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稀少的玉衣(世界上最便宜的玉)
急求,有没有字数少,并且是南京博物馆一件文物的介绍,差不多50字就行。
博物馆内珍品丰富,其中较为出名的,当属18件镇馆之宝其一的“银缕玉衣”。不了解银缕玉衣的人,很容易将它看作盔甲。
银缕玉衣在一九七零年于徐州出土,因墓中采用黄肠石结构,故应是汉朝时期王侯的墓。
把时间线推到东汉,唯有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等才能用银缕玉衣。
而徐州又是彭城王的封地,故可推断,这件银缕玉衣是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所有。
玉衣表面看来平平无奇,但定眼一看,便能发现其精妙所在。
它长有1.7米,与一普通成年男子身高相差无几。
玉衣上的玉片总共2600多块,有长条、三角、半圆、橄榄等形状。
玉衣由玉片和银丝钩织而成,共使用银丝800克左右。它包括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这十四个部件,且它各个部位的玉片形状,尽不相同。
如头顶,是用璧形玉片;头部其余地方,则用梯形玉片;两眼是用的橄榄形玉片,鼻子是用的梯形玉片和半圆形玉片;下颚是用的月牙形玉片;肩部是用的三角形玉片。
银缕玉衣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历经千年而不变,还在于它的稀少。
于古代而言,玉衣本就是一种奢侈品,可这件象征身份的银缕玉衣,存时间却不长,其真正开始繁华的时代不过东汉和西汉时期。
金缕玉衣的资料
我国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西汉,长174、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
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无缝,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玉片最多,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正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施工,无意间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
1968年5月23日,当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
一名走在前面的战士,双脚突然失去了支撑,身体随着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
等他完全反应过来时,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施工部队的团长王秉让同期:“当时,放下一个人去看了看,看了以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洞很大,”
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现在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里说--满城发现了一座古墓。
郑绍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是最先到达满城古墓现场的两位专家之一。
郑绍宗:“当时我们就是半信半疑,觉得没有这么大的墓。挖这么多墓,也没有那么大。感觉到非常神秘,就好像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似的。”
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许多铜器都刻有“中山内府”字样的铭文。
历史学者周长山:“中山指的是中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鲜虞中山国,另一个是西汉时期的中山国。”
郑绍宗:“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文字是属于金文的而铜盆上的这种文字接近汉隶了,另外,从墓里出土的铜器,也和战国中山国的出土文物完全不一样属于西汉风格,所以我们确定这座墓室西汉时期的中山,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中山。”
后来,考古工作者把这座墓室起名为“满城汉墓1号墓”。
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1号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犹如一个“古”字。
秦汉以前,墓葬形制一般采用模仿地上建筑的模式。这样设计是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汉代,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别采用宫殿或者房屋的建筑样式。
1号墓内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汉代诸侯王宫殿。
汉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
而满城汉墓1号墓的墓室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考古学家把这种墓室称为崖墓。西汉的11个皇帝当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是崖墓。
汉文帝的霸陵至今没有发掘。满城汉墓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结构。
在西汉,只有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中山国境内,当然就是中山王。
中山国作为诸侯国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位王执政。虽然初步认定这是西汉一位中山王的墓葬,但究竟会是十位王中的哪一个呢?
1968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把满城发现汉墓的消息告诉了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并让他负责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
1968年6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军工程兵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正式开始了对汉墓的发掘清理。
在岩石中开凿如此巨大的墓室,即使用现代化的施工方法,100个人也得需要一年才能完成。以当时中山国的国力来推算,开凿这样的墓室人数最少也在万人以上,用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此时,考古工作者开始详细清理中室的出土文物。在中室的中间位置,他们清理出十几盏造型各异的铜灯,其中一盏铜灯吸引了专家的目光。
郑绍宗同期:“灯的底座是个匈奴人的形象,根据铜灯上的铭文,才知道这件铜灯为‘当户灯’。”
“当户”是当时匈奴的一种官职名称。
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件当户灯,制作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用匈奴人当做灯的底座,显然是对匈奴人的一种蔑视。
墓中的这位中山王,很可能就生活在与匈奴频繁开战的那个时期,甚至是汉帝国众多北方诸侯王中抵御匈奴入侵的首领之一,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考古工作者终于发现了能证明这位中山王身份的器物,一件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的青铜酒器。
历史学家周长山:“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数……”
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四十二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王。
周长山:“据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子女百二十余人”北耳室出土的十几个大酒缸成了刘胜“乐酒”的最好佐证。经估算,这些酒缸总共可储存几千斤酒。看来,刘胜不仅乐酒,而且很可能还是海量。
不仅如此,整个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除了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酒具,在中室中,还不时发现一些残破的玉器和玉饰品,这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玉在中国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到了汉代,人们不仅把玉作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还坚信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保持不腐烂。
汉代的君王以及贵族死后不光口含宝珠,下枕玉璧,还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的葬服从头包到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史书中也叫“金缕玉柙”。
金缕玉衣在战国末期大概就有了雏形。在汉代史书中,玉衣出现的次数最为频繁。
1959年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了带穿孔的玉片4000多片;在徐州出土的西汉早期墓葬中,也发现了玉衣的散片。可惜出土的玉衣都不完整。
满城汉墓的主人是诸侯王,这也是目前汉代考古发现中身份最高的一位墓主人。那么这座汉墓中会不会出现金缕玉衣呢?
在发掘完中室后,人们始终没有发现墓主人的棺椁。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后室。
后室是一个用石板搭建起来的石屋,南边还有一个侧室。里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所覆盖。
当清理完草木灰以后,人们发现这里的随葬品更加丰富。
就在这时,在后室的北侧,发现了几块散落的玉片。几名考古队员加快了清理工作,他们认为可能会清理出更多的散落玉片。
谁也没有想到,在它的下面,出现了一件类似于铠甲似的东西。
郑绍宗:“首先露出的是头部。因为头部比较高。下边有玉枕。头部已经压成扁平状。”
当把堆积在上面的朽木灰和金属饰件全部清理完后,一件用金丝连缀着玉片的铠甲状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眼前。这难道就是“金缕玉衣”吗?
1968年5月,在河北省满城县的陵山上,当解放军某部秘密正在进行国防施工时,无意间发现一座西汉古墓。考古工作者根据墓中出土的文物,推断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人们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用金丝穿缀玉片类似于铠甲的东西。这难道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金缕玉衣吗?
考古发掘队的队员们挤成一堆,开始细细地查看出土的这件“文物”。
郑绍宗:“当头部露出以后,腿部也同时清理了,四肢都清理出来。当时一露出玉片,一看比较完整,大伙都不约而同的啊了一声,说了不起,确实发现玉柙葬服了。”
在清理玉衣周围的随葬品时,发现玉衣的东侧有六十多个金豆,令考古工作者颇为疑惑。
1968年7月22日,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郭沫若从北京出发驱车赶往陵山。刚一下车,郭沫若顾不上休息,便直接来到墓室。王秉让:“在玉衣的周围放了六十多个金豆,郭老就判断刘胜大概活了六十多岁。”
史书记载,刘胜做了42年中山王,于公元前113年病死。按照郭沫若的推断,刘胜大概出生于公元前170年前后。
郭沫若和专家们经过分析,最终认定出土的这件文物,应该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然而,就在这时,有人告诉郭沫若,后室只有已腐烂的棺椁,而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尸骨。
卢兆荫:玉衣下面没有任何东西,并且已挖到原始岩层,也没有发现棺椁和尸骨。
1968年8月13日,考古队的原班人马开始在距离1号墓的北边继续发掘。果然,第二座陵墓出现了,这就是“满城汉墓2号墓”。
2号墓的墓室结构与1号墓大体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在吸取1号墓的经验上开凿而成的。刘胜的尸骨很有可能在这座墓中。
然而出土的许多物品都是当时女性的用品,另外还这里陪葬武器也很少,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性。
经过组装的这件铜灯和刘胜墓中的“当户”灯不同,2号墓中的这座宫灯是一个“宫女”的形象。
这座宫灯设计十分精巧,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烛火的烟灰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身体当中,使烟灰停在灯身中,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河北省博物馆馆长谷同文同期:“基辛格看过以后,特别幽默地说,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们两千年以前就有了环保意识。”
这座宫灯的外侧刻有“阳信家”三字,阳信家的字样共有六处。那么“阳信”指的是谁呢?
历史学家周长山同期:“据史书记载,阳信是指诸侯王刘揭……”
尤其重要的是灯座底部刻有“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的铭文,“长信”指的是长信宫。汉文帝时期,长信宫的主人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后来考古工作者给这件铜灯命名为长信宫灯。
1968年9月16日,在2号墓的后室一个锡制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枚铜印。
郑绍宗同期:“经过室内清理,发现这个印是方形的,中间有孔,叫串带印,正面是窦绾两个字,背面是君须两个字。这个窦绾印经过郭老分析,后来认为窦绾是这个墓的主人。”
据此,专家们进一步推测,窦绾应该就是刘胜的妻子,即中山国的王后。而那个长信宫灯就是窦太后送给窦绾的陪嫁品。
就在考古工作者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而欢欣鼓舞时,另一件更令人惊喜的事情在工作队中迅速传开--2号墓中又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
出土的这件玉衣比刘胜墓出土的玉衣略微显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丝编缀,而是用丝织物编结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织物早已腐烂,又受玉璧及棺椁朽木灰所叠压,部分玉片已经散乱。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满城2号汉墓玉衣时,发现在玉衣里面有墓葬主人的颈脊椎骨和四条肋骨,以及三颗牙齿,看来2号墓的主人是穿着玉衣入葬的。这更加重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1号汉墓里没有刘胜的尸骨呢?
专家们试着打开刘胜的玉衣后,发现里面有一些枣泥灰样的东西,和一些牙齿,他们推断刘胜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只不过已经腐烂成灰。
原来,刘胜采用厚葬的形式,随葬品非常丰富,而动物的残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机物,导致尸体容易腐烂。另外,墓室中潮湿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一过程。在研究玉衣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玉衣的结构很像古代战争中士兵所穿的铠甲。
专家们发现在玉衣的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为精巧的部分。
玉衣所用的金丝一般长4-5厘米,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
按照的工艺水平推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夏长生原是定州博物馆的副馆长。1991年,他接受了复制金缕玉衣的任务。历经数载,终于复制成功了第一件现代的金缕玉衣。
夏长生家中的这件玉衣,由于是复制品,只能用细小的铜丝来代替金丝,而在汉代的史书中,对玉衣用什么样的金属丝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汉代人认为玉能保持尸体不腐烂,而在满城汉墓一号墓和二号墓中结果却恰恰相反。而且玉衣价值连城,反而更容易招来众多的盗墓贼。
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同时玉衣的减少还因为它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金缕玉衣。与此相印证,今天的人们,再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金缕玉衣。
满城汉墓出土的上万件文物中,金缕玉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刘胜墓中出现了大量的兵器。这些兵器,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中山国军队武器配备的精良。
出土的这几根金针和银针,是针灸九针中的几种。它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金属医针,可见汉时的针灸水平的是相当高的。
与医针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医疗器具。
1968年9月19日,两座汉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满城汉墓的发掘打破了考古界多年的沉寂。
在陵山上,除了刘胜夫妇的1号墓和2号墓,还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这些小墓分别是刘胜妻妾或者子孙的附葬墓。
有专家推断在这些附葬墓的不远处,很可能还有一座隐藏在山岩中较大的墓室。因为陵山的某些地段的地貌特征与1号墓和2号墓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陵山上或许还有一座神秘的3号墓。
金缕玉衣还有另外几件陪葬品:玉蝉、玉猪和9个门塞。
玉蝉出自汉代。古人认为,蝉从地下爬出来变化的,不吃东西只吃露水就可以引吭高歌。因为蝉可以从地下爬出来,所以被人认为可以重生,所以一般含在嘴里。
玉猪握在手里。猪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也代表了农耕文化的金钱,而玉又价格不菲,所以古人经常来用它陪葬。
门塞是分为9个玉,分别塞住的是眼睛(2片)、鼻孔(2个)、耳朵(2个)、嘴、生殖器和肛门。
金缕玉衣本是古代的丧服,为何就成了绝世国宝?
金缕玉衣之所以能够成为绝世国宝,完全是因为其稀有,而且造价特别高,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穿的起的,光制作就需要十年,而且价值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家庭总资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传世国宝。
在所有发掘的金缕玉衣中,属1968年在河北满城县发掘的两件最珍贵,因为这两件保存最为完好。金缕玉衣实际上是汉代的丧服,这种衣服可是给死人穿的,活人是不会穿的。当时的人觉得玉可以让尸体保存完好,而且还能够显示出这个人非常高贵,所以就用金线或者铜线银线把玉给穿成衣服。金缕玉衣也是古代最高的下葬礼仪,所以一般只有天子才能够穿的起金缕玉衣,而诸侯一般都只是银缕玉衣还有铜缕玉衣。
史料中的金缕玉衣,就算是技术娴熟的工匠,都需要花费十年去做,而且制作费用极高。玉衣开始出现是在西周,后来到了汉代,大家都开始对永生非常狂热追求,本来原来只是面部有玉面罩,后来就成为了全身都覆盖的金缕玉衣。到了东汉末年,已经进入了乱世,自然就没有那么强的财力去支持这么贵的金缕玉衣。
还有可别忘了汉代有盗墓界的鼻祖董卓和曹操,他们可都是官方的盗墓贼,后来看到金缕玉衣并不能够保存尸体,所以曹丕下令严禁把金缕玉衣用来下葬,从此这种丧服就已经没有人用了。
可惜这些金缕玉衣的主人以为自己可以金身不败,可惜最后还是化作了尘土。
金缕玉衣是古代君王死去穿的衣服,目前中国出土了几件金缕玉衣啊?
截止到2010年,暂时统计全国共出土并修复了十件汉代的金缕玉衣,每一件距今约2000年,都是国之瑰宝。
1、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金缕玉衣
刘胜夫妇墓是中国现代最早发现的汉代金缕玉衣实物,印证了古籍中关于汉代“玉匣”一说的真实性,这两套玉衣,也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套玉衣。
2、西汉南越文王赵昧丝缕玉衣
1983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越文王墓,现藏于南越王墓博物馆。这套玉衣属于完全当时不属于汉朝节制的岭南南越王国第二代国王,由此可见,当时岭南既有不同于中原的独特文化,又有和中原王朝相似的习俗和礼制。南越王金缕玉衣是仅次于中山王金缕玉衣外第二知名的玉衣。
3、西汉中山怀王刘修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东郊中山怀王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很多人都知道出土第一套金缕玉衣的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墓,却不知道中山靖王墓只是众多两汉中山王陵中的一座,其他中山王陵不在满城,而在当时中山国首府所在地,现在的河北省定州。
与上面提到的两套金缕玉衣所不同,中山怀王墓金缕玉衣出土于一个被盗的王陵,出土时已遭破坏,金丝早已被人抽走,所幸玉片尚存。为了重制玉衣,不得不用两斤黄金重新打造了金丝。中山怀王金缕玉衣知名度不高,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经常巡回展出。
4、西汉楚王(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金缕玉衣
1995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现藏于徐州博物馆。通常西汉玉衣所用的材质是产自辽宁的岫山玉,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套玉衣却完全由上等的和田玉制成,玉色十分纯正,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狮子山汉墓可能在两汉之交就被盗掘过,但所幸的是,当时玉器是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专利,而普通百姓掌握则属于犯忌,如果盗墓贼盗走玉片,一旦出手,就会引起怀疑,因此玉衣上的金丝虽被抽走,但玉片完整保存下来,一片都不少。
5、西汉梁共王刘买金缕玉衣
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梁共王刘买是西汉第二代梁王,初代梁孝王刘武的嫡子,与梁孝王陵1800年前被曹操带人盗掘不同,梁共王的墓室直到1986年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才被偶然发现。说实话,见过各地众多的金缕玉衣后,梁共王的这件玉衣让人看了,感觉质量很低劣,况且河南博物院中陈列的还是这件低质品的复制品。
与玉衣相比,梁共王墓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才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当初国家文物局破天荒的拨出专款40万来修复这幅壁画。
6、西汉梁夷王刘遂金缕玉衣
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僖山汉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其实,河南地区发现的第一件金缕玉衣是来自僖山汉墓群中一座被盗的梁王陵,与狮子山汉墓一样,玉片散落一地,但盗墓贼没带走任何一件玉片,因此玉衣成功修复。据现代学者考证,葬在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应是西汉梁国第十代国王梁夷王刘遂。
7、西汉广陵厉王刘胥金缕玉衣
1979年出土于江苏省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汉墓,现藏于扬州市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天山汉墓应该是中国第一座被整体搬迁复原的汉代诸侯王陵,当时令我震撼的不是金缕玉衣,而是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了“黄肠题凑”。
8、西汉江都易王刘非夫妇金缕玉衣
2009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大云山汉墓的主人江都王刘非与满城汉墓的主人中山靖王刘胜一样,都是是汉武帝异母兄长,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除,吴国故地划归江都王刘非管辖。江都王刘非史书名气不大,但是他的女儿刘细君却是鼎鼎大名的史书所载汉朝第一位和亲的宗室公主。刘非去世后六年,其子刘健因谋逆畏罪自杀,江都国被废除,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变成了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广陵王刘胥。
9、西汉中山孝王刘兴金缕玉衣
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庄子汉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西汉第二中山国的初代开国中山孝王刘兴的陵墓,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坟墓,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代地方政府还专门立碑刻字凭吊,直到1968年真正的中山靖王陵在满城被发现后,人们才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座神秘的大墓,与中山靖王墓一样,这座被考证为中山孝王刘兴之墓的墓室中,也出土了金缕玉衣。
10、东汉太尉、费亭侯曹嵩金缕玉衣
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亳州市董园汉墓,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安徽亳州,曹操的出生地,曾经是豫州首府,这里分布着众多的曹氏家族陵墓。而董园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这件银缕玉衣,属于第二代费亭侯,曾经位列三公之一的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生父。
- 上一篇:世界上最容易晕倒的人(容易晕倒的人是身体虚弱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