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狂法海(最强法海是什么电影)

bj0012025-01-02奇闻异事0

法海只有几十年的法力,为啥可以将千年法力的白素贞压在塔下呢?

据民间传说《白蛇传》里面讲,有一条千年的白蛇精,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小伙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入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了西湖雷峰塔下。

为什么法海只有几十年的法力,可以将千年法力的白素贞压在塔下呢?分析传说中的社会环境,或许有以下一些因素。一是法海的法力的确还是很大。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之所以取名法海,意指法力如海。虽然法海只有几十年的法力,但是佛法无边,邪不压正,正义始终是要战胜邪恶的。二是蛇妖始终是会被人收治的。在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称白素贞为蛇妖,虽然它有千年法力,但是它的结局注定是要被代表正义的法海打败,终究被压在雷锋塔下。三是白蛇愿意退避修行。白素贞有千年法力,它知道自己的因果循环,它内心向善,帮助许仙济世于民,加上观音引导,它愿意在雷峰塔下进一步修行,为了它的孩子许世林功成名就,到时候它的一家也有团圆之时。

总体来说,白蛇传是一部古代民间爱情传说,它所描述的内容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影响,无论传说中白素贞或者法海等那个人物形象,或许只反映那个时代人们所要抒发的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个人偏向于白素贞有千年法力,或许它的本领比法海的本领更大,猜想它不想和佛家法海相斗得更凶,怕祸及其它无辜。为了后世及个人英名,自己愿意败压在雷峰塔下,潜心修行,苦度自己,福泽后世。但愿现在人们应当了解和尊重历史人物,尊重历史和事实,积极向善向上,为了书写我们人类社会生活更好的未来。

法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们印象中的法海,是可恨的爱情破坏者。因为白娘子是妖精就要把她抓起来,根本不管她是不是个好妖精,导致白娘子和官人不能相见。

不过法海却表示不背这个锅。历史上的法海可是一个受人尊重的得道高僧。

法海俗名叫做裴文德,其父名叫裴休。裴休曾在唐宣宗时期担任过宰相,任期内治理有方,颇有政绩。他信奉佛祖,结交了许多禅师、高僧。在担任湖南观察使的时候,裴休结识了高僧灵祐禅师,之后他数次捐资帮助禅师修筑了密印寺。

裴文德是裴休的第二个儿子,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裴休升任宰相期间,裴文德也高中状元,被并授予翰林一职。儿子少年有成,裴休却选择将他送入密印寺中修行。裴休还作了《警策箴》一诗送给儿子,叮嘱儿子要谦卑学习、有所作为。

裴文德法号法海,在寺庙里法海先从粗活重活干起,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学习佛道。为了潜心学习,法海闭关三年,每天一食,专心研习经书,领悟其中蕴含的佛理。潜心学习让法海了解许多知识,再加上有灵祐禅师的指点,法海参悟了不少道理,已是小有所成。

之后法海离开了密印寺,云游四方,以增长见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为。后来法海来到了镇江俘山泽心寺修禅,当时泽心寺已经衰落,荒草丛生。法海不忍看到佛门圣地落到这般田地,便打算修缮泽心寺。于是法海边在泽心寺旁的山洞里修禅,平时就下地劳作,筹资修筑寺庙。

在修筑寺庙的时候,法海在山地中挖到了黄金,但他没有据为己有,也没有私自拿钱来修筑寺庙而是上交到了太守手中。太守大为感动,变上奏朝廷,皇帝将黄金赐给了法海作为他修筑寺庙的资金。

在修筑寺庙的时候,人们还发现了一条白蛇。法海不忍看到生灵被残杀,便在白蛇对面念起了佛经,白蛇自行离去。《金山寺志》记载法海为驱赶白蛇而“断臂”,但是否真的断臂不得而知。

金山寺在法海的努力之下名声大振,他却悄悄的离开了。历史上真实的法海苦心修为、淡泊名利,不愧为一代高僧。

历史上法海是个怎样的人呢?

《雷峰塔》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其是舞台演出本中的经典,也是源源不断的改编的模本,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方本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尤其是在法海的塑造上,跟大众普遍的理解有所出入,本文就旨在还原方本中真实的法海,其中不乏与大众往日理解有所矛盾的地方。好像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法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嫉妒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处处破坏,最终把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使得夫妻骨肉相离,最后受到惩罚藏到螃蟹里。其实在读《雷峰塔》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在细细读了之后我却觉得觉得法海特别冤枉,他其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好僧人,至少在这个版本里是这样的。以下就让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法海的人物形象。

一、法海收白娘子的来情去意

这个原因各种版本均有解释。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写到,法海原是乌龟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当时还不能化成人形的白蛇抢去了快要到到嘴的吕洞宾的仙丹,自此,白娘子就被法海记恨上了。在台湾剧作家贡敏等编作的剧本《新白娘子传奇》中写到白娘子是因为偷吃了法海可以增长六百年修为的仙丹而被法海记恨的。甚至还有的写成因为法海爱上白娘子而破环她与许仙姻缘的。究根结底,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在说他俩之间其实是存在个人恩怨的,法海收白娘子是打着降妖除魔的旗号公报私仇,这也是为什么法海被大众厌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让我们看看方本的《雷峰塔》中是怎么写的。

《雷峰塔》第一出开宗中明确写到,白娘子是在峨眉修炼的一条白蛇,因为偷吃了王母的蟠桃得以化形,而许宣是佛祖座前的捧钵使者,与白娘子有宿缘,佛祖怕许宣被白娘子逗入迷途,所以派了法海下凡。佛祖的原话是这样的:“待他们孽缘完满之日,点悟许宣,奉我法宝,收伏此妖,锁于雷峰塔底,永镇妖氛。再将许仙点悟大道,引他同归净土,以成正果。”也就是说,要收白娘子是佛祖的意思,法海只是奉命行事。而且在第十七出求草中写到,白娘子为了救被她吓死的许宣,要去嵩山求九死还魂仙草,结果跟人家发生了不愉快,但是最后南极仙翁还是放她离开并赐给她仙草,在其他众仙家的疑惑中,南极仙翁道,给她仙草是为了救许宣,看的是佛祖的面子,至于白娘子,“_妖日后自有法海禅师收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法海收白娘子在大家看来是很正常而且理所应当的事情,是应该而且必须这么做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白娘子到底做了什么导致了她必须被法海收取。毋庸置疑,最重要的肯定是她影响了许宣向佛的道路,引起了佛祖的忌惮。当然这个时候肯定就有人会反驳,人家俩是真爱,这是阻人姻缘。但是首先,我并不认为许宣对白娘子是真爱,这从他在紧要关头一次次抛下白娘子就能看得出来。况且当许宣知道白娘子是蛇妖之后,便对白娘子惧怕不已,甚至最后法海来收白娘子都是和许宣约定好的。其次,白娘子也不是我们平时所认知的纯良无害。她把她偷的府库中的银子赠与许宣当作聘资,最后使得许宣只能避祸苏州;有道士看出许宣妖气缠身,赠符除妖被她打的只能回茅山重新修炼;她水漫金山导致生灵涂炭等等。所以我认为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是有其自作孽的原因的。在这种程度上法海收白娘子其实称得上是为民除害。

二、法海本人的性格特征

写在第一点的必须是法海的宽容善良,他真正的贯彻落实了“我佛慈悲”四个字。相信看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持着怀疑甚至是反对的意见的,毕竟法海狠心得拆人姻缘,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不见天日,怎么看都是个斤斤计较的反面人物。但是在这我想为法海说两句。法海是一个僧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这份慈悲首先体现在他对陌生人的态度上。在第二十三出化香中写到,有一商人刘成借钱买了数十担檀香,结果被白娘子偷了,在刘成悲痛欲死的时候法海出现,资助了他一些盘缠,从这件事讲,法海救人一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给白娘子收拾烂摊子。另一方面,法海的慈悲还体现他对待白娘子的态度上。 在第二十五出水斗中写到,白娘子到金山寺找许宣,大功快要告成的法海当然不给,在白娘子的谩骂威胁下法海说道“你何苦执迷,快回峨眉修炼去罢”。在第二十九出炼塔中也提到在法海打败白娘子后也发出了“念你修炼千年,不忍伤汝”的感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法海对白娘子也是有恻隐之心的,甚至我们可以说,在白娘子水漫金山之前,其实法海是有将许宣点悟后便收手,将白娘子放回峨眉山继续修炼的打算的,但是白娘子执迷不误铸成大错,但即使这个时候,法海内心其实还是同情白娘子的。所以说,其实法海并不像人们平时印象中的那样不近人情,相反,他的宽容善良其实给这个人物增色不少。

此外我们必须明确降妖伏魔这个事情可不是谁都能做的来的,佛祖将这个任务交给法海自然是因为法海本身有能力担此重任。首先是法力高强,第十七出求草提到东方曼倩与鹿仙翁与白娘子交手均未取得上风,虽然其中有各种客观原因所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白娘子不愧修炼千年,这样其实更体现的出法海是有真才实干的;在第二十五出水斗中白娘子自己也说“法海禅师,法力无边,不比凡僧”,而且在白娘子里应外合(之前白娘子令其手下水族藏于金山水底)水漫金山后法海说“把我这袈裟,罩住山头,水势自然退去矣”,法海的本领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也是在水斗这一出,白娘子上山要人,守门僧人说道:“你官人一心要出家,勿肯归来哉”。也就是说,其实法海只和许宣谈了一次话就坚定了他出家的决心,当然与许宣本身就是佛门弟子大有关系,但是我们能从中看出法海的游说功力也不容小觑。

再者就是法海作为得道高僧他行事周全,能考虑到他人的利益。还是水斗这一出说到,许宣站到法海这一边没有帮助白娘子,怕白娘子记恨不敢回去,法海便和他说,“ 你与他宿缘未满,决无相害之心。倘有甚言语,总推在老僧身上便了。”也就是说,法海担心许宣与白娘子产生矛盾,愿意将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揽在自己身上,当然许宣后来竟然真的这么做了,他说“都是那妖僧不肯放我下山”,我也深深的为法海感到不值。在第三十四出佛圆中讲到,白娘子最后得道成仙,说临走前想见见她的儿子,法海便说,大后天便是清明节,许士麟夫妻二人会来塔前祭扫,到时候就能见面了,白娘子这才随着天女去天宫了。法海对他曾经的敌人白娘子都能做到这般,也可以说明他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综上所述,其实法海的每个行为都是有据可依的,其本身也是正直善良的,但他却是在书中和后世流传改编中挨骂最多的,算得上是最冤的一个人物了。在第三十二出祭塔中许士麟状元及第后来看望母亲时说,“追思吾父误信谗言,弃家方外”“法海那秃贼,好不恨人也!陷害我亲娘,无端旋诡辩。”但是看完本书的我们就真的很想问法海说的真的是谗言吗?他对白娘子真的是陷害吗?许士麟是文曲星下凡尚且这么认为更何况其他人呢?当然这一些的人否认并不能决定什么,法海更冤枉的就体现在后世的一些流传改编中,被佛祖惩罚的,入魔的,藏到螃蟹里的等等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当然这和其他版本里法海个人形象的不同的有关,但看过方本的我还是挺为法海感到不值的。

结语:《雷峰塔》被列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主要原因是白娘子和许宣那份结局不完美的爱情,但是白娘子最后得道成仙,许宣回到佛祖跟前做他的捧钵使者,法海完美的完成任务不负佛祖所托,我认为这就是这段人蛇恋最好的结局了。在《雷峰塔》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不是为了爱情不顾其他的白娘子,也不是有些懦弱自私的许宣,而是那个始终不忘初心又三观极正的法海。在以一段不被世俗看好的爱情主流中,法海能够坚持做他该做的事情,又时刻保持善良的品质,纵然世人因他破坏这段爱情而对他贬大于褒,但我还是想说方本中的法海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得道高僧。

来源:西江文艺 2017年10期

史上真正的法海是怎样的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法海禅师不仅以苦行著称,而且他还建寺度众,淡泊名利,成为禅宗史上受人尊崇的一代高僧。

与一般高僧的出家经历不同,法海禅师是在父亲裴休指令下出家的。裴休是虔诚的佛教信徒,高僧黄檗希运禅师的弟子。他在亲近高僧,研读教典过程中,对佛教教理教义深有体悟。裴休任宰相之后,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被皇帝封为翰林。

裴休不希望儿子过早涉足仕途,想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来磨练裴文德的心性修养,以磨灭他的娇气与傲气。一个偶然的机缘,裴休决定将儿子裴文德送到沩山(今湖南宁乡县)密印寺,跟从当时著名禅门高僧,沩仰宗的创始人灵祐禅师出家。由于裴休宰相在任湖南刺史时,常亲近灵祐禅师,并长期护持密印道场。因而,当裴休将儿子送到沩山密印寺后,灵祐禅师欣然答应将裴文德收下,不久为他取法号“法海”。

裴文德出家之初,灵祐禅师安排他做运水搬柴之类的苦差,以磨练他的傲气。这位出家前为翰林的宰相之子,在起初为僧众挑水担柴时,因为记着父亲送他出家时的教诲,虽然劳作辛苦,还能忍受。但是,灵祐禅师让他常年累月地挑水砍柴,他渐渐地便生起了烦恼,开始对这种艰苦的劳役产生了抱怨情绪。每当干活时,他心中都充满了怨气。但是,他又不能违背父亲的命令,只有暂时忍受这份身心的痛苦。

一次,裴文德像往常一样为大众担水,以供食堂做饭用。他来回几趟担水,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他不满地自言自语道:“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这时灵祐禅师正好从他身后经过,听到裴文德的抱怨之声,便微微一笑,也念了两首偈语回答说:“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裴文德当时没有看到灵祐禅师在自己身后,他听到灵祐禅师充满禅机的偈语后,大为惭愧,从此收摄身心,甘心情愿为大众做各种劳役。

在沩山密印寺,法海禅师并不因自己是宰相之子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严格依照出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不仅严持戒律,坚持坐禅诵经,还奉行过午不食的佛制饮食制度。在劳作和修道的同时,法海禅师还虚心跟从灵祐禅师习禅。灵祐禅师常以禅宗机缘之语开启法海禅师的智慧。在灵祐禅师的耳提面命下,法海禅师学修并进,深悟禅法精髓。

在寺院经过多年的劳役苦行生活之后,为了能够深入经藏,研读三藏教典,法海禅师决定,放下万缘,闭关三年,专心参禅阅藏。在三年的闭关生活中,法海禅师心无旁骛地读诵藏经,坐禅习定,书写经文,每天沉浸在禅悦之中。三年闭关结束,法海禅师不仅完全通达三藏教理,而且修证水平也得到全面的提升。在跟随灵祐禅师修学多年之后,在灵祐禅师的建议下,法海禅师决定外出参学,寻求禅法的真谛。

离开沩山密印寺之后,法海禅师来到东晋高僧慧远大师住锡过的庐山道场参学修道。在庐山,法海禅师效仿前辈高僧的苦行方式,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每以禅观度日。法海禅师常以苦行作为修道日课,同参道友因而称他为“裴头陀”。在庐山修道多年之后,法海禅师来到镇江氏俘山(今金山)的泽心寺修禅。法海禅师见到泽心寺殿宇倾颓,杂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法海禅师发愿修复这一古刹,为僧众提供安心办道的修行道场。为了表达对修复古刹的决心,法海禅师还于佛前燃指供佛。

此后,法海禅师住在泽心寺旁的山洞中静心修禅,在禅坐诵经之余开山种田,修复殿宇,同时还多方筹措建寺资金。对于法海禅师在金山的苦行修寺事迹,《金山寺志·裴头陀》云:“唐裴头陀,生而颖异,胎素不群,乃河东裴相国休公之子也,因作文送出家,行头陀行,精炼形神,清斋一食,六时危坐。后来金山塔旁岩洞中,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兴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宋相张商英题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下老头陀。’”从寺志记载可知,日中一食,禅坐度日等苦行是法海禅师出家以来长期坚持的修行方式。在金山寺,禅师在岩洞中苦修,还白手起家,重兴古刹。在修复古刹之时,法海禅师还给后人留下了“降龙断臂”的传说:法海禅师到泽心寺之后,在山中经常有一条白色蟒蛇到山路中咬伤行人。山下信众谈蟒色变,没人敢上山烧香礼佛。为了消除蟒蛇给广大信众带来的安全隐患,法海禅师毫无畏惧地与蟒蛇斗智斗勇,并在降伏蟒蛇的过程中被蟒蛇咬断右臂。虽然受伤,法海禅师也毫不畏惧,凭着自己的法力,降伏白蟒,最终将蟒蛇赶入江中,彻底解除了蟒蛇之患。

在修复泽心寺的过程中,一次,法海禅师在挖土修寺时,挖到数镒黄金。尽管修复殿宇急需用钱,但禅师却丝毫没有动用这些黄金,遂即将黄金上交当时镇江太守李琦。李琦将此事上奏唐宣宗,宣宗感动之余,下令将黄金赐予法海禅师修复殿宇,并敕令泽心寺更名为金山寺。

法海禅师重兴梵刹的愿心得到了周围信众的鼎力支持,他们通过捐钱出力等多种方式,积极为禅师修复佛寺尽心尽力。经过多年的勤苦经营,法海禅师终于建成了规模恢宏,殿阁庄严,别具一格的金山寺。法海禅师也因对修复古刹的特殊贡献,被广大信众尊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成为重兴金山寺的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禅师修建寺院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安逸,而是为安僧度众。

在金山寺建成之后,他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功成身退,悄悄离开了自己耗费多年心血建成的金山寺。寺志中的“重兴殿宇,功成而不知所至”之语,在留给我们各种猜想的同时,也让我们为一代高僧法海禅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无比崇仰。

在历史上真实的法海,他的家族有多么的显赫?

真实的历史中,法海是一位得道高僧,对我国佛学发展有着卓越贡献。冯梦龙小说《白娘子》选段,也提到了法海禅师是高僧,后人为了突出美好的爱情故事,把法海刻画的严肃刻板,不通人情世故。影视剧中,更是不断改变丑化这位历史人物。

幸亏法海是和尚,没留下什么后代,否则其后人定要索赔,让有关影视创作者赔礼道歉,顺便弥补点精神补偿。那首《法海你不懂爱》之类的调侃,希望就此打住,别再丑化这位得道高僧了。

1.少年出家的俊杰

法海禅师,俗名裴文德,乃大唐名相裴休的儿子。

裴休曾担任5年时间的宰相,为官期间,他以身作则、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治理有方、爱戴百姓、博学强识,是一位好评度很高的政治家。

在裴休担任宰相期间,皇子病重,御医束手无策。古代有积德行善对身心健康有好处的观点,然而皇子已经病得站不住了,不可能去寺院出家,于是这位宰相就让儿子裴文德代替皇子,去寺中出家,灵佑禅师赐法号为“法海”。

这时候,裴文德还是个少年,但颇有慧根。灵佑禅师收他为徒之后,为了打磨他的心性,就让他从苦行僧开始,为伙房劈柴三年,为500位僧众运水三年。

原本是宰相的儿子,地位高,受人尊敬的法海,一到这里就干苦力活,他心里自然不开心。某日挑着水,他诅咒道:“喝老子挑的水,你们会消化不良”。果然僧众一连多日,吃饭不消化。

灵祐禅师知道后,就当着法海的面打坐,念念有词,大概意思是,“老僧在这里打坐,万斤粮食吃了,和尚也能消化个干净”。咒语一出,果然僧人的肠胃疾病消除。法海觉得很不好意思,之后便不再诅咒,老老实实的干活。

不过,灵祐禅师念的是什么咒语呢?如果能普及下来,或许能得个诺贝尔医学家也未可知。

法海苦行僧的生活结束之后,又三年闭关修炼,一心参悟佛理。

《金山寺志》中说,这一日灵佑禅寺在门外喊法海之名,法海应声而出,紧闭的门窗却未动。这说明三年的闭关当中,法海已得道圆满,这穿墙术只是其神妙之一。

果然,佛学真是广袤无边,不光能修习的武艺高强,连法力也是水涨船高,让人叹服。

得道之后,法海游历四方,行至江苏氏俘山,听当地人说,氏俘山在东晋时,有寺庙曰泽心寺,年久失修,佛像损坏。于是法海在此重修道场,因其佛学精湛,他又有普渡终生之能,该寺名气日益大了起来。

2.关于法海的四个形象

总体来说,法海的形象,在唐朝应该是偶像派的行列,但明清之后又有了新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大唐时期。

唐朝的法海禅师,住在金山寺,寺中有山洞,洞中有蟒蛇,十分凶猛。在法海之前,已有多名高僧过去劝那白蛇积德行善,但都被蟒蛇所害。

法海有着金刚不坏神功,蟒蛇多次害他不得。法海对着这蟒蛇念《大悲咒》一类的佛学经典,蟒蛇见总有人过来打扰,就离开了这山洞。

书中说,蟒蛇是受了法海点化,羽化登仙。

故而大唐人民对法海禅师极为尊敬,当时有些迷信,认为法海凭借着佛法,度化了那蟒蛇。大唐本就对佛学十分推崇,法海禅师自然也是一位典型人物,受到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

这一时期的法海形象,绝对是正面的英雄形象,普通百姓或许还会在墙上贴一副他的法相,来辟邪。

2.明清时期。

明清之前,法海的形象以高大上示人,而小说家冯梦龙,将蟒蛇杜撰成了温柔可亲、美丽动人的白娘子。与此同时,曾依靠自己的意念,劝走白蛇的法海,也是依靠佛法对白娘子谆谆教导,阐述人与妖怪本是两个物种,强行在一起会对人类有所损伤的道理。

冯梦龙总体上给法海的描述,仍然属于正派角色。他治病救人,见到有妖怪作乱,他或是降服,或是劝导,很得人心。他劝白娘子的话也是句句在理,义正言辞。

3.五四运动后。

五四运动之后,兴起了一股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封建文化的潮流。青年人主张恋爱自由、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干涉。如果许仙和白娘子愿意的话,就算是一个是人类,一个是冷血动物,法海也无权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