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漂亮菌物(世界顶级菌类)

bj0012024-05-28奇闻异事0

蘑菇研究所李玉李博士,你好,我是一个农民,我想在我家乡种一种磨菇,目前市面也还没有这种磨菇,这种磨

李玉,男,山东济南人,1944年1月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兼资源收集与繁殖利用功能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真菌学及植物病理学研究,在菌类资源发掘、保育及其工程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先后发现并命名了十几个粘菌新种,是世界上第一个为粘菌新种定名的中国人,也是我国第一个对粘菌属、科、目级进行系统分类的学者。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是大千世界的主宰,在芸芸众生的生物界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菌物世界”。

菌物,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蘑菇。黏菌是菌物的一种,是既像动物又像植物的生物,它的大量滋生会给人类造成危害,而当人类降服它之后,它又是极好的生物实验材料,在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细胞学的科研中,到处可见它的踪影。黏菌学是菌物学下属的学科,目前世界上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不足百人。我国的研究人员更是寥若晨星。吉林农大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玉教授,是这个研究领域的领军者。

上世纪70年代,年轻的李玉考取了我国黏菌学研究的始祖———吉林农大周宗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步入了黏菌研究这个神秘的领域。当李玉得知,在世界已发现的5000多种黏菌中,竟没有一个是由中国人命名的,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从此他义无返顾地放弃了令无数学子羡慕的出国留学机会,将自己的生命与黏菌紧紧地“黏”在一起,长年累月,穿行于原始森林色彩斑斓之间,成为“菌物世界”的拓荒者。几十年寒来暑往,从当时迁到白城的吉林农大那满是黄沙的教室,一路风尘地走到吉林农大校长的岗位,运筹帷幄;又从校长的职位退隐,回归到科研教学第一线;无论是在深山密林采集标本,还是日理万机处理行政事务;无论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还是在人大听政议政的会堂,李玉始终没有间断科研事业。

李玉不仅重视国内的菌物资源,而且和国外同行通力合作,对俄罗斯的菌物资源进行广泛调查研究。2004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中,他和爱徒图力古尔教授徜徉在“菌物世界”中,为众多的发现欣喜若狂,忘记了自己身处凡尘,被毒蚊袭击得体无完肤。他多年来搜集、保存的菌株和凭证标本1.2万份。经过深入研究、鉴定与系统评价,报道菌类1000余种,其中新种45个,中国新记录106个。

目前李玉搜集的黏菌种数超过世界已知黏菌数的三分之二,国际菌物学权威杂志收录了他命名的黏菌新种29个,他是第一个命名黏菌的中国人。李玉利用DNA标记,在基因水平方面研究了黏菌分类单元的亲缘关系,揭示了黏菌和其他菌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奠定了真黏菌为异源多系类群的全新系统理论基础,开创了我国黏菌分子学研究的新领域。他先后四次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代表,在国际菌物学术年会上作大会主题报告,使我国的黏菌研究始终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李玉时刻把科研成果与本省实际相结合,对我省菌类工程化和产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菌类资源的系统研究不仅为菌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丰富了菌物多样性资料,而且为菌物保育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李玉和他的弟子们先后驯化选育了适宜东北地区气候的白阿魏菇、雪茸、榆耳、姬松茸等珍稀蘑菇品种39个;还选育出黑木耳新品种“9603”、香菇“9101”等;采用营养缺陷标记,构建出金顶侧耳基因连锁图谱,揭示高温型菌株的遗传规律,选育出高温型金顶侧耳新品种;采用细胞融合技术选育出平菇与金顶侧耳融合子“农大4号”优良菌株。他的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上世纪90年代初,李玉提出了建立我省“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区”的构想和实践方案,并在省政府的支持下付诸实施,建立了食用菌高新技术园,形成了菌类工程化和产业化新模式。

目前,这个园区已广泛辐射带动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生态菌业,成为具有北方特色的科技园区,成为全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中心、试验示范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现在,汪清黑木耳生产基地、蛟河灵芝生产基地和榆树双菇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的21个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星火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玉教授完整地发展了“生态菌业”理论体系,其应用研究成果成功地推动了我国的生态菌业的健康发展。

李玉,这个生物“第三世界”的拓荒者,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菌物学各门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生24名、博士后18名;作为菌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创办了《菌物研究》杂志,建立了食用菌专业及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

李玉教授连续获得我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当选我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今年2月15日,李玉被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聘为该院的外籍院士。

菌物药——你可能从未听说

人类采食菌物或以菌物入药治病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考证,早在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时代,人们就食用野生的蘑菇并视美味的"菇"为"神之物"。我国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就用它们为先民除疾治病。《本草纲目》中记载有灵芝、茯苓、雷丸、槐耳、木耳、银耳、猪苓、冬虫夏草等20多种药用真菌。经专家多年考察统计,中国已知的食药用菌物有983种,是目前世界上食药用菌物种最多的国家,其中可以人工栽培的食药用真菌已达60多种,可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的约30种,共计约90种,居世界第一。

菌物药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迄今为止,药用菌及试验有效的有500种,其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有200多种。其中桑黄、树舌灵芝、云芝、冬虫夏草均含有大量的多糖、蛋白质、氨基酸、萜类、生物碱、甾醇类物质,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最小的单细胞菌物?

支原体

世界上最小的细胞生物是支原体。根据推算,一个细胞体积的最小极限直径不可能小于100nm,而现在发现的最小支原体细胞直径已接近这个极限。所以说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菌物学是指哪些?

mycology

余永年

研究菌物生物学特性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内容涉及形态结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分类系统、生态区系及系统发育等。菌物是一类具真正细胞核、以孢子繁殖、无叶绿素的生物。Mycology是从希腊文Mykes(蘑菇)一词衍生而来。

菌物界一般认为应包括裸菌、卵菌和真菌三个门。裸菌营养体无细胞壁、细胞核分裂时呈“十”字形等,很像动物;繁殖体结构又像真菌,在固定的子实体上产生具壁的孢子,所以它的分类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卵菌营养体细胞壁含纤维素(真菌含几丁质),其细微结构、核循环、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等,都与真菌迥然不同。所以从发展趋势看,裸菌和卵菌将会被排除在菌物界以外,届时菌物界便只剩下单源的真菌了。

重要性

菌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对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影响深远。裸菌在研究原生质性质、DNA合成、遗传机制、核有丝分裂和系统发育中是较理想的生物材料,少数裸菌可为害植物。卵菌在研究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形态演化、从腐生到寄生直至专性寄生的生理演化,从水生到两栖再到陆生的生态演化等过程中,为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提供了较理想的材料;有些卵菌如疫霉、霜霉和白锈等是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病原菌,水霉为害鱼类。真菌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生物工程等方面起着有益和有害作用。食用菌已成为人类食谱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味道鲜美、风味特殊,营养丰富,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热量低,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被认为是21世纪的十大食品之一。真菌除直接用作药材外,其代谢产物是抗生素、多糖体等的重要来源。已知真菌多糖对多种肿瘤有疗效。70%以上的植物病原物是真菌,如白粉菌、黑粉菌、锈菌、木腐菌和炭疽菌等;还有许多真菌可引起人畜病害。总之,菌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开发和利用它们,是菌物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惠特克五界系统示意图(仿Whittaker,1969)

分类

早期的生物分类,多基于表面的相似性,而不是完全根据亲缘关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为性,未能全面反应系统发育。但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下面从生物分界的历史来看菌物的分类地位。

菌物因具有细胞壁并固着生活,在传统的动物和植物的两界分类系统中,被划归植物界。从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35)开始直到20世纪中叶,200多年一直被沿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发现两界分类系统未能反映生物类群间的本质差别,许多学者先后提出将生物划分为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等分类系统(见表),最多的达19界。从四界系统开始,均主张菌物独立成界,已在世界和中国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和采用。在众多的分界系统中,美国惠特克(R.H.W hit-taker)1969年的五界分类系统影响较大,它是一个б较合理的纵横统一系统:纵的方面显示生物系统发育过程,即由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由单细胞演化到多细胞;横的方面显示生物的营养关系,即植物的光合自养型,动物的摄食异养型和菌物的吸收异养型(见图)。但是,营养关系情况复杂,不宜作为生物演化的主要依据。T.卡瓦尼-史密斯(T.Cavalier-Smith,1981,1988)认为真核生物的主要分类群应该是单源的,应根据基础的细胞结构,而不是营养适应性或营养方式。卡氏根据线粒体嵴的形态等将细胞生物分为八界,十多年来学术界承认这种分界系统的人越来越多了!

学科分支

菌物学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衍生出许多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抗生素学、生化遗传学、真菌毒素学等。菌物学本身又发展起来许多学科分支。按照研究的类型有裸菌学、卵菌学、真菌学等领域,在真菌学中又有地衣学、锈菌学、菌根学等。根据菌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可分为菌物生物学、菌物形态学、菌物分类学、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菌物地理学和菌物系统学等。根据菌物在各个经济领域的应用价值可分为工业真菌学、植物病原菌物学、医学真菌学、药用真菌学和蕈菌学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又促使形成了一些新兴研究领域,如菌物的超微结构、菌物数值分类、菌物生物工程和菌物资源等。

发展简史

菌物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前菌物学阶段

公元前5000~公元1700年,酿酒和食菌是本阶段应用菌物的特点。中国酿酒历史比古希腊、古罗马更早,约始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西方人对蘑菇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而中国远比西方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3000年)已大量采食蘑菇。

古菌物学阶段

1701~1849年菌物学形成和发展阶段。除发展和应用菌物外,主要是大量的分类工作和形态结构的研究。代表性的学者有:意大利的P.A.米凯利(Pier Antonio Micheli,1679~1737),在他的巨著《植物新属》(1729)一书中所研讨的菌物成为菌物学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他是科学菌物学的奠基人;瑞典的林奈(Carl von Linnaeus,1707~1778),他的《自然分类》(1735)作为菌物命名的起点,为菌物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荷兰帕松(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1761~1836)的《菌物纲要》(1801)和瑞典弗赖斯(Elias Magnus Fries,1794~1878)的《菌物系统》(1821~1832),都是大型真菌分类的经典著作,弗赖斯被誉为“菌物学的林奈”。

(Cavalier-Smith,1981,1988)八界系统仅限于细胞生物++++++++卡瓦尼-史密斯界上分3总界++++++陈世骧等(1979)界上分2总界++++++胡先骑(1965)(1949)六界系统++++++桕和柏(Jahnamp;Jahn+++++马古利斯和施瓦茨(Margulisamp;Schwartz,1982)1974)五界系统++++++++++惠特克(Whittaker,1969)马古利斯(Margulis,++++列戴尔(Leedale,1974)菌物属植物界++++++++惠特克(Whittaker,1959)穆尔(Moore,1971)四界系统菌物属原生界++++科普兰(Copeland,1938,1956)菌物属植物界+++多德森(Dodson,1971)菌物属原生界+++斯塔尼尔等(Stanieretal.,1970)菌物属植物界+++科蒂斯(Curtis,1968)菌物属菌界+++邓叔群(1966)三界系统菌物属菌界+++科纳德(Conard,1931,1939)菌物属植物界+++黑克尔(Haeckel,1866)菌物属植物界+++霍格(Hogg,1861)菌物属植物界++林奈(Linnaeus,1735.)两界系统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界毒菌核菌藻藻物虫生物物物备注病细原裸胆蓝藻眼菌原菌植动提出者(年代)分类系统名界

生物界级分类系统比较

近代菌物学阶段

1850~1949年近100年里,菌物学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快的发展,如菌物的个体发育、多态性、生活史、生理学、遗传学、病理学和分类学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德国的德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1831~1888)对菌物的生活史、寄生性和腐生性、藻状菌和子囊菌的性行为、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以及黑粉菌和裸菌等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学识渊博、门徒众多、成绩卓著,对菌物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是菌物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近代菌物学的奠基人。

裸菌在300多年前已有记载,林克(Link,1833)认为它应属于真菌,德巴利(1859,1887)认为它是菌形动物(mycetozoa),只是表面与真菌相似。它一直被菌物学家所研究。

有什么有关“生态坏境”的资料?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至1993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618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本文在总结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对各类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驯化物种、野生亲缘种及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包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各组分已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及管理;评价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各组分保护的效果;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

1. 前 言

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就地保护措施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的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推广,至l993年,全世界已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自然保护区8619个,面积达79226.6万hm2,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1]。中国自然保护区始于l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63个,总面积6818.4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6.8%[2],其中,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物种类自然保护区717个,面积6607万 hm2。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3],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hm2。

2.1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 hm2。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4]。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hm2;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 hm2。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建的森林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较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主体;而且分布较广,遍布全国所有林区和生物地理区域,代表着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的黑龙江呼中保护区;保护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黑龙江丰林、凉水保护区,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辽宁白石砬子、医巫闾山,河北雾灵山,河南老君山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的河南鸡公山、安徽马宗岭等保护区;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安徽古牛降、清凉峰,福建梅花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八大公山、壶瓶山,广东鼎湖山,广西大明山,四川缙云山,云南哀牢山,西藏察隅等保护区;保护热带雨林、季雨林的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尖峰岭、白水岭、五指山等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一批保护山地森林垂直分布带谱的保护区,如吉林长白山、陕西太白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云南高黎贡山、哈巴雪山等自然保护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我国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虽然自然保护区面积已占森林面积的13.92%,但与我国林业用地面积相比,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72%。在保护区分布方面也尚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比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广东等省,自然保护区面积与其森林资源拥有量还不相适应,有待加强。此外,大兴安岭林区和黄土高原、太行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也有一定差距。

2.2 草原与草旬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草原资源十分丰富,现有草地约17300万hm2,占国土面积18%[5],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草原类型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4大类。我国草原和草甸自然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14个,面积 137.8万hm2;另建有草地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4万hm2。两者面积共计142.2万 hm2,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0.82%。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草甸草原的黑龙江月牙湖、吉林腰井子等保护区,保护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沙地疏林草原的内蒙古锡林郭勒保护区;保护干草原生态系统的宁夏云雾山草地保护区;保护山地草原和草甸的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草甸、金塔斯山地草原等保护区。我国拥有广大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并孕育了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已建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不仅数量偏少(仅占保护区总数的2%),而且面积也很有限(亦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有些典型的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至今尚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另外,从草地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现有保护区也远远不能满足我国草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要求。

2.3 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荒漠面积约192OO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6],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主要类型有草地荒漠、典型荒漠、极旱荒漠以及高寒荒漠。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83年建立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到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此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006.7万 hm2;另建有荒漠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560.2万hm2。两者面积总计3566.9万hm2,占我国荒漠总面积的l8.58%。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有:保护原始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物的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保

护高寒荒漠、高寒草甸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西藏羌塘保护区;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的甘肃安西自然保护区,等等。我国已建的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虽然数量不多,仅占保护区总数的1%,但面积很大,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5%。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对维持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和植被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特别是西北地区将是21世纪我国能源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当前更要注重荒漠类型保护区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划定一些保护区。另外,由于荒漠保护区面积大,难以封闭管理,因而要采取特别措施,加强对已建保护区的管理,禁止在保护区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要阻止保护区内非法采矿活动。

2.4 内陆温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内陆湿地和水域包括湖泊、河流和沼泽。我国湖泊、河流众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蒙新地区和云贵高原;沼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三江平原和川西若尔盖高原等。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38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始于70年代后期,目前已建自然保护区16个,面积91.6万hm2;另建有内陆湿地和水域生境的珍禽、候鸟、水生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64个,面积675.4万hm2。两者面积合计767万hm2,约占我国内陆湿地和水域总面积的20%。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沼泽生态系统及珍禽的黑龙江洪河保护区;保护高原湿地的贵州草海保护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和珍禽的内蒙古达赉湖、吉林查干湖、云南茨碧湖、泸沽湖等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海南文澜江、四川通江诺水河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滞纳洪水、抗旱排涝、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功能,并且还是许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与繁衍场所。但湿地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易变的特点,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污染影响。目前,由于乡镇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许多湖泊和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影响到人体健康。因此,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设,而目前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都偏少。我国河湖众多,类型丰富,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此类型保护区的发展潜力很大。

2.5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大陆岸线长达1.8万余km,近海有5100多个岛屿。我国近海因地域差异形成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河口、港湾、红树林、珊瑚礁、岛屿和海流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到1993年底,我国已建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37.8万hm2;另建有海洋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31个,面积336.3万hm2。两者面积374.1万hm2,分布于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的海岸沿线和近海海域。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保护区有: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海南三亚、临高角等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南东寨港、青澜港,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山口、北仓河口、福建龙海等红树保护区;保护海涂湿地等保护区;保护岛屿生态系统的海南万宁大洲岛、浙江南麓列岛等保护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近海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l/2,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加剧。与其要求相比,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中国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现状与评价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动植物种类约占全球动植物区系的10%左右。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的影响,保存了许多在北半球其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特有种、属也很丰富。加强中国野生生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我国野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60年代,在80年代得到充分发展。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284个,面积1904.1万 hm2。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257个动物种和类群以及国务院环委会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354个植物种的大多数都已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

3.1 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

在284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中,有214个为野生动物类型,面积1800.l万hm2。其中:——保护陆栖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大熊猫的四川卧龙、唐家河,甘肃白水江、陕西佛坪等16个保护区;保护金丝猴的陕西周至、西藏芒康等保护区;保护东北虎的黑龙江七星粒子保护区;保护亚洲象的云南南滚河保护区;保护长臂猿的海南坝王岭保护区;以及陕西牛背梁羚牛保护区,海南大田坡鹿保护区等。

——保护水生哺乳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湖北长江新螺段和天鹅洲两白暨豚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保护区;新疆布尔根河狸保护区;辽宁大连斑海豹保护区等。

——保护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浙江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保护区;新疆霍城四爪陆龟保护区;江西潦河大鲵保护区;辽宁蛇岛保护区等。

——保护珍禽及候鸟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西藏申扎、云南会泽、甘肃尕海等鹤类保护区;山西运城、山东荣城、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天鹅保护区;山西庞泉沟、芦芽山等褐马鸡保护区;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江西鄱阳湖、青海青海湖鸟岛、内蒙古达里诺尔、甘肃苏干湖等侯鸟保护区。

——保护珍稀鱼类和其它珍贵水产资源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呼玛河、逊别拉河保护区;福建宫井洋大黄鱼、长乐海蚌保护区;辽宁三山岛海珍品保护区;广东海康白蝶贝和海南临高白蝶贝保护区;等等。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如华南虎、东北虎、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朱鹮、赤鹤等种群数量均在100只以下。而且以往的保护主要集中在珍稀濒危动物种,而忽略了一些常见野生动物种的保护,继而使这些种类也走向濒危,如黄羊、狼、黑熊等。另外,以往的保护偏重于脊椎动物,特别是大型哺乳动物,而忽视了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贝类的保护。对水生动物的保护也重视不够,这些物种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

3.2 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我国已建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104万hm2。其中:

——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保护原始水杉林的湖北利川、湖南洛塔保护区;保护洪桐的湖北星斗山保护区;保护银杉的广西花坪等保护区;保护桫椤的贵州赤水、四川金花、邻水等保护区;保护金花茶的广西防城上岳保护区;保护苏铁的四川攀枝花、云南普渡河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用材树种的代表性保护区有:吉林白河长白松保护区;福建罗卜岩楠木保护区;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等等。

——保护珍贵药用植物的代表性保护区有:黑龙江五马沙驼药材保护区;广西龙虎山药材保护区;等等。虽然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已在自然保护区得到保护,但由于有些物种种群不集中,在保护区内的种群量比较有限,而种群的相当部分散生在保护区之外,这些种群极易遭受威胁,应以建立自然保护点的方式加强对保护区外种群的就地保护。有些经济药材植物极易遭受人为破坏,即使在保护区内,也遭到偷采偷挖,如人参、杜仲、天麻等植物,对此,需要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此外,以往的植物就地保护比较偏重于大型木本植物,常常忽视对草本及灌木植物的保护,而草本植物往往因生活强度弱,对环境改变特别敏感,常因人类影响而更易走向灭绝。在今后的保护区发展规划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4. 中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

遗传资源是指驯化家畜动物、栽培作物的品种资源及其野生亲缘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遗传资源极其丰富。随着外来品种的引进、推广和高产品种的种子专业化生产,使家畜和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特有的一些地方性古老、土著品种已逐渐消失。随着自然生境的不断缩小,一批农作物野生亲缘种正遭受生存威胁,有些已经消失。这些野生亲缘种对改良作物品质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应当得到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我国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以遗传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多,主要有:保护栽培果树野生亲缘种的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塔域巴旦杏保护区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湖北保康野生腊梅保护区、黑龙江老山头荷花保护区等;保护淡水鱼类种质资源的江西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地保护区等。遗传资源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中国是世界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据统计,在我国栽培的600多种作物中有237种起源于本国。而我国在遗传资源就地保护方面差距较大,甚至尚未起步,很多工作有待于开展。例如,我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分布有3种野生稻,但至今尚未建立野生稻生境自然保护区,随着农业开发,野生稻生境将日益缩小,不久将会消失,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国际性关注的热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关健内容,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问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应十分重视遗传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力争多建立一些保护区。

5. 结 语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已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90年代和21世纪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制定并公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点项目。为了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国家计委已委托国家环保局编制《1994 - 205O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目标在200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国土面积10%;到 2050年达国土面积l5%。然而,真正实现此项宏伟目标还须付诸十分艰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