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委屈的国宝(世界上最委屈的国家)
最“憋屈”的两件国宝,一个用来腌菜,另一个被当成上课铃敲,是什么呢?
在正常人看来,国宝就应该被好好存放在特定且专业的地方才对。并且既然是国宝,那就只能远观而不能亵玩。但是实际上,我国就曾有两个国宝被搁置在了本不该被搁置在的地方。反倒是以用来腌咸菜的器物和上课铃的身份呈现。其实,这两个物件确实是国宝无疑。至于为何会以这两种方法现世,那说来话可就长了。如果你想知道详情的话,就请继续往下阅读吧!
元朝渎山大玉海
我国历史上属于元朝的年代是时间短而辉煌的,尽管元朝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但元朝时期我国的疆域是极其辽阔的,其间大多数功劳都与元世祖有关,他在攻入中原前,对中原文化非常感兴趣。在公元1265年的时候,他寻得一块通体发黑,却在阳光下又有美玉的剔透感的玉石。这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非常罕见,这让元世祖非常的快乐,他命工匠将这块宝玉雕刻成其他形状,并且亲自赐名为“大玉海”
腌菜缸竟是无价之宝
随着元朝的终结,新的年代敞开,旧年代的旧物终究也都消失了,这块宝玉在战乱之中遗失,不知道是在流亡路上掉的,或是被人争夺,终究终这块玉进入庙堂里。这件宝藏一直被当成腌菜缸,当了整整三百年的腌菜缸。幸亏在后来乾隆微服私访时,知道了这件工作,终究为了防止宝藏的丢失,花费巨资,将其回收并保存好。
古代报事之器,云板
所谓云板,在古代的意思是报事之器,主要用于传令或召集众人。至于它最早呈现于什么时期,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以前,上课下课不是现在的电铃,而是门卫用棍子敲击着铁片,这种铁器碰撞宣布的声响非常的响亮,并且能传得很远,在电铃没有普及的年代,铃声便是门卫手中的铁片。在敲击它的时候,它所宣布的声响正好被在上述小学邻近活动的一位考古专家给听到。
被当作上课铃的国家一级保护文
这位考古专家经过翻阅相关材料,很快就认出了宣布声响来的物件其实便是云板。所以没过多久,这位专家便在与上述小学的相关人员作了交流后,迅速将云板给带走并妥善地保存了起来。上面繁复的花纹让他非常的地陶醉,并查出铁板正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云板。
致敬默默无闻地考古人
从关于这块清代云板的找寻经历,也看出我国考古人对于我国国宝找寻的一种执着寻求。即便它在天南地北,只需考古人想要找到它,那么终究一定会找到它的。我们敬仰那些为我国考古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们,也敬仰那些默默无闻地的人们。
世界上最“惨”的国宝是什么呢?怎么惨了呢?
当外国人谈起中国会想起什么呢?是无所不能的中国制造,是美味可口的中国美食,又或者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呢?其实都有可能,不过很多外国人其实更容易想起另一个事物,那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是红遍全球的“网红明星”,它是胸科大熊猫亚科唯一的一种哺乳动物,全世界只有两个亚种,都分布在中国,因为讨喜的外观也走红全球。其实单拎大熊猫的特点出来说其实并不讨喜,首先它是个大胖子,体重为80-120千克,是两个成年人的体重了。拥有圆乎乎的胖脸,浑厚的脂肪。其次的话,它还有着“黑眼圈”,黑白两色的毛发,以“黑眼圈”最为著称,同时它吃饭“吧唧嘴”,拥有“内八字”的走路方式,听起来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可爱,但这些“缺点”凑在以前,人们却爱它爱得痴狂,并且在海外也有大量的粉丝,成为了中国的代表性动物,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受尽人们的疼爱。
而这就是中国国宝的地位,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因为很多国家虽然有国宝,但远远没有大熊猫这么特殊,也这么亲近人类,同时还没有大熊猫这么可爱,所以很多国家的国宝动物虽然受到了保护,但并不一定有大熊猫这么高的地位。甚至有些国家的国宝,虽然有着国宝的名头,但有时候也仅仅只有名头而已,就比如这个和大熊猫同样可爱的国宝,下场却特别的“惨”。
这个国宝就是善知鸟,也叫做海鹦鹉,他们是北极海鹦的一种,有一个大嘴巴,呈现三角形,带有一条声狗,背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腹部的羽毛是白色的,脚则呈现橘红色,并且前脚趾有噗膜,再加上面部颜色鲜艳,如同鹦鹉那般可爱,所以人们又叫它们海鹦。而这个动物是冰岛的国宝之一,事实上,冰岛的国鸟是矛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海东青,而善知鸟因为过分可爱,又主要在冰岛到英国海岛一侧生存,因此也被誉为冰岛的国宝。但就是这个国宝的“含金量”到底有一些低了。
海鹦鹉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并且充满了萌感,它们走路的时候两个脚丫扑腾扑腾的,十分可爱,因此国外有不少善知鸟的卡通形象,也有一定的儿童粉丝群体,但这却并不能给在冰岛上的善知鸟一点优待,因为冰岛的气候比较严寒,因此,最早登陆冰岛的祖先就有食用善知鸟的传统,并且流传下来。在上个世纪中,冰岛人吃海鹦进入了高潮,平均一个家庭一天能吃6只海鹦鹉,这导致了海鹦鹉在冰岛的种群数目急速缩减,最终面临濒危。
北京法海寺与莫高窟齐名,但为何都说法海寺很委屈,还被称为我国最“委屈”的国宝?
之所以法海寺会被认为是最“委屈”的国宝,主要原因有三个,这三个原因分别是名气太小、占地面积太小以及地理位置太偏!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说过莫高窟吧,但如果给大家说北京法海寺,很多人肯定就是一脸懵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吗?是的,确实有,北京法海寺还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哦!
很多人都说北京法海寺是中国最“委屈”的国宝,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法海寺的名气实在是太小了,我相信如果是我不说法海寺是中国的国宝,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吧!正是因为法海寺的名气太小了,所以来这里旅游的人非常少!
再者,北京法海寺的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这也是说它“委屈”的原因之一!只要是去北京旅游,你跟导游说要去北京的法海寺游玩,导游肯定会拒绝你的!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法海寺离市区实在是太远了,法海寺深处在郊区之外,从市中心到法海寺要开非常长时间的车!
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法海寺的面积实在是太小了,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只要是去过法海寺旅游的人应该的都知道,法海寺的面积真的是可以用“弹丸之地”四个字来形容了,这个寺庙毫无寺庙的气势,因为占地面积实在是太小了,无论谁都不会相信这个寺庙会是我们的“国宝”!
世界上最惨的国宝是哪个?
通常来说,我们一提起“国宝”,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国国宝大熊猫,大熊猫实在是太可爱了,不管是在样貌上面还是动作上面,都十分的令人讨喜,早以前,大熊猫是我国极其濒危的物种,在很多相关的技术人员培养之下,才将这一物种延续下来,如今的大熊猫,即便脱离了濒危物种的地步,在我国国民心中的地位依旧是不可撼动的。
保护大熊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喜欢通过各种方式“伤害”自己,它们有的喜欢爬上树然后将自己摔个底朝天,有的喜欢躺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睡觉,这些都是需要有一些专业的人员进行保护的,也难怪大熊猫会面临濒危,实在是太俏皮了。
与大熊猫的细心照顾相比,在地球另一半的澳大利亚国宝:袋鼠,就显得有点凄惨了,袋鼠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区,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动物不同,袋鼠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尤其是雄性那充满肌肉的四肢,配合上发达的爪子,其战斗力算得上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散打选手。
袋鼠可以算是世界上混得最惨的一个国宝了,和我们国家的大熊猫不同,袋鼠并没有人保护,不过这个体型也根本不需要有人保护了,其实袋鼠是澳大利亚从别的地方引进过来的,由于缺少天敌,袋鼠的繁衍非常的快,基本上占据了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面对于这样一种动物,澳大利亚人民也是又爱又恨,不赶也不是,打也打不过。
没有办法,为了更好的控制袋鼠在澳大利亚的数量,让他的数量不这么夸张,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下令将袋鼠进行捕杀,他们雇请了一部分的猎人,猎杀一定数量的袋鼠就能够获取到一些钱,这些钱足够一个猎人生活了。
被猎杀的袋鼠也没有一个好出去,有的品质比较好的袋鼠,就摆在超市上售卖,但是袋鼠肉十分的腥,肉的含铁量十分的高,吃起来的口感并不好,即便是我国的大厨,对着这样的肉也都要下不少的功夫才能够将其烹饪好,而且袋鼠的脂肪含量并不多,大部分都是肌肉,并不太适合我们这些喜欢吃“香”的中国人。
无奈之下,袋鼠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条去路,那就是做成宠物粮食,猫粮还有狗粮,先前已经说到,袋鼠肉的脂肪含量并不高,大多都是肌肉,这十分适合猫粮还有狗粮的制作,于是乎,大部分的袋鼠肉都被做成了猫粮还有狗粮。
在澳大利亚,有着不少以袋鼠为主要材料的食物,好比如说袋鼠派就是,要是你来到澳大利亚的话,那你可以去尝试一下,不知道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
历史上最悲催的国宝素纱襌衣薄若蝉翼,为何被冲入了下水道了呢?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不仅出土了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而且还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简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然而,就是这样两件国宝在出土后,竟然被人盗走了,其中一件素纱襌衣,还被冲入了下水道。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真相。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白居易在诗中对那缥缈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夸张的艺术手法。但直到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襌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两件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另一件重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湖南博物馆曾经试图复制这件文物,但是首个复制品重达80克。后来,专家发现如今的蚕变胖了,吐出的丝要比古代粗重很多,在同样数量的蚕丝面前,明显比西汉时候的蚕丝要重了很多了。因此,由于蚕丝的变化,导致我们现在无法复制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最轻的素纱襌衣。
但是就是这样的国宝,竟然在博物馆出现了意外。1983年,湖南省博物馆被一个叫许反帝的青年给盗掘了,一共有6个展柜被砸,30多件珍贵文物被盗掘,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西汉的素纱襌衣,除此之外,还有一批漆器等珍贵文物。后来,警方追缴文物,查到了许反帝,但是这个盗贼的母亲为了销赃保护自己的儿子,就将一部分文物烧毁后冲入了下水道。
在这烧毁的文物中就包括那件重48克的素纱襌衣,这件素纱襌衣被烧毁后,冲进了下水道。虽然事后他们二人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这件48克的素纱襌衣就这样永远的消失,而另外一件49克的素纱襌衣也遭到了严重的损坏,这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呀!
现在,这仅存的一件49克重的素纱襌衣静静地躺在湖南博物馆中,向游客述说着几千年前我国高超的丝绸织造工艺。各位,有时间去湖南长沙,一定要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一下。
- 上一篇:世界上最火的鸡肉(世界上最火的鸡肉是什么)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