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奇迹的农民(世界上最著名的奇迹之一)
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
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
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扩展资料: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他就是袁隆平。
工作后的袁隆平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 他利用课余时间走 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 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 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袁隆平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 找理想中的苗珠。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 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 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 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 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人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
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农民是谁?
关于对兵马俑发现权之争,文物价值,与媒体舆论作用的几点思考
一 谁发现兵马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充分保护和利用文物的现有价值
毋庸置疑,杨新满等9位农民是最早发现兵马俑的。 而声称自己是发现人当时的那个文化馆的同志理由是,发现人是指发现了价值而言,并非只是简单的发现。而且经过一些媒体的报道,反而成了“秦俑发现第一人”,在他的眼里,是他第一个认识到那些兵马俑的价值,然后鉴定修复并得到文物部门的重视和认可。
但是,“发现”该如何界定,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让博物馆来作这方面资格认定,也没有依据。我认为是谁发现兵马俑并不重要。这几个农民只是无意中发现的,他们当初并不知道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而现在,随着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搞签名售书此类的商业活动,要求主管部门确认其发现权等与个人利益十分密切的事,我觉的似乎有个人私利意识的倾向,当初,他们是没有费很大力气发现兵马俑的。
而那位与农民争发现权的文化馆工作人员同样是出于私人利益的考虑。
在《文物保护法》有这样一规定,发现文物并及时上报或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应该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从这点上讲,我们应该尊重真正那些对文物保护有贡献的人。
我的总观点是---谁发现兵马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充分保护和利用文物的现有价值. 至于兵马俑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这需要学界的人士去研究,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推翻任何一方都不是目的,谁在这些字眼上赢了对方并不是大赢家,并不是说你是对的,你的学问就有多么个高深。倘若争论的结果是南京那个搞建筑的人赢了,我们的有关工作者必须检讨自己犯的学术不严谨错误。
我有一个提议,我觉的叫成“秦始皇陵附近的兵马俑”最合适。这样,谁也不会置疑。而学界,博物馆方面也不会“丢面子”。
文物是祖先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诸如秦始皇兵马俑这类为数不多的国宝级文物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见证,像一只无形的手,招呼着过去,要求后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这只看不见的手同时指引着未来,他告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失!!!
众所周知,除历史,艺术,科学之外,文物最大的现实价值就是开发其旅游资源,给各级财政创造收入。然而,这仅仅是文物最表面的价值,而开发利用的最大前提是文物不受损害。
二 我们该做什么与媒体舆论的责任
前几个月,某香港媒体爆出了“兵马俑百年之后将变成煤坑”惊人消息。后来得知是又一次炒作。时下的某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要么夸大事实,混淆视听,要么造谣,要么胡乱吹捧。从我们个人来讲,有一些人,比如咱们学博物馆专业的一些同学老是批评指某个博物馆有毛病,某个命名不合理,某个报告不科学等等。谁都承认在一些领域的一些方面有问题,可是,在批评之前,我们应该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这样,偏见才会少一些。只有实事求是,我们的观点才会更客观。
以“兵马俑百年之后将变成煤坑”为例,一开始, 我们相信是真的,跟着附庸。好像人家博物馆一点事都没做,等着我们去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赵昆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这是旧事重提,而且无比夸大。”原来,早在1994年,专家在对兵马俑博物馆2号坑发掘之初,几件出土的兵马俑的确染上了霉菌,由于当时空气对流比较差,潮气一时散不开,又是在夏天,土壤很容易就产生了霉菌,这是不可避免的。当时,专家就采取了喷洒防霉剂等措施,天天给这几件兵马俑喷药,很快霉菌就被灭绝了。如今遗址内的土坑变得比较干燥,霉菌没有生长的条件,基本上都消失了,现在的兵马俑身上是看不到霉菌的。
在以发现权之争为例,几个农民之所以要求主管部门确认其首先发现兵马俑,不无与我们的媒体曾经吹捧那个文化馆的同志为“秦俑发现第一人”有关。再者,对我们学习研究的人来讲,谁发现的与我们没太大关系,还是前面提到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对文物的保护,宁可不要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把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
新闻调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权”之争
--------------------------------------------------------------------------------
2003年12月16日 09:04 新闻晨报
12月10日上午,秦始皇陵脚下的陕西农民杨新满、杨培彦、杨全义等3人代表9名发现人将"关于'秦兵马俑发现人'资格认定的申请报告"交给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当地文化局,要求省级文物部门正式确认他们对兵马俑的"发现权"。
他们说自己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省级文物部门颁发一个"兵马俑发现人"的证书,并贴上他们的照片盖上钢印,使他们名至实归。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星迹争霸 激情竞技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
尽管生着火炉,入夜的屋内还是有些冷,杨新满靠近火炉坐着,若有所思。火的光亮从燃烧的煤块上映出,照在一张憔悴苍老的脸上。今天,是他们3人向有关部门提交兵马俑“发现权”申请报告后的第5天。
“还有3天,就是18号,我们的‘发现权’要求可能会有一个结果。”这位当年兵马俑的发现人对晨报记者说:“假如没有被确认,我们将通过法律要个说法,否则,已经去世的其他5个发现人都不能原谅我们。”
然而,晨报记者今天从临潼县文化局获悉,因为“发现权”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不可能为他们确认此要求。
发现人干起了签名售书
12月14日早上7时,临潼区以东14里,“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旁的下和村西杨组,66岁的杨新满准时起床,准备出门。
从1995年开始,这个当年一撅头挖出沉寂千年奇迹的农民,告别了土地,过起上下班的生活。他必须在8时赶到秦始皇陵园内的一个商店,替店老板签名售书。
同一时间,兵马俑另外发现人之一的杨培彦、杨志发也要去签名,不过他们是到兵马俑博物馆内的两个商店。
杨新满说,自己读过6年书,在9个发现兵马俑的打井农民中文化程度最高。
不过,第一个干签名的兵马俑发现人却是杨志发。当时,杨志发有一个专门做宣传兵马俑书籍生意的亲戚,但他的书卖得并不好。后来他就找到杨志发说:“爷,你是兵马俑的发现人,你把你的名字签到我这书上就好卖了。”
经不起亲戚的纠缠,杨志发答应了,并得到一个月300元的工资。同时,杨志发红了,作为兵马俑的发现人同克林顿合影,还出国到过日本。
早上8时,杨新满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坐下,桌上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兵马俑发现人杨新满。杨新满说他拿固定的工资,一个月有1000元,卖书没有提成。
因为是冬天,来秦始皇陵园的游客不是很多,一个上午,杨新满没有见到一个游客前来索求签名。
直到中午12时许,杨新满才替一名外国游客签了第一本书,是本英文版的《发现兵马俑之谜》,价格130元。在书的扉页上,杨新满用专门的签名笔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兵马俑发现人杨新满”后,外国游客向他竖
起了大拇指,用英文说:“You are very good.”杨新满甚是自豪,用英文回敬:“T hank you.Bye bye.”
这天,杨新满总共签了9本书。
发现人临终前不忘争名份
晚上下班后,记者陪同杨新满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显得很沉重,询问记者:“你说权威部门能不能把‘发现权’的名号给我们?”
“我也不好说,毕竟没有这样的先例。”记者回答。“不瞒你说,从1985年开始,我们几个发现人就要求权威部门给予确认,当时许多兵马俑的发现人还在世。”杨新满说:“现在兵马俑博物馆在介绍兵马俑发现时,只模糊地说,1974年农民打井时发现,为什么不提我们9个人的名字,这不公平,如果没有我们,能有这个震惊世界的奇迹吗?我们也明白文物是国家的,但这和‘发现权’并不冲突。”
杨新满希望,至少省级文物部门给他们颁发“兵马俑发现人”的证书,并贴上他们的照片盖上钢印。他还想,如果可能的话,在兵马俑博物馆内的1号坑前,将他们9个发现者的名字刻在上面。
“否则,我们说自己是兵马俑的发现人总觉得不踏实。”杨新满说,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要追讨“发现权”的根本出发点。
杨全义说,当年发现兵马俑的几个人都感到一种不被理解的失落感。几个月前刚刚去世的另一个发现人杨文学临终前还叮嘱他:“老杨,你一定给咱把名份争到,那是咱一生的英名啊!再不能让别人说咱闲话啦。”
发现人遭遇李鬼签名
另一个令杨新满坚定地讨要“发现权”的原因是,周围出现了多名“兵马俑的发现人”。
杨新满告诉记者,现在兵马俑博物馆周围,以“兵马俑发现人”名义签字售书的人有十几个。“事实上,当年的9名发现人,除我、杨培彦、杨志发、杨全义4个人还健在外,其他5个人杨文海、杨文学、杨彦信、杨宜洲、王普治都去世了。”杨新满感慨地说:“有时,李鬼倒真成了李逵,真正的发现人却得不到尊重。”
还有一件事情令杨新满感到不可理解。一个当时文化馆的同志现在也称自己是发现人,而且经过一些媒体的报道,反而成了“秦俑发现第一人”,在他的眼里,9个当年打井的农民都不是真正的兵马俑发现人。他的理由是,发现人是指发现了价值而言,并非只是简单的发现。而恰恰是他第一个认识到那些兵马俑的价值,然后鉴定修复并得到文物部门的重视和认可。
大西北农民朱可铭走红,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之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也会通过网络了解到各方面的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再通过了网络的发酵和传播之下被大众们所熟知,也有很多人通过网络走红,特别是一些正能量的视频人物和事件,也被人们广为传播和点赞 ,怎么也会通过这些视频来发表自己的感悟? 对那些正能量的事,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未来些英雄式人物点赞,近日一位普通的大西北农民走红,他的名字叫朱可铭,人们在了解他的事情后,都纷纷为他点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吧!
一、这位大西北农民朱可铭身上的故事
在2021年5月22日在甘肃白银举行的2021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因为遇到极端天气,很多参赛选手发生了意外,21人不幸遇难,很多参赛选手手上,在当天,朱可铭在自己的窑洞中避雨时,听到了求助声,看到了一群选手中有一位已经在抽搐,朱克明立即将大伙带到窑洞里生火取暖,并拨打了景区的救援电话,经过烤火取暖,交通中的六名学生铁路坚决恢复,之后救援人员抵达窑洞,将六名选手带往安全地点。他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他的身上有着大西北农民特有的朴素气质
面对人们的赞誉,他也表示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干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很正常的事,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看到在这里跟大家说一声,谢谢。他的见义勇为救了六人的生命,这样的壮举值得我们学习,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这位大西北农民点赞。
一个农民15岁辍学创业的传奇故事
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鲁冠球还见证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工厂发展称国内最大名营企业之一的全过程,只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农民的传奇故事。
鲁冠球,这位至今都带着浓重乡音的浙江老汉,15岁辍学,做过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狂热的爱好。他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并把持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在数不清的桂冠和乡镇企业大多昙花一现的背景面前,鲁冠球奇迹般地成为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在WTO与国际化大潮汹涌而来之际,鲁冠球再一次成为故事的主角:不仅成为国内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厂商,2001年8月28日,他还一举收购了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UAL,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至此,他手中的上市公司内有万向钱潮,外有UAL。从一个洗脚上田的打铁匠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企业家,鲁冠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民传奇般的成长故事。
鲁冠球首次创业是办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后因被人指斥为办地下黑工厂而遭关闭,机器被廉价拍卖,他只好出卖刚过世的祖父遗下的三间旧房,才得以还清向亲友借贷的3000元欠款。这一次创业几乎使他倾家荡产。
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第二次创业。他依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这种“多角经营”,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0年,鲁冠球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将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在全国万向节厂整顿检查中,他的工厂以99.4的高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被列入全国仅有的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专业厂之一。
从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的万向节产品经济效益年均增长达40%以上,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 *** 买断万向节厂股权。
1990年开始,鲁冠球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他把“钱潮牌”万向节产品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
凭借良好的商业触觉和早年打下的根基,1992年后的万向已在跨国并购和金融领域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扩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已经呼之欲出。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在美国注册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的棋子。万向美国公司最初主要负责将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美国,通过“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和“让利换市场”等方式,整合海内外两套资源。
1997年8月,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正式敲开世界汽车业巨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大门,成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配套产品。
2001年8月28日,他一举收购NASDAQ上市公司UAL。现如今鲁冠球已经将26家海外企业揽入自己的企业帝国版图之内。
回首鲁冠球的创业轨迹不难发现,鲁对时局的精确把握和商业手段的扎实运用方能把握住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现在的他依然处于时代大潮的浪尖。
去年7月18日,杭州市 *** 对万向给予300万元巨额奖励,半年后杭州萧山区 *** 又因万向对地方经济的突出贡献,奖励其宝马车一辆。在媒体和官方众口一辞的好评面前,万向这家影响力非凡的企业并没有在功劳簿上睡着,万向的产业布局正在向纵深推进。
传奇创业农民
- 上一篇:世界上哪种虾最漂亮(世界上哪种虾最漂亮最好看)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