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哪些病毒最凶猛(世界上最猛的病毒)

bj0012024-11-20奇闻异事0

世界最可怕的病毒

第一名: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在古代就相当于是死神,只要有人得了,很少有人能够存活下来。

它是欧洲殖民者带到了非洲大陆,而最早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由于人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导致这些对动物无害的病毒,带到了人类的身上。

天花病毒被感染后,会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状。但是传到美洲大陆之后,让美洲大陆上的一亿人口,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减少到了不到1000万,它的存在令人闻风丧胆。

好在,现在天花病毒已经被人类消灭,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人类消灭的病毒。

第二名:埃博拉病毒

该病毒于1976年首次在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附近被发现。

它的发病时间比天花更短,而且死亡率超过了天花,达到了88%,能够让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患病,2014年,NIH宣布首个疫苗通过临床试验,接受疫苗的自愿者均产生抗体,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虽然目前已经有疫苗了,但是一听埃博拉这个名字还是让人害怕。

第三名: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是来自于动物身上的一种病毒,包括猫狗在内的各种动物,都有可能是狂犬病毒的携带者。

每年有近55,000人死于狂犬病,人畜共患病毒病通过猫,蝙蝠,狗,猴子和猫鼬等动物传播。

人一旦被携带着病毒的动物咬伤,很容易感染,发病时变得怕水、怕风呼吸困难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基本无法治疗,所以现在所有家养的猫和狗都被要求打狂犬疫苗,而且一旦被咬伤,也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疫苗注射,感染后不迅速治疗,死亡率可达百分之百。

第四名: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是现在医学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艾滋病的感染情况越来越严重。

1981年艾滋病最早发现于美国,能够入侵人类的免疫系统,让人丧失自我防御的能力。

根据研究,科学家发现艾滋病毒可能来自于大猩猩,人类目前并没有有效治愈艾滋病的方法。

第五名:SARS冠状病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信息,SARS患者的平均死亡率为9.6%左右,最高可能达到14%~15%。

该病时称非典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是中国本土一次非常严重的传染病。

由于它强大的传染性,造成了严重的恐慌,SARS病毒的来源是包括蝙蝠,果子狸在内的多种野生动物。

第六名:马尔堡病毒(死亡率 - 23-90%)

该病毒最早在1967年发现于德国马尔堡,引发的传染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

马尔堡病毒的恐怖程度丝毫不亚于HIV,是一种致命性病毒,可导致马尔堡出血热,与埃博拉病毒类似。

通常病发后一周死亡,病发死亡率为25%至100%,目前没有任何疫苗或医治的方法。

第七名: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包含了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感染后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且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是最容易发病的。

第八名: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有非同寻常的多样性,可以于宿主共同进化,通过各种啮齿类动物传染。

人类感染后会出现,高热、出血、肾脏损害、免疫功能紊乱等症状,死亡率可高达75%。

第九名:肝炎病毒

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切接触、血液和注射方式传播,都是传染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等症状,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而导致患者死亡。

其中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常见的就是乙肝病毒,乙型肝炎与肺结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全世界约有3.5~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第十名: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是这些病毒中唯一只可能在固定地区出现的病毒,在热带非常流行,每年都有一亿以上的人口感染。

该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可引发急性传染病登革热,这种疾病最初发生在热带地区,通常大多是发生在这些地区的雨季,这种环境下极易滋生大量携带病毒的蚊子。

登革热传染病的爆发规模越来越大,登革热出血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全球每年发生5000万~1亿个登革热病例,有24.5亿人受到感染的威胁。

这十大病毒来源中基本上所有的病毒都来自于野生动物!

地球上最厉害的病毒排行

1.埃博拉病毒 2.马尔堡病毒 3.艾滋病病毒 4.狂犬病病毒 5.天花病病毒 6.黑死病病毒 7.非典病毒 8.肝炎病毒 9.甲型H1N1 10.禽流感.

我这么排是综合几个因素来的,比如,潜伏期,死亡率等等。首先,就病毒来说,丝状病毒的死亡率是最高的,最高有90%,而且它们的潜伏期相当短,感染了这类病毒的人一般活不过3天。但是在丝状病毒里,埃博拉比马尔堡更厉害,所以埃博拉第一,马尔堡病毒第二。其次是艾滋病毒,虽然它致死的时间比埃博拉和马尔堡长得多,但是它主要攻击人的免疫系统,因而得了后人不会产生抗体。埃博拉和马尔堡也能杀死一些免疫细胞,但如果人活下来,他就有抗体,就因为这些原因,艾滋病毒排在第三位。其次是狂犬病病毒,虽然它的潜伏期最多有10年,但是一旦发作起来,救治率连1%都不到。天花是人类第一种用疫苗消灭的病毒,但是死亡率也有30%左右,而且有一个次要的因素,就是一旦从实验室里跑出来或制造生物武器,可以造成大量未成年人死亡(因为他们没有免疫力)。黑死病病毒的致死率比天花稍低,约为20%左右,但还是很可怕。像最后三种,也有一定的致死率,但是都很低,而且只要做好预防措施,一般都可以防治。

世界上已知的最致命最厉害的生物病毒是什么?

埃博拉病毒啊

据说会使人全身出血而死

世界上六种神秘病毒最致命 埃博拉病毒位列第一

据英国《焦点》月刊2月号发表文章《几种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亡。

2、拉沙热病毒。医生们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注意到该病毒。一旦染上这种病毒,人的内脏会大出血。每7个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3、马尔堡病毒。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罗河病毒。病初起时像是得了流感,之后可能出现脑膜炎、其它脑疾病和阵发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终身无法痊愈。

5、登革热病毒。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马秋波病毒。该病毒由老鼠携带。染病初期表现为发烧,然后鼻子和牙龈开始出血,胃肠内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英国杂志排出世界最致命6种病毒埃博拉居首位。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极活跃,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周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什么病毒最厉害

第一位:CIH病毒 病毒是在1998年由是一位名叫陈盈豪的台湾大学生所编写的,这个病毒恐怕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电脑病毒了。经过和盗版的游戏下载捆绑,经互联网各网站互相转载,迅速从台湾传播到全世界。CIH以一个名为“ICQ中文Ch_at模块”的工具为载体。 CIH病毒属文件型病毒,主要感染Windows 9X下的可执行文件。其v1.0,v1.1、v1.2、v1.3、v1.4总共5个版本。 第二位:冲击波病毒 冲击波病毒出现于2003年,中毒的电脑会在开机后的几分钟内自动倒数重启。它属于蠕虫病毒,它利用系统漏洞攻击系统为Win2K或XP的计算机,一旦病毒成功感染目标计算机,就会出现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启、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等症状。 第三位:爱虫病毒 爱虫出现在2000年,是著名的邮件病毒。它主要是通过Outlook电子邮件系统传播,向联系人列表中的联系人发送主题为“I Love You”的邮件,并且包含带毒的附件“Love-Letter-for-you.txt.vbs”。用户只要打开这个病毒附件,就会被感染。感染后病毒将自动向通讯簿中的所有 联系人发送带毒的电子邮件, 其能够感染拓展名为.VBS、.HTA、.JPG、.MP3等十二种数据文件。 第四位:红色代码病毒 红色代码病毒出现在2001年,被认为是史上最厉害的计算机病毒之一,拥有自我复制能力的红色代码病毒利用了微软IIS服务器中的一个漏洞。可以对被感染的网站进行修改。 第五位:熊猫烧香病毒 熊猫烧香出现在2006年,它属于蠕虫病毒,此病毒于06年年底开始大规模爆发,典型特征是所有可执行文件图标被改为一个拿着香的熊猫。它采用Delphi工具编写,能够终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进程,并会删GHOST备份文件,使用户无法通过此文件进行系统恢复。它能够感染*.exe、*.com、*.pif、*.src、*.html、*.asp文件,导致用户只要打开这些网页IE自动连接到指定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并且在所有磁盘分区下建立autorun.inf和setup.exe文件.此外,该病毒病毒还可感染U盘和移动硬盘等并且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来传播。 第六位:震荡波病毒 震荡波病毒出现在2004年,和冲击波一样也是利用Windows漏洞进行传播的蠕虫病毒,震荡波可以导致计算机断网、崩溃并不断重起。 第七位:尼姆达病毒 尼姆达病毒出现在2001年,它是病毒出现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病毒之一,在上线之后的22分钟内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地球上最强的病毒是什么?

埃博拉”病毒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这种病毒最早是于1967年在德国的马尔堡首次发现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再次发现它的存在后,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极活跃,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周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其死亡率高达50%甚至9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目前为止,该病毒已使大约1500人受感染,其中约1000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的传染除了通过血液和人体分泌液传染外,接触被病人血液污染的医疗用具也有可能被传染。而且这种病传染极快,所有病人一旦被发现就必须立即被隔离,与病人接触过的人也必须接受定期检查。目前,全球医学界还没有找到预防这种病的疫苗和可以治愈这种疾病的药物。但只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严格隔离病发区,病毒的传染就能得到迅速遏制。 纪事:追踪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 德国,马尔堡——这个位于法兰克福北方的安静小镇风景优美,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看起来并不象是曾经遭受致死病毒肆掠的样子,而正是因为这个马尔堡病毒,小镇才由此得名。1967年8月,当一个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生高热,腹泻,呕吐,大出血,休克和循环系统衰竭时,这个小镇的宁静从此就被打破了。当地的病毒学家快速调查原因——此种症状同样出现在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首都)——这三个实验室都曾经用过来自乌干达的猴子,用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研究。一共有37人,包括实验室工人,医务人员,和他们的亲戚都感染上了这种莫名的疾病,其中有1/4的人死去。3个月后德国专家才找到罪魁祸首:一种危险的新病毒,形状如蛇行棒状,是猴类传染给人类的。 马尔堡病毒就象它来时那样神秘地消失了,只到1975年南非才报告了一例。但是,到1976年,这个病毒的一个近亲,埃博拉病毒在刚果民主共和国(DRC,以前的扎伊尔)又掀起一阵恐怖局面,杀死了280人。从那时起,埃博拉,马尔堡等其他致死性“出血热病毒”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里的魔鬼。上个月,埃博拉病毒在乌干达爆发的前期和马尔堡病毒在DRC肆掠的中期,大约100个研究埃博拉和马尔堡的专家,在马尔堡会面并讨论了近来研究的结果。尽管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迷,例如,病毒在不流行的时候潜伏在哪里,它们怎样引起这些破坏性的症状?事实是,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的研究有新的突破。研究包括建立基因工程埃博拉病毒,这是分析它们致病机理的强大分子工具,此外,还有在猴子身上使用埃博拉疫苗的研究。 神秘宿主 尽管乌干达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占满报纸新闻头条,但DRC正在遭受着马尔堡病毒的侵略。根据金沙萨(扎伊尔首都)国家生物医学研究所的Jean Muyembe-Tamfum和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CDC)的Stuart Nichol所说,流行是从1998年十一月Durba镇北部开始的,Durba镇外的金矿工人是第一批死亡者。但是,地方的偏僻和政府当时的战争使CDC和WHO的专家们知道次年5月才得知此事。1999年中期,流行到达爆发高峰,新的病例只到2000年九月才为人所知,在那时已经有99个人受到感染,死亡率超过80%。超过半数的死亡者是金矿工人,由此可以探知病毒的来源。 Nichol与同事们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国家病毒研究所,与病毒学家Robert Swanepoel一起,测序得到马尔堡病毒的部分基因。令人震惊的是,病毒的基因变异性极大,来自同一祖先的,足有16%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相反,造成1995年科威特,DRC的埃博拉大流行,感染315人的病毒株却完全没有基因变异。由Durba的情况得知,马尔堡病毒至少在人群中分别感染了7次。这些发现提示这个罕见的微生物正在人群中制造新的传播。 为了寻找病毒的动物宿主,工作队在金矿里至少捕捉了500只蝙蝠。许多科学家认为,马尔堡和埃博拉的天然宿主是动物,如啮齿类或猴类,因为人们经常和它们接触(Science, 22 October 1999, p. 654)。Swanepoel曾在早期用实验方法造成蝙蝠感染埃博拉,因此蝙蝠有可能是最早的感染源。但今天Nichol宣布,这个推测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到这次会议为止,大部分蝙蝠经过检测,并没有发现马尔堡病毒感染的迹象。但是,还有一丝希望:部分蝙蝠可能携带病毒,其他的宿主—包括节肢动物,昆虫、蜘蛛等—应该在考虑之列。 毛细血管破漏? 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破坏性症状(休克和大出血)的机理同样复杂。早先的研究表明,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是否直接受到埃博拉和马尔堡的攻击还不明确。有些研究者(不包括全部)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 CDC的病理学家Sherif Zaki和病毒学家Gary Nabel(NIH疫苗研究中心主任)都肯定内皮细胞受损的关键作用。Zaki通过科威特埃博拉死者的尸检,发现毛细管内皮严重受损。为了找到受损原由,Nabel的队伍和CDC及NIH的人在一起,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养了表达埃博拉蛋白GP(GP蛋白是病毒的外壳蛋白)的人内皮细胞,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8月刊上。实验结果令人惊异,24小时内,细胞就不再互相黏附,几天之内,细胞就死亡了。如果将编码GP的基因直接表达在从人或猪的血管上,血管在48小时内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变成流动的液态。在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损害中,“内皮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的受损看来是病理损伤的关键”,CDC病毒学家Brian Mahy说道。 然而,还有一些研究者持不同意见,里昂Jean Mérieux实验室的病毒学家Susan Fisher-Hoch认为,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的受害者并没有毛细血管缺漏的症状,如肺水肿及头颈肿胀,只是从严重的类休克症状中恢复的幸存者才有严重的内皮细胞损害。马利兰美军医院感染疾病研究所(USAMRIID)的Thomas Geisbert报道的实验猴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初步研究结果支持此观点。他们观察感染期症状严重时不同阶段的结果显示,知道病程末期,内皮细胞的损害只有少许。 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斟酌。 设计埃博拉 里昂大学Claude Bernard 大学的分子病毒学家Viktor Volchkov的一项研究成果使大家对感染机制的研究可能更容易:基因工程埃博拉病毒,使得大家能够通过突变来研究关键致死的基因和蛋白功能。“这是本次会议最让人激动的事”,Fisher-Hoch说。去年,Volchkov与马尔堡病毒研究所的同事们一起,明确了埃博拉病毒的基因序列:18,959碱基的单链RNA。研究者们现在采用埃博拉基因组的互补链构建成DNA分子,将此DNA导入细胞系,并表达埃博拉的四个关键蛋白,包括结构蛋白GP,此细胞系即可产生新的RNA埃博拉病毒。结果是实验室制造出一种能转染给其他细胞系、具全能感染性的病毒。 “我们现在能回答所有关于埃博拉毒力和发病机理的问题,”Bray说。通过改变互补DNA的序列,Volchkov的工作组已经研制出一种埃博拉突变体能够诠释病毒的致死效应。GP蛋白(毒性最强的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使病毒能复制出更多的蛋白质。Volchkov确定了病毒有GP生成“自我控制”机制,以免在病毒传播到其他非感染细胞之前,那些感染细胞就被杀死。Feldmann从中也看到了可制作基因工程疫苗的策略。 几年来,疫苗研究者在努力制造抗马尔堡和埃博拉的疫苗,在几内亚猪和猴身上的实验已经成功。在会上,Nabel报告了他在DNA疫苗上的新进展。采用所谓的“prime-boost”疫苗技术,Nabel和同事们—包括NIH的博士后Nancy Sullivan和CDC的Anthony Sanchez—给四支猴子注射了包含“裸DNA”的疫苗,此DNA与埃博拉的GP蛋白基因互补,随后再注入用腺病毒载体包装的基因。免疫后的猴子在感染埃博拉疫苗后免于死亡,而未接受免疫的对照组很快就死掉了。 尽管这次会议让人感觉到在病毒研究方面有不少进展,可是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在非洲的肆略还将持续,直到我们真正研究出有效的疫苗,我们才有可能战胜它们。 埃博拉病毒在人体发作机制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人类对埃博拉病毒的了解依然很有限。一般认为,这种病毒会侵入并杀死抵抗感染的白血球,由此破坏身体的抵抗力。这种病毒隐藏在免疫系统的“巡逻卫士”———巨噬细胞内,以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巨噬细胞可以清除细菌感染,但却可能受到病毒的攻击。巨噬细胞不会当即死亡,它会发出红色警报,在血液中流动时疯狂地释放细胞激素。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激素的释放会向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发出警告,联合起来打击病毒。但是,遭到埃博拉病毒攻击时,程序就被打乱了。激增的细胞激素会冲破血管壁,血液渗透到周围的组织里。这一循环将不断重复,直到被感染者鲜血流尽。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惟一知道的是: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大量流血便几乎是不可能被阻止的。简单来说,就是逐步扩散的器官损坏。这有点像是被千刀万剐而死。你全身上下会布满无数细小的伤痕。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