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包含世界上最奇葩军衔的词条

bj0012024-12-20奇闻异事0

联队,大佐,二战时日军军衔和编制有多奇葩?具体又是怎么样的

并不是很奇葩啊,只不过是在引用的时候掺入了日本自己的文化,用熟了一样,其他国家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德军集团军上面是集团军群,而苏联却是方面军

日军军衔按照从小到大依次为

士兵:新兵、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

军士:分别为伍长、军曹、曹长(分别相当于我军99年以前的下士,中士和上士)。

军校学员的肩章:士官生、特务曹长(相当于的准尉)。

尉官:依次为少尉、中尉、大尉。

佐官:依次为少佐、中佐、大佐(相当我军的少校中校和上校)。

将官:少将、中将、大将(相当于我军的上将)。

元帅。其实元帅不是实际军衔,而是天皇授予资深而又战功卓著的大将的荣誉称号。

师团一般编制:

指挥官: 中将 11340人

辖:步兵2个旅团、炮兵1个联队、骑兵1个联队、辎重1个大队、弹药纵列1个大队、军乐队;战时:增加大小桥梁纵列各1个大队、野战卫生部

旅团一般编制:

指挥官: 少将 5690人

辖:2—4个联队,包括骑兵、工兵、炮兵及其他兵种

联队:(团)三个大队;骑兵为900—1800人、1200—2400人;步兵为1200—2400人、1680—3360人;1890人; 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团。指挥官:大佐

大队:(营)二至四个中队;骑兵为300—600人、400—800人;步兵为420—840人、560—1120人;630人;指挥官:少佐、中佐

中队:(连)三至四个小队;骑兵为150—200人;步兵为210—280人;指挥官:大尉

小队:(排)三至四个分队;骑兵为50人;步兵为70人;指挥官:少尉、中尉

肩膀扛四星什么级别?

一个斜杠,软肩章 上等兵为两个

一级士官:一个细斜杠(金属)加两把枪样的图(在这里我们简称为两枪),硬底肩章 二级士官为一个粗斜杠,三级士官为一粗一细,依次类推,最高六级。

军官:一杠一星为排级,一杠二星为副边连级,一杠三星为正连副营级,二杠一级为营级,二杠二星为副团级,二杠三星为正团副师级,二杠四星为正师

将军:一个金星为少将,二个为中将,三个为上将。现在没有大将,以前有。

解放战争中,国军最奇葩的一种军衔,人数囤积成山,后来怎样?

国民党军队中,军衔一般都比较高,究其原因,就比较久远了。从民国时期开始,国家就处于战乱之后,各地军阀割据,纷纷抢占地盘。这些军阀脱离政府控制,大都占山为王。各地军阀没有统一规范,私自乱授衔,这种现象极其普遍,称不上惊奇。更让人不解的是,有的人还会做了很久的中将,后来又被改为少将的。各种乱象丛生,混乱至极。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国军中一个“泛滥”的军衔。并不是说在国军中被授予这种军衔的人数最多,而是因为这种军衔中既有军长,也有副军长,还有很多师长。这就是中将军衔。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几千将领中,中将有900多位。

按道理说,中将是比较高的军衔了,上面就只有上将了。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被授予中将呢?而很多人做了很多年中将,按照国民党预定的战功,应该可以被授予上将了,可是为什么又迟迟没有得到提升呢?在国军中,上将不过几十人。加上那些被追封的和其他各种情况的一起,上将也不过百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国军当中,军衔和军权实际上是两码事。拥有较高的军衔,也不一定就能手握重兵;而拥有较低的军衔,或许就掌握着一支强大的部队。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争着抢着要授予高衔,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军衔虽然并不代表军事权力,但是它却是作为一个军人,得到政府认可的表现。被授予高衔的人,往往是被看重的,将来很有发展的重要人物。而且,说到实际当中来,军衔代表的是他们的法币收入。都知道国民党军官的生活不仅小资,还有些奢侈。没有高收入,如何支撑他们原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呢?所以,很多军官才会想尽了办法,想要图个较高的军衔。

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很多人晋升到中将就不能再往上提升了。这是因为,中将之上就只有上将了,上将是国军当中军衔最高的等级。在国军中,上将是有着严格的人数控制的,绝对不允许出现泛滥的情况。

因此,一位中将如果想要成为上将,就只有等着原来的上将队伍中有人退下来,或者是死了,或者是退役了,这样才能空出来位置,给这些中将们去竞争。即便如此,中将数量庞大,想要获得上将军衔,没有硬实力也是达不到的。这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在国民党军队中,中将被囤积得越来越多。上将死去或者退役的每年毕竟有限,但是中将却没有名额限制,每年都在增多。

中将当中,有很多的师长。其实原先并非如此,原来在国军队伍中,师长大部分都是少将军衔,只有少数师长能够当得上中将。可是,1946年,国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自那之后,就出现了很多当上中将的师长。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李天霞、钟松等等,他们都是整编之后,在师长之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

这些人名义上是师长,但是实际地位却和军长几乎一样了。他们的部队人数也众多,一般都超过了3万人。而军长理应被授予的军衔时中将,不过,在这个时期,很多师长与他们一样,肩膀上挂着两颗星。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的师长或者是副师长还打不到这样的军衔,他们一般还是按照旧制度,被授予少将军衔。比如邱行湘这样的猛将,最后被俘的时候身份也仅仅是少将而已。按理说,应该可以被授予中将的,但是却没能实现。

说完了师长,我们再来谈谈军长。前面说了,一般军长都是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比如邱维达、熊笑三等人都是中将军衔。在军长这个级别当中,还有一些副军长也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是,条件是这些必须是资历比较深的副军长,才有机会。相反的,对于那些资历比较浅的副军长,则会被授予少将军衔。比如杨伯涛就是少将,当时在18军。

中将并不是被授予人数最多的军衔,但是却是最混乱,不合情理的军衔。不管是师长、还是副军长、军长,都有可能被授予少将这个军衔。有的时候,国军中的长官会发现,比自己职务高一级的长官,居然和自己是同等的军衔。

说完了军长,我们再看再高一级的国军将领。在上面一级,就是兵团的副司令和司令了。一般来说,一个兵团的人数在5万到10万人之间。司令这个职务,比军长要大一级,按说军长是两颗星,司令应该是三颗星。可是实际上,国军中却常常不是这样的现象,反而是大多数的司令,肩膀上与军长一样,还是两颗星。像是李文、黄百韬、张淦等人,他们都没有被授予上将军衔,都只是中将军衔。

在国军中,中将人满为患,但是想要再上升一个阶层,达到上将的高度,确实十分困难的。上将中如果没有人退役,或者是死掉,那么中将中就一直没得动了。他们就只能依旧保存在中将的队伍中。但是有一种人却可以登上上将的宝座,那就是正牌剿总司令。这个职位,倒是可以坐上上将的宝座,得到更多国军荣誉和认可。

一交叉的斧子 两个拐 是什么军衔?求对此军衔的详细解说。

是上士

那不是斧子,而是交叉的抢

上士源于德文“野战”和“差役”两词组合而成,“差役”由动词“不停地运动”演变而来,表示那些为跑腿儿的人。早在欧洲的雇佣军中,差役是连队最高长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间人,负责上下联系。差役分为普通差役和野战差役两种,普通差役每月从士兵中推选,野战差役则由军官指定。由于野战差役都是被军官器重的优秀士兵,所以除了上下联络以外,逐步地负责连队的文字工作、教官工作,参与对士兵的管理,成为连队的重要人物。以后野战差役(上士)被作为士兵军衔中最高级别的称号来使用。

解放军

我军的上士军衔,历经设立、取消、重新设立3个阶段。

发展历程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实行征兵制、军官薪金制的同时实行了军衔制,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三级,上士是军士的最高级别。

1988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三级,上士是军士的最高军衔。规定,服现役第四年的班长、第五年的副班长,都可晋升为上士军衔。

1998年12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取消军士和士官军衔,新的士官军衔改为一至六级士官。

2009年7月13日,中央军委颁发《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军和武警部队年底前将全面施行新的士官制度。士官军衔从原先一至六级士官6个级别调整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7个级别。

等级

军衔分为永久军衔和临时军衔两类。一般称军衔是指永久军衔。永久军衔又分军官军衔与士兵军衔两大类。 军衔按获得者的兵役状况和所在部队的专业性质,在横向上又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兵可以分为列兵(二等兵)、上等兵(一等兵)等几级。在中国,21世纪初开始,义务兵服役期为两年,第一年为列兵,第二年为上等兵。

士官一般由拥有专业技术者担任或从资深士兵中选出,各国把士官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军士长(或称士官长)等。

尉官是初级军官军衔的统称,后随军衔制的建立和发展,逐渐转为区分初级军官军衔等级的称号。世界上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设有尉官军衔。多数国家分为上尉、中尉、少尉,有的国家还有准尉和大尉。

校官是中级军官军衔的统称,世界各地的军衔等级中均设有校官军衔,多数国家分上校,中校,少校,有的国家还有大校。

将官又称为将军,是高级军官军衔的统称,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后来,将官军衔逐渐被大多数国家采用。一般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元帅是许多国家的最高军衔。

军衔等级设置的数量,每个国家各不相同,最多的设二十多级,最少的只设十几级。军衔等级设置多少,总体上受本国军队的规模和编制体制的制约。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到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的扩大,将军逐步区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称关系,通常是少尉对应排长,中尉对应副连长,上尉对应连长,少校对应营长,中校对应副团长,上校对应团长,准将对应旅长,少将对应师长,中将对应军长,上将对应方面军司令官。

西欧式军衔于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传入中国,清朝政府规定军衔设六等18级;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规定军衔设六等16级;国民政府成立后,军衔等级最多时设六等18级。

意义

军衔代表军人级别,它将军人的荣誉称号、待遇水平和职务因素融为一体,兼有增强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加强军队诸军兵种之间指挥、管理和保障的协同,及便于进行国际交往的作用。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研究员、军衔研究专家徐平认为,军衔制可以明确军中指挥关系、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指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同西班牙的战争中,由于法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衔制度,“军人的衔级开始成为一种权利,大大优于家庭出身,受人重视的是劳绩战功,而不是祖宗门第”,使得法军所向披靡,“路易十四一在边境出现,边境城市便纷纷落入法国手中”。

世界上有哪些奇怪的军衔制度?

众所周知在一支部队当中,军队指挥官的军衔不仅是一种荣誉和权利等级的体现,更是在部队当中地位和国家政府对于你的信任的体现,不过我们在研究历史当中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种军衔十分奇怪,而且还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种。

这种军衔叫做中将加上将,在国民党军队当中才会出现,而且获得这种军衔的人还不在少数,就不如著名的胡宗南和卫立煌将军,就是典型的中将加上将军衔,那么有读者会问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军衔呢?而且还只是在抗日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当中才会出现呢?

在世界各国的军衔制度中,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越南军队在这方面最为奇怪。越南军队的军衔、军服都是苏式的,但越南军队军衔有一个非常特别之处,那就是没有元帅。越南的最高军衔仅仅是大将,作为苏式军衔的国家,为何没有采用元帅军衔?

提到我国的军衔,我们就不得不提一种极为特殊的军衔,这种军衔我军一直读没有人被授予,它就是四星上将,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四星上将不就是大将吗?其实并不是,1955年授予的大将军衔确实是四星将军,但是它和我们将的四星上将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