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幸运军人(世界上最幸运的士兵)

bj0012024-12-08奇闻异事0

和平年代立下一等功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如今享受什么待遇?

杜富国之所以能够拿到一等功荣誉,是因为杜富国为了救助自己的战友,失去了双眼和双臂,正是由于杜富国展现出了不怕牺牲和不惧困难的精神,杜富国才会被授予一等功的荣誉,他如今享受着非常不错的待遇,杜富国现在每个月都可以领到7000元的工资,并且由于杜富国是一位残疾军人,所以杜富国可以享受到社会上的一些特殊待遇,除此之外,杜富国每年都可以获得8万元的抚恤补贴。

一、杜富国每个月都可以领到7000元的工资

虽然7000元的工资对于大家来说,并不算太高的收入,但是对于一名军人来说,能够每月获得7000元的基本工资,这绝对能够算得上是高收入的水平。杜富国能够获得每个月7000元水平的基本工资,是因为杜富国在排雷工作当中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除了为救助战友失去双眼和双臂以外,杜富国在平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排雷工作者,在杜富国的排雷生涯当中,杜富国多次和死亡擦肩而过,正是因为这样,杜富国的工资待遇才会明显高于其他人。

要知道在和平年代获得一等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杜富国能够获得一等功荣誉,就是因为杜富国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并没有抛弃自己的战友,而是为了挽救自己战友的生命,勇于和困难做斗争。

当然杜富国获得一等功荣誉,付出了非常沉重的代价,所以杜富国每个月拿到7000块的基本工资收入,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像杜富国这样优秀的军人,才能够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有效的保障。

如果不是杜富国努力认真完成军队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威胁和影响,所以对于杜富国的牺牲,我们应该要表达对于杜富国的感谢。

虽然杜富国每个月拿到了7000元的基本工资收入,但是外界还是有人觉得杜富国的基本工资收入可以再向上调整一下,但是在我看来,像杜富国这样优秀的军人并不会在乎自己的基本工资问题,因为杜富国参军从来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所以杜富国才会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做出牺牲自己的选择。

杜富国很清楚7000元的基本工资水平在部队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能够拿到这个层面的工资水平,就足以说明杜富国是一位很优秀的军人,而除了每个月可以拿到7000元的基本工资以外,杜富国还会享有其他方面的特殊待遇,可以说杜富国在收入方面根本不会有后顾之忧。

二、杜富国如今可以享受到残疾军人的特殊待遇

由于军人一直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军人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特殊待遇,而残疾军人享受的待遇也要高于普通军人。

杜富国因为排雷工作失去了自己的双眼和双臂,所以杜富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残疾军人,因此杜富国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办理残疾军人证,凭借残疾军人证,杜富国在购买车票或办理其他事情的时候,都可以凭借残疾军人证获得一些特殊照顾。

除了购票免减之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他人必须要礼让残疾军人,所以杜富国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其他乘客必须要礼让杜富国。虽然残疾军人享受到的特殊待遇要明显高于普通军人,但是杜富国显然不是一位普通的残疾军人,杜富国之所以会出现残疾问题,是因为杜富国在执行任务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杜富国的这种情况肯定会得到更多的特殊照顾。

由于一等功非常少见,因此杜富国在退休之后肯定会得到数目不小的退休金以及养老金,因为像杜富国这样的优秀军人已经成为了其他军人的榜样,所以对杜富国这样的优秀军人进行照顾,才能够加强军队的凝聚力。

由于杜富国出现了严重的受伤问题,这使得杜富国平常的生活都必须要有人照顾,而在这一点上,军队和国家都为杜富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因为以杜富国的个人能力,杜富国根本请不起好的护工,所以军队和国家专门为杜富国请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护工,而护工的工资费用都由军队和国家承担。正是因为杜富国获得了一等功的荣誉,所以杜富国才能够得到这么多的特殊照顾,对于军队和国家为自己提供的帮助,杜富国也曾多次表达过感谢。

三、杜富国每年都可以获得8万元的抚恤补贴

因为杜富国在执行任务时,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表现,这使得杜富国获得了一等功的荣誉,而为了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杜富国不惜牺牲自己的双眼和双臂,由于杜富国展现出了一位优秀军人具备的精神和专业能力,所以国家才会授予杜富国一等功的荣誉,因为杜富国获得的一等功荣誉,杜富国每年都可以获得一笔8万元的抚恤补贴。

抚恤补贴并不是每一个军人都能够得到的,能够得到抚恤补贴的军人一定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及牺牲,所以杜富国在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后,必然会得到国家抚恤补贴政策的照顾。

虽然8万元的抚恤补贴并不算太大的数目,但是这对于杜富国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为以杜富国的情况,杜富国在退伍之后,根本无法在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所以杜富国在退休之后,完全可以依靠这笔抚恤补贴生活。

当然杜富国就算是退伍,军队和国家也不会忘记杜富国,并且还会给杜富国提供很好的照顾,而除了8万元的抚恤补贴之外,杜富国还享有其他方面的政策照顾,可以说杜富国退伍之后的生活,并不需要有太多的担心,对于杜富国来说,8万元的抚恤补贴虽然不是什么太大的数字,但是对于个人来说,8万元的抚恤补贴绝对是不小的荣誉。

对于杜富国这样的优秀军人,军队和国家从来没有遗忘过他们,正是由于这些优秀的军人,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才没有被践踏,所以军队和国家绝对会照顾好像杜富国这样的优秀军人。

虽然杜富国身上的残缺会影响到自己一辈子的生活,但是对于杜富国来说,如果没有完成军队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那么自己就等同于失败,所以杜富国才会冒着危险,救助自己的战友。

由于身体因素,杜富国已经离开了部队,但是杜富国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在军队当中的经历,而国家为了表答对于杜富国的尊重,才会为杜富国提供很多的特殊照顾。

其实不管是获得几等功,军人只有能够努力认真完成军队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那么这些军人就值得老百姓的尊重以及爱戴,而杜富国为了完成任务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所以杜富国理应享受到很多特殊的待遇,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特殊待遇,杜富国的生活很有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我觉得像杜富国这样优秀的军人,就算是享受到再多的特殊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杜富国在危急时刻做出的牺牲,那么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对于杜富国的优秀事迹,我觉得军队和国家应该要加强宣传力度,因为杜富国的优秀事迹对于年轻人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力量,如果年轻人能够表达出向杜富国同志学习的意愿,那么年轻人的未来将会有着很好的发展,这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同样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军队和国家应该经常请杜富国来给年轻人上课和传授正能量的精神,因为请荣获过一等功荣誉的军人来给年轻人上课,一定会让年轻人对于军旅生活变得更加的向往。

结束语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就算军队和国家给杜富国再多的特殊对待,也无法体现出杜富国有多么的优秀。虽然杜富国已经离开了军队,但是我相信在军队当中一定还有和杜富国一样优秀的军人,正是由于这些优秀军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作为普通人,我们在看到这些残疾军人时,一定要表达出对于这些军人的尊重和理解,只有这么做,才能够让这些军人从心理感受到足够的温暖。

古德里安的事迹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 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Culm(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从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加入了他父亲指挥部队。1908年,他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晋升为少尉,后又回到了原部队。1911年,古德里安和Margarete Goerne相爱,但他父亲认为他还太年轻而不应该过早结婚,因此派他到第三无线电营执行任务。1913年,他终于和Margarete结婚,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二战期间都跟随装甲部队作战,老大后来成为了一名将军。 1913年10月,他与在汉罗福省驻防时相识的玛加丽特哥尔尼小姐结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1922年,他调到陆军运输处,开始确立机械化观念。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以至这个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经常访问这位年青的军官。他常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于是,古德里安逐渐有了名气。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部队总监部的参谋长。 1934年7月,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希特勒派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系统地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术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军事理论,逐渐萌生了以机械化部队为主体,各军兵种密切协同的战术思想,希特勒信奉的机动、攻击、迅速的“闪击战”理论,也为古德里安欣然接受。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使古德里安得到了把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付诸实践的机会。 1930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参加演习的摩托化分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古德里安担任装甲兵总监后,德国装甲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希特勒非常欣赏古德里安坦克战的理论和实践,他不仅在财力物力上优先满足装甲兵发展的需要,而且每当演习和试验新坦克时,他都亲临现场。当他第一次参观古德里安组织的坦克群进攻演习时,面对排山倒海的钢铁洪流,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1935年3月,希特勒彻底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德国陆军当年就把一个装甲旅扩编为三个装甲师,每个师有561辆战车。古德里安是其中的师长之一。 古德里安的过人之处是他的战术远见。他设计的作战形式就是坦克集群的高速进攻。1936年至1937年,他写了一本名叫《注意——装甲兵》的书,书中阐明了他以后在战争中运用的坦克战术。1938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部队的一切组织和训练事项。这一年,德国又试制成功了两种新型坦克,这两种坦克在策二次世界大战中是德国装甲部队的基本装备。同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时,古德里安率两个装甲师打头阵。尽管路上有些战车因技术故障而抛锚,但还是在两天之内前进了数百公里,创造了部队机动速度的新记录。从而显示了装甲部队的优越性。 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军军长。这个军包括一个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执行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战术原则,也使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古德里安把他所在的“北方”集团军群中的两个装甲师和两个轻装甲师集中起来使用,横冲直撞,锐不可当,强渡了那累夫河。9月14日,突破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筑垒地域,17日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前卫装甲部队在布格河畔的符沃达瓦会师。古德里安像隆美尔一样,从来不在后方指挥,他总是乘坐装甲指挥车与先头部队一同前进,靠无线电同他的指挥机关和各师师长保持联系。有时由于前进速度过快,甚至进入己方的炮击区而险遭厄运。 波兰投降后,古德里安又转战西线。他所在的19军属伦德施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1940年5月,该军作为在色当地区的攻击主力,从法军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5月13日就渡过马斯河。一天之后,古德里安坦克军在色当以西和以南扩大了桥头阵地,并击退了法军第三装甲师的多次反击。当时在他看来,只有两件事可以阻止装甲部队的前进,即汽油耗尽和到达英吉利海峡。但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在内都对装甲部队高速进攻获得的巨大战果感到惊疑,为防止法军发动翼侧反击,急令各坦克部队停止前进。对前线情况了如指掌的古德里安及一些前线指挥官们认为,这无异于放弃奇袭,会丧失一切初步战果。于是他们据理力争,终于获准作进一步的“强力侦察”,“扩大桥头阵地”。古德里安对这项命令加以灵活解释,率领部队沿索姆河一线神速前进。5月18日到达圣康坦,19日强渡索姆河,20日其前卫抵达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接着又由阿布维尔向北推进,22日占领布伦。6月初,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司令,率领所部又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兵拖着德国陆军前进,创造了现代史上空前的胜利。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兵团属中央集团军群,担负了向莫斯科方向突击的任务。战争初期,他们节节获胜,10月份,曾攻到距莫斯科几十公里的地方。但到12月初,由于冬季的来临、苏军的英勇抵抗和德军战略目标分散等各种原因,进攻莫斯科之战以失败告终。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撤职,编入预备役,过了一年多闲散生活。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之后,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坦克兵总监,让其负责装甲部队的发展、组织和训练。在他任职期间,德国著名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 1944年7月,谋杀希特勒的事件败露后,与此事无关的古德里安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这时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帝国大厦将倾,已是独木难支。1945年3月底,希特勒免去了古德里安总参谋长的职务,再次将其贬入预备役。5月10日,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获释。 1954年,古德里安病逝。这位坦克战专家虽然到底没有挤进元帅的行列,但他为法西斯德国称雄一时所起的作用以及所负盛名,并不亚于纳粹德国26位元帅中的任何人。他的肖像至今仍挂在德国的装甲兵军营中。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德军坦克兵的创建者,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之一。 1888年6月生于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的一个军官家庭。13岁入军校学习,19岁毕业于武备学校。1914年26岁毕业于军事学院,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人生涯。 一战时在骑兵部队任职,战后服役于国防军。 1922年在汽车和坦克部队中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 1934年倡议组建了3个坦克师,他任第2坦克师师长。 1938年任坦克军长。在德国兼并奥地利的行动中,指挥所属部队长驱近千公里,48小时全部抵达维也纳。 1939年9月闪击波兰,以他所指挥的坦克部队为主,只十几天就击败了波兰。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 1940年5月闪击西欧,又是他指挥所属坦克部队作为先锋,势入破竹,使德军不到两个月征服了荷、比、卢、法等国。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他的坦克闪击战术在战争初期尽管曾获得某些成功,但在苏军有效的抵抗下,很快遇到了克星,并迅速走向了没落。 1941年12月,他作为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在指挥所部参加莫斯科会战时,受到苏军极为沉重的打击,被迫下令撤退,因而被希特勒解职。 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他又被召回担任坦克兵总监。虽在他组织下研制出了虎式、豹式坦克,并风景点、并进行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但在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德军还是以惨败告终。 1944年希特勒遇刺后,曾一度代理陆军参谋总长,但不久在1945年3月又因战场失利而被再次解职,从此转入预备役。德军投降后,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获释。1954年病死。 古德里安是一个优秀的战术指挥官,他具有历史上一般著名将领所普遍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战场上及时找到对对手发动攻击的有利时机、从而使对手措手不及。作为一个新的作战理论的创立者,古德里安是幸运的,他不但建立了新型的部队,还能有机会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理论的机会。 1940年2月7日是,德军在柯布仑兹举行了一次图上推演,目的是对曼施因的从阿登地区穿越的计划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在这次图上练习过程中,古德里安建议在攻势发起的第五天,应该使用强大的装甲摩托化部队在色当附近强渡马斯河,在这里突破法军防线,并继续向阿敏斯推进,但是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却认为古德里安这个意见毫无意义,没有任何价值。他振振有词的驳斥道:“将军,即使坦克部队已经渡过马斯河,占据了桥头阵地,也必须等待步兵赶上来之后,才可能发动一个全面的攻势,仅靠装甲部队的力量是不够的。我认为不到战役进攻发起后的第九天或第十天,这个攻击是不可能的。” 古德里安强烈反对他的全面攻击理论,一再申辩:“作战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德军目前所有装甲部队,在一个决定性的地点上,给对方以突然的打击。而且,使用大量的装甲部队实施突击,可以使突破口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装甲部队可以不必顾虑侧翼的安全,而应尽量扩展进攻战果,不必等待步兵部队。” 整个二战时期德军的装甲兵始终受到如哈尔德这样的习惯于传统步兵作战的陆军元帅们的指挥和牵制,他们总是在装甲兵的指挥官们急于向前快速推进时,下令让他们停下来等待步兵赶上来,以至错过战机,令被击溃的敌军有机会利用这一机会搞清楚形势,重新调配和布置拦截德军装甲兵的突击。虽然如古德里安一样的诸多装甲兵指挥官们经常故意拖延执行这些命令,努力向前扩展自己的攻击,但最终还是迫于上司的压力停止下来,以至半途而废。 1941年春天,苏联一个军事代表团参观德军坦克,希特勒原想向苏联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军事工业能力,并麻痹俄国人,允许他们参观德军的所有先进武器。但苏联军官们参观完之后却决不相信德军的T-4型坦克就是他们最新式的坦克,他们坚持说德军隐藏了最新式的坦克,并没有遵照元首的命令。德军有关部门怀疑苏联人有更为先进坦克。最后德国兵工生产主管部门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苏联人有可能已经拥有了一种更好和更重要的坦克!” 结果也正是如他们所料,当1941年7月底苏联的T-34型坦克,在东线的战场出现的时候,德国的这个怀疑终于有了准确的答案。 当时,苏军坦克不但在质量上比德国先进一步,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德国不能比较的。德国人全年的坦克生产总量,大概也很难超过1000辆以上,而远在1933年的时候,古德里安参观的一个苏联兵工厂,它一天生产的坦克就可以达到22辆之多。 1941年7月4日,负责记录最高统帅部作战日记的格雷纳曾狂妄的断言:“苏联人失去了这么多飞机和4600辆坦克,他们一定所剩无几了。” 可是到了7月末,德军俘虏或毁坏了苏军1200辆坦克后,却还是见到不断涌出的苏联军队。德国人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了。希特勒在8月4日走访中央集团军群时,就郁郁寡欢的向古德里安承认:“要是战前知道苏军有这么多坦克,我就会对战争作出重新考虑的!”丝毫没有了战争之初取得胜利的狂喜。 德国的腓德烈大帝曾说过:“你得对俄国人的尸体开两枪,而且还得把他翻过来,看看是否真的死了。”

美军士兵换弹匣,为何总在头盔上磕一磕呢?

美军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拥有的武器装备最为先进的士兵了,美国军方给士兵们配备了大量先进、科技满满的武器装备,据媒体的有关报道,美军士兵一身的作战装备加起来最少也要两万美元的加持才能购买下来。这些抢眼的高科技装备,在美军大兵身上全副武装的时候,一看就不好惹。

美军常年参加战争,所以美军军方在士兵的装备也算是下足了功夫,全面装备的美军士兵也是世界上最幸运和最不幸运的士兵了,然而就是拥有许多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美军士兵,他们再换弹匣的时候却有一个小动作引起了小编的注意,美军再换子弹的时候,一定会拿出弹匣在自己的头盔上敲几下,这个动作并不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而是美军士兵们刻意的动作,它是有着实际意义和作用的动作。在更换弹匣之前把弹匣拿在头盔上磕几下,其实就是为了理顺弹匣内的所有子弹,避免子弹的排列不够密集,不够顺畅,避免在枪械射击供弹时会产生供弹故障。要知道,在战场上时间也是敌人,若是手中的枪械因为供弹发生了故障,再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救不活一个士兵。

美军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和供美军使用的M16铝制弹匣有着关系,在美军使用的各类标准系列的弹匣中,M16铝制弹匣绝对是饱受诟病的一款弹匣了,它产生故障问题发生率极高,尤其是在不太好的作战环境下,经常会发生供弹不顺畅、子弹卡壳、弹匣无故掉落的事情,这让全副武装的美军士兵感到极度的不放心,用着M16铝制弹匣非常的不省心,所以为了避免在战斗时射击故障,使用M16铝制弹匣的美军士兵必定会拿出弹匣在头盔上磕一磕,一边让里面的子弹排列的更加顺畅,子弹与子弹之间紧密起来,好在枪械供弹的时候也变得顺畅起来。

为什么美军会采用铝制的弹匣呢?是因为铝制弹匣的造价低,成本低,且重量还很轻,便于士兵们大量的携带,但是铝制材料的硬度是个难题,经常会在弹匣内部产生杂质,如此一来产生故障的频率也增加了不少,在美军步枪的测试中,采用铝制弹匣的步枪因为弹匣故障产生的问题是全场最差的,可见铝制弹匣可是害苦了美军的士兵们。有人粗略的算了一下,按照铝制弹匣的故障率来算的话,士兵死在它手里的估计真的会有上千甚至上万条性命。

二战中“最幸运的士兵”,用装死的方法,令自己逃过一劫

两次世界大战相信大家都知道吧,那是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的。国家发生战争损失惨重的是人民,饱受诸多磨难地也是人民。其实在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非自愿加入战斗的人数远远要比自愿的多,他们大多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加入了战争。这大部分被迫加入战场的士兵,他们性格大多善良,不愿意战斗,主张世界和平,希望人与人之间可以和睦的相处。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在战场上他们总是会做出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行为或是举动,让人觉得十分有趣。

在战场上装死这种行为会引起所有人的唾弃,可是当一个人没有信仰并且在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尊严荣誉针对于他来说可能不是那么重要了。其实装死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装好的,风险系数非常高。还有更严重的一种情况,如果不幸被敌军发现了你是装死,不仅会对你进行补枪,还会借此事讽刺你的军队用人不善,使原本想要浑水摸鱼的你,最终却连一具完整的尸身都无法保留下来。在二战时期这种惨烈的事,多得数不胜数。毕竟,每个人对生存的渴望都是那么的强烈。

但在二战时期有一名空军士兵,他的名字叫做 约翰斯蒂尔 。进入部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又因为自己丰富的学识,让他掌握了很多其他年轻士兵所没有的技能。这也是让他能在部队兵营中有非常好人缘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名士兵依靠着装死躲过一劫,在经过了几次惊险的过程之后,他幸运地存活了下来,并且还因祸得福立了大功得到了嘉赏。

对 历史 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二战爆发之后,美军起初是不打算参与到这场战斗当中的。后来就发生了偷袭珍珠港事件,就是这个事件使美国觉得必须要参与战争。约翰斯蒂尔作为空军士兵当时就跟着部队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与德军的战争。众所周知空军部队是要比其他部队先一步进入战场上的。不幸的是约翰斯蒂尔在跳伞的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失误,可能对风向也没有掌握好,落到了一个小镇的塔尖上。更为不幸的事发生了,德军刚刚好这时入侵了这个小镇,本来约翰斯蒂尔的战友看到他发生了意外,打算前去营救他,当要赶到教堂的时候,看到了德军的一支队伍正在赶来。

这时德军也看到了约翰斯蒂尔所在的这支部队,然后即刻就发起了攻击,约翰斯蒂尔的战友们没办法兼顾两头,只好先去应对德军的猛烈进攻,然后在想办法解救他,约翰斯蒂尔只能是在教堂之上继续等待救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德军发现了约翰斯蒂尔在教堂之上,就准备击杀约翰斯蒂尔。德军可能也想给约翰斯蒂尔活下来的机会,发起了多次攻击,却只是打到了约翰斯蒂尔的脚,并没有击中身体的其他重要部位。在高处成为德军活靶子的约翰斯蒂尔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决定装死。德军看约翰斯蒂尔一动不动以为他已经死了,并没有再次去确认,就匆匆离开了小镇。

在战场上并不是打完仗就离开,那些牺牲士兵的尸体是有专门的人进行处理,其主作用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用装死的方法逃过一劫。战争结束没过多久,打扫战场的部队就来到了,这也意味着约翰斯蒂尔可能会被当场击杀,那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但是约翰斯蒂尔靠着自己的机智和随机应变能力,也似乎是上天给了约翰斯蒂尔活下来的机会,约翰斯蒂尔并没有被德军直接从教堂上扔下去,反而是把他从教堂上拖下来跟牺牲的那些士兵们放在了一起。

当时第一时间想营救约翰斯蒂尔的那名士兵觉得他应该已经在小镇中死死亡,就没有再回去营救他。敌军把约翰斯蒂尔和牺牲的士兵全都扔到了一处大坑里,然后就离开了这里。约翰斯蒂尔确认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发现没有敌军的士兵,就选择了离开,并且回到了自己的部队当中,他的出现让部队许多人都大吃一惊。正所谓因祸得福。

约翰斯蒂尔不仅没有因战争失去生命,而且还把那座小镇德军的兵力布防都记下来了,并带兵攻打这座小镇,成功地从敌军手中夺回了小镇。他在这场战争中的机智表现,让军队的士兵都对他刮目相看,美军还为他颁发了两枚荣誉勋章。

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是无法挽回的,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安详的国土之上,没有办法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对战争残酷性的概念也只能通过一些媒体手段进行了解。直到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还经常性地发生战乱,导致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影视剧中看到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孩子们眼中渴望和平的奢求。但是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我们能够生活在一片安详和平的国土上,无异于缺少不了那些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没有他们,哪来我们现在的如此安稳生活。正是因为我们深受过战争的残酷,所以我国一直以友好和平的方式来与他国相交。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会在世界强国中站立脚跟。

二战中少数被双方共同认可的天才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遭遇了惨败,但是,哪怕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谁会因此否认德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普鲁士时代,德国陆军就以战斗力强劲著称,自然而然,德国军队中诞生了无数名将。

德国军队

在德国挑起的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场人类有史以来参战规模最大,波及人口最多,伤亡最为惨重的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法西斯三国的绝对主力,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了全世界。

而且在战争的中前期,德国还节节胜利,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有此战绩,当然也得益于德国军队中璀璨的名将们。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诞生了一系列名将,例如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狼群之父邓尼茨,被誉为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曼施坦因等等。

因此,德国军队虽然在二战末期遭遇惨败,但是,全世界却几乎无人因此否认这些德国将军们的能力。

德军名将曼施坦因

希特勒挑起第2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德国组成了近千万的军队,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地区。而希特勒偏激且狂热的纳粹主义,也给欧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除了战争伤亡之外,仅被希特勒的大屠杀伤害的无辜民众,就数百万计。

作为纳粹德国最犀利的武器,德国军队在其赫赫战功之后,也无法掩盖他们作为纳粹政权的侵略工具,给被侵略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

然而,有一个德国将军虽然也是二战德国军队的名将之一,更为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却是少数在生前和身后都被敌我双方认可的一个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

隆美尔于公元1891年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他的父亲是一名中学的校长,母亲则是符腾堡州州长的女儿。在德国这个拥有浓厚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里,军队和军人拥有众多特权。因此,军人是令人艳羡的职位。

受传统影响,隆美尔的父亲一直鼓励他的儿子参加军队。正是受父亲影响,隆美尔这个身体瘦弱、个子也并不算高的年轻人参加了德国军队,并在沃尔登堡的124步兵团服役。

随后不久,隆美尔被选进候补学校。毕业时,该军校对于隆美尔的评价是:虽然身体瘦弱,但是,隆美尔意志坚定、热情高昂、守纪律、时间观念强,有高度的责任感,是一名出色的军人。

隆美尔

学校的评价堪称一针见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隆美尔的辉煌战绩也证明了学校老师的眼光之锐利。但是,隆美尔在军队的仕途远算不上顺畅。

在军校毕业后的1912年,隆美尔被授予了中尉军衔。他先是在军队中负责训练新兵,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隆美尔则作为基层军官参加了第1次世界大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素养,隆美尔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还因此获得铁十字勋章。

但是,也许是受德国第1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影响,隆美尔在军队中的仕途发展却十分艰难。第1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虽然作战勇敢,履历战功,但是,此时的隆美尔却依然只是一个上尉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不过,也得益于隆美尔的卓越表现,战败之后的德国,数百万大军被削减为只有10万人的国土防卫队,其中的军官编制更只有区区4000名,而隆美尔因其优秀的表现成为1/4000。

有幸继续持续军旅生涯的隆美尔,先是当了9年的连长,后又进入军校担任教官。1933年,隆美尔成为第17步兵团第三营营长。此时的隆美尔已经42岁了。

按照这种进度发展,如果没有战争,虽然在军队中表现优秀,但隆美尔在退休之际能够挂得上少将军衔,已经是十分幸运了。

1934年9月30日,德国丰收节的前夕,一次改变隆美尔命运的会面,就这样不期而遇。已经担任德国元首的希特勒在接见农场工人代表时,也顺便视察了隆美尔所在的部队。隆美尔第1次见到了希特勒,并对希特勒为德国崛起的决心和卓越的领导才干十分钦佩。隆美尔开始表现的倾向于纳粹。

希特勒

1935年,隆美尔被派往了波茨坦陆军学校担任教官,也正是在波茨坦陆军学院期间,阅读了大量军事书籍,系统总结了自己军事生涯的隆美尔,写下了人生第1本儿军事著作《步兵攻击》。

在书中,隆美尔提出了使用更多的自动武器,发挥更强大的火力,并极度强调进攻精神。隆美尔的军事专著一经出版,就迅速得到了德国各界的支持并成为畅销书。最为重要的是,隆美尔的进攻精神也获得了希特勒的欣赏,隆美尔被提拔为元帅大本营临时司令官。

希特勒对于隆美尔这个性情坚韧,意志坚强,沉默寡言,不关心政治,却又十分崇尚进攻的军官十分赏识。在希特勒的身边,隆美尔与希特勒的相处也十分融洽。在隆美尔给妻子露西的信中曾写道“元首情绪饱满,现在的我每天都和他同桌进餐两次”。从心中的内容也可见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喜爱之深。

希特勒

毫不意外的,隆美尔自此走上了自己迅速升职的快车道,隆美尔被迅速提拔为少将。虽然,随着德国闪击波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并不希望自己安稳坐在大本营的隆美尔希望进入前线,隆美尔渴望自己指挥一个师。

得知爱将的想法,希特勒毫不犹豫的满足了他,隆美尔任命为第七装甲师师长,并率部参加了法国战役。隆美尔也没有辜负希特勒的信任,在灭亡法国的战争中,隆美尔率领全师作战英勇,并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快速进攻的战略思想,屡屡出其不意的击败法国军队,并为德国彻底击败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凭着卓越的战功和希特勒的赏识,隆美尔的职位和军衔开始飞一般的蹿升,先是1941年,隆美尔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开始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

北非战役阿莱曼进攻战役

在北非战役中,隆美尔指挥三个德国师和两个意大利军组成的联军,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诸多方面均居劣势的情况下,在北非战场上多次击败英国军队。

因北非战役的辉煌胜利,隆美尔在盟军和德国军队中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也正是凭借着北非的卓越表现,隆美尔先是升任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随后被提拔为上将和元帅。

然而,当时间走入1943年时,无论是隆美尔指挥的北非战场,还是德国最重要的主力战场——苏德战场,德国都开始由盛转衰,尤其是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面对有美国支持的英国军队,越来越难以取得胜利。虽然隆美尔竭尽全力,但居于全面劣势的德国在北非的局势依然每况愈下。

隆美尔

1943年3月3日,希特勒并没有忘记他的爱将,为了防止隆美尔北非战场败亡或被俘,希特勒以回国疗养的名义将隆美尔调回了德国本土。1943年8月,隆美尔再次被任命为德军驻意大利北部b集团军群司令。

然而好景不长,诺曼底战役失败的隆美尔在被洗侥幸生还后,1944年,仍在西部前线的隆美尔突然被指控为参与谋杀希特勒的同犯。甚至有传言说,这些刺杀希特勒的人决定推翻希特勒后,推举隆美尔为新的德国总统。

隆美尔居然被牵扯进刺杀希特勒案中,希特勒对他的昔日爱将失望至极,随着刺杀案的证据和口供愈发明朗,他派人将毒药送给了隆美尔,并让他做出了自杀服毒还是上法庭的选择。

希特勒

如果隆美尔能够自杀,希特勒将保留他的尊严,并为他举行国葬,他的亲属也可以获得抚恤金。如果接受法庭审判,隆美尔不但身败名裂,还将牵扯家人。最终,隆美尔选择了第一条路。

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穿上了军服,拿着元帅权杖,在与家人辞别之后,在一座小轿车内自杀身亡。结束了他辉煌却悲情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