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粗暴的人(世界上最粗暴的人)
谁是历史上第一个起来反抗的奴隶???
斯巴达克斯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约公元前120年—约公元前70年,另有记载斯巴达克斯生活在公元前109年–71年)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起义的领袖,他原是色雷斯人,后被罗马人俘获,成为奴隶,并被送到角斗场参加角斗。罗马的角斗士(Gladiator)又译剑斗士,是专门被训练用于角斗的奴隶、战俘或死囚,在两千年前的罗马,观看角斗表演是罗马各阶层人们的重要娱乐活动。
斯巴达克斯与同伴不堪忍受奴隶主的压迫,奋起反抗,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斯领导的第三次奴隶起义。起义的奴隶最初只有七十多人,经过一些胜利后,起义军很快发展为十余万人,在摩提那会战中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军的影响遍及意大利各地。后罗马元老院派克拉苏统率大军前去镇压,经过多次战斗,奴隶军由于寡不敌众,在阿普里亚决战中被击溃。史载有六万名起义者战死,约五千人逃往意大利,被庞培消灭,六千名俘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奴隶制度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粗暴、最野蛮的制度之一,通常贵族或自由民不将奴隶视为人,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生而为人,没有自由支配自身的权力,而且子孙后代也要为奴,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一种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存在过这种制度,并且长期地或明显或隐约地存在着。
斯巴达克斯带领奴隶们进行反抗,虽然遭到罗马帝国的镇压,但是其意义还是很深远的。
中国的是陈胜
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杰夫·刘易斯 一脚举起7万斤的卡车
杰夫·刘易斯就是这个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他拥有的力量几乎可以说是无人匹敌的,曾经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进行比较,他就是美国的相扑运动员亚伯勒,但目前已经逝世,所以杰夫·刘易斯还是这个世界上的力量之王,曾经利用一条腿就举起了37.15吨的卡车。
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杰夫·刘易斯
杰夫·刘易斯在巅峰期的时候,单单只凭借着一条腿就能够将一辆超大型卡车举起来,而这辆卡车重达37.15吨,也就相当于74000斤,相当于他一下子用腿撑起了740个100斤的成年人,因此这也就是他能够获得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这个位子的原因。
这位大力士平时训练的东西几乎是平常人都难以想象的,大部分都是什么汽车、公交车、卡车等,而这些表演的工具少说也有几吨重,因此才练就了现在这样强壮的身体。不过他对于大力士这个职业的爱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主要还是受到他的家庭的熏陶,据说他的父亲就是全美力量举的冠军。
就连他的祖父也是美国知名的大力士,母亲更是出生于大力士的家庭,所以杰夫·刘易斯成为大力士,可以说是非常正常且顺其自然的选择。家中的聊天、视频和书籍等几乎都和举重或者力量有关,所以也在耳熏目染中,使得杰夫对于力量产生了巨大的渴望。
杰夫不仅是世界上力量最大的人,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强壮的运动员之一,他的体重虽然只有488斤,明显比世界上最胖的人要轻上很多,但他的肌肉却极为发达,更是排名第二的运动员,而且他的身高达到了1.9米,不管是腰围还是腿围都非常的粗壮,简直到了恐怖的地步,不过杰夫并没有过于严格的规定自己每天都要训练,还是以快乐为主要。
世界上肌肉最恐怖的人 5个健身狂魔 胸肌比头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身强壮的肌肉,用来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或当个女汉子,然而能坚持健身锻炼的人却不多,而下面这些世界上最强壮的人,或许能激起你健身的欲望。说实话,我最讨厌这种吃蛋白粉的,因他们能一拳打死几个我。
5个世界上肌肉最恐怖的人
1、 马库斯·罗西尔
我想这个名字对于喜爱健身的人来讲再熟悉不过了,没有人不知道他。
这位健身界的传奇人物有无数的荣誉,他是德国人,1972年2月22日出生在达姆施塔特, 1998年虽然在纽约市的IFBB健美比赛中以122.5公斤体重排名第9,但却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并且在2000年赢得了“冠军之夜”赛第二名。马库斯·罗西尔的肌肉增长的很快,可以说是一位肌肉巨汉。最令人佩服的是他拥有霸王背肌,他背部的肌肉是健美史上最美的,宽度惊人,在做背展双二头肌造型时,你可能会被惊呆。这一切都归功于他自己设计的背部训练计划:单臂哑铃划船5组,15—3次;坐姿机器划船5组20—8次;劲前下拉4组10—5次;T形杆划船5组20—10次。也就是因为如此强度的锻炼,所以他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2、罗尼·库尔曼
罗尼·库尔曼是美国罗尼人,他曾经当过警察,只依靠身上的肌肉就吓住了罪犯,后来他开始接触健身,在1990年的时候获得了德克萨斯先生大赛的冠军,也从此开始了他新的一生,后来就脸施瓦辛格都对他刮目相看,他的肌肉很特别,由于平常人的肌肉需要在高强度的训练后慢慢去适应这种状态,当肌肉适应了状态后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训练的方式再来增强肌肉,可是罗尼十几年以来的训练方式都没有改变过,而他的肌肉也依旧在生长,真是个不同寻常的人。
3、阿诺·施瓦辛格
相信这位大家应该都认识吧,作为一名好莱坞巨星,施瓦辛格的演技没得说,作为一位硬汉,他的肌肉让人羡慕不已。他曾在健美比赛中获得了“欧洲先生”的美称,以及 “健美先生”之称。而我们在他的电影中也看到了一位超级硬汉。
4、布洛克·莱斯纳
UFC重量级冠军,著名WWE冠军,日本IWGP冠军。这位冠军选手有着宽大的肩膀,从小就喜爱锻炼,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举重,健身了。25岁就获得了WWE冠军腰带。乐意说实力超群。
5、强尼杰克逊
被称为奥赛力王的强尼杰克逊虽然天生的小细腿,但是恐怖的肌肉让人不敢嘲笑他。他有着和罗尼库尔曼媲美的高耸的斜方肌。曾经是力量举赛场上选手的噩梦。
上述这五位名副其实是世界上肌肉最恐怖的人,看到他们的肌肉后你有什么感想,希不希望拥有如此的肌肉来吸引心仪的女生呢!其实还有许多健身爱好者的肌肉也很恐怖。
比如这两位:
以及这两位
阿诺德·奥尔巴赫的人物评价
1956年,奥尔巴赫说:“我们马上就要有一个人来改变一切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拥有了罗斯库托夫、沙曼、库西、拉姆西等球员。1956年夏天,他选中了汤姆·海因索恩和KC琼斯。而受他嘱托、寻找伟大中锋的莱因哈特给出了一个答案:一个206公分高、进攻能力极不完善的家伙。而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正在争取他。
奥尔巴赫果决的——就像此后几十年他反复做的一样——运用手腕得到了这个年轻的中锋。他那时也许并不知道这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时代的走向。而我们在多年以后的历史年表上记下这个名字,比尔·拉塞尔,凯尔特人队6号。
“我们马上就要有一个人来改变这一切了。”
这是库西的回忆。他说他看到了一个高大、黝黑、结实犹如山峰的巨人。这个人像一只大蜘蛛一样紧跟着每一个切入者,在对方投篮时把球盖下来——他经常在比赛里的前5分钟盖掉3个投篮。而2006年NBA的盖帽王每场比赛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然后球落在库西的手里。“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快攻。”
而奥尔巴赫如是评价拉塞尔:
“他很特别,因为他反应奇快,而且聪明;他不会被人连续骗过两次。他还有完美的长臂,他热爱防守。和那些爱得分的大个子们完全相反;拉塞尔更喜欢队友去投篮。”
比尔·拉塞尔在他的职业生涯场均22.5个篮板,而他的每次盖帽和篮板便是凯尔特人快攻的第一刀。奥尔巴赫在这个年轻人到队的第一天便告诉他,安心防守和抓篮板,他的得分数据不会影响到他签合同时的工资数额。从那一天开始,拉塞尔成为了另一个奥尔巴赫——一个骄傲的、凶狠的、除了胜利之外对其他任何事都不关心的机器。
胡比·布朗——如今已年过七十的前灰熊主教练——说:
“拉塞尔作为伟大的后盾,奥尔巴赫可以打出他所喜爱的比赛---快攻,防守。他们的比赛组织有序,你知道,保持优秀的表现有多么困难,所以我感觉奥尔巴赫有激发每个球员潜力的能力---他知道如何驱动他的球员,让他们对球队有所帮助。而且看起来这种能力随着一批批球员的变更而不断流传下来。
这是宿命的相逢。如果没有彼此,奥尔巴赫和拉塞尔可能都无法如今天般名垂后世。1956-57季的冬天,拉塞尔加入球队,凯尔特人队成为了一个恐怖的怪兽——所有的球队面对着堡垒一般屹立的拉塞尔,被闪电般的沙曼、库西掩袭,被拉姆西、海因索恩等追杀。而奥尔巴赫在场边持续吼叫着,喝令着他的队员们对对方予以毫不留情的残忍打击。
NBA的其他球队一度联名向官方申诉,认为拉塞尔的盖帽属于非法干扰球。当然,奥尔巴赫寸步不让的与他们论争,然后毫无悬念的获得了胜利。他比任何一个人都了解规则。他能带着规则手册,拍在联盟官员的面前,用一通雷鸣般的怒吼来给他们上课,把他们训得像胆怯的小学生。
1957年夏天,凯尔特人队杀入总决赛,对上了鹰队。而奥尔巴赫对上了秃鹫汉纳姆。拉塞尔对上了11年10度NBA第一阵容的史上最强前锋之一佩蒂。比赛战到第七场,凯尔特人队在波士顿花园依靠拉塞尔的19分32个篮板和海因索恩的37分23个篮板,125比123险胜了鹰队,拿到了他们队史上的第一个总冠军。奥尔巴赫的预言实现了。这些年轻人在更衣室里狂洒香槟,庆祝他们第一次登上颠峰。
而他们都没料到——我猜想奥尔巴赫也没有料到——这仅仅是波士顿花园魔咒的开始。 1957-58赛季,汉纳姆的鹰队夺回了总冠军。但秃鹫教练随即痛心疾首的发现,NBA进入了历史上最癫狂、最荒诞、最匪夷所思的一段时间。
在那个灰暗、破旧的波士顿花园的地板上,年复一年奔跑着拉塞尔和他的凯尔特人们。有人离开了。1961年,总决赛,沙曼对上了湖人的44号,未来的湖人教父,NBA商标的运球剪影杰里·韦斯特。他拿下了自己的第4个冠军戒指,没有给韦斯特、罗伯特森、格里尔们打败他的机会,作为那个时代最冷静的射手离开赛场。1963年,总决赛第六场,凯尔特人112比109领先湖人,拉鲁索、韦斯特、贝勒们满场追袭,库西俯下身体,用他令世界称羡的姿态,用奈史密斯规定过的合法运球动作,不断拍打着皮球,在硬木地板上穿梭,逃脱无数抢断的魔爪,让凯尔特人取下他们连续第5个总冠军。在这些人来人往的浪潮中,唯一不变的是奥尔巴赫的怒吼、对裁判的絮叨,以及那每逢胜利便点燃的雪茄——那几乎成为了他的一种仪式。
凯尔特人像一发不可收拾的机器,像闯进瓷器店的野牛,像蓬勃生长无法抑制的食人植物,像刹车失灵的火车。波士顿花园常年空着5000座位,而在座的8000人,则观看到了不可思议到了荒诞地步的一切。奥尔巴赫带着他的队员们坐着火车满美国的奔驰去追逐胜利,每年夏天就像守纪的学生一样准时出现在总决赛赛场,然后以令人厌倦的程序击败对手。“有一次,我们差点把那该死的雪茄掐灭了。”湖人队的某位主教练说。“我恨不能把那雪茄烟塞进那家伙的嗓子眼里。”另一位失败的教练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得分来换取这最后一投。” 1962年总决赛第七场错失最后制胜球的湖人队员塞维说。这样的语录你可以列三天三夜。在NBA的其他人眼里,奥尔巴赫是魔鬼,是邪恶的化身。他就像一个科学怪人一样复制着胜利和冠军。从1959年夏天开始,连续8年。
波士顿人甚至没有理解他们身旁经历的奇迹,凯尔特人队寂寞的征服着一切。奥尔巴赫不讲情面、不讲道理、几近贪婪的吞噬着他的对手们。拉塞尔、琼斯、海因索恩们像机器的零件,各司其职年复一年的蹂躏着对手们。他们传递、协作、防守、投射、控制篮板、投中关键球,夺冠,倒香槟。他们除了胜利外什么都不想。他们人人都成为了奥尔巴赫。
我知道以下的记录会让你感觉腻味——但还是看一看吧。因为NBA的球员们在这样单调的过程中,度过了8年——8年,甚至是许多球员的整个职业生涯。
1959年,凯尔特人4比0复仇,击败鹰队夺冠。1960年,又是鹰队。拉塞尔在总决赛第七场独得22分35个篮板,蝉联总冠军。1961年,凯尔特人和鹰队连续第五次会面总决赛,4比1解决战斗。1962年,对手换了。湖人队站到了凯尔特人的对面,并在总决赛一度3比2领先。但凯尔特人单调的继续着胜利,第七场通过加时赛110比107击败湖人夺冠。1963年,凯尔特人4比2解决湖人,连续第5个冠军后,奥尔巴赫已经成为全美国的公敌,招致了所有对手以及球迷的仇恨。然而,1964年,他继续扼杀着悬念,4比1解决了鹰队,连续第6冠。以至于人们开始讨论凯尔特人队是否将永远夺冠下去。1965年,凯尔特人险些败北。东部决赛对费城的比赛中,史上最伟大中锋拉塞尔对上张伯伦。第七场最后5秒钟,凯尔特人以110比109领先,而张伯伦趁拉塞尔失误截获皮球。此时,年轻的替补白人后卫哈夫利切克闪电般出手断球,保证了凯尔特人的胜利,这一断也成为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断球。稍后的总决赛,奥尔巴赫没有让意外发生,4比1解决了湖人。1966年,凯尔特人队开始疲倦。奥尔巴赫在季后赛来临之前宣布,他在本季结束后将辞去主教练职务,专心球队管理,而继任者拉塞尔会成为美国各大体育联盟里第一个黑人主教练。士气昂扬的凯尔特人队在总决赛再逢湖人队。不知道是第几次了——第七场,凯尔特人队以95比93险胜,连续第八个冠军
八连冠的王朝之师是一支怎样的球队?翻开记录本,我们能看到许多匪夷所思的数字。60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埃尔金·贝勒在1962年总决赛里一场拿到61分,张伯伦在1962年3月2日对纽约时拿到100分,在那个赛季平均每场得50.4分。奥斯卡·罗伯逊在同一季场均30.8分12.5个篮板以及11.4个助攻的赛季三双记录。埃尔金·贝勒和杰瑞·韦斯特每个赛季的每场合力为湖人贡献平均接近60的得分。而凯尔特人队,甚至都很少有场均得分达到25的人。奥尔巴赫不允许他的队伍里有自私的现象,不允许任何独断专行——他自己除外。
时至今日,人们会回想起凯尔特人王朝的那些冠军成员——善于打板投篮的萨姆·琼斯,力扛联盟里任何一个前锋的汤姆·海因索恩,8届助攻王鲍勃·库西,神射手比尔·沙曼,5届联盟MVP比尔·拉塞尔,史上最佳的第六人哈夫利切克。这些人都已踏入名人堂,并在NBA 50周年之际被选入NBA最伟大的50名球员之列。有人说是他们成就了奥尔巴赫。但实际上,这些球员并非天资卓绝。奥尔巴赫的眼光精准独到,绝不会偏漏。他选择球员的标准并非这个人能得多少分,能做多少漂亮的动作。奥尔巴赫需要渴望胜利、愿意为了胜利牺牲一切的人。然后,他就让他选择的这些球员身陷地狱。即使是比尔·拉塞尔这样的巨星,一旦需要也会遭到这个矮老头毫不留情的斥责。就是在奥尔巴赫近于神经质的捏合和淬炼之中,凯尔特人队低调而乏味的年复一年摘取冠军。
约翰·哈夫利切克回忆起他第一次去到凯尔特人队的球馆训练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而当时已经满手戒指的比尔·拉塞尔,NBA史上最伟大的中锋之一,走过来拍着他这个新人的肩与他交谈,并且约定训练结束后陪他一起去买辆汽车。在经历那次神鬼莫测的断球后,哈夫利切克作为凯尔特人的第六人为人们所知。这被一些人称颂,认为哈夫利切克是第一个也是最好的第六人。他是奥尔巴赫第六人战术的第一个完成品。但在另一些历史资料里,人们则被告知:奥尔巴赫没有发明第六人的打法。他仅仅是不知疲倦的向媒体记者——那些只知道鼓吹库西、沙曼这类白人球星的家伙们——宣传拉塞尔这样的黑人巨星,宣传拉姆西这样的第六人,宣传凯尔特人队所有的球员。久而久之,凯尔特人队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感觉到冷落和偏颇。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并且深深为自己的冠军成员身份而骄傲。
而在其他人眼里,奥尔巴赫就不是那么可亲可敬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至高无上的他,只在1965年当选过一次NBA的年度教练。论他与NBA官方的唇枪舌剑,利用媒体推波助澜打心理战的能力,现在的小牛老板库班与他一比简直就是小学生。在教导一些新入行的教练时,他又直言不讳的训诫说,要尽量的站得靠近技术台,要尽量大声的对裁判发出不满的声音,最大程度的影响裁判。由于他的胜利、顽固、粗暴和桀骜不逊,所有败在他脚下的人都渴望着击败他。然而,一年过去,两年过去,三年过去,八年过去。波士顿花园的冠军旗帜一面连着一面高高挂起。每当有人来到花园比赛,抬起头就能看到那些冠军的象征——那是至高无上、屡屡征服世界的战利品,也是所有那个时代的强者们灰溜溜败北的刺眼伤疤。
1966年夏天,奥尔巴赫在8连冠的典礼上信守诺言,将主教练的位置让给了比尔·拉塞尔,而他自己改任凯尔特人队的总经理,开始退居幕后。从50年代中期覆盖NBA的巨大阴影转过身来,悄然离开。就像一个老去的帝王交出了权杖,而俯跪的人们,只听到他的足音,孤独的响遍甬道,通向黑暗的幕后。 奥尔巴赫离开的那一年,继任者拉塞尔并没有能够延续王朝的光荣。曾经多次败在奥尔巴赫手下的前鹰队主教练汉纳姆去到了费城,执教张伯伦、康宁汉和格利尔们。张伯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前可以赛季场均得50分的他在1966-1967季场均得分只有24分。但在张伯伦向拉塞尔转型的这一年,76人队打出68胜的空前战绩,并最终在东部决赛里击败了那十年来不可一世的魔兽,总决赛击败勇士后问鼎冠军。60年代的第7年,冠军终于不是凯尔特人队了。
“他们打的正是过去十年我们打的那种篮球。”凯尔特人队的KC琼斯如是说。
奥尔巴赫的离开与凯尔特人的失败似乎有着某种必然,而被奥尔巴赫的铁腕统治了十年的NBA各队感觉阴霾散去,那笼罩着他们的凯尔特人巨树似乎枝散叶落。1967年秋天开始,在美国的各个球馆里,球迷们对着拉塞尔和偶尔随队出征的奥尔巴赫——那曾令他们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的家伙——高唱:“波士顿完啦,波士顿完啦,王朝已被灭亡。”
然而,1968年的春天,整个美国发现他们空欢喜了一场。帝王的远去不过是假象。那个老头隐身在黑暗之中,垂帘听政,继续操纵着那支由他一手打造的怪兽球队,面无表情而又不可阻挡的逼近王座。
整个NBA在1967年的心情,就像经历一次漫长的洪灾之后看到了晴天。然而,在1968年,他们发现黑云重新布满了天空。凯尔特人队用12年内第10个总冠军告诉人们76人的奇迹不过是意外。然后,1969年,老迈的凯尔特人队,被仇恨的凯尔特人队,奥尔巴赫的阴影覆盖的凯尔特人队,用一种最典型的奥尔巴赫方式——总决赛,对湖人,第七场,108比106,解决。13年内第11个总冠军,结束了60年代。
1969年,横贯王朝历程的拉塞尔在夺冠后退役,而奥尔巴赫则在总经理的位置上,继续吞吐他的雪茄,并且用他敏锐的目光发现球员、编织球队。在混乱的70年代,没有哪支队伍卫冕的70年代,凯尔特人队依靠着奥尔巴赫提拔的考文斯和长期培养的哈夫利切克,又拿到了两个总冠军。
当然,仅仅如此便不是奥尔巴赫的手笔了。
1979年,63岁的老头找到了他需要的王子,以继承他当初一手创制的光荣。他,奥尔巴赫,NBA史上第一个用全黑人首发的反种族歧视者,在1979年的选秀大会上,以第6位选了一个在印第安纳大学打了4年球的,既跑不快又跳不高的白人。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只看过这家伙的一场球。
这个叫做拉里·伯德的白人在他退役时被认为是NBA史上最伟大的前锋,而奥尔巴赫的慧眼则令1979年手握2、3、4、5位选秀权的球队们追悔莫及——唯一的例外,那年状元是湖人队选中的魔术师——在他入队第一年他就成为了当季的第一阵容成员。再次出现这种事是在17年后,马刺的蒂姆·邓肯上演了类似的例子。与邓肯一样,伯德在入行的第二年就带领球队获得了总冠军。
1980年6月9日,奥尔巴赫又一次——三十多年里他已经做了多少次类似的狡猾勾当——做了一桩可怕的交易,这甚至为他赢得了一个“强盗”的美名。他用该赛季的第1和第13号选秀权从金州勇士换来第3号选秀权和罗伯特·帕里什,而后在第3顺位点中明尼苏达大学的前锋凯文·麦克海尔。从这一刻开始,凯尔特人80年代的三驾马车就聚在了一起。奥尔巴赫在一笔交易和一次选秀中,就决定了凯尔特人此后十年的辉煌,以及湖人队、76人队、活塞队煎熬的命运。 在雨果《悲惨世界》的《滑铁卢》卷里,拿破仑的骑兵冲向圣约翰山的英国人。当时威灵顿与拿破仑都已经接近灯尽油枯,而优势在法国人那里。然而,骑兵们的面前出现了一条深沟,措手不及的法国骑兵集体掉入沟壑。这使拿破仑的攻击受挫。而就在此不久之后,普鲁士人的援军出现在地平线上。
许多时候,扭转战局和情势的不是风头转向的那一刻。一匹骏马在受伤后持续奔跑,最后无法支撑的倒下。命运早在他受伤时即已注定。某一个不测,某一个厄运的出现,会成为命途不为人知的转捩点。
1986年,奥尔巴赫企图为伯德领衔的凯尔特人队继续添砖加瓦。他巧妙的取到了一个榜眼选秀机会,并选到了——我们必须相信他的眼光——一个天才球员,比阿斯。就在中选的几小时后,这个天才,这个被幻想为未来天王巨星的孩子,这个本应为凯尔特人未来王朝博取荣誉的人物,死于可卡因中毒。
没有什么比这种事更打击一个年近古稀老人的心绪了。
伯德和麦克海尔在90年代初退役,帕里什辗转各队,1997年43岁时在新的王朝公牛结束职业生涯。而年过70的奥尔巴赫在比阿斯死后,终于开始像一个老人了。1993年,另一个厄运到来,凯尔特人队的队长刘易斯在训练中猝死。
接着,就是波士顿花园的搬迁,以及凯尔特人队的沦落——那时,奥尔巴赫已经离开。
“我没有工作的动力了。”他说。 1997年,80岁的奥尔巴赫参加了NBA50周年活动,NBA50周年50大伟大球员里,有8个是凯尔特人队的——理所当然是他的弟子。但那远不是全部。
1961年总决赛,沙曼对上湖人队的韦斯特。十年后,沙曼成为了湖人队主教练,并且带领张伯伦、韦斯特这些凯尔特人队的手下败将,打出了69胜的成绩,使湖人队取得搬到洛杉矶以后第一个总冠军——听上去有些讽刺,带领湖人夺冠的居然是一个屡次击败他们的人。
1969年总决赛第七场,凯尔特人队依靠后卫唐·尼尔森的一个中投击败湖人,夺下13年内第11个总冠军。而唐·尼尔森如今已经是NBA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之一。和奥尔巴赫一样,这个老头激进、昂扬、好胜,永不停步。
1993年与公牛决战于总决赛的太阳队主教练韦斯特法尔是凯尔特人队出身;1995年身为狼队总经理第5位选中加内特使狼队腾飞的总经理麦克海尔是凯尔特人队80年代功勋前锋;1996-97季带领黄蜂队打出队史最好成绩差点当了年度教练的戴夫·考文斯是奥尔巴赫钦点来代替拉塞尔的70年代凯尔特人栋梁;4度问鼎总冠军的教练KC琼斯是奥尔巴赫的第一代弟子;拉里·伯德1997-98季首度当主教练便拿下了当年最佳教练头衔……
奥尔巴赫的影子布满了联盟。在他退出NBA这个舞台十多年后,你依然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他的弟子效仿着他,效仿着某些凯尔特人精神。某些顽固的不被岁月改变的东西,在无声无息的流传。 2006年10月最后一个周六,这个老头永远熄灭了他的雪茄。与整整四十年前,1966年的夏天,他那光辉的引退不同,这一次,这个庞大的阴影,邪恶的帝王,黑暗的老头,是真的如四十年前畏惧他、诅咒他的人们所言,离开了这已被他征服与厌倦了的世界。
传说海森堡提出不确定性原理时,曾经为自己设了一个墓志铭。“他躺在此处的某个地方”。借用这个格式,雷德·奥尔巴赫,红衣主教,雪茄教练,老怪物。无论你怎么称呼他,对他而言,也许最适合的祭奠是将墓碑立在波士顿花园,立在16面冠军旗帜下。在墓碑上书写“他躺在花园的某个地方”。或者,套用被他击败过无数次的湖人主教练的名言:“我恨不能把那雪茄塞进他喉咙里。”
1994年,湖人与凯尔特人,这两支NBA总决赛史上最常见的佳客在为挂了16面冠军旗帜的波士顿花园进行了最后一战。然后,凯尔特人队搬去了北岸银行球馆。想象一只戴满戒指的手悄然关上了门,挥别了过去的盛世华年。彼时的雷德·奥尔巴赫笼罩在雪茄的烟雾之中,生活在波士顿凯尔特人那些令人恐惧的录像带里,生活在NBA专家们孜孜不倦书写的传记里。在马路上溜达时,没有人会知道从他们身边擦过的这个175公分高的老头,是遍布美国的、各类大幅宣传海报所标榜的,世界上最好篮球联盟的历史上,最为可怕的统治者。
11月1日,NBA的2006-07季开始的那一天,奥尔巴赫在华盛顿下葬。那些帝王级的巨星们——鲍勃·库西、比尔·拉塞尔、凯文·麦克海尔——看着这个对他们吼叫了一生的老人埋入黑暗的大地。为他送葬的有大约150人——很符合他的生涯。你要知道,在他带领波士顿不知疲倦年复一年拿下冠军时,波士顿花园都几乎没有坐满过。
很多人会遗忘奥尔巴赫在华盛顿的一切。1946年,这个俄罗斯移民的后裔年满29岁,他周围的世界经历了一战——那时他在襁褓中——大萧条和二战。那是一个五光十色、旋转、梦想破灭而又重建、迷惘的一代开始变老的年份,欧洲还是废墟,而美国人经历了战争,开始希望找些乐子。那时的NBA还是一个没有24秒限时、三秒区狭窄、全白人运动员、没有三分球、法尔克斯以场均30%的命中率和不足24分的场均得分拿到得分王的篮球联盟。
而奥尔巴赫就是这样开始的。他领着华盛顿国会队开始了执教生涯。那时的他已经显露出后来波士顿传奇的一部分性格——一个犹太人对金钱的敏感,精力充沛,性格粗暴,现实主义。华盛顿国会队是一支强队——60年后身在中国的我们当然对此没什么感知——但奥尔巴赫在国会的三年中,华盛顿两次拿到常规赛分区首位,一次常规赛冠军。1948-49季,国会队甚至进入了总决赛。在那里,奥尔巴赫遇到了他一生的夙敌。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队依靠着NBA史上第一个超级中锋乔治·麦肯解决了国会队。
我不知道175公分的奥尔巴赫看到208公分的麦肯统治篮球场、蹂躏国会队时的想法。那是奥尔巴赫第一次接近成功的颠峰——即使那时NBA总冠军并不如现在那样有百余个国家的媒体会予以关注——但他被彻底的击败了。一个完美的、泰坦一般的巨人,带领着湖人击败了奥尔巴赫。这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预言和伏笔。
乔治·麦肯没有等到奥尔巴赫击败他的那一天就退役了。在明尼阿波利斯寒冷的球馆里,那巨大的影子给予了奥尔巴赫某一些指示。湖人队主教练昆德拉是NBA史上第一个名帅。有舆论认为他并不具有才华,仅仅依靠着麦肯、波拉德等名将才能够拿下五个总冠军。但奥尔巴赫对昆德拉的评价是:“许多纸面上强大的球队,他们一无所获。而昆德拉,他使湖人队成为了一支强大的球队,他为此完成了伟大的工作。”
记住这段话的关键词,那是奥尔巴赫为数不多的失败后,给予他对手的褒扬中最重要的部分:球队。24秒
1950年,凯尔特人请来了奥尔巴赫,而33岁的他很不情愿的接受了鲍勃·库西——凯尔特人在一次抽签中失去了一个高中锋,得到了185公分的、以杂耍般的绚丽运球与精美传送著称的白人后卫。奥尔巴赫这样说:“我并不想贬低谁,无论是库西还是其他人。我只关心能力,而鲍勃还没有向我证明他的能力。我绝不会因为他是本地人就做出选择。库西花哨的球风所能带来的观众不会超过12个。真正能不断吸引观众的是一支总能获胜的球队。这也是我的目标……”
这是他一贯的语言风格,简单,直接,独裁甚至粗暴。从这一年开始,在极漫长的岁月里,波士顿花园中就只有这一个独裁者的声音。
1954年夏天,乔治·麦肯退役,湖人王朝结束。也就是在这年秋天,NBA开始实行24秒限时。巨大而缓慢的中锋们受到了限制。奥尔巴赫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精于计算的犹太人脑子里先于其他所有人的判断出了未来世界的走向。凯尔特人队拥有两个185公分高的白人后卫,8届助攻王的鲍勃·库西和11年内7次荣膺罚球命中率王的神射手比尔·沙曼:他们的身上浓缩着凯尔特人——毋宁说是奥尔巴赫——的哲学:传递,智慧,投射。
奥尔巴赫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了解篮球这项运动——这个175公分高的白人在场边呼啸怒骂,像愤怒的骑士驱驭着他的骏马,而库西、沙曼在他的吼声中闪电般奔向对方的篮筐。库西的存在使凯尔特人获得了观众的青睐,但奥尔巴赫的怒吼又显然会使一些观众反感。而当50年代的观众看到这个教练居然大逆不道的从选秀大会上摘来了黑人运动员,而且喝令这些黑人上场比赛,与白人同场竞技,他们只能瞠目结舌。马丁·路德·金要到1968年才发表《我有一个梦》的反种族歧视宣言,而在十几年前,奥尔巴赫已经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任用黑人。对这个犹太人而言,也许没有任何事比现实和数字更重要。他的眼里从来没有肤色之分。他像一个商人,一个棋手,一个将军,一个玩拼图游戏的孩子一样编织着一支球队——那支像昆德拉曾经带领过的所向披靡的湖人队一样,强大的球队。
那是50年代。苏联在筹划载人宇宙飞船,艾森豪威尔继续对欧洲的援助,猫王出了他第一张唱片,海明威作为一战“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人开始收看黑白电视机。而奥尔巴赫,这个固执的步入中年的家伙,将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扔在华盛顿,废寝忘食、不知疲倦的筹划着他的王朝大梦。他的狂热能够令球迷、裁判和NBA的官方都感到惊讶。他洞烛先机,身体力行,坚决的相信自己,并且使凯尔特人队成为他意志的一部分。
他只关心胜利,关心胜负表上的数字。
凯尔特人队开始蜕变成一种可怕的植物,他们缄默、坚韧,蓬勃生长,一如他们的球衣一样生生不息。波士顿花园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怪物森林,而奥尔巴赫是那里的魔鬼领袖。他咄咄逼人的呵斥裁判和对手,愤怒的朝那些比他高一个头的职业球员挥舞拳头,吐出脏字,随时鼓励队员,手舞足蹈的指挥着凯尔特人的进攻浪潮。以及,做出胜利的预言。
世界上最粗最长最大的人是谁?
世界上最大的男人**: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性器官博物馆展示了格雷戈里的性器官,该博物馆展示出的这个最大生殖器长达48.5厘米,直径13厘米,重达2.89公斤浸泡在一个装有防腐溶液的高玻璃器皿中,这件展示品成为该博物馆的一个最大亮点,许多参观者都争相目睹这件出奇的性器官,他们认为看看这样“雄壮”的生殖器官,将有助于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己生殖能力。
乔治.马歇尔是个怎样的人?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国陆军五星上将(1944),军事战略家。
880年12月31日,马歇尔出生在尤尼恩敦。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老马歇尔是一家焦炭熔炉公司的董事长,在宾夕法尼亚拥有富煤矿。
马歇尔小的时候学习不好,考试总得最后一名。他后来承认,9岁时他便认定自己注定是“全班的劣等生”。父亲对他很失望,常用柳条鞭管教他。但这也未能使他的学习成绩好起来。
老马歇尔对军队情有独钟,希望儿子能成为军官。聪明的长子似乎可以实现父亲的梦想,他以优异成绩考进著名的弗吉尼亚军校。但他志不在军队,毕业后却改行到一家钢铁厂当了化学师。父亲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可小儿子不成器。这么愚钝的孩子能考上一所象样的军校吗?
这时,马歇尔突然雄心勃发,一再要求父母送他到哥哥的母校弗吉尼亚军校。他后来承认,他如此想上军校,并非因为喜欢军队或想穿上军装出出风头,而是因为要胜过他那个自命不凡、百般嘲笑他的哥哥。
1897年9月,16岁的马歇尔进入弗吉尼亚军校。他刚入校,便受到老生的“考验”。老生按例让他在地板上悬蹲10分钟,正下方固定着一把刺刀。他刚患过伤寒,身虚体弱,没坚持几分钟便坐到刀尖上,臀部受伤,血流如注。他被抬到医务所急救,但始终未说出受伤的缘由。他的行为赢得大家的赞许,他受到尊敬,在军校站住脚。
马歇尔渐渐喜欢上军校生活。他一年级结束时当上伍长,两年后升为队长。校内举行的所有重大仪式,他都担任学生指挥。他声如洪钟,面色威严,发号施令极具威慑力。
1901年,马歇尔以名列第8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军校,年底进入陆军,次年受领陆军少尉军衔并被派往菲律宾。行前他与相爱的美丽姑娘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结婚。新娘患有心脏病,未能与他同行,留在了国内。
这时菲律宾驻有美军3万5千人,维持某种“和平”,战事已缓。年轻的少尉服役两年,没有参加战斗,但经历了丛林环境和疫病的考验。他的老成持重和公正无私很受上级赞赏。
1903年夏,马歇尔回到美国,被派往俄克拉何马地区的雷诺堡。妻子身体不好,仍不能与他同行。马歇尔在雷诺堡的出色表现受到上级注意。1906年他被选进利文沃思堡进修班进修。进修学员都是上尉以上的军官,他是唯一的少尉。一年后他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获得继续深造的资格。这时,妻子搬到利文沃思堡与他同住。但是疾病使她无法与丈夫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无法生育。虽然如此,马歇尔与妻子一直相亲相爱,外人以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完美无缺。
不久马歇尔晋升为中尉。本世纪初美国军队晋升机会极少。马歇尔带着这个军衔一直干到1916年。这时他已36岁,当了14年军官,换过“处驻地,两赴菲律宾,两进国民警卫队。无论在哪里,他都得到上级夸奖。他肯吃苦,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忠诚可靠。但他仍是一个中尉。他的上司哈古德将军1916年在有关军官能力的报告中写道:“马歇尔理应在常规军中任准将职,推迟一天任命,军队和国家就遭受一天损失。”但是,提升军官委员会只是任命了马歇尔上尉职。
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站在协约国一边参加了已延续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塞伯特将军组建陆军第1步兵师,调任马歇尔任参谋部临时中校衔参谋。第1步兵师在潘兴将军的美国远征军编内,最先在法国登陆。
在法国前线,作为师参谋部参谋,他的任务是向师指挥所报告前沿阵地的情况,检查部署和给养状况,维持部队士气。他执行任务一丝不苟,大部分时间是在前沿战壕里。他常常一人徒步巡视阵地。他渐渐习惯了炮火,学会了放开胆子赶路。听到炮弹的呼啸,他会本能地卧倒在泥地上。他也象其他战士一样,最害怕一件事,那就是不知哪颗炮弹会把毒气撒在自己身上。
马歇尔因在前沿阵地表现出色,被提升为临时上校,并调入设在肖蒙的美国远征军总参谋部。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成为美国和欧洲的英雄。马歇尔被调到这位总司令的身边,当他的助手。他陪潘兴在巴黎参加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在巴黎热热闹闹地过了10个月,1919年9月1日,马歇尔随潘兴将军凯旋美国。得胜回朝的将士们受到一片热烈的欢迎之后,一切归于平静。马歇尔战时临时上校被取消,仍当他的上尉。他留在了潘兴手下任职,不久晋升为正式少校。这次晋升并未使他高兴,只是使他感慨,他当了整整18年的军官,还只是少校而已。
1921年8月,潘兴将军出任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作为首席助手随他到华盛顿赴任。这次他又升了一级,领中校军衔。1923年潘兴任满离职。马歇尔决定到野战部队任职,以充实自己。1924年秋,他被派到美国驻中国天津的第15步兵团,任副团长。1926年底,他被任命为陆军学院教官,返回华盛顿。1927年11月,他的妻子病逝。
本宁堡步校是美国陆军最大的军事学校,座落在佐治亚州哥伦布市数英里之外。马歇尔是出色的教官,能够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军事问题。他对学员要求很严格。他督促他们,鼓舞他们,激发他们的热情。从步校出来的许多出类拔萃的将领都把自己日后得以攀上军阶高峰:归功于马歇尔。马歇尔在步校建立了一个学员档案,把他认为有才华的青年军官的名字一一记在上面。后来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之后,这个档案便成了无价之宝,他常据此选派指挥官。
1932年底,马歇尔调到斯克雷文堡带兵,随后又被任命为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的师长。1936年8月,55岁的马歇尔由中校正式晋升为准将。
1938年夏,马歇尔准将被任命为陆军部副部长。1939年9月1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马歇尔为陆军参谋长,正式授予他少将军衔,暂领上将军衔。他上任的第3天,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没有马上参战。国内有人主张全力避免战争,有入主张积极参战。马歇尔将军认为,无论愿意与否,美国必然要卷入战争。而他作为陆军参谋长,积极备战更是责无旁贷。他支持罗斯福总统的援英战略。他认为英国人是在为美国赢得准备时间。
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参见珍珠港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终于卷入战争。
珍珠港事件使许多军队领导人受到处分,但对马歇尔的职位未造成影响。他受到质询和责难,但没人想到要撤换他,也不再有人对他就美国参战的主导设想表示异议。
为了适应战争,马歇尔上任不久便着手对军队进行了整顿。他提出一长串应当退役的军官的名单。这些军官并非无能,而是因为年事已高,思想大多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甚至有人还用美西战争时期的方式思考问题。马歇尔认为应该是吐故纳新的时候了。他自己也提出要辞去职务,因为他与被自己开革的大多数军官是同代人。他向总统明确表示,自己这个61岁的老人理应让位给后来人,他们能更好地应付美国面临的挑战。总统批准了马歇尔所列的退伍军官的名单,但坚决留住了马歇尔。
马歇尔需要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的军官填补空缺,但遍数全国各个驻地,这样的军官并不很多。这时马歇尔的那个档案发挥了作用。档案里又添了一些新名字。其中有年轻的上校艾森豪威尔。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模拟战中是第3军参谋长,曾展现出卓越的策划才能,大挫对手的锐气。第3军军长克鲁格将军称他“目光远大,不拘陈规,对于军一级指挥问题的重要性具有深刻了解,积极主动,足智多谋”。由于艾森豪维尔表现出色,克鲁格建议给他晋级。马歇尔观看了路易斯安那州的演习,对艾森豪维尔印象至深。回华盛顿后,他立即保荐艾森豪维尔升任准将,并将他调到自己的作战处任副处长。
巴顿在马歇尔的档案上也榜上有名。马歇尔对他的评语是:“乔治带兵所向无敌,无往不胜。但要紧紧勒住他的笼头。”1941年马歇尔让他指挥了一个装甲军团。后来巴顿带兵打仗,屡立战功。
1942年初,美英两国商定在北非登陆,打击德军。马歇尔为这次代号“火炬。的战役进行了积极准备。他指派艾森豪维尔将军出任盟国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全权指挥这次战役。他与艾森豪维尔商量,选中乔治·巴顿指挥美军特遣队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同时,他还把奥马尔·布莱德雷推荐给艾森豪维尔。
沉默寡言的布莱德雷很快便证明他是美军有史以来最富才干的将领之一。他曾是艾森豪维尔的同班同学,在本宁堡当过马歇尔的下属。马歇尔极其赞赏布莱德雷的指挥才能,曾打定主意,一旦美军发动大规模战役,即委以重任。后来艾森豪维尔很快就将第2军交给了布莱德雷。再以后布莱德雷指挥了越来越多的军队,为打败法西斯德国立下赫赫战功。
1942年7月下旬,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定“火炬”,作战的具体方案。经过长时间的争论,并在罗斯福和邱吉尔的干预下,于9月20日达成一项折衷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阿尔及尔3处同时登陆。登陆日期最后定于11月8日。
英美军按期于11月8日天始实施“火炬”登陆作战计划(参见北非登陆战役)。登陆成功。经5个月的激战,盟军于1943年4月9日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军第8集团军自南向北进行突击,美英联军自西向东发动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被挤压在这一地域的25万德意军队走投无路,于5月13日投降(参见突尼斯战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队全部被肃清,非洲战场的战事以美英的最后胜利而结束。
美英盟军在北非登陆之后,美英两国便开始考虑下一个主要战略行动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率两国军事首脑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商讨军事战略问题。马歇尔将军极力主张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北部攻入欧洲大陆。丘吉尔不同意。会议未能就此作出决定,实际是将进攻西欧的计划推迟实施。会议最后决定以在西西里登陆为最近作战目标。
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参见西西里战役),8月中旬占领全岛。随即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很快进逼罗马,在纳粹控制的欧洲取得立足点。但是盟国决策者和一般公众在想到光复欧洲时,并不是把目光放在地中海地区,而是着眼于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以及德国本身。大家都知道,只有英美联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后,导向最后胜利的大反攻才算真正开始。也正是基于这一简单而正确的认识,马歇尔将军一直主张排除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尽可能早地渡海登陆西欧作战,全力消灭德军。
1943年12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最终商定,于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登陆。这次登陆战役的代号定为“霸王”。
人们普遍认为,指挥“霸王”战役的盟军最高司令一职非马歇尔将军莫届。马歇尔将军已是众望所归的人。此际,美国陆军的步兵和航空队同时活跃在世界的六大战场,战线极长,但是由于马歇尔在华盛顿指挥得力,对各路人马的状况、需求、配备和军务缓急了如指掌,应付自如,协调有致,为美军的不断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表彰马歇尔的功绩,美国众议院和罗斯福总统曾打算特设陆军元帅一衔授予他。但是马歇尔拒绝了。他努力实干,不务虚名。此举博得许多人喝采。美国著名作家塞瓦赖德在一次著名的广播讲话中说:。这支捍卫自由的伟大军队是世界,上体魄最强壮,穿着最漂亮,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军队。它之所以具备今天的组织、训练、装备水准,绝非出于偶然。它是一座丰碑,展示着乔治·马歇尔的天才、无穷的精力,几近超凡的远见卓识及领导才能。这样一位军人是不需要元帅权杖的。”
马歇尔本人也想指挥欧洲战役。1943年秋,同盟国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一致同意他担任这一职务,这使他非常高兴。但罗斯福回华盛顿后,却无限地延长了马歇尔的陆军参谋长的任期。
罗斯福让马歇尔指挥欧洲战役的决心本是十分坚定的。他在给潘兴将军的一封信中说:“我们准备让他指挥的是这次战争中最大的作战行动。我认为他将担负的乃是欧洲战场的全部指挥任务,而不仅仅关系到某一地区。此外,英国三军参谋部将同他就一切事宜进行磋商。再者,我认为如果不给乔治一个亲临前线统兵作战的机会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释是,我想让乔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潘兴……”
然而,罗斯福总统无疑最后还是同意了潘兴将军的看法。这位身卧病榻的老将军在给总统的信中说:“……我们在打着一场全球性战争,离结束之日尚远,因此要由最成熟的军官担任参谋长一职,以便明智地把握战略方向。明达的军界人士一致认为,马歇尔将军正是这样一位军官。假若把他调往某个地区作战,则无论这个战场看上丢如何重要,都将使我们因为失去这样一位深谙战略、任何其他人担任参谋长都无法同他相比……”
不错,马歇尔可以极其出色地指挥欧洲战役,但是谁又能顶替马歇尔充任美国全球军事行动的指挥者而且指挥得如此出色呢?罗斯福最终还是把马歇尔留在了陆军参谋长的位置上。
最后,经总统批准,马歇尔委任了艾森豪维尔将军任盟军最高司令,指挥“霸王”战役。
1944年1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登载出马歇尔将军的照片。周刊选他为“本年新闻人物”,称他为“祖国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写道;“作为一位文明美国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有资格代表死难将士接受本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无论何人,只要去五角大楼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总统认定必须把马歇尔将军留在华盛顿。别人很难胜任此刻压在参谋长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马歇尔于1939年接任参谋长以来,这项职务的责任范围之广,都大大超过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参谋长手下工作,他必须每时每刻都能了解战局情况,盟国的想法,敌方的计划,总统的打算,国会的意图。
马歇尔在权力下放方面做得非常彻底。他的原则是:委派最合适的人选负责某项工作,然后就放手任他去干。如果干的出色,他会咕哝两声表示赞许,如果不称职,他就请他走人。他了解下属的全部活动。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员厌掌握的所有情况,因此他规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报合任何事情。
“马歇尔从不拉帮结伙,”副参谋长汤姆·汉迪将军说,“人们可以同他争辨。只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气上来,也十分粗暴,有时厉声痛斥,有时冷苦冰霜。可是,他能长时间听人介绍情况,记忆力之强令人吃惊,甚至小事也不漏过。有一次,他去国会参加一个委员会会议,议员们就某些次要但复杂的事项提了一些敏感琐细的问题。他从容不迫,滔滔不绝地作出了权威性的回答。我问他怎么竞能记住这么多细节,他说:‘我是从近几个星期军官们所介绍的情况中摘出来的。’”
马歇尔掌握情况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天上午9时准时在他的会议室里开始的情况介绍会。他颇以他搞的这个介绍会为自豪,也使世界各地美军和盟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羡慕不已。马歇尔后来回忆说:“对于我和其他主要负责军官来说,掌握世界局势进展状况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因为各战区同时作战。国内形势也是风云多变。我们有着许多颇具才气的专家,于是便以一帮口才很好的年轻军官为基本力量,逐渐搞成了每天上午的情况介绍会。他们每天清晨4点起床,对前一天晚上收到的电报进行综合整理,9点钟准备就绪,按时开讲。”马歇尔还说,“他们后来很精于此道,把情况介绍会搞得真是令人惊叹。你可以看到整个战局的最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战局情况变得易于了解了。”
有一次麦克阿瑟将军派拉福莱特上校前来华盛顿照例向马歇尔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马歇尔请上校参加情况介绍会,听一听世界战局的情况,听得上校目瞪口呆。会后,拉福莱特上校再没提麦克阿瑟的要求,举手给马歇尔敬了个礼,默默地走了。马歇尔后来写道:“情况介绍会使他意识到战争规模如此之大,我们的‘全球’需要如此;之多,因此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他开始现实地观察整个局势了。”
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马歇尔阅读报告,写备忘录,听取情况介绍,接见来访者,出席国会作证;晋见总统,制定影响战争进程的重大决策。他不断用铅笔在官方备忘录空白处潦草地写上各种意见、指示。总统向国会宣读的战争进展情况报告大多出自马歇尔的手笔。
马歇尔的工作繁忙而复杂。他曾对艾森豪维尔说,对于像他这样一个在世界各地都负有责任的参谋长来说,越是接近胜利,事情越难处理。四处都在发生争吵,各军种之间在吵,政府和军队之间在吵,盟国之间吵得尤其不可开交。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后(参见诺曼底战役),美军将领认为英军最高指挥官蒙哥马利一心想唱主角,因而对他十分不满,双方矛盾重重。马歇尔站在战胜敌人的最高立场上,必须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矛盾,使盟军协力胜敌。协调美军与友军的关系也正是马歇尔的主要责任之一。他不断提醒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艾森豪维尔说,将军们都容易变得“虚荣自负”,绝不要忘记,“蒙哥马利差不多是英国唯一的英雄”,所以不要和他找麻烦。
此时,每个战场都酝酿着纠纷,许多危机需要平息,许多歧见有待消除。太平洋、地中海、西北欧,每天都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有些问题决非一天半天所能解决。
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路杀回菲律宾群岛的麦克阿瑟将军不断向参谋长要人要物,而海军是千方百计不让马歇尔去注意菲律宾。这样,马歇尔就首先要说服参谋长联席会议其他成员,承认菲榨宾群岛是合理的军事目标,应给予大力支援,而另一方面他又要让麦克阿瑟了解,从全局出发,不可能对他有求必应。
在中国战区,马歇尔不得不撤换他的司令官史迪威将军。这不是因为这位将军缺乏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对中国的蒋介石和东南亚英军司令蒙巴顿蔑视而不恭,口出妄言。马歇尔只好忍痛将他革职。
马歇尔清楚看到,在抗击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美军并非孤军奋战,他必须倚重、倚靠甚至倚赖友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欧洲战场上,他始终要求艾森豪维尔遵循他的指示,打败德军,赢得胜利,同友军保持良好关系。在欧战的最后阶段,一些美军将领要求抢在苏军之前攻占柏林,丘吉尔和蒙哥马利也坚决反对放弃柏林,认为这等于西方把宣传上的一个大胜利白白丢掉了。但是马歇尔顶住了这股压力。在他看来,放弃柏林完全是一种军事决策。在罗斯福总统刚刚去世,杜鲁门总统刚刚上任之际,他必须以军人的方式进行思考,做出这种符合军事逻辑的决策,由苏军攻占柏林。马歇尔和艾森豪维尔不能忘记,苏联还是西方的盟友。
“是的,我认为我们当时不应当攻占柏林,”马歇尔后来写道,“必须记住,我们那时正在努力和俄国人打交道。我们一直同他们并肩作战。他们是我方武装部队的组成部分一非常坚定的一部分。他们在战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削弱了德军力量,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加以考虑。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变得非常敏感,时刻在注意是否有迹象表明英国人和美国人打算背着他们决定战争的结局……”
1944年12月,马歇尔受领五星上将军衔。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终于被打败了,德军向盟军和苏军无条件投降。这时马歇尔已快满65周岁。他虽然体力尚好,但心力却不济了。战争几乎绞尽了他的脑汁。自1941年以来,他每天都要拍板决策,而每个决策几乎都关系到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随着战事的扩大,他对全世界所负的责任也加重了,烦恼和忧虑更是有增无减。他是参谋长,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敢露出丝毫的犹豫。无论是谁,无论是总统、国会、盟国、还是美国人民和将士,都需要有这样一种信心:任凭混乱,至少马歇尔方寸未乱,能够作出决策,争取胜利。在那前景暗淡、形势险恶的时刻,人们把他视为中流砥柱,相信只要跟他站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正如英国百慕大总督夫人玛丽·伯利在1945年春天给他的信中所说:“你前往欧洲途经百慕大时,我们曾一道进餐。记得我当时想,你会加速胜利的到来,这使我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你一定收到过许多类似的信,但是我还是要向你表示祝贺,祝贺杰出的陆军取得的辉煌战果?我还要说,我们极为钦佩陆军的缔造者和指挥者,我们完全认为他替我们赢得了渴望已久的胜利。我还有千万句赞美的话要说……”
此时,欧战胜利了,希特勒死了,纳粹军队投降了,马歇尔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一心想卸下参谋长的重任。好像为了提醒他解甲归田的时候即将来临。波茨坦会议期间有人捎来一篮子土豆、莴苣、胡萝卜、蚕豆、卷心菜,都是来自弗吉尼亚州多多纳家里菜园的东西,这是他后婚的妻子凯瑟琳给丈夫的明显暗示:现在是他回家莳花务农的肘候了。
但是,对日战争还没有结束,马歇尔还不能休息。又过了3个多月,到8月,在中国、美国、苏联和其他各国的共同打击下,日本被彻底打败了。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电台上亲自宣读了《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了日本。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的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这年夏天英国首相丘吉尔给马歇尔将军写了一封信,对他在这场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你之所以能够统率这支浩荡大军,绝非偶然。是你,受命于危难,起而创建这支军队,组织这支军队,激励这支军队。由于你领导有方,不消多日,部队就建立起来,日臻完善,终于横扫法德全境。你不仅创建了野战大军及辅助部队,还造就了大批指挥人才,他们驾驭现代化兵种和军团的庞大有机体,迂回转战,以无比的速度调遣运动,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涌现出这样的指挥官……这些年来,足下的勇气和精力在我心中激起的尊敬和,景仰正与日俱增,你的所作所为对于与你共患难的同志,真是一种绝大的安慰,而且请不要忘记,我本人也希望是其中的一员。”
1945年8月20日,马歇尔给杜鲁门总统写信要求卸任:“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军队正积极复员,有关削减军备生产的重大军事决策已经作出‘战后军事计划也进入相当深入的阶段,现在我觉得,我可以心安理得地要求辞去参谋长这个职务了。”马歇尔信中还写道,“我在陆军部服务7年有余,其中6年任参谋长,深知任务之艰辛繁重,如能获得解脱,则幸甚矣。”最后马歇尔提名艾森豪维尔继任参谋长。
杜鲁门总统考虑了一些时候,终于接受了马歇尔的辞呈,但要求他干到秋天。
1945年11月,总统在白宫为马歇尔举行了告别仪式,在他佩戴的军功章旁边添上一簇橡树叶章。总统亲自宣读了嘉奖令:“在这场就规模和恐怖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战争中,数百万美国公民曾为祖国立下了殊勋,而五星上将乔治·卡·马歇尔奉献的则是胜利……他的品格、作为、效率鼓舞了全军、全国、全世界。美国之得有明日,实有赖于马歇尔和干百万人民。他于世间大将军行列中卓立前茅。”
仪式结束后,杜鲁门总统把马歇尔拉到一边,祝他退休生活安适,愉快长寿,还保证说:“将军,你已经为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不会在你退休以后再来打扰你的;你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但是杜鲁门总统食言了。10天后,他给马歇尔打了电话:“将军,你愿意为我到中国跑一趟吗?”
1945年12月,马歇尔作为驻华特使抵上海,负责“调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1946年11月军调失败,他返回美国。
1947年1月,他出任国务卿,6月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人称“马歇尔计划”。1949年1月辞去国务卿职务。1950年9月至1951年9月任国防部长。195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病逝。全美国举哀一日。他留有遗言:“简葬我,一如军中忠诚为国之寻常将士。切忌铺张。典式毋盛。追悼会宜简,到场只限族亲,尤须悄然为之。”葬礼按其遗言进行。其肃穆、简朴,有序无哗,宛若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生平指挥作战之状。
这位为打败法西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一代英才静静地长眠于阿林顿公墓。
- 上一篇:世界上最凶最大的(世界上最大最凶猛)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