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魔幻沙漠(世界上的最大的沙漠)
世界上,哪个沙漠既有水又有鱼?是怎么回事呢?
沙漠,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而且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干涸,以及炎热,甚至是荒无人烟。对于地球所有的生物来讲,这个生存环境就是个禁区,因为没有任何生还的几率。但还是有生物的,只不过是比较少,并且也适应沙漠的生活环境。即使是人类,也对沙漠有畏惧之心,毕竟是个魔鬼地区,随时将你吞噬,除非你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之所以沙漠这么令人畏惧,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干旱少雨是必不可少的,这导致众多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水源都无法满足,高强度的阳光暴晒。但很神奇的是在地球上有这么一处沙漠拥有很多水源,真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巴西北部马拉尼奥州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可以说很独特,很魔幻的存在。为什么说它很魔幻呢?下面让我带领大家了解一下这神奇的地方!
这个沙漠异常古怪,有水就算了,竟然还有鱼。一般在每年的6月至9月你就会在这里看到一片奇观,会出现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湖泊,远远望去就像是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格外的耀眼。
走近仔细一看才可以察觉那些水里生物,似乎它们并不知道这里是沙漠。据地质学家们的数据统计,总共有上千个这样大小的湖泊,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甚至更加疯狂的,人类会在大的湖泊里玩起极限运动——冲浪。这也得益于这里的地势平、风力大的原因,让冲浪者们获得前所未有的乐趣。有的人就很好奇在这种地方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多密集的湖泊?第一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联系,地处热带雨林,几乎都是全年降雨的温度带。再加上这里的沙砾是非常细腻,小粒的,致使水很难渗透下去。
当然,它也是会有干涸期,一般是在旱季,绝大数的都会悄悄退出舞台。至于那些鱼虾蟹,主要是通过各个湖泊之间连接,以及后面的繁殖而来的。有些爱抬杠的小伙伴会提到这样的问题,降水量不是相当充沛吗?为什么还是会变成沙漠?我们评判一个地区成为沙漠的成因并不仅仅是降水,还有其它因素影响。
比如,风向是罪魁祸首之一,正因为风的原因,将那些海沙不断往该地区输送,这也是很多沙漠地区形成或者是蔓延的主要原因。海沙的含盐量比较高,也是扼杀众多植物生长的心。值得一说,这里的水也是不可以直接饮用,水里溶解海沙的大量盐分,需要很多步骤过滤才行。近期,地质学家们在跟进这个生态环境发现,该区域正以每年大概20厘米的速度向四处扩张。不得不给人类敲醒警钟,毕竟土地荒漠化不是这么好控制的,需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一旦被侵蚀,后果也将是不堪设想。
时而荒凉,时而生机勃勃,魔幻沙漠是怎么形成的?
沙漠,顾名思义,沙漠是由各种各样的沙子堆积而形成的荒漠,沙漠中往往荒无人烟,常年干燥的气候更是导致水源的极度缺乏,因此,沙漠中难以感受到生命的迹象,能在炼狱般的沙漠环境下生存的生物寥寥无几。
人类面对沙漠时,如非必须则绝不会前往沙漠,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人类,在沙漠中也难以施展拳脚。自然界中的生物往往都对沙漠怀有敬畏之心,绝会不轻易前往。
沙漠中缺乏人类及其他生物所必需的水资源,这是沙漠形成恶劣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是有人告诉你能在沙漠中冲浪,第一反应应该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过,世界果真有这样一片奇特的沙漠——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
有水还有鱼,你见过这样的沙漠吗?
每年的6月底到9月,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就会呈现出与沙漠景观截然相反的一面,原本黄沙漫天的沙漠变成了湖泊星罗棋布的景象,原本干燥缺水的沙漠瞬时间成了水源充足的生存圣地,吸引了大量的鱼类,原本死气沉沉的沙漠变得生机勃勃。
再加上沙漠中平坦的地势所导致的大风,在水量充足、面积较大的湖泊中可以容下上百人,因此,在合适的时间点,这里会吸引大量的旅客到此地进行冲浪,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雨季来临,“造湖运动”为生命带来契机。
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的位置处于赤道周边,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每年的雨季,这片沙漠都会迎来大量雨水的滋润,同时,由于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的沙子颗粒十分微小,雨水难以通过沙粒缝隙渗入地底,于是,这些雨水顺着地势往低处流,逐渐在低洼区形成了大量的湖泊。
雨季即将结束时,也是雨量最为充沛的一段时间,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中由雨水形成的湖泊水量充足,部分湖泊汇入临近的海洋或者其他水域,给海洋生物的涌入提供了契机,同时这也是这片沙漠能够生机勃勃的重要原因。
随着雨季结束,旱季的来临让这片沙漠重新变得干燥,生活在这里的生物也回到海洋中,等待着下一个雨季的到来。年复一年,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的奇特才未停止。
降水充沛却成了沙漠,海沙是罪魁祸首!
雨季降水如此充沛,又为何会成为沙漠呢?这是因为海风与海沙的共同作用。强劲的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将临近的海沙吹向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长时间的搬运作用使得大量的海沙堆积在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沙漠所处的位置上,又加上海沙极高的含盐量排斥着生物的涌入,即使降水量充足,生物也难以在此生存,直到雨季来临,这里才会恢复生机。
自然界中的规律正是这片沙漠如此奇特的原因,无论是沙漠还是海洋,人类都应该对其怀有敬畏之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挑战自然界的规律是绝对不可取的!
奇瓦瓦沙漠-世界上最神秘的沙漠
地理位置:墨西哥东北部与美国接壤
面积:245,612平方千米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奇瓦瓦沙漠,是墨西哥面积最大的一个沙漠,东北部与美国接壤,面积245,612平方千米(具体数字说法不一),占墨西哥总体面积的12.6%,与英国相当。
神秘的奇瓦瓦沙漠
奇瓦瓦沙漠的首都是奇瓦瓦市,四面环山,是商业和加工业重心。奇瓦瓦州的最大城市是美墨边境地带的华雷斯市。在世人的眼中,奇瓦瓦沙漠充满神奇,无论是水晶洞、干尸,还是世间稀有的洒脱美酒、仙人掌,都为奇瓦瓦沙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齐瓦瓦沙漠相当干燥,它是北美洲最大的沙漠,绝大部分在墨西哥境内,位于其东、西两侧的马德雷山脉,阻隔了来自墨西哥湾和太平洋的潮湿气流,这也是其主要成因之一。只有在夏季,一部分潮湿气流能闯过巨大的山脉,为奇瓦瓦带来充沛的季风雨。
在墨西哥齐瓦瓦沙漠的夸特罗——塞内格斯山谷,有一片世界罕见的内陆沙漠沼泽,地下泉水在这里涌出地面,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绿洲。这些地下水都是因为季风雨水、流经沙漠的河水、季节性河流、湖泊水,从地表下渗,慢慢积累形成丰富的沙漠地下水资源。不同的地区,地下水含量、水位也不同。这些地下水大都富含矿物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开发和利用。事实上,人类并不是唯一的开发者,据考证,在方圆五百多平方英里的夸特罗——塞内格斯沼泽中,星罗棋布的泉水湖,养育了几百种鱼类、贝类及爬行类动物,犹如一个个繁荣的水族乐园。夸特罗——塞内格斯的绿洲泉水湖,小的水量不足100加仑,最大的也不超过25立方英尺。但每一个角落都有鱼儿悠游的身影。与其他地区的沙漠物种一样,这里的鱼也极具“地方特色”,16种鱼类中有8种是此地绝无仅有的。
慈鲷以水蜗牛为食。在地下水涌出口聚集着大量北美洲水蜗牛,它们大都只有1/8英寸长,将身体埋藏在自己的排泄物里。慈鲷捕食时,用鳍扇动水,搅起泥沙,然后钻进水蜗牛的“家”,将它们整个吞下,用强有力的喉头肌肉把蜗牛壳压碎,吸食蜗牛肉。或许是为了对付沙漠泉水湖里坚硬的沙石,齐瓦瓦的慈鲷独树一帜,喉头肌肉上长出了细小尖锐的牙齿。夸特罗——塞内格斯的泉水湖孕育的绿洲,为许多原本无法在沙漠生存的动植物带来了生机,除了鱼类,大量的水龟和其他不同寻常的居民在此安家落户。科阿韦拉龟经过漫长的进化,已从水中移居陆上,而齐瓦瓦的科阿韦拉龟,大部分时间仍然在水中度过。它们以食取水草和小鱼类为生,一直保持着祖先的水下生活习惯,还是在沙漠出现绿洲后,又重新返回老家园的,至今仍是一个谜。一个泉水湖繁荣了两个世界,一个水下的,一个水面上的。被牛尾草包围的泉水湖四周,是墨西哥野鸭及各种水鸟的家园。与泉水湖相连的邗沟,蜿蜒地穿过圣马可斯盐碱沼泽,各种蛇、龟及鱼类在此繁衍生息。周边的沙漠灌木林常有野马出没,这些野马是早期殖民者从欧洲引入的。
水晶洞之谜与干尸之谜
墨西哥矿工在奇瓦瓦沙漠地下深处发现了一处洞穴,地下约合305米深处,至少有170根发光方尖巨型石柱像缠绕在一起的光柱一样,散落在山洞周围,最大的一根长37.4英尺约合11米,直径相当于六个成年男子的身高。岩壁十分潮湿,上面覆盖着如刀片一样锋利的一簇簇晶体。晶体形成于含有硫酸钙的地下水。由于下面一英里处是岩浆,在岩浆的不断加热下,含有硫酸钙的地下水从数百万年前开始渗透整个洞穴,大约60万年前,地下岩浆开始冷却,矿物质开始从水中沉淀,历经数十万年的岁月洗礼,由矿物质形成的微小晶体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5年。1985年,矿工用水泵将洞穴中的水抽干,打算将地下水位降低。水晶体看上去就如同巨大的冰柱一样,给人一种假象——水晶洞内的温度可能非常低。然而实际上,洞中温度高达约合44摄氏度,湿度更是达到90%至100%,工人们只能穿着防护服,背着降低体温的装置,水晶洞深达305米,工人通过矿井需要20分钟才能到达洞口。其中一块水晶柱上面有深深的刀疤,相信曾有人试图将其搬走,但最终失败了,于是用刀在上面乱砍泄愤。现在,山洞新安装了一扇厚重的铁门,外人根本无法进入,更好地保护这一奇观不会遭到毁损。
2009年5月6日至10日期间,墨西哥北部同美国边境接壤的奇瓦瓦州警方在边境一处荒漠地带挖掘出14具干尸和头骨。墨西哥北部奇瓦瓦州同美国得克萨斯州接壤,华雷斯市同美国城市埃尔帕索相连,一直是贩毒和有组织犯罪集团争夺的要地。2009年5月5日,华雷斯市警方接到匿名举报电话,称华雷斯市郊沙漠地带地下埋有数具尸体。6日起,当地警方按照匿名电话提供的信息进入沙漠地带进行挖掘,到10日,已找到14具被风化的干尸和头骨。其中7具尸体被分别藏匿在两个地下墓穴,墓穴均呈长方形,相隔不过60厘米。9日,警方在其他地点发掘出3具头骨;10日上午,又有4具尸体被找到。奇瓦瓦州首府奇瓦瓦市警方证实,当地发生多起暴力事件,造成6人丧生。警方刑侦人员说,现场证据显示,多起事件可能牵扯当地犯罪组织火并。沙漠中的绿洲——夸特罗·塞内格斯山谷。
奇瓦瓦沙漠横跨美墨边境,总面积达64.7万平方千米。这里的仙人掌种类达1500种之多,是世界上仙人掌种类最多的地区,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植物爱好者。一些收藏者愿意花上几万美金买一株稀有仙人掌,而一粒稀有仙人掌种子在欧洲市场的平均价格高达750美元。奇瓦瓦沙漠仙人掌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依次是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西班牙、瑞士和意大利。奇瓦瓦狗也是奇瓦瓦州特有的一种狗,很多人并不知道奇瓦瓦州,但却对这种狗耳熟能详。
狂野、魔幻的纳米比亚(一)-亘古的红沙漠
前几年欣赏过欧洲的“宫堡鸡丁”,光顾过亚洲的奇异国度,拜访过风光绮丽的北美,2019年4月我们夫妇俩与四位朋友怀着好奇、甚至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神秘的国家------ 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上的纳米比亚!4月18日中午从南京国际机场出发,经转香港、约翰内斯堡,登上了前往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飞机。
上了飞机收获了一个小小的惊喜,我们这个7个人的小团免费升级到商务舱,享受到了两个多小时纳航的优质服务。
纳航空姐的热情、温馨、贴心的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下机前与之合影留念,以表谢意。
温得和克国际机场不大,但干净、整洁、有序,特别是漂浮在半空中的云朵,美得不太真实,仿佛来到了地球之外的地方。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西南部,国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人口240万左右。首都温得和克,三面环山,城市建筑依山而建,市区内街道整洁、园林别致,花团锦簇中洋溢着浓郁的欧陆风情,给人以安静、舒适、惬意的感觉。
这是我们在温得和克住两宿的酒店,它的 旅游 硬件与管理方式的先进程度颠覆了原有对非洲的认知。特别是酒店的设施、服务质量、营造的环境,简直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媲美。
这 是我们小团+领队+地导=9人在纳米比亚的座驾,车后拖挂的是行李车。
大厅里摆放着纳米比亚的国畜——直角羚羊的模型。
客房内的装饰低调而不失典雅。
房间外的小院落简约、雅致,一尘不染。
安排好住宿之后,我们不顾十多个小时旅途的疲惫,急忙来到市中心观光。首先看到的是照片中远处黄色建筑——纳米比亚国会大楼。大楼建于1913年,由德国人设计,建成后一度是德国在纳米比亚(当时叫做“西南非洲”)最高殖民当局的办公大楼。位于国会大厦前的花园称为国会花园,花园的面积不大,里面种植着各种非洲花卉与芦荟、棕榈树等。没有举办会议时,花园会对民众免费开放。
这是纳米比亚国家新博物馆,主馆是个三足鼎立的雄伟建筑,馆前竖立着纳米比亚的国父萨姆.努乔玛的铜像,中规中矩、有模有样。原名为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1890年被德国殖民,1915年由南非托管。1990年3月21日,萨姆·努乔马宣告纳米比亚独立,因境内有着纳米布(Nambia)大沙漠 ,故改国名为纳米比亚,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
市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德国路德福音大教堂, 温得和克地标性建筑、著名景观,一直被纳米比亚人视作珍宝,精心呵护。教堂始建于1907年,三年后建成。虽然已有超过100年的 历史 ,如今的教堂仍然风采依旧,红色墙面和彩色玻璃鲜明夺目,在日落晚霞的映衬下更加艳丽精致。
教堂是哥特复兴式,呈现出十九世纪末欧美的新艺术主义风格。据说教堂的建筑材料除了纳米比亚的石英砂岩,其余都是从德国进口。如今教堂已经不允许游人进入参观,只能在外面照相。
参观完温市的标志性建筑,驱车前往一个网红餐厅JOE BEER屋吃德国猪肘特色歺。德国猪肘世界有名,我们在慕尼黑吃过一次,份量很大,味道尚佳。当我们来到JOE BEER屋时,门前的吃客络绎不绝,都是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餐厅 JOE BEER屋的内部装饰,洋溢着纯粹而又浓郁的非洲氛围。
歺厅内人满为患,一桌难求。
份量一如既往地大得吓人。这么大的一个德国猪肘,配上土豆泥、蔬菜泥,还有红酒,每人一份,真是吃不了啊!!
次日凌晨我们利用早餐前的时间到外面逛了逛。这里的日出和黄昏一样,阳光把云彩烧得火红,如同油画般美得妖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艳丽的早霞,是那么灿烂夺目,着实难以言表。
酒店花园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两个不同肤色的男人相遇,热情地打招呼、握手。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万古长青!
歺厅内干净整洁,食材品种丰富!
餐厅服务员一口流利的英语,真诚地微笑、周到的服务,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尽管服务员都是黑人,而导游告诉我们,这种比较上档次的酒店老板一般是南非或德裔白人,他们秉承德国人一贯的认真、严谨、细致的管理理念,所以我们才能在非洲国土上享受到如此高品质的服务。
成形于八千万年之前的纳米布沙漠,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沙漠,也是最干旱的沙漠。此地的沙子含有丰富的铁质,经氧化后变成红色,使得纳米布沙漠具有了世界上最灿烂瑰丽的沙丘。欣赏古老红色沙漠的独特地貌、绮丽风光,是来到纳米比亚首选的 旅游 项目。
如果按照人均GDP来看,纳米比亚己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因人口密度较低,沙漠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近3万公里公路中,大约5000公里马路是柏油路,其它的都是砂石土路,有的路段还比较颠簸。早餐后离开温得和克不多久,车子就行驰上这种砂石路,一路上人少车少,两边起伏的丘陵地带生长着许多个头不大的刺枣树。由于地表只有一米的砂石,再往下就是岩石,加之气候干旱,所以植物都长不高。
行驶在这种沙石路上,只要车速过快一点,车轮带起的小石块就砸在车板上,不断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这种奇特而不太悦耳的声响一路伴随着我们奔向远方。尽管如此,窗外蓝色的天空、变幻的云彩、赭黄的山峰、绿色的草地、觅食的动物,形成一幅幅养眼怡心的草坡牧野图。面对大自然最原生态、最荒芜、最狂野的一面,车内不时响起感叹声与惊呼声。
有趣的是有一种叫做织巢鸟的鸟,在繁殖期用树叶、树纤维等在树上织满大大小小的鸟巢,有的甚至像张开的伞一样大,几十只鸟就象一个大家庭聚居在一起。瞧这棵树上的鸟巢,堪称鸟巢中的“巨无霸”了吧!导游叫司机停车让我们下来拍照,可惜只看到了鸟巢,没有拍摄到鸟。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看到了我们在沙漠中的住宿酒店。
刚下车,一条热手巾,一杯冰果汁,立即冲淡了旅途的疲惫,宾至如归的感觉油然而生。
建立在沙漠中的酒店设计成茅草屋的模样,不仅造型别致,还能给客人带来丝丝凉意。。
酒店庭院绿树掩映,鲜花环绕,环境优雅,还有酒吧、露天泳池。难道这是在非洲沙漠的酒店吗?真让人难以置信!
通往每个客房的小径都用碎石堆出,小径旁还种着大树和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客房的布局类似于国内的“连排别墅”,两间一幢。这是我们俩的44号房,房外门厅还安置了桌椅,以便客人舒适地欣赏外景。
客房宽敞明亮、装饰简约 时尚 ,空调、电话、淋浴热水等设施一应俱全。
午餐一如往常地丰盛,比萨饼、三明治、色拉,还是吃不完呀!好在几只乌鸦飞过来帮忙了……。
在露天阳伞下用餐时,不时地看到围栏外有几只直角羚羊在走动、角斗,在树荫下乘凉。听说酒店在附近准备了水塘,以便引诱动物来此喝水,与游客同乐。
另一边草地上还有不少珍珠鸡在转悠、觅食。与动物和谐相处,感觉很美妙。
吃饱喝足之后,地导小兰让我们美美地睡个午觉,以养精蓄锐。下午4点半,我们一行八人乘坐酒店的这辆敞篷越野车,去周边观光,欣赏沙漠中的美景以及壮丽的日落。
敞篷越野车沿着小土路缓缓前行,微风轻拂,非常惬意。车子进入沙漠盘旋上山后,视野逐渐开阔,波浪般起伏的山坡一层又一层,星星点点的绿树点缀着沙滩,非常辽阔壮观!照片中层次分明的岩制山体,不知它曾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化,才形成如今的模样?
有人惊呼:“快来看动物” ,只见那边来了一群长着一对长剑似的非洲直角大羚羊在沙丘上闲庭漫步,这种脸上和身上有独特条纹的动物,深得纳米人的喜爱。当我们的车逼近时,它们撒腿就跑,仿佛在与我们比赛……。
车子沿着弯曲的小路继续前行,来到一个更高的山坡上停了下来,让我们欣赏荒漠的美景
荒野无垠、山峦叠嶂,一片赭红,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面对如此美景,咱老年人也忍不住浪漫一下,来点异国情调!
我们的美女领队叶导,也沉迷于美景中不能自拨。
司机拿出随车带来的饮料与零食,让我们边吃下午茶点,边等待日落的来临。喝着冰凉的饮料、吃着可口的甜点,欣赏着夕阳的金色余晖,观看着血色浸染的沙丘,真是人生一大享受!真没想到,广阔无垠的荒野山丘中渺无人烟,竟能展现出这么美妙的沙漠夕阳……。
干旱的荒漠,植被稀少,偶尔有小树独立。红土绿树,远山近野,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极美的风景。
我们忙着看景、拍照,留下司机以及满桌的饮料与零食。吃不完的食品和垃圾用箱子全部带走,以免污染环境,桌子留下,给后来的游客使用。在非洲大陆上,居然能享受到如此贴心、细致、合理的服务,真令人感慨万千!
日落西山大漠中的一羊、一树……,怎一个苍凉了得!
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大漠中的夕阳,感受到了狂野中的荒凉,酷热中的温情……,太阳完全落山了还舍不得离开。
带着无比的满足我们返回了酒店,回到了温馨的沙漠之家。
纳米比亚沿大西洋西南海岸线延伸 ,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沙海,以艳丽的红色沙丘闻名于世,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而位于苏丝斯黎的国家沙漠公园,则是纳米布沙漠的精华所在。21日早餐后我们便向这个沙漠国家公园出发。纳米比亚的空气没有任何污染,所以天空中只要有云朵,总是那么变幻莫测、多姿多彩,让我痴迷、让我陶醉。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不断地按下快门,拍下一张又一张……。瞧瞧,这样的云彩像不像成群的大雁在迁移?!
太阳出来了,金黄色的云朵瞬间洒满天庭,好看极了。
导游介绍说,纳米布沙漠紧贴大西洋西海岸,海面上的水汽会向大陆漂移形成云彩。然而,到了沙漠深处,空气会䞲来越干燥,云彩随之逐渐稀少,最后只剩下湛蓝湛蓝的天空。过了一会儿,果不其然,云彩少了许多!
远远看去,沙漠表面还有一些水汽形成的薄雾,真是一神奇的地方!
一进沙漠公园的大门,车子便沿着景区内的柏油路疾速向前,向最壮观的45号沙丘驰去。亘古的沙漠,我们来啦,来领略你八千万年前就形成的鬼斧神工,来欣赏你在光影之下的美妙靓姿!
一路上,我们的车仿佛进入了一个沙漠迷宫,两边连绵起伏的沙丘望不到边,就象波涛荡漾的金色海洋。在早晨阳光照耀下,红沙漠变幻着不同的色泽,每一座沙丘有着不同的曲线……。
八千万年前成形的古老沙漠,雕塑出神秘而壮美的苏丝斯黎沙丘。阳光赋予这片神奇土地犹如丝绸般的优美曲线、令人诧异的奇妙光影,以及极具冲击力的多彩暖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里的沙丘类型多种多样,有流线型、新月型、S形等,在阳光下展现出丰富的变幻光影,唯美得像是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纳米比亚真幸运,上天居然赐给了这个国家如此美妙的沙雕博物馆?!
终于来到有着世界上最美沙丘之称的45号沙丘。沙丘因其距离公园大门45公里而得名,巧合的是,它的坡度也是45度。45号沙丘可是沙漠公园的名片,它优美的曲线、亮丽的色彩,曾登上过众多杂志封面,引无数世人竞折腰!
在太阳低光照射下,45号沙丘一面殷红一面黑暗,鲜明的色彩反差和优美的曲线,令所有来此的游客倾倒。每个人都在它的脚下留下自己的身影,也有不少勇敢者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我们当然不想错过登上世界最美沙丘的机会。
遗憾的是,因为要赶往死亡谷,导游没让在45号沙丘处多停留。只能多拍几张照片,留下自己的足迹。
继续前行15公里就是园内柏油路的终点。在中转站,我们需要转乘公园提供的四轮驱动车进入沙漠。照片上的这几位是安排车辆的工作人员。
在干燥的大漠中,任何异于人的生命都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停在干枯树枝上的一只美丽的小鸟居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经过了只有车辙没有路的4公里行程后,四轮驱动车完成了使命。下车一看,眼前沙漠连着沙丘。导游说,死亡谷就在沙丘的背后,大概得步行半个多小时。二话不说,赶快走过去!
在死寂的沙漠中也有少许绿色植物在顽强的生存,带着丝丝生机,显示出凄美的辉煌。
绕过沙丘,前面是一段相对平坦的路程。沙漠中露出一块块板结的硬地。后来才知道,这原本是一条远古年代的河道,如今己变成这般模样。
过了两个小沙坡,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红色沙丘群中的一块白色洼地,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死亡谷(Dead Vlei)。在当地语言中, Vlei就是沼泽的意思。眼前是远古的湖泊,曾经的沼泽,经过岁月沧桑,再没有碧波荡漾,再没有绿草树林,只有石化了的湖底,只有枯死了的树干。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置身于清澈的蓝天、红色的沙丘和黑色的骆驼刺树之中,感觉周遭一片静谧,仿佛时间静止,万物停滞……。
这片约一平方公里的白色干枯盐沼地,地表是龟裂的花纹,没有生命的迹象。一棵棵在九百年前就枯死的树木,死而不倒、枯而不腐,安静地向人们展现着近千年前的状态。
死亡谷如同一幅经过大自然之手创作的油画,美丽、壮观,又令人震撼。面对这幅大自然的杰作,不仅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变迁,沧海桑田;亦感受到生灵的不屈,生命的坚强……。
死亡谷左前方的这座高耸入云的山丘俗称“老爹”沙丘(Big Daddy Dune),高达3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
不少的人在烈日下勇敢地攀登,我们遥望着山坡上蚂蚁般的人群只能望山兴叹。勇敢 的攀登者,令人羡慕、令人敬佩!
在沙漠中行走真不容易,软软的,一脚踩下去,全陷进沙里,所花的力气全被沙子收下,真是举步为艰呀!加上太阳毫不留情的照射,更是筋疲力尽,口干舌燥。
前面的团友正在向我招手,必须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虽然有点辛苦,但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近距离欣赏其古老、凄美的独特风光,还是挺有价值、颇有感触的:是怎样的沧海巨变才会让曾经丰茂的湖泊变成干涸的死亡洼地?未来的岁月里这里又会变成什么样呢?真难以想象!
两个在沙漠中戏耍的小孩,那么欢乐、那么无畏,给荒凉、死寂的大漠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背着儿子闯天涯!荒漠中父子俩的身影令人感动。
在纳米布国家公园出口不远处,有一家沙漠里的帐篷酒店,名字叫苏丝斯黎酒店(Sossusvlei Lodge) ,我们在这里用了午餐。
这是一家沙漠中的网红酒店。这里有 美食 ,有游泳池,有WiFi,有空调,有热水,还有热情接待的服务员。早上去沙漠玩,中午回到酒店休息,晚上吃野兽烧烤、住帐篷客房……,可以满足你所有的需求与想象!从进大门的走廊设计就可以看出酒店服务的理念是多么周到细致,又是那么简洁、那么有创意!
房间外墙的防晒措施简约而不失 时尚 、洗手间外走廊一尘不染,地砖五颜六色。
室外还有供游客烧烤的地方。
庭院角落里的小点缀充满了浓浓的非洲风情。
离开纳米布沙漠公园不多久就到了南回归线穿过纳米比亚的地标。曾经到过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地方,那儿建了个高大上的白色纪念塔,相比之下这里简单多了。三根铁棍支撑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Tropic of Capricorn”,孤寂地竖立在荒凉的大漠上。
深得上帝眷顾的纳米比亚自然禀赋卓越,从荒野的古老沙漠驱车四个小时,越过沙漠跨过戈壁,就来到了大西洋畔美丽的城市斯瓦科普蒙徳。时近黄昏,天空被晚霞烧红了半边天,欢迎我们的光临。
斯瓦科普蒙德(Swakopmund)建于1892年,当时是德国殖民地。整个城市按照德国建筑的风格设计建造,至今这里的街道还保留着德语名字。城市中的建筑,灰色的基调,简单的线条,整洁而内敛。
这是我们在斯瓦科普蒙德住宿的酒店。在如此美丽的酒店里住宿肯定会做个好梦。
明天接下来的行程,将去鲸湾港出海,与海洋动物约会,去斯瓦科普蒙德附近冲沙,欣赏沙与海的交响曲,去探寻纳米比亚更多令人惊艳的传奇……。
——未完待续——
- 上一篇:世界上最牛的轿车(世界上最牛的车是什么车)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