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农历是世界上最(世界有多少国家用农历)

bj0012024-12-19奇闻异事0

农历被称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复杂的历法之一,这套历法到底有多牛逼?

农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计算时间的方法,要比国际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法早很多。农历计算时间的方法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规律演变而来的,其中包含了很多符合人类作息规律的东西。农历出了计算时间之外,还能准确的体现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这个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什么时候开始耕种,什么时候开始出苗,什么时候开始收割,在农历中都有体现。

现代很多人都觉的公历使用更加的方便,那是因为不懂得农历。农历计算时间的方法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作息规律,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什么时候开始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开始吃什么食物,衣食住行都可以根据节气变化来挑选,而且很符合现实情况。

只不过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开始变的更小了。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世界在时间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全球贸易往来的发展。公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计算时间。对于其他国家并不适用,农历的使用范围和次数逐渐的被降低,现在我国大部分人也都使用公历,很少人还在使用农历。

虽然农历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农历对于我们不只是一种计算时间的方法。农历凝结着我们祖辈们的智慧,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用来农耕的日期,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从科学角度看,是农历先进还是公历先进呢?

从科学的角度,也不好分辨农历和公历的先进,只能说农历更适合中国使用。

农历的科学性

农历是中国独有的历法,也是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古代历法。农历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夏历和旧历等。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它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准确说应该叫做“汉历”。

为什么最正统的叫法是汉历呢?

汉历来源于汉武帝时议造的《汉历》以及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汉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从这个角度上说,汉历有了其优势。它比较好地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天文日历之一。

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公历的全球化

公历是阳历。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即公历。现在的公历已经成为了全球统一的历法,可以说它是最具权威性的历法。

它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公历的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

其他历法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从黄帝纪年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根据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节气的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

《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由于汉武帝下令造新历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规定以十二月底为太初元年终,以后每年都从孟春正月开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终。这部历法即叫做《太初历》。这部历法朔望长为29又43/81日,故称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历。

之后中国的历法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即

1)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

2)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诸家历法虽多有改革,但其原则却没有大的改变;

3)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期苏会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

4)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利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

玛雅历法

玛雅文明,是古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5个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惟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玛雅人有一套复杂的历法——以太阳历、太阴历、和卓尔金历为基础。

太阳历:玛雅人精确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420日,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日,误差仅为0.0002日,就是说5000年的误差才仅仅一天。

太阴历:即金星历。玛雅人费了384年的观察期,算出584日的金星历年,现代人测算为583.92日,误差每天不到12秒,每月只有6分钟。

卓尔金历:卓尔金历以20个日名以及13个日数构成的trecena周期组成260个独立的日子。每个日期皆依序标上从1到13的日数,接着又从1重新开始算起。此外,每个日期还依序标上了20个日名。玛雅人认为每个卓尔金日都有其所影响事物的象征,玛雅人有个称为日期保管者(daykeeper)的萨满祭司,借由研读卓尔金历预测未来。当小孩出生时,日期保管者会解析卓尔金历以预测小孩将来的命运。

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是什么?我国日历由哪2部分组成?

阳历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历法我国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

1、公历:公元记年,一年365.2422天、四季、十二个月、五十二周,每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除二月)。

属于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依据

缺点: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为依据

缺点: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

为什么说农历是最科学的历法

虽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公历,但是中国独有的农历也一直没有忘记使用,所以中国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同时使用者两套历法的,有很多人都说过农历才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那么这种说法有何根据呢?

中国农历为什么是最科学的历法

农历,也叫夏历、汉历,是中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沿用至今的历法。而农历中的一年,又是一个准确的回归年,我们不会像某些奇葩的历法一样,新年有时是在冬天,而有时又是在夏天。

也许有人觉得,农历的这个回归年并不准确,因为我们的春节虽然总是在立春前后,但并不严格地是在立春前还是后,前几天还是后几天,又怎么能称为准确呢?这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如果不准确的话,别说是差几天,就算只差一小时,两千多年的误差积累下来,就是三个多月了。

农历通过设置闰月来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关系,设置十九年七闰法,即每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这样,每十九年阴阳历的年之间的差别就被消除得很小,只剩下两个多小时。十九年七闰的中国颛顼历,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距今两千六百多年,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计算能力。

当然,在大尺度上来看,这两个多小时还是有点多,几千年以后还是会出现季节错乱的问题,其实后来还有更加科学的置闰方法。 通过月相计月,最大的实用功能就是判断潮汐,这首先要讲讲潮汐力,由于朔日和望日地球、太阳和月亮三个天体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潮汐力的影响是最大的,会形成大潮,当然,由于水的运动速度、地球的自转等等一系列其他条件的影响,大潮往往出现在望朔日之后的几天,比如着名的钱塘潮,就是出现在农历的十六到十八。

因为置闰法的存在,把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的时间算作一年,因为冬至日是精确的,所以这个一年的时间也是精确的。即使亿万年过去,回归年和朔望月仍然会相安无事,阴历阳历各行其道,各司其职,没有任何混乱的协调运行下去。所以说农历的适用范围是地球。十八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出版过一本《老农历》的书,美国人对农历可以预测几十年后某一天的天气感到惊讶万分。其实看完了整篇文章,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农历的适用性如此之广了。

所以,我们说,中国农历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最严谨的一部历法,中国推行公历只是为了和世界接轨,其实中国一直没有放弃使用农历,你会发现所有日历上基本都有农历的部分,而在广大农村,不但一直是看着节气种植收获,而且赶集也是按农历来计算日期的。在中国周边,农历同样大行其道,日本、南北朝鲜、越南、老挝和东南亚大多数都使用农历,在北美和欧洲,由于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农历也在慢慢推行开来。

我国传统的历法是农历,这是从哪个时期推行的?

我国传统使用的历法是农历,但是现在社会也在使用阳历,我国是世界上同时使用两种历法的国家之一。在以前我国很多的人们都是习惯使用农历,而农历也叫阴历。尤其是出生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以农历来计算,并将以农历的历法作为的生日日期。

我国使用的传统历法农历,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所以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当代有很多人认为农历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其实农历的本质是一种阴阳历,而且农历和阳历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它们制定的方式不一样。农历是观测月亮来制定的,我们知道月亮有阴晴圆缺,并呈一定的周期性,根据这个周期来算的话一个月就是29天12小时44分,因此一年就有354天8小时48分。

而阳历则是根据观测太阳来制定的,依照的是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一个轮回为一年,所以需要的时间就是365天5小时48分。阳历是在现代社会运用最多的,也是运用范围最广的,几乎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使用阳历。

而且在农历中有一个特别的月份那就是闰月,因为阳历和农历在一年中会相差11天。而我国的古人非常的聪明,每隔两到三年就会设立一个月的闰月,以此来弥补相差的11天。所以在古代农历除了能够看月份外,还可以看季节,而且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依据农历来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