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丘的人(世界史上最高的人)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十大伟人 谁是最伟大的人
孔子在伟人中是最伟大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教科文组织评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他们是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排在第一位,孔子的名与其它九位比最大,孔子在中国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就等于在传授知识的人中他的名望是最高最应该得到尊敬的。在古代作教师的有好多,为什么就孔子最值得人尊敬?这自有来头,孔子教的学生在鲁国是最优秀的群体,鲁国的教书先生有好多,为什么就算孔子教出的学生最有用呢?还不是人家老先生在当时是最能教书育人!
孔子教出来的学生在鲁国各行各业中都表现得很优秀,孔子的言传身教使鲁国的精神文明大为提高,以致邻国纷纷邀请孔子和他的学生前来传经送宝,以免国人谈吐不好让外国人轻视笑话,以免国力变弱落后挨打。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拓者,是中国人思想的启蒙者,因人有灵魂有直觉有心灵感应,中国人的心理直接影响外国人的心理,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精神文明得到明显的提高,孔子之前的500年中国和世界没有一个文化名人,历史也是空白,无人能记,世界名著也未出一本,孔子之后200年人才辈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有了记截,《春秋》《易经》《论语》《道德经》《圣经》《可兰经》《金刚经》等世界名著相继产生,孔子是《春秋》的作者,是《易经》编著者,是《论语》的讲述者,孔子开启世界名著的先河。
孔子在中国被尊称为圣人,孔子产生儒家,老子产生道家,释迦牟尼产生佛教,儒道佛是这么排名的,此外中国还有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就数孔子的儒家思想流派影响最大出的名人最多,这是有原因的,根就在孔子那里,孔子思想的头开的好。
孔子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道不同,不相为谋。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言必信,行必果。
8.德不孤,必有邻。
9.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巧言乱德。
16.听其言而观其行。
17.小不忍则乱大谋。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都是谁?
1孔子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4哥白尼
5牛顿
6达尔文、
7培根、
8阿奎拿、
9伏尔泰、
10康德
以上十个人的介绍如下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百世师表"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政治生涯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政治思想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简介】
名字的由来: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1]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而对于未来的哲学家来讲,前面所述的各门学科都是学习辩证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智之发展。
就教学方法而言,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已有知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他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 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并使之与教学密切联系起来。他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的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则更多地总结与采用了雅典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些都给了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性发展在教学中的意义。他主张的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其对掌握知识理解中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他把理性绝对化、孤立化,使感觉和理性之间对立起来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纪经院派教条主义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Greek: Ἀριστοτέλης Aristotélēs) (384 BC - 322 BC)
亚里士(斯)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观点及主要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哥白尼、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de Novara,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后来在费拉拉大学获宗教法博士学位。哥白尼作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而被人们誉名为“神医”。哥白尼成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费劳恩译格大教堂任职当一名教士。哥白尼并不是一位职业天文学家,他的成名巨著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他在《天体运行论》(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但是他却害怕教会会反对,甚至在他的书完稿后,还是迟迟不敢发表。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在书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
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这两者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世界上真的有求(丘)比特这人吗?
有,不然怎么会有恋爱呢,只是丘比特还没有把爱之箭为你而射,因为你的他(她)还没有出现。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1: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政治领袖
2:牛顿 发现日光十七色混合的人;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人;微积分,二项式创始人;四大运动定论创始人;《原理》作者;恒星起源学创始人
3:耶稣基督 基督教创始人;《圣经》作者
4: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
5:孔丘 儒教创始人
6:保罗 基督教最伟大的使徒;《新约》作者
7:蔡伦 纸的发明人
8:古登堡 活字印刷及活字印刷法的创始人,推广人
9:哥伦布 美洲大陆发现者
10: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相对论,相对论学创始人,核能发现者
11:巴斯德 生源说创始人,细菌学创始人,疫苗创始人
12:伽利略 “无阻力时不同重量物体下落速度一样”定理创始人,惯性定律创始人,太阳黑子,卫星论创始人;日心说创始人之一
13:亚里士多德 古代史中最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地质学,物理学,解刨学,生理学,形而上学创始人 14:欧几里的 《几何原本》作者
15:摩西 犹太教创始人,率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的人
16:达尔文 进化论奠基人
17:秦始皇 统一中国者
18:奥古斯都 古罗马第一任皇帝
19:哥白尼 日心说创始人
20:拉瓦锡 基本化学理论创始人,元素说创始人,“呼吸等于燃烧”重要理论创始人
21:君士坦丁大帝 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
22:瓦特 蒸汽机发明人
23:迈克尔法拉第 发电机创始人
24:迈克斯韦 创立了一组有四个方程式的表达电磁间基本定律的方程组
25:路得 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26:华盛顿 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总统,美国解放者
27:卡尔马克思 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
28:莱特兄弟 飞机发明人
29:成吉思汗 古元国开国皇帝
30:亚当斯密 经济理论学奠基人
31:爱德华德维尔(莎士比亚)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32:约翰道尔顿 将原子假说引入主流科学的人
33:亚历山大大帝 世界上最著名的征服者
34:拿破仑伯纳巴 著名的征服者,法国皇帝
35:托马斯爱迪生 发明大王
36:安东尼凡列文虎克 微生物发现者,高倍率显微镜发明人
37:威廉默顿 将麻醉引入手术的人
38:马可尼 无线电发明人
39:希特勒 著名独裁者,征服者,前德国元首
40:柏拉图 西方主流哲学创始人
41:克伦威尔 英国议会民主制奠基人
42:亚历山大贝尔 电话发明人
43:亚历山大弗莱明 抗生素发明人
44:洛克 首位集民主立宪思想之大成者
45:贝多芬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46:海森堡 量子理论创始人
47:路易思达盖尔 照相机发明人
48:西蒙博利瓦尔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解放者
49:笛卡尔 法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
50: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
51:乌尔班二世 十字军东征号召者
52:欧麦尔一世 伊斯兰教最伟大的哈里发
53:阿育王 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印度帝国创始人
54:奥古斯丁 罗马最伟大的神学家
55:威廉哈维 发现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人
56:欧娜斯特罗瑟夫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57:约翰加尔文 著名新教神学家,道德家
58:孟德尔 遗传学开创人,发现遗传基本原理
59:马克思普朗克 “辐射能是以团状而非连续流式辐射”说法开创人
60:利斯特 将消毒法用于手术的人
61:奥托 内燃机发明人
62:皮萨罗 西班牙著名冒险家
63:克尔特斯 墨西哥征服者
64:托马斯杰弗逊 美国著名总统,《独立宣言》起草人
65:伊莎贝拉一世 著名西班牙王后
66:斯大林 著名前苏联领导人
67:凯撒 著名罗马领袖
68:威廉一世 著名征服者,法国公爵
69:弗洛伊格 精神分析学奠基人
70:詹纳 牛痘接种术发明人
71:伦琴 X射线发现者
72:巴赫 著名音乐家
73:老子 道教创始者
74: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先驱者
75:开普勒 行星运动规律的发现者
76:费米 第一座核反应堆的设计者
77:欧勒 十八世纪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
78:卢梭 著名教育家
79:马吉亚维里 为统治而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的第一人
80:马尔萨斯 人口危机发现者,《人口论》作者
81:肯尼迪 阿波罗计划制定者,前美国总统
82:平克斯 避孕药发明人
83:摩尼 摩尼教创始人
84:列宁 前苏联开国总统,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缔造者
85:隋文帝 再次统一中国的人
86:达迦马 发现从欧洲到印度的最短航线
87:居鲁士大帝 波斯帝国缔造者
88:彼得大帝 俄国最杰出的沙皇
89:毛泽东 引导中国走向光明的领导者
90:培根 哲学新时代的先驱
91:福特 流水线发明人
92:孟子 儒家学派最伟大的继承者
93:索洛亚斯德 索洛亚斯德教创始人
94: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95:戈尔巴乔夫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96:美尼斯 古埃及创世国王
97:扎里曼 法兰西国王,萨克森的征服者
98:荷马 《荷马史诗》作者
99: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法典》作者
100:摩柯鲻罗 蓍那教创始人
- 上一篇:世界上最意外比赛(世界上最奇葩的比赛)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