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雅的炉子(世界上最大的转炉)
宣德炉有哪些经典款式?
宣德炉顾名思义是宣德年间制造的一种香炉。宣德是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即朱瞻基的年号,他是一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在位的十年里,明代的文化和经济达至一种高度繁荣阶段。
而恰好这个皇帝忽然有一天想重换宗庙中的器具的时候,暹罗国进贡来了一批风磨铜,于是宣德皇帝立即下令仿造古代器皿制作铜炉,分三次,做了18000件,器型非常特别,我们后世将其称为宣德炉。下面是宣德炉的一些常见器型,认识一下哈~
1、冲耳炉
冲耳炉是依宋代瓷炉制式而成。宋代所有的礼乐之器均以夏、商、周之青铜礼乐之器为据,传承弘扬,优形化神,创“冲天耳炉”之经典型制,并使其称为宣德炉之首型。
冲耳炉
2、鬲式炉
鬲式炉在宣德炉的存世量仅次于蚰龙,鬲炉的基本造型是光素的,因此,就像明代家具一样,鬲炉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它的造型和线条。这件应该是最典型的明代鬲炉,注意看,肚子和腿的线条都很优美。
鬲式炉
3、朝冠耳炉
朝冠耳,亦称“判官耳”,在于侧面,向上翘起,以其耳形如古时朝冠耳而得名。宣德皇帝以此式炉颁赐詹事府、翰林院以及国子监,寓意“加官进爵”,颇富吉祥意。
朝冠耳炉
4、狮耳炉
狮耳炉,俗称狮头炉。据史料记载,狮耳炉为宣德年间御赐兵部尚书及大都督等军职要员之器形。以其意蕴,狮为百兽之首,取其威仪以率六军之统。
狮耳炉
5、象耳簋式炉
象耳簋式炉两侧塑象首耳,通常循“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这件明代铜象耳宣德炉,象的造型更为抽象,这是明代的一个特点。
象耳簋式炉
6、天鸡炉
天鸡就是凤凰,龙为帝,凤为后,铸造在炉上之天鸡耳,远看似狮,但造型俯首朝下,双眼细长安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种低眉妩媚的感觉,宣德皇帝从此赏赐后宫,取意鸾凤和鸣,夫妻恩爱。
天鸡炉
7、双鱼耳炉
双鱼耳炉始创于宋代官窑,是为瓷炉,明宣德时,即为宋代瓷炉为依据,丝毫未改,依原样以铜铸之,且随古意,寓意“鱼水之欢”。
人有男女,相和鱼水,生命得以繁衍。宋帝、明宣宗均以此理为大纲,特制鱼耳炉支?k(ruò)龙涎香、芙蓉、玉华诸香,提神调情、以助鱼水之欢于起居室。
此炉应放置在卧室,不能放在他处。
双鱼耳炉
8、戟耳炉、马槽炉
戟耳炉、马槽炉,这两款炉型正义凛然、威仪堂堂,端庄贵重,傲岸沉稳。远观须仰视,如高峰上之亘古城垣(yuán)固若金汤;近赏颇敬畏,似大将军执双戟于殿堂,浩气威严。这两种炉之形制,盛行当在明中以降,清早以前,尤以康熙马槽炉为最。故就存世来看,此二种炉精美、雅素、大气、甚为后人追求。
戟耳炉
马槽炉
9、“钵”式炉
“钵”,本为佛家器物,由天竺国随佛教传入中土,初为化缘之用。后亦仿之为香炉也。宣系铜炉中,一者“素风”依旧,多素身清雅,精致妙器,当为文房清玩;二者饰以纹图,极尽奢华则多为宫廷贵胄之赏器也。此炉皮色枣红,包浆肥厚,声音清越。炉形呈钵式,两侧饰环耳,线条圆弧流畅,造型典雅端庄,器形古朴大气,为炉中佳品。
“钵”式炉
10、蚰龙耳火炉
蚰龙耳炉,即为两侧有两个素龙耳(或饕餮耳),专门为皇帝书房之用,可以单独放在一个香几上,也可以放在文案正西五尺处,或是条案上、亮柜上,六寸以上的大器则可以放在厅、室、殿等处。
蚰龙耳火炉
11、押经炉
押经炉,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压经书的路,其主要特征就是而上的凸起。
押经炉
宣德炉鉴别方法:
一、看造型:真品做工非常精细,器型简单古雅无过多的裱饰,即使外表不镶金色,也足以体现它非凡的珠光宝气,伪品外表不镶饰者不好看。
二、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伪品包浆则显枯槁。
三、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均匀且相当精细,字体笔画非常工整严谨有力,大气磅礴,有越看越妙美之感觉;伪品铸工不均匀且粗糙,字体笔画死板生硬。
四、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在底部接触处;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不自然。
五、掂重量:真品比重接近黄金,壁薄且手感沉;伪品壁厚看似沉上手轻。
六、看锈迹:真品皮色罩外隔绝空气不易生锈,偶现极少的自然锈迹或无锈迹;伪品里外都锈迹斑斑,不锈者或新仿或经特别处理,看之不老不舒服。
七、听敲声:真品敲声调高而清脆,悦耳悠长;伪品则声音沉闷。
八、品手感:触摸真品犹如婴儿肌肤般细腻,爱不释手;触摸伪品手感生涩心中堵得慌。
名词解释宣德炉
宣德炉
[释义] 明 朝 宣德 年间铸造的铜质香炉。省称“宣炉”。由于铜经过精炼,又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色泽极为美观,成为 明 代一种著名的美术工艺品。炉,也写作“鑪”。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后人评宣炉色五等: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而藏经纸色为最。”《颜氏家藏尺牍·程处士邃》:“宣鑪所重别真伪。美式非所急。世之罕物,岂能求全?”《恨海》第九回:“鹤亭 见他两天不回,有点疑心,到书房里一看,桌上放着一个心爱的宣德炉没了。”鲁迅《呐喊·阿Q正传》:“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捡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 观音娘娘 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什么叫做宣德炉?
其实“宣德炉”是一种泛称比较合适,它并不仅指宣德年间所造香炉,也泛指与之形制相近的铜炉。这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景泰蓝”,并不是专指明代景泰年间制作的珐琅器,而是对一种特有工艺器物的泛称。据记载,宣德三年铸铜炉,合计数千件。当时宣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臣下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以致现在宣德炉随处可见,而真正流传有序的又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
宣德炉造型优美、质地精良,名扬海内。冒辟疆的《宣炉歌》赞其皮色:“如女子肌肤,柔软细腻可捏”。该炉在宣德当朝就有人仿制,持续到民国乃至今天仍不断。山河变迁数百年,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已极为罕见。由于历代仿品流存诸多,以至于后来“宣德炉”已不仅是指宣德三年制造的炉,而成为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其中有些品质精良者,也是不可多得的古董珍玩。
从清宫旧藏器看,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都是明中叶以后铸造的,但在年代和工艺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尚不能确认哪件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宣”,但是宫廷旧藏器中宣德炉作为一类器物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所以到底有没有宣德炉的争论可以就此而止了。
皮色是指宣德炉外表呈现的颜色,据《宣德彝器图谱》总结有十几种之多,后人多以此为鉴别“真宣”的重要标准。其实所谓皮壳多为后期加工所致,明末项子京《宣炉博伦》中有关于炉色制作的详细记载。而铸造生成的自然金属色泽是非常单一的。故而以皮色鉴“真宣”实乃本末倒置,皮色不是先天生成的,与铸造的材质或精炼与否没有关系。皮色本身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就是后加上去的,随着使用也会变色或脱掉。从旧藏的宣德款器物来看,由于长年频繁的使用,器表多有烟渍,包浆过重,颜色灰暗,原来的皮色荡然无存。而后来收购或捐赠的宣德炉多出于藏家之手,赏玩多于实用,具有璀璨的外表,与旧藏器形成强烈的对比。另外一个方面,旧藏器中清代款识的宣德炉,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国朝年号款,则基本未见使用痕迹,皮壳颜色精彩纷呈,可以见到当年炉色制作后的风貌。
明清时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工匠们在长期制作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精心冶炼的铜炉,造型古朴典雅,炉身线条流畅,做工精致,色泽柔和,质地细腻,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铜炉成为当时文化代表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大明宣德(吴邦佐)
此香炉铜胎,重:637g,通高:7cm,直径:12.5cm。炉形丰满略扁,颇显厚重,口沿平正,左右耳似桥,故名曰双桥耳铜香炉,其束颈委婉,圆润肥腹,圈足厚重,底部有“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十六字书款,款识深峻,刻剔精准,笔划壮硕。整器造型线条优雅,质地细腻,入手敦厚。胎质包浆醇厚润泽,色泽凝重深沉,颇具稳重质感,形制精美,做工精细。通体光素,器形古朴,可谓精绝。该器既可置于案头以为实用,亦可掌于手中以作赏玩,于藏家而言可谓极富收藏价值。
- 上一篇:关于世界上最娇嫩的水果的信息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