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残忍的卫星(世界上最孤独的卫星)

bj0012024-11-15奇闻异事0

美国12月11日发射绝密卫星,天线直径达百米,探测什么?

默克尔大妈的聊天记录

在军事领域,侦查卫星可能是最神秘也是外界知道最少的。作为高边疆存在的天眼,它有最高的技术含量。

因为要用昂贵的火箭发射到几百乃至上万公里的太空中,同时要在太空恶劣的环境下展开工作,既有尺寸和重量的限制,又有严苛的技术要求,每一颗军用卫星的价值都非同寻常。

12月10号,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一颗绝密卫星被德尔塔4重型火箭送入太空。该卫星造价超过120亿人民币,相当于我国一艘航空母舰的造价。

卫星定轨在赤道上空,距离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这颗卫星最大的看点,有一个直径高达100米的天线,覆盖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

有些人认为由于美国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远镜损坏了,所以发射一颗卫星去替代,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口径是350米,比卫星上的天线口径要大很多,射电望远镜依靠长波电磁波工作,这些电磁波可以穿透大气层。

德尔塔四重型火箭发射一次的合同成本价超过28亿元人民币,如果是仅仅对太空观测,没有把大型天线送到外太空的动力。

阿雷西博天眼的指向是外太空,这颗绝密卫星天线的指向是地球。

很显然,这是一颗军用雷达侦察卫星,使用可见光以外的电磁波工作。

只有可见光无法探测之处,才需要雷达波,这颗军用雷达侦察卫星是探测某种神秘访客的。

根据经典的电磁波理论,天线的长度=光速/2倍频率,也就是半个波长。这种被称为半波振子的天线是最基本的无线电发射单位。

电磁波的频率越低,波长越长,所需要的天线越长。

电磁波的传播虽然不需要介质,但是在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会受到影响。

即使在晴朗的日子里,空气中也会保持湿度。所有三种状态的水都可以在大气中自然找到:液体(雨、雾和云)、固体(雪花、冰晶)和气体(水蒸气)。水在任何状态下都是电磁波传播环节中的障碍物。

当电磁波穿过水粒子时,它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由于雨、雾和云造成的衰减会导致无线、移动、卫星和其他通信的干扰。另一个问题是大气的折射率,它会影响电磁波路径的曲率,会导致雷达覆盖范围的误差。

在海水中传播电磁波,衰减会更加严重。因为海水具有很高的介电常数(80)和高电阻率(182 kΩ·m²/m),从而形成驻波。海水中的含盐量越高,电磁波的衰减越严重。

电磁波的本质,是大量光子的统计之和。光子的能量量子数对应于电磁波的电场分量,而频率量子数对应于电磁波的磁场分量。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衰减,是光子和组成介质的粒子作用的结果。而这个作用取决于介质的粒子密度、性质,以及光子的康普顿散射半径。

光的能量越高,散射半径越大,越容易和微观粒子碰撞而失去能量。电磁波的频率越低,对应的光子能量越小,康普顿散射半径越小,越不容易和介质中的粒子发生反应。

由于光子的能量和电磁波波长成反比,所以只有波长很长的电磁波才能深入海水当中。

美国发射的这颗绝密侦察卫星,就是用来探测隐匿在大洋深处潜艇的,尤其是中、俄两国的核潜艇。

核潜艇具有无限的动力,只要里面的人能受得了,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呆在水面之下。由于现代潜艇技术的进步,用水声方法已经很难侦测到潜艇。

雷达侦查卫星站得高看得远,扫描范围大,在探测潜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也有很高的技术难度。

在这方面,我国和美国相比如何?

当然这是属于军事机密,没有办法获得准确的消息,但是我国的电磁波应用领域已进入了自由王国阶段,从我国相控阵雷达的发展上就可以看出来。

目前我们国家055导弹巡洋舰上的雷达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氮化镓主动相控阵雷达。传说对F22的发现距离可以达到400公里之远,也就是说F22从地平线上一露头就可以被捕捉到。

由此可以反推出我国雷达侦察卫星的水平绝不在美国之下。而且,用于探测潜艇的雷达侦测卫星,我国比美国要领先发射。

但是中国也有相应的问题,反而是那些“低端”的机械加工问题拖了中国军用设备的后腿。

所以我们国家的军用雷达侦察卫星上面的天线没有美国这么大。

在太空中能够展开的大尺寸天线一般被称为张力网状天线。

这种天线要在卫星进入太空之前折叠收藏,在太空中依靠自身的张力展开。我国目前民用级别公开的最大伞状天线,用在嫦娥4号和地球的中继通信卫星鹊桥上,口径为4.2米。

当然军用的可能会大一些,但是达不到美国那个程度。

电磁波探测的角分辨率和天线的口径是呈正比的,所以天线的口径越大,探测精度也越高。这是我国需要努力的地方。

美国的这颗绝密卫星当然是探测全球机密信息,这是美国军方的一个设备。这样军事目标乃至所有军事设施在侦察卫星面前几乎等同于裸奔。美国发射如此高度机密的卫星,明显是出于军事目的。

这颗卫星的发射技术难度是非常高的,而且美国坚决保密

美国的这颗卫星可以说是研发了很长时间,原计划在6月份发射,但是由于技术问题拖到了现在。在12月10号,美国波音和洛马成立的联合发射同盟使用德尔塔-IV重型火箭发射了一颗价格高昂的军事卫星,造价居然超过了20亿美元,而且发射这颗卫星的火箭成本也高达4.4亿美元。

也就是说发射这颗卫星一共用了24亿美元,而我国发射嫦娥5号大概只花了3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这颗卫星绝对不是一颗简单的卫星,而是最新型的军事卫星。

这颗卫星是隶属于美国国家侦察局的,更确切的说是一颗间谍卫星。关键的问题是美国媒体报道的时候,连发射信息都被删除了。这颗卫星发射的任务代号为“NROL-44(猎户座-10)”,可能是美国先进猎户座系列侦察卫星中最新的一颗。

这是一颗名副其实的间谍卫星

该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高度大概在36,000千米,最关键的是这颗卫星的天线是非常巨大的,展开直径超过100米,覆盖面积在7800平方米以上。也就是说这颗卫星使用的是顶级卫星天线控制技术,其矩形天线类似于一台射电望远镜。当这颗卫星来到一个国家上空的时候,就能够探测出该国所发射的信号,从而收集这个国家的信息。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这颗卫星将用于截获美国对手国家的导弹遥测信号。在对手国家导弹发射十来秒后,这颗卫星就能够判断出导弹的轨道和型号,以及可能打击的军事目标等,从而对作战单位作出反应进行指示。

虽然美国的这颗卫星技术难度很高,但是现在也不是特别稳定。这次任务本来计划在8月26号执行,但是控制系统和启动板基础设施出了问题,所以被迫推迟。目前在地球上空美国大约有154颗间谍卫星,NROL-44是NRO任务的一部分,不过这颗卫星的任务是非常机密的,美国一直在予以保密。

这些卫星基本上是用来对地球表面进行光学雷达成像,对公海船只进行跟踪,以及用无线电信号拦截。美国的“水晶”系列光学成像卫星和“猎户座”系列大信号智能卫星必须有特殊的重型火箭才能发射。这种重型火箭高达71米,推力来自三台氢燃料RS-68A发动机,能够产生超过950吨的推力,以最多28吨的有效负载送到低地球轨道,抑或将11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美国的间谍卫星能力非常强,但无法破解量子加密通信

其实美国一直在研究这款“猎户座”卫星,可以说这是美国的间谍卫星工程。在1985-1989年,最早的两颗猎户座卫星是通过“发现号”航天飞机部署的,用于拦截遥测和指挥信号。在1995-1998年,第2代猎户座卫星通过“泰坦4”号火箭发射升空。

在2003年,美国又发射了一颗升级版的第3代卫星;2009-2016年发射了4颗“高级猎护座”卫星。2003年以后猎户座卫星逐渐承担了情报项目,具备了拦截人与人之间音频和文本通信的功能。不得不说美国的监测能力史无前例的增强了。

当时主导这个项目的主任布鲁斯·卡尔森称,这种卫星是“世界上最大的卫星”,不仅尺寸很恐怖,能力也非常恐怖。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你跟朋友打电话说拉登在你那儿,那一会儿就有导弹过去问候。

所以美国发射这种卫星是针对其他国家发展5G技术的。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人际间间的通话美国都有能力截获。世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通话也有可能会被截获,在未来5G通信有可能会不安全。

但是我国军方并不是害怕这个项目,因为我国现在已经研发出了量子加密技术。在理论上量子加密技术是不可能被破解的,所以美国这些卫星只能够监测到一些民用设备,以及一些普通平民的通信。而我国军方以后将会使用量子通信技术,美国就算发射再多的卫星也监测不到。

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自己从来不用智能手机,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从来监测不到普京手机的原因。由此可见,美国得到苏莱曼尼和法赫里扎德的信息是轻而易举的,毕竟伊朗的情报系统是不可能比得上美军的。随着我国5G技术的普及,在未来我国也应该会普及量子加密通信技术,这样就可以把美国的卫星变成一堆废铁。

血祭登月路:NASA采用残酷设计理念,三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

我们先辈对于月亮的想象,充满了纯洁和向往,月宫洁白如玉、温柔安详,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还有仙女嫦娥舞蹁跹;西方人对月亮的想象正相反,在他们眼里月亮就非常另类,比如那里住着长翅膀的月球人,以吃人吸血为生,而且,月圆之夜还是人狼出没之时。

无论对月亮如何看待,公元1969年7月20日,随着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登上月球表面,一切想象就此破灭,由此而来的是,人类带着无比坚定的决心和信心,踏上征服宇宙的星途。

美国登月之路,并不好走,除了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科研力量之外,还因为低级错误和残酷的设计理念,使三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血祭登月路。

不得不说,当年美国登上月球,并非只是为了科学 探索 ,更多的是为了和苏联争夺太空霸权。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斯普特尼克1号在轨工作22天,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烧毁。

苏联卫星率先进入太空,直接击溃了美国人的信心。

尤其是在两天后,10月6日,美国首次尝试发射卫星失败,火箭在发射台上原地爆炸,其产生的恐慌情绪蔓延整个美国,并且,制造出“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个冷战热词,意思相当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PS:后来这个“斯普特尼克时刻”,成为了危机冲突、生死存亡的专用词。当我们的“太空出差三人组”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美国同样喊出了“斯普特尼克时刻”。

自此,美国加大在 科技 创新领域的投入,从中学开始进行名为“新数学”的教育大改革,加强美国学生的科学和数学能力。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式批准成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并推动了载人航天计划“水星计划”,同时,国会签署法令,对苏联进行了更加严酷的技术封锁。

而另一方面,苏联依旧占据绝对优势,不但率先于1961年4月12日,把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宇宙飞行,而且,在1963年6月16日,人类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宇宙飞船“东方6号”升空,共绕地飞行48圈,总时长70小时40分钟49秒。

几乎在同时,美国抓紧实施“水星”号载入飞船计划,NASA挑选出第一批宇航员,也就是“水星七杰”,可是,这依旧无法追赶苏联的脚步。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在“上升2号”飞船航天飞行期间,实现了离舱12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 历史 上首位实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首位男、女宇航员升空,以及率先完成太空行走,面对苏联的步步领先,美国只得全力推动“阿波罗计划”,争夺载人登月的领先权。

其实,早在1960年代,艾森豪威尔和他的继任者肯尼迪,均提出以“阿波罗计划”接替“水星计划”,尽快实现载人登月。

不过,当时NASA首要任务,还是完善“水星计划”,对月球只进行了一系列无人自动探测,但是在争霸太空的压力下,哪怕条件不成熟,“阿波罗计划”也必须加快进程了。

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升任总统,他也是“阿波罗计划”的积极推动者。他说,

终于,在几百位科学家、数千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一艘登月飞船“阿波罗1号”预定于1967年2月21日发射。

阿波罗1号搭载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维吉尔·格里索姆(Gus Grissom),高级驾驶爱德华·怀特(Edward White),驾驶员罗杰·查菲(Roger B. Chaffee)。

其中,格里索姆还是NASA最早选出的“水星七杰”之一,是美国第一代宇航员。

如果阿波罗1号任务成功,将会有2次阿波罗任务紧接在后。

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号宇航小组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来到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进行发射前的常规训练。

他们穿上宇航服、进入太空舱后,按照流程,太空舱内将充入100%氧气用来加压。

这时,格里索姆的座位下,突然起火燃烧。

在人为制造的纯氧环境下,火势迅速蔓延,而且,太空舱使用了大量易燃材料,瞬间,整个空间变成熔炉!

“阿波罗1号”是第一艘登月飞船,其中的危险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

为了防止宇航员从太空舱里面打开门逃跑,NASA的设计者们,采用了最残酷的设计理念,在舱门上使用了锁死构件。

也就是说,一旦太空舱关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舱门只能从外部打开,宇航员根本没办法从里面打开舱门逃生。

突发大火,指令长格里索姆立刻向控制台呼救。

当时,训练场的工作人员,也听到了他的惊呼,“火!舱内着火了!”

驾驶员查菲也在喊,“我们着火了——让我们出去!我们自己也烧起来了!”

然而,现场并没有消防队或者医疗队出现。

随着对讲系统中传来最后一声痛苦的哭喊,通讯线路归于沉寂,五分钟后,救援人员这才匆匆赶来……

由于宇航小组进行的只是常规训练,火箭也没有加注燃料,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没有任何危险的训练,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处于戒备状态。

太空舱内的大火,整整烧了五分钟后,舱门才被打开,可为时已晚,舱内场景惨不忍睹。

舱里到处是裸露的金属,以及凹凸不平的电缆,地板上遗落着宇航员的安全带碎块,模拟飞行计划书位于格里索姆和怀特的座位之间,几乎被完全烧毁,只留下一撮撮灰烬。

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三个人的航天服都被大面积烧毁,高温下航天服中的可熔化材料把宇航员的身体和舱室几乎“焊接”成一体……

不过,三名宇航员惨死,并没有影响到“阿波罗计划”的进展。

草草完成了事故调查,“阿波罗2号”在半年后,1967年7月5日完成点火测试,代替“阿波罗1号”完成任务。

NASA同时也改进了逃生系统,悲剧没有再发生,“阿波罗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最终,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终于完成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登月,美国也终于扬眉吐气,在太空霸权上对苏联进行了压制。

尽管,格里索姆、怀特和查菲三名宇航员,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实际上,NASA吸取的教训非常有限,在后来的航天行动中,依旧出现了重大事故。

1970年4月,阿波罗13号发射升空,执行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

发射后两天,服务舱氧气罐发生爆炸,太空船严重毁损,宇航员小组三名成员吉姆·洛威尔、杰克·斯威格特、弗莱德·海斯,在失去大量氧气和电力、导航与控制系统全关闭的情况,九死一生回到地球。

多年以后,阿波罗13号指令长吉姆·洛威尔打破沉默,说到,“阿波罗13号极端失败,我们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很悬……”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之后,沉溺在太空 探索 激情中的NASA,又开始启动航天飞机项目。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STS Columbia OV-102),成功完成轨道飞行和着陆能力的测试。

于是,航天飞机成为美国太空 探索 的主要载人工具。

没想到在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STS Challenger C),在升空后不久发生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2003年2月1日,当年进行首次飞行测试的哥伦比亚号,再次出征宇宙。

在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哥伦比亚号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不久之后,发现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数罹难……

以上这张照片,是当年“阿波罗1号”的宇航小组。

从左到右依次为维吉尔·格里索姆、爱德华·H·怀特和罗杰·查菲。

如今,他们三个人的骨灰,已经被成功登月的宇航员,撒在了月面上,月球背面南纬39 、44 和45 的三座环形山分别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壮士生前未能如愿登月,死后终于与月球永久相抱……

曾经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为何会被科学家踢出行星之列?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一首首韵味悠长的小诗寄托了古人们对于浩瀚星空的遐想与向往。

每天夜晚时仰望着星斗阑干的美丽星空,我们的内心总会得到无与伦比的平静,但其实闪闪发光的夜空中之中也有些让我们产生恐惧的星星。

冥王星的可怕之处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有着它自己独一无二的名字,如海石、异雀、瑶光、天璇、等等这般唯美动听的雅称,也有让人让人听后倍感害怕的名字,就像冥王星。

冥王星——一颗以死神命名的星星,英文名是Pluto,在古希腊神话中被称为哈迪斯——地底世界之神(死神),它这如雷贯耳的名字就已经昭示了它的不平凡。

因为它与滚烫的太阳相距差不多60亿公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40倍,所以冥王星很少能接收到暖暖的日光,整个星球简直就是一个极寒之地。它的表面温度大约在-238℃~-218℃,目前是太阳系中已知的最寒冷的地方。

在如此的低温下,冥王星上的氮、一氧化碳、甲烷大多数都是以固体的方式存在,如甲烷冰山等。如果我们人类站在冥王星上,毫无疑问我们会立刻变成一座人形冰雕,动弹不得。

在浩瀚的宇宙中遥望它时我们会发现,在深空伽玛射线和太阳光的照射作用下,冥王星表面的白色冰层会呈现为粉棕色。这样可爱的少女色彩在一定程度也拉近了减少了我们对它的恐惧感。

冥王星不仅是一个极寒之地,而且还拥有加长版的极夜。冥王星的公转周长很长,可高达248年,这也就使得冥王星南极之地的极夜变得遥遥无期。

1987年,冥王星的南极极夜时间竟长达120年。难以想象,要是我们人类居住在这里,岂不是一辈子都难以感受和煦的日光。

尽管冥王星的环境十分恶劣,但通过天文学家们的探索,他们发现冥王星还是拥有着稀薄的大气层,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甲烷、一氧化碳。并且它的气压很低,大概只有地球气压的百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运动轨迹,冥王星也不例外。但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运动轨迹比较特别,它拥有着极大的轨道偏心率,这就导致它的近日点与远日点相差极大。它的近日点只有29.7个天文单位,而远日点高达49.3个天文单位。

因此,冥王星的运动轨迹极其椭圆,十分不规矩。更让天文学家们震惊的是,当冥王星位于近日点时,它直接进入了海王星的公转轨道,换而言之这就相当于曾经身为的第九大行星的海王星在近日点与太阳的距离竟然比第八大行星的海王星还要近。

除此之外,冥王星的轨道倾角(公转轨道面和黄道面的夹角)也十分异常,高达17°。数字看起来似乎还很小,但是相比之下,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轨道倾角仅仅只有7°,其次就是金星的3.4°。

与水星和金星相比,冥王星与太阳明明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它却有着极大的轨道倾角。对于这一疑云,至今天文学家们仍未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总说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但冥王星却是一个有伴的矮行星呢。它和卡戎一起合称为双星系统,卡戎的直径超过冥王星的一半,它们俩在宇宙中遥遥相望。

除名背后的原因

冥王星在宇宙中隐藏了7亿多年,终于在1930年被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由于当时借助了海王星的轨道摄动,错误的估计以为冥王星的质量是地球的数倍。

再加上最开始冥王星确实太黑了,天文学家们曾经还一度认为它的直径可达到10000公里。最后凭借种种错误估计,冥王星很快就被列为第九大行星。

但后来观测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天文学家们发现计算出来的冥王星质量越来越小。在那时,众多天文学家们对于冥王星的地位就已经产生了动摇之心。

后来又经历了长达30年的监测观察,天文学家们最后确定了冥王星的大小,它的直径仅为2370公里,这与之前的估计相差甚远。

关于冥王星地位的质疑声越来越大。1998年,还曾有人直接提议将冥王星从行星中除名,但被当年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否决,之后也就不了了之。毕竟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这一点已经被写进了教材中,被广大民众们所接受。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毕竟万事都要靠实力说话。从1992年开始,人们不断地发现冥王星周围的柯伊伯带存在着大量与冥王星质量接近的星。

最后在2005年时发现了星,它的质量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这也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天文学家们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如果再不对冥王星进行重新定位,那么迟早行星的行列都会乱套的。

2006年8月24日,天文学家们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投票正式决定将冥王星从行星行列除名,划入矮行星。

但投反对票的天文学家们从未放弃,后来的十几年里,他们不断地申请重新将冥王星列入冥王星,他们认为冥王星虽然质量是小了点,但不管怎么说它也是绕着太阳转的,还是有当行星的资格。

所以,天文学家们一不做二不休,在之后他们重新对行星进行了要求:首先,行星必须围绕恒星运转;其次质量要足够大;再就是要能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附近不能有比自身更大的天体。

由此可见,冥王星无法满足后面两点,这也昭示着它的“复出之路”注定无光。

虽然冥王星被残忍地降级了,但因着它诸多的可怕之处,人们对于冥王星的探索却从未停止。期待来日,我们能够更加地了解这可怕的冥王星!

美国NASA卫星飞过中亚大湖,拍下残酷一幕:干涸湖泊冰雪覆盖

在中亚,咸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当地展开的一系列引水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导致咸海的面积不断地萎缩,并在2007年咸海已经分崩离析成为三个不同的盆地——北咸海以及更大的南咸海崩溃成了东西两个更小的盆地湖 。

2020年12月27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卫星飞过中亚,捕捉到了咸海这一地区的情况,这里的冬季已经开始了,积雪覆盖了哈萨克斯坦北咸海和乌兹别克斯坦南咸海以西的地区。

从卫星图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北咸海变成一片白色,而南咸海则仍然是开阔水面,因此南咸海在卫星图像上仍然是鲜艳的墨绿色,北咸海则似乎完全被冻结了。位于湖北侧哈萨克斯坦小镇塔斯图布克的渔民忍受着零度以下的冬季,但他们仍然通过在冰上挖的洞在湖上钓鱼。

渔民在咸海上凿出冰洞以捕鱼

但随着湖水的迅速萎缩,渔业也在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上逐渐萎靡,尽管如此,当地的居民仍然没有完全停止捕鱼,以熬过漫长严寒而缺少食物的冬季。此外,在咸海上现在还有不少废弃的船只,被遗弃的船只在干涸的咸海上显得相当特别,一度成为部分网络游客前来观景的 旅游 地,但很多废弃船只的命运是全部消失,正如消失的咸海一样。

南咸海相比较起来则没有冰,这可能是因为它和北咸海的盐分浓度不同,它在某些冬季温度异常低的年份,南咸海也会被大范围的被冰覆盖。南咸海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冬季标志,那就是湖西岸堆积着大量的白色积雪,和周围的黄褐色陆地形成了鲜明对比。冬季寒冷的风从东向西吹,经过湖面时将湖面的水汽冻成雪花而下在湖岸,这种现象类似冷流雪。

而在南咸海东边,咸海东部盆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湖水,干燥的湖床现在被部分人称为阿拉尔库姆沙漠。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冬季,干燥的湖泊可能导致附近地区的降水像降雪而不是降雨一样落下,因为干燥的地表往往比水面更冷,同时,干燥的地表在夏季也会比水面更容易导致增暖,因此,咸海这些年来的变化正在主导着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

南咸海东边干涸的阿拉尔库姆沙漠特写

“锁眼12”卫星有哪些用途?

楼上别乱说。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 60 年代开始使用的侦察卫星,主要有KH-1、4、5、6、7、 8、9、11、12等九种型号。 KH—11、KH—12型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最新型的数字成像无线电传输卫星,它不用胶卷而是用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拍摄地物场景图象,然后把图象传送给地面。地面收看的效果犹如看电视片。它的地面分辨率为1.5-3米,它最早发现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推进的行动。还有一种更先进的锁眼12侦察卫星,它的地面分辨率高达0.1米,足可以清点沙漠中伊军的坦克,帐蓬和人员。这种卫星具有一种"斜视"功能,即当卫星不能直接飞越海湾地区上空时,也能通过改变其光学系统的指向来摄取旁边地域的图像。卫星上的红外设备还可以在夜间拍照。地面分辨率达到了100毫米(针对固定目标),若想真正辨清目标的外形特征、大小尺寸,还必须再大一些,理论上需要地面分辨率的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