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隔绝的山村(世界上最与世隔绝的岛屿)
山西四面环山藏在井底的古村,与世隔绝,出山要爬25320多个台阶
井底村是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寺头乡的一个自然村,坐落在白云缭绕峭壁林立的太行山深处,由于村子四面环山,被悬崖绝壁所包围,看似像藏在了一个巨大的水井底部,因此有了“井底村”这个名称。太行山峡谷深处,山涧泉水四季流淌,奇峰怪石遍布山野.这里一山一水、一湖一洞都彰显着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站在村里抬头仰望,刀削斧劈的悬崖,千姿百态的山石,峭壁狰狞,奇峰、怪石、绿叶缓缓掠过,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宛若玉带环绕于山谷之中的溪流。汇聚成一湖灵动碧水,洗涤心灵的尘埃,祛除了灵魂的污浊之气。
井底村地处晋豫古道,在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运输的年代,穽底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客栈、粮行、成为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物流客流集散地,但由于这里险峻的地形,这条路上有很多人受伤。有些人甚至丧命。随着时间的流逝,山外公路不断地修建,这条晋豫古通道因为不能行车所以逐步废弃,穽底村成了闭塞的山村,
村里的百姓出山,只有一条通开凿于清朝初期的石路,但是这条路不单要攀爬两万五千三百二十多个台阶、上下盘行翻越至峭壁之上,更需沿着一米多宽的崖边小路,绕山十余里才能走到外边,年纪稍大一点的老人更是连出山的机会都没有,路不通,村里的百姓出不去,村里的花椒、柿子、中药等特产就换不成钱;出不去孩子们的教育也成了问题。于是村里决定一定要打通出山的路,让村民走出大山。
井底人说干就干,拿上自家的钢钎铁锤,背上窝窝头上山修路,他们爬到山顶系好绳子,把自己绑在绳子上挂到百米的到半山腰开始修路,硬是在寒风酷暑里抡起锤头斗石头,晒着日头担箩头、啃着窝头,徒手用钢钎、铁锤,在峭壁上历时15年凿出了这条长1500多米的挂壁公路,让井底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让大山里有了这一方“世界奇观”。
穿行在壁挂公路里,它的一侧是坚硬的山体,另一侧就是如刀劈斧削的绝崖峭壁,驾车行驶时不由自主地有那么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公路完全悬在半山腰,距山顶和沟底都有上百米。在半山腰悬崖间分段打洞,“挂壁公路”有39个洞口,这些洞口当初是为了便于排碴和作业,如今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从远处望去,隧道外侧分布的洞口就像一扇扇窗户。从隧道洞口向外看风景如画,群峰林立直插云端,美不胜收。
安徽有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风景如画,因交通不便,游客很少知道
这些年在路上的行走,安徽我每年都会去三到五次,每次来安徽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不同的古村落,这次旅行来到了石台,无意间和朋友提起自己的爱好,我说我最爱的就是中国的古村落,随手一拍都很美,深厚的 历史 人文故事也让人听着动容,听了我这句话,她说要带我去一个石台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这里除了秋天,基本看不到游客,风景美如画卷。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开了三个多小时,我们才来到画坑村,这里真的很偏僻,但是风景也真心很原生态很美,门口的银杏树下,两个小朋友玩的正开心,纷飞飘落的黄叶和小女孩纯真的笑颜相映成美,这是在大自然中才有的欢乐。
画坑村位于安徽池州石台七井山,这里平均海拔800余米,境内山峦绵延起伏,沟壑纵横交错,如果不熟悉路况,还真的很难开到这里,沿着老银杏树对面的路,就走进了村里,画坑村的秋天格外迷人,成熟的果实,被村民们晾晒在山间屋头,看起来十分喜人。
我来的时候,正好遇到村里的阿姨正在把成熟的柿子一个个串起来,这样更好晾晒。村子里到处可以看到晾晒的柿子、南瓜、野生山茱萸,这个安徽大山深处的小村庄,因为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后来一位摄影爱好者无意间走到了这里,拍摄的照片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里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知道,不过,大家一般都会在秋天过去,其他季节很少会看到游客。
屋檐上随性晾晒的辣椒、南瓜,在大自然中,有着色彩鲜明的美好,这就是最寻常的人间烟火气息,却足以打动每一个渴望原生态的旅行者。
很多第一次来画坑村的游客,都对这里原生态的风景十分喜欢,其实画坑古山村 历史 悠久,可是在网络上却找不到资料,村子位于距离七井山原乡政府往东南方向7公里,几十幢古色古香的简陋瓦房依山而筑,错落有致。远在唐代时,在村头那条小溪没有干涸之前,这里一直叫画溪,后来改名叫做画坑。
从村子里,可以走路上山,秋天山上的风景很美,金黄色的树林和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组成了一幅静谧深远的山林画卷。
很幸运的是,在村里遇到了村民们做扯糖,这个古老的手艺,已经很少有人会做了,对于一个热爱旅行的人来说,画坑村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民风,都是吸引我前来的理由。
浙江哪座古村,与世隔绝400余年,还被誉为布达拉宫?
浙江深山隐藏的小布达拉宫,存在了300多年,却养在深闺无人知
在中国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不缺美景的,不论是城市环境的改善,还是位于各个角落参建而成的公园,都已成为人们小长假来临时,或者茶余饭后最想前往的消遣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古城,古村期待着游客的探索与寻觅。在浙南就有一座历时300年的古村落,有着金色布达拉宫的美称,原生态环境惹人醉。这座村落就是位于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属于一座宝藏级古村落。
如果由县城出发,想要前往该村,是需要在不是很宽的山路上行驶8公里左右才能到达的。村落所选位置在一座环形围绕的山凹里面,左右两侧被高大的山峦围绕其中,一看就融入了古代风水学。杨家堂可谓地无三尺平,村落里面遗留的20几幢木架构清代民居顺着山势走向逐级向上延伸,整个村落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差距约2-3米,让人感觉有一种很强的建筑立体画面,属于松阳县最为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凭借这一特点,才使得村落有了金色布达拉宫的美誉。
根据史料记载的信息来看,村子始建于1655年前后,位于浙南一带的山区,本身就是一块青山绿水的好地方,远远看上去,青色的山脉此起彼伏,被碧水环绕期间,山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呈现在游客面前,让人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或许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 ,才使得浙南偏离了诸多游客所认知的江南风貌。只是浙南的古村落,完全结合了来自闽北跟江南的双重特色在其中。在诸多古村里面,很多古村都显得很小众,然而杨家堂古村则显得名不见经传。
实际上杨家堂古村被誉为国内100个值得拍摄取景地村落之一,在古村最高位置处有一棵古樟树,其时间远比杨家堂村年代还要久远,差不多已有500多年时间了,放眼望去,古村落里的建筑物,仿佛全都充满了浓浓的年代感。清晨的杨家堂古村显得是那样独特,微弱的光芒散落在屋檐上面,仿佛给这座村落赋予了诱人色彩似的,显得古韵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来到古村的游客,右手高台是可以领略杨家堂村全貌的,房屋沿着山势走向参建而成,显得错落有致,毫无杂乱之感,阶梯式的围墙,一个比一个高,如此壮观的古村落,估计也是第一次看到吧!整座村落没有标志性旅游景点,前来此地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看房前屋后的茶园,以及古韵十足的建筑物,以及青石板路。
虽然长期住在古村里的人,感觉并没什么,但是对于游客而言,还是很新颖的,并且可以体会到浓浓的烟火气息,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做在这里能让游客体会到与众不同的快感,一景一物入眼之后,都是那样新颖,这里的所有美景,都可以当作背景墙,供你拍照留念,对此你是否心动了呢?
浙江这个小山村,被称为“江南小布达拉宫”,距今已有300多年了
江苏苏州发现一个村庄,至今不通公路只能靠船,却堪称世外桃源
如果说江苏还有个世外桃源,那么一定是苏州的这个地方。
漫山岛隶属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距离漫山岛最近的地方就是冲山岛。整个村子与世隔绝、不通公路,甚至是没有自来水,如果你想要进出村子就只能像我们一样,从冲山岛的码头坐船进出。在我们到达漫山岛的时候,和岛上村民聊天,才发现就连这里的网络也是刚开通没多久。如果晚来一两个星期,估计手机都没有信号。
整个漫山岛一共有两个村子,一个是南头村一个是北头村。两个村子共有200多户人家,但是目前整个村子里只有100人左右。除了南头村装修的工人,大多都是老人了。在和村里老人聊天的时候,他们说漫山岛不像苏州其他的地方都种了茶叶,因为当年漫山岛是做草鞋生意的,后来草鞋生意落寞了,又开始做牙刷。所以你来到漫山岛,会发现这里和其他太湖岛屿不同。
也有人说漫山岛就是天龙八部王语嫣老家曼陀山庄的原型,具体情况我们不太清楚。在逛完整个漫山岛之后,我发现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头村,一个十分安静原生态的村子。下面,就跟着我的镜头,去看看真实的漫山岛北头村安静的样子吧!
当然,除了北头村。漫山岛还有个南头村,就是我们从码头下来就可以到达的村子。整个村子的建筑格局和北头村差不多。南头村的主要街道现在在改造,据说是要打造一条旅行度假的街道。在码头旁边还有当年村子里的小学,现在也在改造之中。因为比较杂乱,就不给大家介绍了。希望将来改造好了,我们在苏州又能多一个可以去度假休闲的地方了。
漫山村目前吃住不太方便,虽然村里有两家民宿,但是我们到达的时候,村民说必须得提前联系,不然他们是不开门的。如果你不想住民宿,但是却想在村里留宿,可能需要提前备好装备。不然,只能在岛上来个荒野求生了!点击关注,带你自驾游天下!
国外一“陕西村”,与世隔绝100多年,见中国人:大清怎样?
中国人口数量众多,早在古代时期人口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也随之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甚至有一部分人迁移到海外其他国家,唐朝以后,外国人称之为唐人。这是因为在我国历史上诸多朝代中,唐朝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当时的中国国力非常雄厚,对多个国家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自此许多国家见到中国人之后都把他们称为唐人,而中国人在海外定居聚集的地区则形成了“唐人街”。
唐人街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名,相信这一点众人皆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少被人知道的华人集聚地,下面要来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地方,国外的一个“陕西村”。之所以叫“陕西村”,是因为村里面的居民说的都是一口流利的陕西方言,而建筑物也具有陕西风格,如果不是因为身处国外,这个地方看起来就像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一样。
而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他长期研究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在1980年,王国杰教授在查询东干人的史料时,意外地发现在中亚地区生活着一群拥有陕西习俗的居民,然而在文献中并没有提及这群人究竟是从何时迁徙过去的,因此这引起了王国杰教授的极大兴趣,他主动向上级申请希望能够前往实地调查,并最终获得了批准。
王国杰教授来到当地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片颇具陕西风俗的建筑物,而当地人都说着让他倍感亲切的陕西方言。在当地查阅了此处的相关史料后才得知,在清朝时期这些人就因为战乱迁徙到此处,自此与世隔绝100多年,一直没有走出去过,而他们在这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中国陕西,才一直沿用着陕西的风俗和方言。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一位村民见到中国人也就是王国杰教授后问:现在大清怎样?原来在他的心目中中国或许还是清廷在统治,对于中国这百年来的变化他们也丝毫不知,就彷佛是生活在世外一样,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王国杰教授把中国的现状告诉他们之后,他们无一不感动得流泪,当年由于清朝腐朽无能,这些人才不得已逃离了自己的家乡,而得知现在中国已经有了如此大的发展之后,他们都表示非常自豪,并希望有朝一日会重新回去。
- 上一篇:世界上最干净的篮球(世界上最好的篮球是什么篮球?)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