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荒唐国宝(世界上有国宝)
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 历史 中。
华夏 历史 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
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 历史 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
也就是说:“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
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
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传奇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名录。
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
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
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
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 历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 历史 远比西周王朝久远。
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
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
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
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 科技 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
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
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
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
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采用。
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
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 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
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
当 历史 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
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采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
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
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
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
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 社会 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
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
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
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
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
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
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
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
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
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身份证”,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 社会 阶级。
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
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
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
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
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
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
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
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
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分为两段。
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
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赏给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这样一块地盘,怎么能没有人呢?
于是伴随土地,周王还赏赐了克大批男女奴隶和基层官吏,当时贵族的生活里离不开音乐,还送了他一支乐队。
在大克鼎这本青铜之书上,这些铭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会 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制度、礼仪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以想象,钟鼓齐鸣的雅乐,养尊处优的生活,克的贵族人生,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特权,无需在意现实生活的风雨。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贵族的形态,注定让一些人活在了云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当克悠然享用着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没有抬起过眼帘,看一眼窗外忙碌终年却仍旧一无所获的奴隶呢?
如果看不见,不知他是否曾听见奴隶内心的呐喊:
无论如何,后来的 历史 验证了,西周建立的礼乐并不能实现想象中的永恒。
在大克鼎铸成之后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入西周都城镐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国等诸侯国保护下东迁洛阳。
当曾经的周天子换了新家,天下也彻底换了主人。
诸侯并起之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时代正式来临。
争霸的烽烟里,信奉的是强者为王。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贵族礼乐被一次次破坏,最终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克鼎当然不能幸免。
应该是在西周末日来临前的某一天,战火烧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乱之下,克的族人将大克鼎等家族珍宝埋入地下,随即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逃难之路。
在当时,像克这样埋下珍宝流落他乡的,一定还有很多其他贵族家族。
因为时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当这些贵族走向逃难时,也许曾想过有一天他们还能重返故乡。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消失在了 历史 的深处。
就这样,大克鼎沉入黄土下的黑夜,直到将近3000年后,与另一位“真正的贵族”重逢在人间。
“慢点抬,当心啊!”
1937年的中秋节,苏州城里一点灯光也没有。
远方炮火隐约,毗邻的上海淞沪战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飞机却先行一步,这天把苏州城的电厂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苏州潘家的这片小院。
能看见几个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奋力往一个土坑里搬着重物,原来是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还有几个家里的亲戚和木工。
而他们奋力藏匿的庞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宝,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苏?
事情缘起于几十年前的光绪年间,这一年在陕西扶风的法门镇,一处遗忘近3000年的青铜窖藏破土而出。
据说发现时,这处窖藏十分丰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还有一套克钟在内的1000多件青铜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乱岁月,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后,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卖给了洋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国内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后辗转流入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日本书道博物馆等等,再也无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贵显眼的大克鼎,自然让更多人惦记着它的归宿与命运。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北京城里流传出了一条新闻,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海内三宝”!
一时之间,无数人艳羡不已。
所谓的“海内三宝”,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极品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历经3000年风霜、重放光芒的国之重器!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潘祖荫是何来头呢?
潘祖荫,出自苏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的说法,也就是说潘家以经营酱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苏州之后,除了传统的酱料业务,还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常购买东洋铜料铸造铜钱,潘家与对日贸易就曾联系紧密。
如此几世积累下来,潘家成为苏州巨商,积累财富无数。
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贾而好儒、富而好礼”,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个“礼”字,也道尽了潘家几代人的追寻与坚守。
首先,潘家历来重视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虽然商贾起家,但走出了好几位政坛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荫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他的爷爷潘世恩当年也曾高中状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代半个多世纪,被称为四朝元老,显赫一时。
其次修身齐家,酷爱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动荡岁月里耗尽家财,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
因此,当潘祖荫偶然之间发现了大克鼎的踪迹,立刻耗费巨资买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将所有收藏归属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宝贝的潘祖年,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坚持着家门的教诲,这些珍贵的青铜器没有丢失一件。
并且,眼见当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形势越发吃紧,潘祖年历经挣扎,带着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宝辗转回到苏州。
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啊!”
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潘达于记了一辈子。
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接踵而至的战火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一个女子,不但要抚养子女、撑起一个家,还要时时刻刻守着国宝,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潘达于无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离不弃守护着这些国宝,从不曾想过抛弃或变卖。
事实上,当时各路势力都打过国宝的主意,形形色色的政客、掮客和骗子,络绎不绝登门造访,但都被潘达于巧妙地应对过去。
30年代中期,国民党派人带话给她,说在苏州盖了楼,想要“借”宝贝展览。
潘达于听出里面有诈,于是直接婉拒,后来面对威胁利诱,她也始终不为所动。
也许在她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丈夫临走前的嘱托:我要守好这些宝贝啊!
但更大的危险很快降临了。
1937年刚入秋,日军侵略踏过上海,眼见即将吞噬苏州。
十万火急之际,这年的中秋节,柔弱的潘达于带着家里亲戚和木工,赶紧在后厢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装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够隐蔽,埋下大克鼎后,她小心地把方砖铺在了上面,还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这样过了7年安然无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里人赫然发现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块,她心里一惊,赶紧让人悄悄挖出宝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无损,只是木箱子腐烂。
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地下没法再藏,怎么办呢?
潘达于想来想去,又心生一计:事已至此,最危险的地方也许最为安全。
于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厢房的一角,让孩子找来一大堆破衣烂衫,把鼎身遮盖得严严实实。
这样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杂物堆,和家里的陈旧正好融为一体,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虽然每天提心吊胆,但外面兵荒马乱,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办法了。
大克鼎暂时安全了,可事实上更难的是,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潘家,昔日财富如流云飘散,早已不是从前贵族一般的生活。
这些年来,除了避难,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苏州城南石子街的旧宅里,艰苦维系着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经富贵,生活于重压之下,只要看到墙角里静静卧着的大克鼎,尽管听不见鼎身上3000年前的贵族颂词,潘达于的心里还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这件宝贝,还是保住了啊!
对着潘达于的“命根子”,渐渐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着这座鼎,是要留给谁呢?
面对这些疑问,潘达于虽没有回答,但很快他们等来了答案。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正是来自潘达于。
原来,潘达于决定,将毕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国宝级青铜器,统统捐献给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
随后大盂鼎1959年转入中国 历史 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潘达于的慷慨捐赠,收到稀世珍宝的文物部门备受感动,很快给她送来了两件东西:
2000万元(当时流通的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
出人意料的是,潘达于退回了奖金,后来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
在退钱的信里,潘达于还写道:“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
对于她的义举,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看鼎时,有人好奇地问她:
苦苦守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继续留着这些宝贝呢?
对此,潘达于只淡然地说:
“放在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无怨无悔的她,一直教导着自己的子女:
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幸运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无论是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还是承载 历史 信息的珍贵铭文,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与此同时,与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达于,则让我们看见:
3000年前的西周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青铜,而3000年后的精神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了心里。
如果说潘达于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礼”,拼尽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宝物。
那么她的后半生,则守住了家国的“礼”,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铜上的礼,也许会被 历史 遗忘,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礼,在 历史 上永远闪耀生辉。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分享连载中,查看往期可点击:
别羡慕日本茶道,这座中国古塔的倒塌,复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历史上最悲催的国宝素纱襌衣薄若蝉翼,为何被冲入了下水道了呢?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不仅出土了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而且还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简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然而,就是这样两件国宝在出土后,竟然被人盗走了,其中一件素纱襌衣,还被冲入了下水道。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真相。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白居易在诗中对那缥缈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夸张的艺术手法。但直到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襌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两件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另一件重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湖南博物馆曾经试图复制这件文物,但是首个复制品重达80克。后来,专家发现如今的蚕变胖了,吐出的丝要比古代粗重很多,在同样数量的蚕丝面前,明显比西汉时候的蚕丝要重了很多了。因此,由于蚕丝的变化,导致我们现在无法复制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轻的素纱襌衣。
但是就是这样的国宝,竟然在博物馆出现了意外。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被一个叫许反帝的青年给盗掘了,一共有6个展柜被砸,3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掘,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西汉的素纱襌衣,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漆器等珍贵文物。后来,警方追缴文物,查到了许反帝,但是这个盗贼的母亲为了销赃保护自己的儿子,就将一部分文物烧毁后冲入了下水道。
在这烧毁的文物中就包括那件重48克的素纱襌衣,这件素纱襌衣被烧毁后,冲进了下水道。虽然事后他们二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件48克的素纱襌衣就这样永远的消失,而另外一件49克的素纱襌衣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这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呀!
现在,这仅存的一件49克重的素纱襌衣静静地躺在湖南博物馆中,向游客述说着几千年前我国高超的丝绸织造工艺。各位,有时间去湖南长沙,一定要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一下。
世界上最惨的国宝是谁家的?
通常来说,我们一提起“国宝”,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国国宝大熊猫,大熊猫实在是太可爱了,不管是在样貌上面还是动作上面,都十分的令人讨喜,早以前,大熊猫是我国极其濒危的物种,在很多相关的技术人员培养之下,才将这一物种延续下来,如今的大熊猫,即便脱离了濒危物种的地步,在我国国民心中的地位依旧是不可撼动的。
保护大熊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喜欢通过各种方式“伤害”自己,它们有的喜欢爬上树然后将自己摔个底朝天,有的喜欢躺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睡觉,这些都是需要有一些专业的人员进行保护的,也难怪大熊猫会面临濒危,实在是太俏皮了。
与大熊猫的细心照顾相比,在地球另一半的澳大利亚国宝:袋鼠,就显得有点凄惨了,袋鼠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区,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动物不同,袋鼠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尤其是雄性那充满肌肉的四肢,配合上发达的爪子,其战斗力算得上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散打选手。
袋鼠可以算是世界上混得最惨的一个国宝了,和我们国家的大熊猫不同,袋鼠并没有人保护,不过这个体型也根本不需要有人保护了,其实袋鼠是澳大利亚从别的地方引进过来的,由于缺少天敌,袋鼠的繁衍非常的快,基本上占据了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面对于这样一种动物,澳大利亚人民也是又爱又恨,不赶也不是,打也打不过。
没有办法,为了更好的控制袋鼠在澳大利亚的数量,让他的数量不这么夸张,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下令将袋鼠进行捕杀,他们雇请了一部分的猎人,猎杀一定数量的袋鼠就能够获取到一些钱,这些钱足够一个猎人生活了。
被猎杀的袋鼠也没有一个好出去,有的品质比较好的袋鼠,就摆在超市上售卖,但是袋鼠肉十分的腥,肉的含铁量十分的高,吃起来的口感并不好,即便是我国的大厨,对着这样的肉也都要下不少的功夫才能够将其烹饪好,而且袋鼠的脂肪含量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肌肉,并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喜欢吃“香”的中国人。
无奈之下,袋鼠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条去路,那就是做成宠物粮食,猫粮还有狗粮,先前已经说到,袋鼠肉的脂肪含量并不高,大多都是肌肉,这十分适合猫粮还有狗粮的制作,于是乎,大部分的袋鼠肉都被做成了猫粮还有狗粮。
在澳大利亚,有着不少以袋鼠为主要材料的食物,好比如说袋鼠派就是,要是你来到澳大利亚的话,那你可以去尝试一下,不知道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全世界各国的国宝是什么动物?
1、中国:大熊猫
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是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形脸颊,两个大黑眼圈,壮硕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2、俄罗斯: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皮肤为黑色,由于毛发透明故外观上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等颜色,体型巨大,凶猛。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
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成年北极熊直立起来高达2.8米,肩高1.6米。雄性北极熊体重为300~800公斤,雌性为150~400公斤。
3、泰国:大象
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大象在泰国文化中享有很高地位,是泰国文化的核心元素。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是力量与优雅尊贵的象征。泰国大象节,是素辇府富有特色的传统宗教节日,其主要表演者是大象。
4、印度: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也是它们的国宝。现在全球野生的孟加拉虎仅剩3000多只,中国有30多只野生孟加拉虎,全部分布在西南部。
5、英国:知更鸟
知更鸟是一种小型鸣禽,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英国的知更鸟常会飞到园丁身边找虫子吃,至于它在欧洲大陆的近亲,比起它来便要野性得多了。英国人无论到那儿定居心里总是会怀念着知更鸟。1960年知更鸟在英国通过公民投票被选为国鸟。
世上最惨国宝,和熊猫同样可爱,为什么却成了当地人的餐桌佳肴?
当外国人谈起中国会想起什么呢?是无所不能的中国制造,是美味可口的中国美食,又或者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呢?其实都有可能,不过很多外国人其实更容易想起另一个事物,那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是红遍全球的“网红明星”,它是胸科大熊猫亚科唯一的一种哺乳动物,全世界只有两个亚种,都分布在中国,因为讨喜的外观也走红全球。其实单拎大熊猫的特点出来说其实并不讨喜,首先它是个大胖子,体重为80-120千克,是两个成年人的体重了。拥有圆乎乎的胖脸,浑厚的脂肪。其次的话,它还有着“黑眼圈”,黑白两色的毛发,以“黑眼圈”最为著称,同时它吃饭“吧唧嘴”,拥有“内八字”的走路方式,听起来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可爱,但这些“缺点”凑在以前,人们却爱它爱得痴狂,并且在海外也有大量的粉丝,成为了中国的代表性动物,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受尽人们的疼爱。
而这就是中国国宝的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因为很多国家虽然有国宝,但远远没有大熊猫这么特殊,也这么亲近人类,同时还没有大熊猫这么可爱,所以很多国家的国宝动物虽然受到了保护,但并不一定有大熊猫这么高的地位。甚至有些国家的国宝,虽然有着国宝的名头,但有时候也仅仅只有名头而已,就比如这个和大熊猫同样可爱的国宝,下场却特别的“惨”。
这个国宝就是善知鸟,也叫做海鹦鹉,他们是北极海鹦的一种,有一个大嘴巴,呈现三角形,带有一条声狗,背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腹部的羽毛是白色的,脚则呈现橘红色,并且前脚趾有噗膜,再加上面部颜色鲜艳,如同鹦鹉那般可爱,所以人们又叫它们海鹦。而这个动物是冰岛的国宝之一,事实上,冰岛的国鸟是矛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海东青,而善知鸟因为过分可爱,又主要在冰岛到英国海岛一侧生存,因此也被誉为冰岛的国宝。但就是这个国宝的“含金量”到底有一些低了。
海鹦鹉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并且充满了萌感,它们走路的时候两个脚丫扑腾扑腾的,十分可爱,因此国外有不少善知鸟的卡通形象,也有一定的儿童粉丝群体,但这却并不能给在冰岛上的善知鸟一点优待,因为冰岛的气候比较严寒,因此,最早登陆冰岛的祖先就有食用善知鸟的传统,并且流传下来。在上个世纪中,冰岛人吃海鹦进入了高潮,平均一个家庭一天能吃6只海鹦鹉,这导致了海鹦鹉在冰岛的种群数目急速缩减,最终面临濒危。
好在的是,后来冰岛人回心转意,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食用海鹦鹉被明令禁止,当地的海鹦鹉才有空间留下一口气,如今据闻冰岛的海鹦鹉数量已经开始趋于稳定,也算是苦尽甘来吧。不过和我们的大熊猫相比,还真是突出一个“惨”字。不知道你如何评价这个物种呢?欢迎留言评论。
荒唐王爷为了虚荣造了一块九龙壁,究竟有何独特之处,现如今成为了国宝?
明朝时期有一位王爷叫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当时他在代王府中建造了九龙壁,而他所留下来的,也就只是这块九龙壁了。不过这块九龙壁是现存最大、工艺也是最为精湛的一块,所以一直被国家所保护着,可以说是国宝了。
朱桂的一生啥好事也没干,尽干了些坏事。可能是因为朱桂出生时,局势已经比较稳定,所以他也比较享受,就成了京城恶霸,毕竟朱桂可是皇室,哪有人敢招惹他。等到朱桂长大一些,就被朱元璋分封到了代国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大同市。不过以朱桂那奢靡的状态,到了大同,觉得自己王府太小了,就到处收刮财物,来扩张自己的王府。
代王府的蓝图就是现在的明故宫,其实朱桂从南京迁移到了大同,没多大区别,就是从京城恶霸变成了大同恶霸。后来民众渐渐受不了这种被压迫的日子,把朱桂告上了中央官府,请求君王治罪,而君王是比较护着自家人的,稍微给了些处罚来应付民众。
在此行中,朱桂的妃子看到故宫的九龙壁好看,就央求朱桂也在自家城府修建一个,朱桂还真的修建了一个比故宫那个更大的九龙壁,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惜,朱桂修建的代王府在历史长河中泯灭,而他自己,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只有九龙壁,现在还被人们所记得,毕竟大同九龙壁,花了太长时间。
- 上一篇:世界上最放屁最胖(世界上放的屁最多的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