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传奇的舰队(世界上最传奇的舰队是)
清末最牛的舰队访问美国,回来后清朝覆灭,这支舰队最后怎么样了?
提到清朝末期的政府,往往让人联想到丧权辱国。然而,就是在清朝末期,国家内忧外患严重的情况下。清政府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那就是花费三十多万英镑,向英国购买了一艘巡洋舰。这艘巡洋舰被命名为“海圻号巡洋舰”。这艘巡洋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艘以访问美国、英国、墨西哥等国而完成环球航行的大型军舰。这艘舰队在1911年,接受了英国国王检阅后,正式踏上了访问美国之路。在它完成任务回到中国时,清朝已经覆灭,那它又何去何从呢?
“海圻号巡洋舰”为什么会被称为最牛的舰队呢?海圻号标准排水量4300吨,航速24节。舰长129.3m,宽14.2m,吃水6.1m。装备2门203mm主炮,10门120mm(4.7英寸)速射炮,12门47mm副炮,4门37mm机关炮。另有鱼雷发射管5具,人员编制445名。它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巡洋舰之一。它也是我国海军的核心主力舰。1911年4月21日,"海圻"号载着300多名中国海军精英,从上海起航,经台湾海峡、南中国海驶出国门,穿过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开启了我国史无前例的环球之旅。
在1911年十月,中华大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海圻号巡洋舰”在1911年九月返程的过程中,听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当时的舰长程璧光组织队员发表意见是否愿意参加革命,最终,这艘舰队在回国途中自愿参加辛亥革命。在1912年五月,"海圻号巡洋舰"降下黄色青龙旗,然后升起红黄蓝白黑五色旗,终于回到上海,完成了这次传奇航行。
回到祖国怀抱的“海圻号巡洋舰”由原来的清朝皇家舰队变成了民国海军,被编入第一舰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本海军进入长江中上游,“海圻号巡洋舰”等11艘军舰在江苏江阴拦江自沉,为抗战尽了最后一份力。
阿根廷海军传奇航母是怎样的?
阿根廷海军传奇航母,是“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也叫“五月花号”航空母舰,因为接舰时恰逢五月花号移民345周年)是阿根廷海军最大的战舰,也是阿唯一一艘航空母舰。舷号V-2。该舰舰名取自阿根廷的国庆日—五月二十五日。
该航空母舰原为英国皇家海军“巨人”级航空母舰,于1942年12月动工兴建,1943年12月30日下水,1945年1月17日正式加入英国海军序列。
1948年4月,荷兰皇家海军购买了该航母,改名“卡雷尔.多尔曼”(荷兰海军/民族英雄),并于同年5月交付使用。 经过20年的使用,1968年10月,荷兰又转手倒卖给阿根廷。
1969年2月开始在阿根廷海军中服役。80年代初,该舰进行了改装,主要是增加飞行甲板的面积,加长弹射器,用以使用“超军旗”飞机。
1982年,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参与了福克兰群岛战争,当时舰上有美制A-4天鹰式攻击机和法制超级军旗攻击机,5月2日,英国舰队进入了5月25日号舰上的A-4攻击范围,但当时在5月25日号所在位置无风吹,即使5月25日号加速至最快25节航速但仍不足以把满载弹药的A-4攻击机弹射升空,这样白白放过了英国舰队。
由于缺乏与航母配套的水面作战舰艇,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海空反潜力量,加之英国皇家海军在交战水域部署了4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其中一艘“征服者”号还一举击沉了阿根廷海军主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阿根廷海军慑于英国强大的水面及水下打击力量,舰艇不敢轻易出港作战。“五月二十五日”号一直保持在阿根廷浅近海域,几乎没有实质性作战。
1983年,"五月二十五日"号完成了最后一次现代化改造,主要改造项目是升级指挥控制系统和更换舰载机着舰设备,但并未对该舰的动力进行修整。1988年,开始计划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包括对动力、电力、三防、损管系统、飞行甲板和舰桥的改装,计划用燃气轮机代替蒸气轮机,弹射器也改用新的蒸汽弹射器。到1992年底,对需要改装的部位进行了拆除。
1993年,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永久性退役,1999年1月,五月二十五日号被拖往印度进行拆解。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退役之后,巴西海军的圣保罗号航空母舰成为南美地区国家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舰队啊
历史上的中国郑和舰队、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的亚洲舰队和实现环球航行的大白舰队,以及现在的美军太平洋舰队的第七舰队和第五舰队
历史上郑和船队的真实面貌,在当时有哪样的记载?
关于海军实力的衡量,400多年前的俞大猷早已一针见血的指出,他在《正气堂集》中记载,“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
如果以舰船大小来衡量,那么明朝与西方的海军实力对比到底如何?江苏出土了一块石碑,揭开了明朝最经典的海军舰队——郑和舰队的真面貌,事实证明明朝海军船只比史书记载的还要大,领先西方200年!
作为中国最传奇的一支舰队,郑和舰队到底有多大,却一直迷雾重重、且备受质疑,原因在于郑和舰队的原始档案不见踪迹。有人说是明朝刘大夏烧毁,有人说是乾隆毁之,两种说法各有证据,但考虑到刘大夏之后的嘉靖年间的《武备志》中有《郑和航海图》,作者曾经查阅过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因此乾隆毁掉郑和舰队史料的可能性更大。
明朝马欢的《瀛涯胜览》中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大同小异:“和等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中容数百人”。
但由于原始资料的消失,所以以上说法备受质疑。通过对《瀛涯胜览》多种版本的比对,有学者指出宝船尺寸的记载很可能并非出自马欢本人之手,而是后人的附会。至于附会的来源,可能是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瀛涯胜览》的记载,又影响到后来的《明史》,所以下西洋船只实际没史书描述的这么大。
对于史书记载,不少西方学者极为不屑,认为以600年前明朝落后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出如此巨大的舰船。更何况,中国人的史书记载未必真实,很可能是自我吹嘘罢了。
那么,郑和船队的舰船到底有多大呢?
上世纪,在明代南京龙江船厂遗址上,两次出土了全长超过11米的巨型舵杆,似可与史书记载相符。但巨型舵杆的出土,并不能一定证明船只大小,因为这可能是还未建好的舰船舵杆,所以还是缺少真正的实锤。
2010年,在南京江宁的祖堂山地区,考古专家挖出一座明朝太监墓,证实郑和船队的船只真的很大,比史书记载的还要大。
根据出土的墓志铭介绍,这位太监叫洪保,云南大理人,13岁进宫成太监,与郑和是老乡。他29岁开始跟随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洪保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郑和下西洋时候的随员,属于亲历者,因此他的墓志铭史料价值极高。
洪保墓志铭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这句话中透露了两条信息:一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洪保就任下西洋副使,二是当时乘坐的是5000料巨船“大福号”,不仅有船号的记录,还有船的载重量。
5000料的巨船换算成吨位的话,应该有多大呢?料在是古代一种容量单位,1料相当于1石。根据《明史》中“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记载,学者研究认为郑和宝船长138米,宽56米,大约是2000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1000吨。但根据洪保墓志铭记载,郑和宝船排水量为2500多吨的巨无霸,颠覆了我们传统认知,在600年前绝对是一个世界级的造船神话。
其实,根据元明时期的史料,5000料并非当时巨船的极限,比如“元任海道万户,家造三巨舶,大者胜万石,中者八千,小者六千”,所谓“家造三巨舶”,就是自家造的,属于民间造船,而1料相当于1石,万石就是万料,小的也有6000料,足见郑和宝船的5000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当然,万石的民间巨船,可能只能沿海使用,而郑和宝船需要能够深入远洋,搏击海洋上的大风大浪,需要更为坚固,所以才浓缩为5000料。
关于郑和宝船的规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郑和宝船可能就有万料,排水量高达5000吨。
上文提到的洪保“充副使,统领军士”,那么其中的正使又是谁呢?墓志铭中没有提及,但通过清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记载,“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今天的泰国)”,说明当时正使是郑和。
这一观点认为,郑和与洪保乘坐的并非同一艘船只,主要是防止发生意外,比如遭遇海上风暴等,正使发生不测,另外副使接过指挥权。因此,既然洪保乘坐的船只是5000料,那么郑和乘坐的宝船可能更大,甚至高达万料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洪保这一记载,还揭开了一个谜团,即郑和下西洋至少有八次,因为永乐元年的下西洋,并没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另外,学者研究发现,1424年郑和还有一次去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因此综合来看应该是“郑和九次下西洋”,而非七次。
洪保提到的是“大福号”,只是永乐元年的船只,那么等到史书记载的“郑和下西洋”时,以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会不会制造更大的船只呢?不管是否还有更大的船只,但洪保墓志记载的5000料“大福号”,就彻底打破了西方的质疑,以至不少西方学者连声感慨不可思议!
相比之下,甚至在17世纪的绝大多数时刻,最大的西方战列舰排水量只在1200吨左右,最大的商船在2000吨左右,与郑和舰队相比,足足落后了至少200年。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最大的战列舰排水量还只有1746吨。
不少西方学者的逻辑是,连海洋强国西方都做不到,海洋弱国中国自然更做不到了,所以大加质疑大放厥词,殊不知,郑和宝船根本不是只有2000料,而是庞大的5000料,甚至更为庞大。
介绍一下历史上的无敌舰队
西班牙的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十六世纪的战船,与以前各世纪不同的一个主要因素,即为重炮;尽管这种杀人的利器,从十四世纪起即已开始装在船上,可是一直到十五世纪,这种火炮的才有足够的威力,能够一炮击毁当时的船只。这种兵器有明显不同的两种形式,一为前膛(Muzzle-Loader),一为后膛(Breech-Loader)。后膛炮的原始形式是一种“组合式”的火炮(Built-up Gun)——即由若干根铁棒所组成,在上卷中已有详述。它的药室与炮管是分开的,在发射之前,用螺旋装上去。
一共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前膛炮——加农和寇非林(Culverin),都装在炮车上。前者发射一吨重 [ 注:校制者按:原文如此,需核对英文版。 ] 的铁弹,只有中等的射程。后者炮身较长,炮弹较轻,而射程也较远。这两种火炮的性质有如下表:
型式 膛 弹重 口径 最小射程 最大射程
加农 7.25吋 50磅(约) 18 340步 2000步
寇非林 5.25吋 17磅 32 400步 2500步
此外还有半加农(Semi-Cannon),弹重32磅;以及半寇非林,弹重九到十磅。(寇非林亦可称之为长炮)长炮中还有许多较小型的,例如“Saker”,弹重五磅;“Minion”,弹重四磅;还有“Faleon”,弹重两磅半到三磅,不过这些火炮全部只有对人员的杀伤力。另外还有一种叫作“Plrier”的,射程较短,发射的是二十磅的石弹,到这时已经变得落伍了。
在十六世纪开始时,在海上航行共有两种主要形式的船只。一为圆船(Hulk),另一为长船(Galley)。前者用以载运商品,后者则为标准的战船。但是不久,大洋的航行和火炮的进步又开始使船只的构造有了新的改变。在洋面上,风帆要比桨更重要,而用风帆的船只又更适于使用船舷上的火力。
第一个转变期是在十五世纪,此时小型杀人性的海军火炮开始被采用。它们装在两个炮台上面,一在船头,一在船尾——在过去未有火炮时,这种平台上是装置弓弩的——,其目的是为了击毁登船的敌军。亨利七世的大船,“摄政”(Regent)号上即装有这样的火炮二二五门——主要都是旋转式的火炮。
亨利八世带来了第二个转变期。他采用了前膛式的毁船火炮。因为这种兵器太重了,不能放在炮台之内,而且也不宜于对付登船敌人之用。它必须装在上层甲板上,最好是在主甲板上,必须在船只两侧开辟炮孔。第一艘装备重炮的船为“玛丽玫瑰”(Mary Rose)号,建造于1513年。
在最后一个转变期,船上的炮台逐渐变得不再需要了,而舷侧火炮重量的增加,则要求甲板空间的增加。圆船逐渐发展成为正规的军舰,这种船的长度比宽度要大三倍以上,而不像一般的圆船只相当于宽度的两倍。在十六世纪,这一类船只中最著名的,是德雷克的“复仇”(Revenge)号,这是一艘纯粹英国式设计的船只。这种船只是为“竞赛”用的,又可以称为“平甲板”(Flush-decked)式。虽然它的船尾和船头并不与腰部完全看齐,可是比起西班牙的战船,却要低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五。这个事实使多数的英国船只,都显得比西班牙的要小,虽然双方海军中的最大船只,其吨位是大致相等的。所谓的“大帆船”(Galleon),并非西班牙独有,通常为四桅的帆船,具有当时一般船只所有的索具,但是其船壳的构造却比较接近长船,与宽度之比较大,也较为平直,船头低下,与长船相似,而不像圆船的船头拱起。这个时代中的英国战船,大约是两个船员摊一吨,而在西班牙战船上,则是三个多人摊一吨。
火炮对于海军战术的影响,要比对于海军造船术的影响还大。在长船(快船)时代,主要的兵器为船头的撞角(Beak),而主要的战术行动即为硬撞。虽然在接近敌人时,快船是可以采取纵队形式的,可是攻击的队形却成横线,正像陆战一样,战斗就是突袭或冲锋。在装有火炮的战船上,其主要的兵器——重型的毁船加农——不是装在船头上,而是在两舷。当它们接近敌人时,一定要调动位置,使其侧面对着敌船——对于旧时代的快船而言,这是一种自杀的行为。所以在攻击时,其位置是与原有前进路线成直角的,为了使这种调动有秩序,并集中打击力量对付敌人,在接近敌人时应采取纵队的阵形。
这个彻底的改变在当时尚未被人认清,舰队进入战斗时还是蜂拥而上,其主要目的还是攀登敌船。可是在英吉利海峡中,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一经交手,纵队战术即开始成形了,这个理由可以从双方舰队在军备方面的差异上获得解释。根据刘易士教授(Prof. Lewis)的记载,可以表列如次:
舰队 船数 加农 皮里尔 寇非林 总计
英吉利 172 55 43 1874 1972
西班牙 124 163 326 635 1124 [ 注 ]
可见英国人所有的长程火炮,要比西班牙人多了三倍,反之在重炮弹中程火炮方面,则西班牙人也比英国人多了三倍。这种在射程和弹重上的差异,也就可以说明双方在战术思想上的不同。英国人是在长程战斗方面集中全力,而西班牙人则注重中程和短程战斗。西班牙的战术目标是先使敌船丧失战斗能力,然后再攀登它。英国人的目标却是在远距离击沉敌船,或迫使它易帜投降。虽然英国人的火炮具有较大的射程,但是在长射程中,其威力却并不足以发生决定性作用。同样重要的,是这种火力并不准确,在远距离时能击中目标的弹丸并不太多。火力的不准确使海战也和陆战一样,变成了缠斗不休的状态,直到有膛线的枪炮发明之后,这种情形才有所改变。所以在理论上,西班牙人宁愿依赖接近射程的打击力量,这样可以较易命中。
腓力对于英国人将要采用的战术,早已有所认识,所以当梅迪纳公爵出航前,他曾经给予下述的警告:“你应特别注意,敌人的目的是想作远距离的战斗,因为(他们)火炮的射程较大;反之,我们的目的却是要接近敌船,钩住它们并登船进行肉搏战。”可是很明显的,他却并未充分认清英国人的真正优势并不在于较长程的火力上面,而在于他们的海员技术较为优秀,事实上,他们的船只也比西班牙的更为轻便,易于操纵。西班牙人是惯于在良好天气中航行的海员,而英国人却惯于与恶劣天气搏斗。西班牙的船只在外形上与其说像一艘船,还不如说像一座堡垒,上面挤满了陆军的士兵,而真正的海员却感觉不够,其地位也只比划桨的奴隶略胜一筹而已。在英国人的战船上,水手不仅驾船而且也打仗,虽然也是强迫服役的,但每天还有四个便士的酬报。最大的区别,也是(英国)最大的优势,是西班牙人仍继续使用快船时代的旧战船,船只分成集团,以横队迎敌;而德雷克或霍华德(Howard)却推出了一种新战术,大致以纵队的形式接战,这也是海战革命的先声。
对于英国海军将领而言,在西班牙舰队驶出之前的几个月当中,他们所遭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却是伊丽莎白本人。这个女人虽然具有很坚强的性格,可是在英国的历代君主中,她也许要算是最吝啬的一个。况且她也真的害怕西班牙,这并非没有理由,因为西班牙在当时,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国家。她一直都只想和平,可是她却不了解,只要她仍然鼓励私掠的行为,和支援日德兰的叛乱,那么和平就将永无可能性。
到了秋季,一个小型的英国海军支队,在巴尔麦爵士(Sir Henry Palmer)的统率之下,与一个荷兰的支队联合到一起,一共只有九十艘小船(只适于内河与浅海使用),开始封锁佛兰德的港口;但是直到11月27日,英国女王才召集了一个战争会议,讨论下述的问题:可能的登陆地点,陆上兵力的使用,所使用的兵器,和国内的安全。12月21日,她任命霍华德勋爵(Lord Howard of Effingham)为“陆军中将、总司令、海上舰队和陆军的总管”。尽管德雷克在她的海军将领中是能力最强的一个,但她却宁愿选择霍华德,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其舰队的威望,而且也是因为霍华德的地位较高,容易获得部下的服从。德雷克后来被任命为海军中将,在技术方面做霍华德的顾问。关于霍华德,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曾这样评价:“诚然,他并非一个内行的海员,但是他却知人善任,而且从善如流。”
自卡地兹和里斯本回来之后,德雷克就一直要求再作他那种冒险的突袭——在出发港口内攻击西班牙舰队。假使当时他真获得了准许,去再作一次这样的攻击,那么西班牙舰队可能将永远都不能出海了。最后,在霍华德已受命为统帅的第三天,他才奉命率领三十艘船只向西班牙海岸进袭。然后接着,女王又害怕触怒西班牙人,收回了这个命令,并将舰队的员额减少了一半。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霍金斯在1588年2月15日,曾经上书华尔新汉,表示严重的抗议。
他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是接受一个不光荣和不可靠的和平?还是决心一战,以求得一个安静的和平?照我看,最可靠和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决心一战,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公意。”
霍金斯的意见,正与德雷克一样,认为攻击即为最可靠的防御。但当他这封信发出后不久,英国女王又获得了克鲁兹侯爵逝世的消息。于是她相信西班牙舰队现在又出发不成了,而且她也认为帕尔马公爵正处在困难之中(注:大约一个月后,帕尔马曾报告腓力说,他的三万人中,只剩下一万七千人的有效兵力了),所以她就陷入了后者所布置的和平陷阱,并派遣和谈代表团前往日德兰。关于这一点,霍华德在3月10日,也向华尔新汉提出警告,说请女王小心,不要陷入敌人的圈套。此时,也不断地有情报传来,说西班牙的舰队马上就要出海了。
假使伊丽莎白在天性上不是那样倾向于外交,则她应该能认清帕尔马的建议其实是一个诡计,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因为腓力相信他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他认为这是十字军的行动,其目的是要把英格兰再收入天主教的怀抱。每一天,五万个教堂中都在做弥撒,腓力的海军船只,都是以宗教圣哲命名的;他们的乘员禁止发誓、争吵、赌博和与不正当妇女交游。船上都挂着帝国的旗帜,上面绣有基督和圣母的神像。
腓力对梅迪纳下达了下述命令:“当你接到我的命令之后,就应率领全部舰队出海,直向英吉利海峡进发,一直驶到马格特点(Margate)为止。然后再与帕尔马公爵取得联络,并保护他渡海。”他又警告他应该避免与英国舰队接触,并且说假使德雷克在海峡中出现,那么除了后卫行动以外,应该对他不予理会。他也给梅迪纳一个密封命令,那是留交给帕尔马的,告诉他假使这个远征失败了,他应该采取何种行动。
腓力交给梅迪纳指挥的舰队一共有船只130艘:20艘四桅大帆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形船,22艘差船,13艘轻快帆船(Pinnaces),4艘中型帆船和4艘长船(注:其中实际可用的战船数字在六七十艘之间)。这些船只的总吨位为57,868吨,火炮总计为2431门,驾驶的海员为8050人,所载陆军为18,973人。加上划船的奴隶和其他人员,共计60,493人。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头领圣菲利普号 圣菲利普号于1690年下水,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而成为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头领船。她是17世纪西班牙造型华丽的船的代表。
圣菲利普号菲利普号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头领船。她的排水量达1000吨,装配有96门火炮,可与英法舰队中最强大的船匹敌。在与英法联军的战争中,圣菲利普号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西班牙的居民和港口,并运输珍贵的货物,同时为前线的船只保护绵长而危险的回归西班牙的水道。
- 上一篇:世界上最孤独的姿势(世界上最孤独的十件事盘点)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