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着名战争(世界十大著名战争)
世界十大战役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
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
“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
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
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
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
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
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
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
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
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
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
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此战德国大伤元气。
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⑵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飞机问世后最大规模空战。
“千里眼”帮忙。
德国损失飞机1700余架。
为对抗希特勒发动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德之间爆发了空军诞生以来最大的空战。
德空军此战严重受挫。
丘吉尔评价说:“战争史上,从来不曾有过如此众多的人(英国民众)从如此少的人(皇家飞行员)那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
此役德空军出动了约1300架轰炸机、900架单引擎攻击机和120架双引擎歼击机。
英国空军参战飞机最多时约650架,但掌握了先进的雷达技术,借助雷达帮助,使德军始终未能夺取制空权。
1940年7~10月“不列颠之战”最紧张激烈的4个月,英国共损失作战飞机915架。
纳粹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严重受挫。
其入侵英国的企图被挫败。
⑶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
非洲战场转折点。
德军作战密码被破译。
希特勒非洲军团残部被迫开始大撤退。
阿拉曼战役是二战时非洲战场转折点。
由蒙哥马利统率的英第8集团军迎战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队组成的非洲军团。
此后,盟军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
1941年6月,非洲军团连败英军,进抵阿拉曼防线。
整个北非几乎垂手可得。
但连续作战使非洲军团成了强弩之末。
英军速调8个旅在阿拉曼一线严阵以待。
1942年6月30日,隆美尔发动进攻。
到7月3日,4次大规模进攻均告失败。
双方形成僵持状态。
8月中旬,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
此时,英空军对德空军比例达5∶1,坦克数量超德军一倍。
8月30日,孤注一掷的隆美尔发动第二阶段攻击。
但英国人已破译德军密码电报,知其进攻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结果,隆美尔的这场豪赌变成了德、意军队的自杀性攻击。
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团军展开反攻,对德军形成围歼之势。
11月4日,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带着仅剩5万余人的非洲军团,从阿拉曼开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
双方海上编队在炮火射程外以舰载机实施突击。
日本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
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成为历史。
1942年4月18日美军空袭东京后,日本决心夺取中途岛,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障本土安全。
此役,日动用了包括8艘航母(舰载机400多架)在内的舰船200余艘,由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指挥,分南、北两个编队对中途岛发起攻击。
由于美军破译了日海军密码电报,掌握了日进攻意图,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特混舰队在中途岛附近,隐蔽待机。
6月4日,日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队进至中途岛西北海域,派出飞机108架轰炸中途岛。
美岸基机升空迎战。
南云下令已挂上鱼雷准备攻击美舰的第2波飞机改装炸弹攻击中途岛。
此时,美特混舰队接近。
南云急忙命令第2波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
此时美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连续攻击南云的航母。
日机未能迎战,摆在甲板上未及入库的炸弹和鱼雷机接连爆炸。
日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
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实施突击,宣告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已成历史。
空海一体战开始主导海上战场。
⑸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惊心动魄大决战。
逐条街道逐间房屋反复争夺。
德军150万人被歼。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战略补给线。
1942年7月17日,苏德战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开始。
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伤亡惨重。
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
市区防御战斗极为激烈。
双方对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反复争夺,对火车站的争夺竟达13次之多。
尽管德军占领了市区,但其攻势已是强弩之末。
11月19日,苏军拉开了反攻帷幕。
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苏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10.6万人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101.1万人发起反攻,对德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22个师33万人构成了“钳形攻势”。
经过两个月的相持,德第6集团军投降,司令官保卢斯元帅被俘。
斯大林格勒战役打破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消灭了德军近150万人,成为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
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计划周密,规模宏大。
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
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登陆战役。
战役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历时49天。
为这次登陆作战,盟军集中了近300万人、5000余艘舰船(其中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一万余架飞机。
战前盟军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6月6日凌晨,美英联军第1梯队5个师在法国海岸82公里宽的正面突击登陆。
德军未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
两天内,盟军上陆部队达17.6万人、车辆两万辆。
德军只进行了几次谈不上协同的局部反冲击。
6月30日,盟军夺取瑟堡港。
至7月初,盟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辆。
7月24日,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转入陆上突破战役。
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是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斯大林曾称赞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战役
两个主力,3个阶段。
“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 一役歼敌55万人。
淮海战役作为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一个战例———60万人的中国人民 *** 成功围歼80万人的 *** 军,被写进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教材。
1948年秋,蒋介石为防备 *** 进攻南京,在黄淮地区展开了60万重兵。
中央军委令华野和中野配合组织淮海战役。
11月6日,华野向敌战区发动强大攻势。
11月8日, *** 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 *** 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黄伯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附近。
*** 军第6、第8兵团全力北援,被华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
此时, *** 军加入会战兵力已达80万人。
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悉数被歼,黄伯韬被击毙。
黄维兵团孤军冒进,被包围在双堆集附近。
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西撤时又于陈官庄附近落入包围。
这样,整个淮海战场,华野与中野两大主力“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刘伯承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
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
两人均被生俘。
至此,这个以少胜多、被 *** 称为“吃夹生饭”的淮海战役以人民 *** 全胜而结束。
*** 军5个兵团55万余人被歼灭。
⑻扭转战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断敌退路。
一场赛战斗意志、赛指挥艺术的较量。
一举歼敌3.6万余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误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狂妄叫嚣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分东西两线发动总攻势。
志愿军示弱于敌,诱敌深入。
西线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黄昏发起进攻,歼灭李承晚军第7师、第8师主力,并迫使美军一个建制工兵连共115人投降。
敌军纷纷向南逃窜,遭到我38军截击。
12月3日,“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南全线败退。
12月6日,志愿军收复平壤。
东线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发起进攻,至12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元山、兴南。
至此,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这次战役,志愿军共歼“联合国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敌占区,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延安、瓮津两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
这次战役的胜利大大超出了志愿军预定的计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⑼风卷残云———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陆、海、空、天、电全方位协同。
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
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
经38天空中打击,伊拉克的核设施和生化武器制造厂、指挥通讯、交通设施和机场、导弹阵地等被毁坏殆尽。
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发动了地面进攻。
交战双方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投入120余万人。
“多国部队”采取“声东击西、正面进攻、侧翼迂回”战法,让美第18空降军和第7军空中机动到伊军侧后,利用装甲突击力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经钳形攻击和战略迂回,将伊军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
到26日,伊军基本失去抵抗力。
萨达姆接受停火。
此战是二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系统使用了20世纪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海陆空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了对方重兵集团,是现代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之典型战例。
⑽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以远程和高空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
78天投掷炸弹、发射导弹约2.3万枚。
空袭成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为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战略体系,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一场代号为“联盟力量”、历时78天的大规模空袭战。
战役第一阶段,北约B-52、F-117、B-2轰炸机对南军70个目标发动了90次大规模攻击,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毁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个阶段北约每天出动近300~600架次,打击包括南总统府、塞军和内务部队总部、电台、电视台、铁路和公路桥梁等在内的各种目标。
北约方面是零战斗伤亡,南斯拉夫损失惨重。
整个空袭北约共出动飞机3.8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约2.3万枚炸弹和导弹,其中精确制导武器占35%。
是一场典型的航空兵与导弹战役,是高技术对中低技术的“非对称作战”。
整个战役远程和高空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并主导了战争进程,空袭是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世界军事史上10大最著名的战役有哪些呢?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
2、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这场战役也反映了后勤在现代化战争中重要作用,志愿军在战役中物资消耗之大,尤其是炮弹的消耗量,是史无前例的。
4、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现在称为圣彼得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列宁格勒围城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包围战。
5、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6、偷袭珍珠港:偷袭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7、莫斯科会战:莫斯科会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8、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在此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
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场战役
20世纪十大经典战役 1.“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坦克初显神威。 2.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飞机问世后最大规模空战。“千里眼”雷达大量使用。德国损失飞机1700余架。 3.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 非洲战场转折点。德军作战密码被破译。希特勒非洲军团残部被迫开始大撤退。 4.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 双方海上编队在炮火射程外以舰载机实施突击。日本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成为历史。 5.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惊心动魄大决战。逐条街道逐间房屋反复争夺。德军150万人被歼。 6.“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计划周密,规模宏大。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7.逐鹿中原———淮海战役 解放军一役歼敌55万人。淮海战役作为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一个战例—60万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围歼80万人的国民党军,被写进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教材。 8.扭转战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断敌退路。一场赛战斗意志、赛指挥艺术的较量。一举歼敌3.6万余人。 9.风卷残云———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陆、海、空、天、电全方位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 10.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以远程和高空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78天投掷炸弹、发射导弹约2.3万枚。空袭成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满意请采纳
世界史上10大战争!(一)感受战争的恐怖
TOP10.希波战争 发生时间:公元前492~前479年 发生地点:希腊境内 交战双方:希腊VS波斯 战争起因: 公元前500年,起义首先在米利都爆发,接着迅速波及到小亚细亚其他希腊城邦。波斯皇帝调动大军前去镇压。在残酷的镇压面前,起义者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遭受失败。公元前492年夏,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希腊、波斯战争爆发了。 战争经过: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帝国,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极扩张,到大流士一世继位时已发展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公元前514年,大流士侵占了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一带,希腊半岛已形成数以百计的奴隶制城邦,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最为强大。 希波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49年,结果是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 希波战争对历史的意义: 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胜利首先归因于战争对他们而言所具有的正义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巨大爱国热情,促使各邦内部和各邦之间紧密团结;同时也由于希腊重装步兵和军舰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将领的正确指挥。希腊人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并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战争进程和结局对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和雅典的对外扩张影响尤深,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隶制的发展。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TOP9.拿破仑战争 发生时间:1803-1815 发生地点:欧洲 交战双方:法国、欧洲反法同盟 这场战争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 战争经过: 拿破仑战争主要有这几大战役: 1.马伦哥战役:马伦哥会战(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为法国与奥地利帝国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期的一场战役。法军由当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领军,拿破仑于此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也是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 2.奥斯特利茨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 ”三皇之战” 3.耶拿战役:1806年10月初,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萨克森联军(10万余人)在耶拿和魏玛地域设防。拿破仑军队(15万余人)由班贝克、拜罗伊特地域向前推进,企图前出至对方的翼侧和后方。 4.弗里德兰战役: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它是法军与第四次反法联盟军队在弗里德兰的决定性胜利战役。从此拿破仑胜利的光环又多了一颗明珠。 5.远征俄罗斯:1812年6月24日夜间,不可一世的法皇拿破仑,突然向俄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军迅速向俄国腹地进军,很快占领了维尔诺、明斯克、波洛茨克等地。 6.莱比锡战役:、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 7.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由于这场战役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人们常常用来形容遭遇惨败。 拿破仑战争对历史的意义: 拿破仑战争在摧毁欧洲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以及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 TOP8.布匿战争 发生时间:公元前264 发生地点:非洲,伊比利亚,意大利,高卢,西地中海 交战双方:罗马共和国,迦太基 布匿战争是指古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强的奴隶制国家为了争夺地中海世界的霸权,而展开的长达一百多年的争霸战争,因罗马人亦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被称做布匿战争。 战争经过: 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主要战场在西西里岛及其附近海域。公元前264年,地处意大利、西西里海峡要地的麦散那城邦由于雇佣兵起义,麦散那向迦太基和罗马两方求救。迦太基和罗马先后派兵前来干预,双方为各自利益互不相让,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长也最有名的一场战争,前后共作战16年。罗马最终取得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胜利。因为这次战争始终于汉尼拔的活动为线索,所以这次战争也被称做「 ”汉尼拔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作战三年。 战争结果: 迦太基失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撤离西班牙、地中海诸岛,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并完全解除武装、自卫队不得赴海外作战,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且任何自卫战争必须先和罗马协商等,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战争的胜利使得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TOP7.英法百年战争 发生时间:1337年 - 1453 发生地点:法国和低地国家 交战双方:法国、苏格兰、英格兰、勃艮第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战争起因: 百年战争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尽管通常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国和英国早已累积多年恩怨。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 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和阿基坦地区。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战争经过: (一)第一阶段 1337年─1360年之间,英法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1340年,英军在斯吕斯海战打败法军,夺得制海权,防制法军渡海入侵。1356年,英格兰再度进攻,夺取法国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随即在普瓦捷战役以相同战术再次获胜。法国王室则承受英军横征暴敛、国家经济崩溃、平民起义反抗等内外煎熬,情势非常不利。 (二)第二阶段 1360年─1400年之间,法王查理五世展开报仇,欲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他重组军队,。他改革内政。机成熟后,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大败英军。1380年,英军已退守沿海域。英王担心丢失全部领地,乃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份地区。 (三)第三阶段 1415年─1429年之间,法国勃艮地、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讧,农民市民也起义反抗,英然而,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却于 1422年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交火。由于争夺王位斗争(1422—1423年)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四)第四阶段 1429年─1453年之间,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地区。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夺回吉耶讷。1453年 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15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百年战争结束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百年战争的进行对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思想、军事体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OP6.安史之乱 发生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发生地点:中国北方至中原 交战双方:唐帝国内部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战争起因: 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战争经过: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宝年间,已经失去了开元年间的进取心,朝 *** 败,任用奸臣,如李林辅,杨国忠等人.结果导致军阀拥兵自重.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乘中原地区兵力空虚,发动了叛乱.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史思明继承了叛军的军队,继续发动叛乱.可是他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不喜长子,喜幼子.结果他和安一样,被儿子所杀,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任大燕皇帝,由于史朝义杀父不被其他叛军拥戴,结果叛军内部纷争,屡被唐军所败.,直到763年,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一。从经济情况上看,残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开元盛世留下的物质基础。唐朝官方掌握的人口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量人口为了逃避封建官府的徭役赋税,纷纷投靠地方地主或者归入僧籍,因为,唐朝的佛庙寺院不需要承担赋税。唐朝掌握的财政税收大量减少,唐朝原有的财政赋税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二。 从政治军事格局上看,八年的平叛战争更是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军事格局。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了以长安天子为核心的中央体系和以河北为代表的地方体系并存的格局。唐朝廷在名义上统治藩镇,管理藩镇的具体事务。甚至很难自由调动节度使的的职务1,俨然成为独立王国。 三。 从国际形势上来看,边疆军队大多被调去平定叛乱,游牧民族不断蚕食我国边境,边疆形势日益危急。唐朝无法再对西北屏障安西北庭进行的有效管理,早已臣服的西陲小国也乘机脱离唐朝控制,丝绸之路被截断。游牧民族利用中央 *** 和安史叛军的对立长驱直入内地,严重破坏内地经济,民族矛盾上升。
- 上一篇:世界十大肢体动作(肢体动作都有哪些)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