温的,其实在地球我们也知道有一些生物体,特别是微小的生命体,他们是聚集在火山周围,或者像水熊虫那样,什么东西都不害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有可能乘着陨石,尤其是未融化殆尽的陨石,落入地球上。
对人类而言,这未必是一场灾难,而有可能是一个进行交流的很好的机会,通过陨石上所携带的微生物,我们可以更好的并且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不能排除小行星携带有机物、生物的可能,但是在6500万年前那次撞击后,地球生物的演化却并未受到外来生物的影响,地球上也尚未找到外来生物的痕迹,已知的生物都有共同起源。
6500万年前那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导致了最近的一次生物大灭绝,然而这次撞击事件并没有改变地球生命的根本。在撞击之前的近40亿年间(地球生命史至少37亿年),地球生命经历了多次的大爆发和大灭绝,然而在6500万年前的撞击之前地球生命也是碳基的组成形式,也是以细胞为基础的生命单位,主要的生命组成物质是核酸和蛋白质,在撞击事件之后,地球生命依然是这样的构造。撞击事件改变的是一时的地球环境,由于规模巨大持续的事件稍微长一些,于是很多生物灭绝,但是也导致了很多生物的新生。
6500万年前的这次撞击事件并没有改变地球生物的根本,所以这次事件中大概率没有外来生命的影响。这个论点有几个巨大的问题:为什么地球外的生物会和地球生命相互作用,谁能确定外星生命和地球生命有共同的物质构成?如果外星生命和地球生命可以相互作用,那么其结构必须和地球生命高度相似,那么很难从那样剧烈的撞击事件转化来的庞大热量中幸存,要知道整个小行星都因为动能转换来的热量而融化、蒸发,碳基生命无论如何耐不了那么高的温度;
唯一可知的影响是6500万年前的那次撞击事件导致地球环境巨变,地球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被打破,形成了新的生物系统。由于剧烈的撞击事件,全球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直接导致一些小众的生物灭绝,而撞击激起了大量的尘埃导致日光被遮蔽,全球气温迅速降低且保持了一段时间,气温可以直接导致很多爬行动物灭绝,它们不能维持体温,而且伴随着阳光的减少,陆地上植物的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过度,陆地生物的食物类型发生了重大转变。据分析恐龙灭绝就是这些因素影响,它们始终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后的植物,因为毒素累积等因素而相继灭绝。
当然,这次灭绝事件的具体原因还有待探讨,但从那时候起地球陆地哺乳动物开始兴起,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在保证食物等前提下,相较于爬行动物拥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在后续的演化历程中,由于地球环境相对稳定,哺乳动物不断地繁衍导致激烈的种内斗争,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迁徙,而迁徙导致地理隔离,慢慢地促进了新生物的形成,如今的哺乳动物有共同的起源,而且在行为上也有相似之处,尤其是近千万年来演化来的物种,智商较为发达。
6500万年前那次撞击事件之前,地球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生命多样性,那次事件之中很多生物灭绝,生物多样性有多改变,而在撞击事件之后生命多样性又再次迅速发展,但整个时期内地球生命没有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然是以蛋白和核酸为主要的物质构成,看不出有任何外来生物的影响。如今对于地球生命的起源了解并不是很清楚,主要有原始汤理论、海底热泉系统等假说,但是后续的演化历程却相对清晰,因为有较为充足的化石资料,目前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在地球上进化来的,并不是外来的。
总而言之,小行星可能带来外太空的有机物,但是它们在地球生命的兴起中是否起到作用难以估计,但目前并没有那种生物具有明显的“外来生物”的特征,即便是科学家笑称的最像外星生命的章鱼,也是在地球上诞生和演化来的,科学家的说法只是表述章鱼生理以及基因作用方式稍显奇特,然而还是和其它生物公用同一套密码子,当然算不得什么外星生命。
这个猜测不是没有道理,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给地球上的生物特别是恐龙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十公里宽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撞出了一个200公里宽的陨石坑,这次陨石撞击引发了海啸、火灾和全球范围的地震,而且由于撞击产生的粉尘遮挡住了阳光造成了地球上的“短暂冬季”,更可怕的是这次灾难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四分之三的动植物全部灭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灭绝或者是差点灭绝,相反的是,有些生物不仅度过了这次灾难而且还更加繁荣起来,就好比如落叶植物,陨石灾难是落叶植物的一个转折点,使它们成为地球的主要植被,灾难之后,快速生长的落叶植物替代了之前普遍存在的常青植物。
关于恐龙为什么突然灭绝的猜测有很多种,但是最盛行的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1952年,一个工程师在寻找石油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地下的隐伏构造,这个构造形似一个巨碗,直径200 300千米,深约3千米,现代的科学家认为这就是陨石造成的撞击坑,就是一个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的灭绝。回到题目中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陨石携带生物体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是这个陨石即使携带了生物体也不可能在陨石撞击之后依旧还有生命力,因为这个陨石速度如此之快,导致撞击地面的一瞬间就全部化为了粉末,温度也是十分的高,所以根本不可能还有生物能够存活下来。
抛开这个假设的局限,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地球上的生命从何而来,或许真的如题目中所说的就是从外星陨石上的微生物演化而来。这个不是没有道理的推测,现代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很久以前来自其它恒星系的岩石碎片坠落到地球上的可能性非常大,据专家说,其中的一些太空岩石的内部可能存在微生物,尽管周围有很高水平的宇宙射线,但是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微生物很容易在穿越太空的长途旅行中存活下来。一个英国的科学家做过一个人造陨石,陨石里面放置着微生物,将陨石发射升天后返回发现其中许多的微生物成分都幸存下来了。另外这里再说一句,有人说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陨石中有着形似微生物化石的这件事并没有得到证实,更多的是一些民科的自我猜测罢了,如果真的发现了陨石中存在微生物,我敢保证这必定是震惊全人类的重大发现!
我觉得吧,正是因为那颗陨石的撞击,把地球的绕日轨道撞偏了,于是气候的剧烈变化,不适应的物种纷纷灭绝。然后经过漫长的地球自我调节,和修复。形成了全新的一个生存环境。于是人类出现了。
应该没有吧;
生命体受着各种条件的限制,你听过经过几千度高温下能生存下来的生命体吗?
陨石堕落地球时,温度可高迏二千多度的。
六千五百万年前那陨石带没带生命体我不知道,因为没有根据的话做为我来说不能乱说。但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那次陨石大碰撞:让地球上的植物,生物得到更更好的混合,在自然界中杀灭了一些动物和植物,也在大气层的冷热环境内的时间中酿造出很多新的物种,这些物种又在人的发展中慢慢消失灭绝了!哈哈哈哈不是吗?每天有多少物种灭绝!为此我作个胡说八道猜想!如于人类搞出了氢弹,大尹万,让地球轨道离开原先正常轨道所以奥陌陌小行星没有碰撞上!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就应了2012年的传说!也许只有科学能观查到太阳与九大行星在银河系的轨迹那时才能让地球在轨道上安全运行!只是猜想胡说一气,见笑了!
天上最亮的那颗星叫什么星,还有一闪一闪那颗又叫什么星他们离地球有多远,在什么位置?!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 来源:金星的数据
金星离地球最近:1.496亿千米*0.28(平均距离约4150万千米)
金星的公转周期:224.701天
金星的平均轨道速度:35.03千米/每秒
金星的轨道偏心率:0.007
金星的轨道倾角:3.4度
金星的赤道直径:12,103.6千米
金星的质量(地球质量=1):0.8150
金星的密度:5.24克/立方厘米
金星的自转周期:243.01日
金星的卫星数量:0
金星的公转半径:108,208,930km(0.72天文单位)
金星的表面面积:4.6亿平方千米
金星的表面引力:8.78m/s2
金星的自转时间:243.02天
金星的逃逸速度:10.4千米/秒
金星的质量:4.67e24km
金星的表面温度最低平均最高
金星的737K750K773K
金星(Venus)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
金星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中没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于离太阳比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太阳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称金星是地球的孪生姐妹,确实,从结构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金星的半径约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径小300公里,体积是地球的0.88倍,质量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于地球。但两者的环境却有天壤之别:金星的表面温度很高,不存在液态水,加上极高的大气压力和严重缺氧等残酷的自然条件,金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因此,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姐妹。
金星周围有浓密的大气和云层。这些云层为金星表面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借助于射电望远镜才能穿过这层大气,看到金星表面的本来面目。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最多,占97%以上。同时还有一层厚达20到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金星表面温度高达465至485度,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
金星的自转很特别,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自转方向与其它行星相反,是自东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金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很接近正圆的椭圆形,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速度约为每秒35公里,公转周期约为224.70天。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自转恒星日一天比一年还长。不过按照地球标准,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话,则金星上的一天要远远小于243天。这是因为金星是逆向自转的缘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东方;一个日出到下一个日出的昼夜交替只是地球上的116.75天。
金星逆向自转现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与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但是现在还无法证明。除了这种不寻常的逆行自转以外,金星还有一点不寻常。金星总是以同一个面来面对地球(每5.001个金星日发生一次)。这可能是潮汐锁定(tidallocking)作用的结果--当两颗行星靠得足够近时,潮汐力就会影响金星自转。当然,也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
10亿年后,地球氧气可能耗尽?科学家是如何算的?
对于地球生物来说,氧气是必不可缺的物质。在我们的体内,氧气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过程,维持生命的运行。一旦离开氧气,一个人在几分钟内就会死亡。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气逐渐枯竭,以至于人类难以呼吸,那会不会是世界末日呢?
你可能觉得这件事不太可能,不过国外的两位科学家分析后认为,地球的氧气含量波动有可能会走到这样的极端,以至于给地球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实际上,这两位科学家当时是在参与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名叫NExSS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 探索 和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的气候是最好的模板之一,所以两个人也希望通过对地球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来更好地理解系外行星,于是取得了这次研究的成果。
在地球大气中,有78%都是氮气,氧气占了21%,另外还有0.9%的氩气和0.1%的其他气体。不过,氧气的含量并不永远维持在21%的比例,纵观 历史 ,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有过许多次波动。
甚至在地球形成的前20亿年时间里,我们的行星上几乎没有氧气存在。直到一种名叫蓝藻的生物出现,情况发生了改变。这种生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再加上火山喷发也释放了一些气体,地球迎来了大氧化事件,从此适合靠氧气生存的生命存在。
从那时候开始,光合作用就成为了地球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度因为氧气太多,导致石炭纪出现3米长的“巨型蜈蚣”、翼展70厘米的巨脉蜻蜓。更加夸张的情况下,地球过高的氧气含量甚至在24亿年导致地球大降温,冰盖一度延伸到赤道附近,也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时期。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地球的氧气含量来到了今天的21%,对于人类来说已经相当舒适。不过,Ozaki指出:地球这个含有氧气的大气层,并不是它的永久特征。
在未来,植物的光合作用仍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球氧气的含量。不过,这些植物能长成什么样,也要取决于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我们的太阳。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呼吸的氧气是这样的,太阳也是如此。
我们知道,太阳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通过核聚变发光发热,并且未来50亿年里仍将如此。核反应原理是不变的,但是太阳本身却会变。随着太阳的老化,它会逐渐开始升温,变得越来越热,导致地球温度也不断上升。
当太阳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会出现分解反应,逐渐减少它们的含量。你可能觉得这些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消失是好事,其实不然。因为有一大批生物还需要依赖它们生存,那就是植物。
如果大气中没有了二氧化碳,植物要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呢?随着二氧化碳的减少,植物也将大批死亡。这会直接导致植食性动物因此而灭绝,进而影响到肉食性动物。另外,没有了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氧气也会减少。
那么,这样的变化,会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天体的变化总是漫长的,他们推测,地球氧气的骤减会出现于大约10亿年后。在这10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的大气变化其实不大。但是,一旦到达了临界点,那么一切都会进展得非常迅速,在10000年的时间里,氧气水平会急剧降低,从量变引发质变。
这个降低的幅度也是相当惊人的,根据两位科学家的推测,届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可能会降低到只有今天水平的1/100万!
这还不算完。他们发现,随着氧气含量的降低,大气中甲烷的含量开始大幅上升,甚至达到今天的10000倍。大气的变化实在过于剧烈,以至于地球生物难以适应,大批死亡。
还有更加恐怖的后果:氧气含量降低的同时,臭氧也开始减少,以至于地球的臭氧层逐渐消失。臭氧层是抵御一些辐射的重要护盾,当臭氧层消失时,太阳的紫外线就会进一步残害地球生物。
高温、缺氧、大气剧变、恐怖辐射……在这些因素之下,地球上的动植物,不论是活在地表的还是生存于水下的,都将会面临灭顶之灾,逐渐消亡。在一些阴暗处,只残留着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微生物。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将会退回到数十亿年前,重新由微生物统治。
说到这,我想起了电视剧《功勋》中袁隆平桥段里谭胖公临死前说的那句话:过去就是足够远的未来,未来就是足够远的过去。在10亿年后,地球的生态系统可能退回到20亿年前的水平,重新成为微生物的天下。
我们开篇说了,两位科学家进行这样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通过这次研究,他们再次印证了一个观点:氧气不是评判一颗系外行星宜居性的唯一标准,即使没有氧气,它也可能孕育了生命,虽然这样的微生物未必是我们想要找到的生命,但它们也是有可能存在的。
谁知道呢,没准多少光年外,就有一颗行星已经走完了科学家推测的历程,退回到了微生物统治的时代,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臭氧对人有什么危害
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每增加100微克,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
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使人呼吸加速、胸闷,如果浓度进一步提高,可引起脉搏加速、疲倦、头痛,在这样的环境中停留1小时,会发生肺气肿,甚至死亡。
长期呆在臭氧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对皮肤健康也可能有损伤,还可能增加致癌危险。
臭氧污染还会对环境造成损害。比如,会导致植物叶片坏死、脱落,危害生态环境,造成农作物减产等。
拓展资料
臭氧简介:
1.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于大气中氧分子受太阳辐射分解成氧原子后,氧原子又与周围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含有3个氧原子。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这才是需要人类保护的大气臭氧层。还有少部分的臭氧分子徘徊在近地面,仍能对阻挡紫外线有一定作用。
2.一些专家发现地面附近大气中的臭氧浓度有快速增高的趋势,就令人感到不妙了。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
3.从臭氧的性质来看,它既可助人又会害人,它既是上天赐与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至今,对于臭氧的正面作用以及人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臭氧层,人们已达成共识并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对于臭氧层的负面作用,人们虽然已有认识,但至今除了进行大气监测和空气污染预报外,还没有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解决。
/iknow-pic.cdn.bcebos.com/83025aafa40f4bfb5ad7eea60f4f78f0f7361838"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83025aafa40f4bfb5ad7eea60f4f78f0f736183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参考资料:/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0112.shtm?id=350112"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臭氧成夏季首要大气污染物“隐形杀手”危害巨大—科学网
地球最难生存的地方,不是南极北极,是哪里呢?
首屈一指的是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盆地的一个村子:奥伊米亚康,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居住地之一,处于北半球“寒极”之一,大约有500位村民生活在这里;其次是有地球上最残酷的世界”之称的达纳基尔沙漠,集中了猛烈的火山、炎热的天气、有毒气体以及硫磺湖泊,最低温度不低于37℃ ;第三就是世界“雨极”乞拉朋齐 。
- 上一篇:世界上最怪物蜘蛛(全世界最大的蜘蛛怪兽)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