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垄断的财阀(世界各国财阀)

bj0012024-11-14奇闻异事0

同属财阀的洛克菲勒与摩根,两者如今到底谁的影响力大?

洛克菲勒财团是美国实力最强的财团之一。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展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团。由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创办,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组建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并很快垄断美国的石油工业,获得巨额利润,以此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逐步成为美国的大垄断财团。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位一直处在摩根财团之下,后一度跃居财团榜首,现与摩根财团不相上下。

美国有十大财团,其中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今天要跟大家聊的就是摩根财团,它是美国第二大财团,一个触角渗透到了全世界无数领域的庞然大物。事实上,最早的摩根财团却不是J.P.摩根创立的,也不是他的父亲创立的,而是源自一个名叫乔治·皮博迪的美国人。

摩根财团比洛克菲勒财团崛起要早些。但通过约翰.D.洛克菲勒的努力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帝国。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最大的托拉斯组织。后来洛克菲勒财团的实力逐渐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美国第一大财团,也是世界最大的财团 。个人认为金融业开始时是摩根财团更牛因为摩根财团主要发展的就是金融行业洛克菲勒财团开始是靠石油起家,建立石油帝国,主要在实业有地位,但是随着垄断形式的发展,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洛克菲勒财团投资金融业摩根财团也投资实验越来越像综合性发展期间奥克菲勒,后来居上,终于从总的控制力上超过摩根财团,在1970年代的统计,数字中,奥克菲勒能控制的资金达到3300亿美金,摩根为3000亿美金,相差也不大。

日本、韩国和美国有哪些著名财阀集团

日本:

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 三井 、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团是日本最早形成的垄断财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原有四大财阀的基础上增加了鲇川、浅野、古河、大仓、中岛、野村等六家新财阀,总称为日本十大财阀。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垄断核心和统治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三菱、住友、三井、富士、三和、第一劝业等六大金融资本集团,以各自的银行为核心,囊括了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国际贸易等主要经济部门,控制了日本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因此,一般人们不再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金融资本集团称为财阀,而是像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称为财团。

如今,三菱、三井、住友、富士(芙蓉)、第一劝业银行、三和等六大垄断财团掌握着日本的经济命脉,控制着日本的大量公司。

韩国:

在韩国,由于国家管理、生产的需要,后来也逐渐形成三星、现代、大宇、乐金及鲜京等五大财阀,这几家企业都掌握在同一个家族的手上,经营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工业与商业,甚至也跨足媒体、政治,社会资源都掌握在这几家公司手上,单单一个三星集团,就占了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同时也经营韩国《中央日报》,而现代集团也有《文化日报》作为其喉舌。由于韩国的财阀数量极少只有五个在规模上又远甚于日本财阀当中的一些小型的财阀,所以英文中特别以财阀的韩语发音的Chaebol来代表“韩国财阀”,有别于一般的财阀Zaibatsu。

美国:

1、洛克菲勒财团

2、摩根财团

3、第一花旗银行财团

4、杜邦财团

5、波士顿财团

6、梅隆财团

7、克利夫兰财团

8、芝加哥财团

9、加利福尼亚财团

10、得克萨斯财团

PS:

中国共产党联合集团, 世界第一大财团。

(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SO,中国共产党的财力是世界其他财团无法比拟的,可以无视其他财团)

垄断大财阀、华尔街之子——摩根是谁?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后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有人称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

金融界疯子的诞生摩根少年时代开始游历北美西北部和欧洲,并在德国哥西根大学接受教育。从哥西根大学毕业后,摩根来到邓肯商行任职。摩根特有的素质与生活的磨炼,使他在邓肯商行干得相当出色。但他的过人的胆识与冒险精神,却经常害得总裁邓肯心惊肉跳。

一次,在摩根从巴黎到纽约的商业旅行途中,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的舱门:“听说,您是专搞商品批发的,是吗?”

“有何贵干?”

摩根感觉到对方焦急的心情。

“啊!先生,我有件事有求于您,有一船咖啡需要立刻处理掉。这些咖啡算是一个咖啡商的,现在他破产了,无法偿付我的运费,便把这船咖啡作抵押,可我不懂这方面业务,您是否可以买下这船咖啡。很便宜,只是别人价格的一半。”

“这事很着急吗?”摩根盯住来人。

“是很急,否则这样的咖啡怎么这么便宜。”

说着,拿出咖啡的样品。

“我买下了。”摩根瞥了一眼样品答道。

“摩根先生,您这年轻人,谁能保证这一船咖啡的质量都与样品一样呢?”

他的同伴见摩根轻率地买下这船还没亲眼见质量的咖啡,在一旁提醒道。这位同伴提醒的并不假,当时,经济市场混乱,坑蒙拐骗之事,屡见不鲜。光在买卖咖啡方面,邓肯公司就数次遭暗算。

“我知道了,但这次是不会上当的,我们应该签约,以免这批咖啡落人他人之手。”

摩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力。

当邓肯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吓了一身冷汗:

“这混蛋,拿邓肯公司开玩笑吗?”

邓肯这样严厉指责摩根:

“去,去,把交易给我退掉,损失你自己赔偿!”邓肯吼道。

摩根与邓肯决裂了。摩根决心一赌,他写信给父亲,请求父亲助他一臂之力。在望子成龙的父亲默许下,摩根还了邓肯公司的咖啡款,并在那个请求摩根买下咖啡的人的介绍下,摩根又买下了许多船咖啡。

最终,摩根胜利了,在摩根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遭到霜灾,大幅度减产,咖啡价格上涨二三倍。摩根自己赚钱了。

不久,摩根在父亲的资助下,在华尔街独创了一家商行。与众多白手起家的大财阀的发财史一样,摩根财产的聚敛,首先也是从投机钻营开始的。

这时已是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展开了全面进击。摩根与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个绝妙计划。这天,克查姆来访,说:

“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最近一段时期北方军队的伤亡惨重!”

摩根敏感的商业神经被触动了:“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

克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为什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这点?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

“让伦敦匹保提和自己的商行以共同付款方式,先秘密买下500万美元的黄金。一半先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来,只要把汇款消息稍微泄露一下……到那时,我们就把留下来的那一半抛出去!”

“你这个主意跟我不谋而合,现在还有一个良机,那就是我们军队准备进攻查理斯敦港。如果现在黄金价格猛涨,那么这场军事行动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又会使黄金上涨。”

“这回我们可要大赚一笔了!”

这两个谈话者一个是摩根,另一个是他的同伴克查姆。两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秘密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将往伦敦汇黄金之事泄露出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方军队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这时再把手里的一半黄金以高价抛出去。果然,当摩根与克查姆“秘密”地向伦敦汇款时,消息走漏了,结果引起华尔街一片恐慌。黄金价格上涨,而且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上扬。当然,摩根、克查姆坐收渔翁之利。对于金钱的追求,使他们敢于藐视一切,包括国家、法律、民族利益。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这次经济恐慌的原因,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写道:

“导致这次经济恐慌的根源,是一次投机行为。据调查是一个叫摩根的青年人背后操纵的。”

刚刚赢得一次投机胜利的摩根,又踌躇满志地盘算着再一次的投机。

年,美国内战正酣。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足,前线的枪支弹药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这又是赚钱的好机会。

“到哪儿才能弄到武器呢?”摩根在宽大的办公室,边踱步边沉思着。

“知道吗?听说在华盛顿陆军部的枪械库内,有一批报废的老式霍尔步枪,怎么样,买下来吗?大约5000支。”克查姆又为摩根提供生财的消息了。

“当然买!”

这是天赐良机。5000支步枪!这对于北方军队来说是多么诱人的数字,当然使摩根垂涎三尺。枪终于被山区义勇军司令弗莱蒙特少将买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汇到了摩根的账下。

“这是比南军更可怕的武器。”由于错买了这些废枪,而以渎职罪免去司令职务的弗莱蒙特少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联邦政府为了稳定开始恶化的经济和进一步购买武器,必须发行4亿美元的国债。在当时,数额这么大的国债,一般只有伦敦金融市场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支持南方,这样,这4亿元国债便很难在伦敦消化了。如果不能发行这4亿元债券,美国经济就会再一次恶化,不利于北方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当政府的代表问及摩根,是否有法解决。

摩根自信地回答:“会有办法的。”

摩根巧妙地与新闻界合作,宣传美国经济和战争的未来变化,并到各州演讲,让人民起来支持政府,购买国债是爱国行动。结果4亿美元债券奇迹般地消化了。

当国债销售一空时,摩根也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从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酬金。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舆论界对于摩根,开始大肆吹捧。摩根现在成为美国的英雄,白宫也开始向他敞开大门,摩根现在可以以全胜者姿态出现了。

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中。给德国50亿法郎的赔款,恢复崩溃的经济,这一切都需要有巨额资金来融通。法国政府要维持下去,它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巨债。

摩根经过与法国总统密室谈判,决定承揽推销这批国债的重任。那么如何办好这件事呢能不能把华尔街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这样就把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咖万美元,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克查姆时,克查姆大吃一惊,连忙惊呼:

“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对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进行挑战吧?”

克查姆说的一点也不错,摩根的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规则与传统。不,应该是对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资银行的传统的背离与动摇。

当时流行的规则与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让别人染指。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疑,互相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为了自己最大获利,这种联合也像春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式经营。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其实摩根又何尝不知这些呢?但他仍坚持要克查姆把这消息透漏出去。摩根凭借着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看到:一场暴风雨是不可避免的,但事情不会像克查姆想象得那么糟,机会是会来的。

如摩根所预料的那样,消息一传出立刻如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他太胆大包天了!”“金融界的疯子!”摩根一下子被舆论的激流旋人这场争论的旋涡中心,成为众目所视的焦点人物。摩根并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反而越来越镇定,因为他已想到这正是他所预期的,机会女神正向他走来。

在摩根周围反对派与拥护者开始聚集,他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而摩根却缄口不言,静待机会的成熟。《伦敦经济报》猛烈抨击道:“法国政府的国家公债由匹保提的接班人——发迹于美国的投资家承购。为了消化这些国债并想出了所谓联合募购的方法,承购者声称此种方式能将以往集中于某家大投资者个人的风险,透过参与联合募购的多数投资金融家而分散给一般大众。乍看之下,危险性似乎因分散而减低,但若一旦发生经济恐慌时,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将犹如排山倒海之势快速扩张,反而增加了投资的危险性。”

而摩根的拥护者则大声呼吁:

“旧的金融规则,只能助长经济投机,这将非常有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信誉。投资业是靠光明正大获取利润,而不是靠坑蒙拐骗。”

随着争论的逐步加深,华尔街的投资业也开始受到这一争论的影响,每个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轻举妄动。

舆论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在它的脚下动摇。软弱者在舆论面前,会对自己产生疑问。而只有强者才是舆论的主人,舆论是强者的声音。

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华尔街不再需要喧闹时,华尔街的人们开始退却。

“现在华尔街需要的是安静,无论什么规则。”

这时,人们把平息这场争论的希望寄托于摩根,也就在此时,人们不知不觉地把华尔街的指挥棒给了摩根。摩根再次被机会女神青睐了。

摩根的战略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都是超乎寻常的。他能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表现得泰然自若,最终取得胜利。

什么是卡特尔??

卡特尔(international cartel),是指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从经济上分割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内容是各个最大垄断组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协定划分销售区域,规定市场价格和销售限额,交换技术发明和共同享有专利权等。国际卡特尔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垄断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斗争的激化及其发展为国际垄断。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国际卡特尔的萌芽时期,最早出现的是1867年组成的盐业卡特尔。1872年出现了国际苏打卡特尔和国际制碱卡特尔。1884年,在欧洲面临钢轨生产过剩危机的情况下,出现了由德国、英国和比利时三国钢轨制造商成立的国际制造商协会。这个国际卡特尔成立时规定三国分割国外市场的比例为:英国66%,德国27%,比利时7%。

辛迪加(法文:le syndicat,原指企业中的工会。)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大都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统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组织。辛迪加内各企业不能独立地进行商品销售和采购原料,须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从而在争夺产品销售和原料分配份额上进行激烈竞争。它们在生产上和法律上虽保持独立性,而在商业上丧失独立性。

辛迪加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当时在欧洲一些国家都出现了辛迪加。德国的许多辛迪加是由卡特尔发展而来的。在1905年的 385个工业卡特尔中,约有200个已具有辛迪加性质。辛迪加在德国经济中的垄断地位也是明显的。1893年成立的莱茵-威斯特法伦采煤辛迪加,1909年在多特蒙德地区生产了8500万吨煤,而其他所有局外企业的生产量不过420万吨(只等于采煤辛迪加产量的4.9%);1913年1月,采煤辛迪加的产量占鲁尔地区全部产量的92.6%,占全德煤炭总产量的54%。在当时,钢铁辛迪加的生产在全国钢铁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已上升到43~44%。

康采恩是德语Konzern的音译,原意为多种企业集团。这是一种规模庞大而复杂的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它以实力最雄厚的大垄断企业或银行为核心,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范围包括十个以至数百个矿业、工业、贸易、银行、保险、运输等企业,是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最高组织形式。金融寡头通过大银行或大工业企业,采用参与制掌握股票控制额,使其他参与者从属于自己,从而得以控制比其本身资本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本,在经济上占居更有力的地位,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康采恩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形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控制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的重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组织日益向综合多样化发展,康采恩也有了诸如实力增强、对国家的控制和利用加强、家族色彩淡化等一系列的变化。它已成为最突出、最典型和占优势地位的垄断组织形式。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存在的各大康采恩集团也被称为财阀,比较有名的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等。在2000年左右,中国和日本开始出现的各种“控股公司”以及“集团总公司”,也被认为属于康采恩垄断。

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产品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合并组成。旨在垄断销售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和投资范围,加强竞争力量,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和法律上都丧失独立性。托拉斯的董事会统一经营全部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领导权掌握在最大的资本家手中,原企业主成为股东,按其股份取得红利。参加的资本家为分配利润和争夺领导权进行剧烈的竞争。

十九世纪末以来,美国的托拉斯迅速发展。西欧国家托拉斯出现稍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托拉斯在美国最发达。托拉斯本身是法人,由托拉斯董事会集中掌握全部业务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失去独立性。

拓展资料

垄断

垄断 (Monopoly) (通常译独占),经济学术语,一般分为卖方垄断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通过一个或多个阶段,面对竞争性的消费者;买者垄断 (Monopsony) 则刚刚相反。理论推断垄断者在市场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调节价格与产量,但至今为止没有确切案例提供支持。

垄断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是竞争的对立物,又是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列宁也指出,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容易达成协定; 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参考资料:百度词条垄断

美国五大财团

1、洛克菲勒财团

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

创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淮(原译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并以其获得的巨额利润,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经济实力发展迅猛。

资产总额在1935年仅66亿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亿美元,25年中增长了11.5倍。其后又继续获得巨大发展,1974年资产总额增达3305亿美元,超过了摩根财团,跃居美国十大财团的首位。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

2、摩根财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创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

1894年合伙人逝世,由其独资经营,1895年改名为J.P.摩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

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

3、花旗银行财团

美国十大财团之一,是战后兴起的东部大财团。历史虽短,但其控制的资产总额已超过几家老财团,跃居十大财团的前列。该财团以第一花旗银行为核心,依靠它的巨额资金,向军火工业(如火箭、导弹以及飞机等)和民用工业(如电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扩张势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它也是对外扩张最活跃的财团之一。

4、杜邦财团

是由杜邦家族组成的依靠化学工业和军火工业起家的财团。创始人为法国移民E.I.杜邦·德内穆尔。

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逃到美国,1802年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创办杜邦公司,经营火药生意;经过杜邦家族5代人的经营,终于使杜邦公司变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

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50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垄断公司之一。杜邦财团也由此形成。

1935年,杜邦财团的资产总额增达26.3亿美元,在当时的美国八大财团中居于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杜邦财团从五角大楼获得价值210亿美元的军事订货,战后又参加原子弹的制造,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十大财团中跃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于财团之间的竞争加剧,杜邦财团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5、波士顿财团

它是由19世纪经营奴隶贸易而致富的波士顿地区的洛威尔、劳伦斯、亚当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兴的肯尼迪家族联合组成的。

当时,这几个家族把从海外殖民掠夺中积累起来的巨额资金投资于商业银行、保险事业和投资公司,并依靠这些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经营纺织、制革、制鞋、服装、食品以及化工等轻纺工业。

由于轻纺工业发展迅速,至20世纪初,波士顿这几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为核心,形成了波士顿财团。

世界第一大财团是哪个?

世界第一大财团是洛克菲勒财团。

洛克菲勒财团拥有超大的金融网,主要以石油垄断为主,创始人是J.D.洛克菲勒,是美国的最大的垄断集团。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就属于洛克菲勒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直接或间接控制了许多工矿企业,在冶金、化学、橡胶、汽车、食品、航空运输、电讯事业等各个经济部门以及军火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以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的典型。

洛克菲勒财团是美国实力最强的财团之一。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展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团。由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rison Rockeffeller)创办,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组建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并很快垄断美国的石油工业,获得巨额利润,以此投资于金融业和制造业,逐步成为美国的大垄断财团。

当约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发现自己名下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由于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又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西服以及所有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和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是铁矿生意。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与没落的迹象。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与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他们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这两点从洛克菲勒家族中兴之主劳伦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体现得尤其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