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丧葬品种(世界各地的丧葬文化)

bj0012024-05-14奇闻异事0

古代墓葬的种类有哪些?

墓葬有土葬、火葬、水葬等。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时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常见的多是土葬。

简介

明、清时期的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清朝九品官以上的墓较多,一般墓碑上刻有其官职;一经发现都要及时上报。明清以前的墓则很难在墓地表面分辩出来,因此在开发推土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明、清时期多灰砂墓;明清以前多土坑墓、砖室墓。葬具多为木棺,也有瓮棺、陶棺、石椁、石棺;有的因各种原因,下葬后又将死者遗体挖出来重新装棺或装在陶罐里,移到别的地方埋葬,俗称移(迁)葬,又叫二次葬。

其葬具多为陶罐,俗称骨罈。墓葬多有随葬品,明、清以前多以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陪葬,有的有专门用作陪葬的明器,如汉墓中出土的陶屋、陶灶、陶片、陶猪等;明、清时期,盛行薄葬,陪葬品很少,一般以装饰物如玉器、金银器为主。

起源发展

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墓”作为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生的,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非常简单。《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人类经常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故也常利用天然的洞穴或岩棚作为墓地以安置尸体,如山顶洞人的墓就与住所处于同一洞穴之中。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由于生产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便开始有意识营造各种形式的墓,墓葬及埋葬习俗更加流行且形式多样,而且明显具有制度化的特点。

中国所发掘的3000余座母系氏族公社墓葬表明,史前时代的葬俗因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在墓形、葬式、葬具等方面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尽管如此,史前时代各文化共同体一般都是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因此在埋葬制度方面往往也存在着一些符合氏族制度的共同原则。在新石器时期,人们掘坑埋尸已成为黄河流域最普遍的葬法,出现了氏族公共墓地,有单人葬、多人葬、二次葬等葬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出现了成人与婴幼儿分葬及等级埋葬制度。到原始社会末期土坑式墓葬从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出现了男女合葬,男子仰面直身和女子侧体屈身表明父系氏族的社会结构特征,墓坑也更加规整,通过墓葬规模大小、葬具的有无或质量以及随葬品多寡优劣等来体现身份等级的差异更加明显。

如龙山时代,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氏族公共墓地原则普遍存在的同时,因等级差异而存在的不同等级分葬现象更显突出,甚至还因聚落的等级差异出现了不同规格的贵族墓地,其中以良渚文化的情况最为清楚。反山和瑶山遗址都是良渚贵族墓地,但反山墓地的规格明显高于瑶山墓地;另外,还有不少规格低于瑶山的良渚贵族墓地。中原地区陶寺墓地也存在不同等级分葬现象,墓葬规格可分为三类七、八个等级。

结构演化

地下部分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式很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较小,只能容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包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后期,少数墓坑面积很大,坑内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垒筑,上部用天然木材铺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墓室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木椁地宫: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河南安阳侯家庄的一座商代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将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的西汉墓棺椁形式墓葬——轪侯利苍妻墓即属此类。棺中女尸完好如初,厢内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草药、印件等1000 余件。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的发展,其规模、复杂程度为木椁地宫高峰。黄肠是指柏木黄芯即榫头用柏木芯;题凑是指椁室的构筑形式,榫铆结构前身,方木交叉构筑,榫头后无现实建筑意义,成为礼仪象征,即为“题”,“凑”为构筑形式。至汉时,榫头已脱离椁木,在椁室周围堆放,成为“题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根据文献记载,这种葬制至迟在战国时已经出现,目前所知发现年代最早的黄肠题凑是凤翔秦雍城秦景公1号大墓出土,此外还发现西汉早期、中期、晚期的黄肠题凑。其中西汉中期的北京大葆台汉墓1号墓,是用15000多根柏木椽叠垒成的宏大题凑,高达3米,直抵墓室顶部,其内设有回廊及前后室,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式。

第二种砖石地宫: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然后普及到各地。西汉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从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砌筑的墓室和地宫一直在不断发展。

第三种土洞地宫: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宫。

随葬品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等。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

墓葬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如在汶口文化晚期10号墓中,有结构复杂的葬具,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饰物,随葬玉铲、象牙器和近百件精美的陶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王和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鲁等。商代还流行人殉制度;人殉是用活人来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婢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人殉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从战国开始,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从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随葬品主要是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隋唐五代时期,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陶俑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地面部分

墓葬

大约从殷末周初,在墓上开始出现了封土坟头。春秋战国以后,坟头封土越来越大,形状好似山丘。特别是帝王陵墓的封土,工程大,发展变化明显。下面介绍几种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

第一种“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的方形平顶,好像方锥体截去了顶部。故日“方上”。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的坟头,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汉代帝王陵墓的坟头也多采用方上形式。

第二种“以山为陵”。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唐代帝王陵采用了以山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为陵,凿山建造的。

第三种“宝城宝顶”。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添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种城墙称之为“宝城”,高出的圆形坟头,称之为“宝顶”。在宝城之前,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皇帝或皇后的谥号碑。明清两代的皇帝和后妃皆采用了这种以宝城宝顶的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

历史意义

墓葬研究是以考古出土之墓葬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材料来探讨社会习俗以及宗教行为与观念的一个研究领域。因此墓葬研究与人对死亡及死后世界观有著密切关系。

由于生死之事是每一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无论古今社会,一个成员的死亡,常隐含其对整个社会存在的威胁。故生死之事不但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宗教意义。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人的生命一般均相当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人类普遍习俗都会在某个社会成员死后,透过一套丧葬礼制的施行,帮助死者离开生者的社会而进入另一个世界。而我们也可以从生人处理死者和面对死亡的态度窥探此社会宗教信仰的特色。

丧葬制度通常包括了丧礼仪式和埋葬两部分。丧礼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仪式,以结束他与这世界的关系,并且保证或引导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埋葬则将死者的身体以一种生者认为恰当的方式加以处理。

葬礼为丧礼的延续,而在许多文化中,葬礼后还有祭祀,为生者企图与死者往来的活动。由于中国人一向对丧葬采取谨慎的态度,故人类著实可以利用墓葬材料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宗教与社会现象。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葬礼重视的象征。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世界各地的那些奇怪的丧葬风俗

印加人的丧葬风俗

在整个秘鲁,一个广泛流传的丧葬风俗是把死者最珍视的财产以及他最喜爱的美丽妇人作为殉葬品一起埋葬。他们相信灵魂的不朽,因此在印加建造宏伟的陵墓是很普通的事情,陵墓中常有死者和他的财产、女人,以及侍从,还有大量的食物和酒,武器及装饰品。对安第斯山脉的人来说,以坐姿掩埋尸体是一个习俗。当在玛丘比丘的时候,考古家看到了巨大的雕刻过的石头,向导认为是举行葬礼的地方,在埋葬前,尸体先放置在这里,然后举行仪式进行哀悼。附近还有一个私人用的小洞穴,死者的家属可以在那里呆一段时间以悼念离开的家人。

当“酋长”死亡的时候,他们把他的最大的珍宝、活着的女人和男孩子,以及他的好朋友一起埋葬,并且相信死后他们还能在一起享受食物,并一起饮酒作乐。有些妇女甚至因为恐惧坟墓中没有她们享受的位置,而用头发上吊而死。一般来说印加人会很看重这些自愿殉死的女人,从而在坟墓中提供给她更好的位置。在库斯科附近,死者是坐在一个被充分的装饰过的凳子上埋葬的。在其他省份,死者可能被缝进一个新鲜的骆驼皮中,并保存在他亲戚家的房子里。头领死后则在当年的某确定时期被带着穿过村庄,和尸体一起的还有作为祭品的骆驼,甚至妇女和孩子。牧师深信这些牺牲品将为他们深爱的神服务。他们死前要喝很多吉开酒,并且要用金质的酒杯,这时候牧师就会唱起圣歌,歌颂他们献身为神服务的美德。然后,他们被牧师扼死,并把一个金背包放在他们背上,一个金质大水罐放在他们手里。他们被埋葬在神殿附近他们自己的坟墓中。这些人在印加人中有高度的荣誉,被尊为“圣徒”,并且人们深信他们正在天堂里为他们的Huana-cauri服务。

1993年,考古学家Johan Reinhard发现了一个冻结的,保护的十分完美的印加女孩的尸体,她的周围是木头、骨头和陶器,很清楚这是一场宗教仪式的部分祭品。这个女孩是目前所发现的完全和一个石质丧葬用的平台在一起的第一个印加祭品,石质平台就是用于牺牲仪式的。女孩大约12-14岁,Reinhard说“她被印加牧师杀死是为了安抚神,特别是山神。”女孩至少是目前发现的第十一个印加祭品。1954年一个倔强的看守人偶然发现了保存在冰窟中的一个10岁女孩的尸体,保存也比较完美。1993年十月由于国家地理界的支持,Reinhard带着一个探险队回到了秘鲁共和国,继续大范围的搜索。他们发现了放在一个天然形成的圆周中的祭祀平台,一个10-12岁大的小女孩带着精致的头巾被埋在三个不同的陶层中。第三具尸体是一个12-14岁大的孩子,蜷曲成婴儿的形状。从这些遗迹,Reinhard推测这些受害者是先被麻醉,然后活埋。由发酵的谷物酿制的吉开酒可能是作为止痛剂使用的。人类祭品被广泛用于“统治者的生活中,皇家祭祀,季节变化,农业周期,对神的祭祀,以及生和死的庆典”。Reinhard推测孩子作为祭品是为了安抚山,阻止它爆发。

你知道的最奇特的丧葬习俗是什么?

沙葬在新疆沙漠地区最为流行的丧葬方式之一。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让它慢慢陷进沙子。由于新疆气候干旱少雨的原因,许多遗体进入沙子很快就脱水,使得身体长久不会腐烂,有的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丧葬仪式和丧葬形式一样吗

丧葬仪式

是指对死者的宗教处理

丧葬仪式,对死者的宗教处理,主要包括举哀、殡仪、安葬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智人在死者尸骨旁置放食品、工具、饰物等,明显表明当时已有灵魂和死后生活的观念。近代在原始民族中,有将死者按一定仪式置于树梢或山野让鸟兽食之,认为可助亡灵回归本源。古代文明社会有行火葬和水葬者,古埃及人还对遗体处理成木乃伊以求长期保存(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亦有类似发现)。各种葬式都与种种宗教观念有关:或为送其升天,或为遣其入地,或为助其转生,或为待其复活等。因此,在安葬的过程中及其前后都举行一定的宗教殡仪。除了上述目的外,有时还附有安抚死者鬼魂以免停留阳世扰害生者,或引送亡灵归回“先祖本乡”之意。中国景颇族的送魂与彝族的诵《开路经》即属此。各教对种种具体礼制,一般都有相应的教义性解释。近代以来,丧葬仪式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

而丧葬形式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流行于世界各地。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西欧,莫斯特期墓葬是所知最早的土葬。原始公社时期,各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家庭亦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合葬的。

(二)火葬,传统葬式。以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始于欧洲新石器时代。中国最早流行火葬的是春秋战国时的氐羌人,其后藏、彝、拉祜、纳西、普米、怒、哈尼、傣等族在历史上也行火葬。部分地区仍保持此种习俗。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三)水葬,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1.漂尸式即将死尸置于专门制作的死亡船上,放入江河湖海,任其自然漂流。

2.投河式即将死尸背到河边肢解后,投入河中。

3.撒灰式。即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湖海。

四)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

(五)洞葬,甲定洞葬位于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上下有两个洞口,棺柩摆放在为繁树浓阴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余米,宽亦有十余米,纵深约有三四十米,目测可看见上百具棺柩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头朝外,或头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规则。

(六)树葬,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七)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八)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九)风葬,亦称“露天葬”。包括树葬、崖葬、洞察洞窟葬、悬棺葬等。一般将死者遗体裸露于树木或旷野之中,或置于岩石下、山崖间、洞窟或树洞内;有的将尸体放入棺柩,再搁置在用茅草和木板制成的停棺棚或小茅屋中。有的民族对所崇拜的图腾物实行风葬。

(十)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miai,意为“蜡”。世界许多地区都有用防腐香料或用香油(或药料)涂尸防腐的方法,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为最著名。尸体经过风干,从而使尸体不会腐烂,可存放数千年之久。

火葬,水葬,土葬,天葬,分别适用于那些地方,都有那些讲究?

1.火葬适用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

印度教、佛教盛行于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就被广泛提倡,以此来节约耕地。

2.水葬适用于大洋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方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

3.土葬适用于中国古代的所有地区。

在中国,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国家划定范围作为火葬区,禁止土葬。目前,山西,陕西,贵州,四川等多数经济不发达地区仍以土葬为主,绝大多数城市聚居地区已被禁止土葬。

4.天葬是藏族人民特有的殡葬方法。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网络旅游指南中说的“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谬传,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说法。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现代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形的殡葬形式和处理方法?

死亡是所有人的最终结局,没有人可以避免。死后进行丧葬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为死去的人建造坟墓,用于纪念死者,这是人类与动物的一大区别之一。

早期的殡葬大都是以土葬的方式,当人死亡之后,遗体被放入棺材之中,然后再进行下葬。然而,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全球人类在快速增加。如果大家都采用土葬的方式,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空间,这显然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传统的土葬逐渐被淘汰掉。随之出现了很多新的殡葬方式,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是火葬。遗体经过火化之后,只剩下骨灰,这样的下葬方式可以节省很多土地空间。

除了火葬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更为绿色的殡葬方式,例如,海葬、树葬、太空葬。尤其是树葬,这种殡葬方式被认为十分绿色,在安葬逝者的同时,还能给大自然带来更多的树木。

事实上,树葬并非是现代才有的,这种殡葬方式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是早期人类的原始生活所遗留下来的。不过,古时候的树葬与现在并不一样。我国很多古籍中有过树葬的记载,《魏书》中写道:“尸则置于林树上。”也就是说,古人会把遗体置于树上,让遗体不断风化。

相比之下,现代的树葬方式显然要绿色很多。遗体火化之后,骨灰埋入土中,然后在其上面种上树木,不立墓碑。这样的方式非常节约土地空间,而且也能增添一抹绿色。

为了满足更多人对于殡葬方式的需求,意大利设计师发起了一个生态殡葬计划“CAPSULA MUNDI”,在拉丁语中意为“世界胶囊”,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死亡。他们设计出了更具特色的树葬,可以让人回归大自然。

在这种新型树葬中,逝者的骨灰被装在一个蛋形胶囊中,或者遗体以胎儿的姿势躺在一个更大的蛋形胶囊中。这种胶囊很特别,它们是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然后,胶囊就像种子一样被埋藏到土中,逝者在生前可以选择一颗想要的树种在胶囊的顶部。

由于蛋形胶囊是生物可降解的,它们很快会被土壤中的细菌逐渐分解掉。骨灰或者遗体慢慢与土壤接触,这不会显著改变土壤的化学平衡。骨灰或者遗体中的养分可以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养分,让生命真正回归自然。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元素组成,主要是氧、碳、氢、氮、钙。人体中包含了总计10^27个原子,它们最初都是源自于大自然。如果这些原子被树木吸收,也就意味着它们完成了使命再次回到大自然中,这些原子又会以其他生命形式继续存在下去。

看着这样的树木逐渐成长起来,这会让我们感觉生命未曾真正逝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如果以后有这样的机会,你愿意自己变成一棵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