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奔马油画(奔马是哪个著名画家的)

bj0012024-05-07奇闻异事0

八骏图的意蕴、象征意义

《八骏图》的意蕴、象征意义:

《八骏图》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奔腾的骏马,显现的是气度,释放的力量,超越的是灵魂。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不论是泼墨还是彩绘,其笔下的马,或奔或跃,或长嘶或低鸣,千姿百态,卓然不群。

徐悲鸿的八骏图体现的是飞扬的志气,中华的灵魂。将中国传统国画创造引向国际,一幅幅令人惊艳的奔马图,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画的美丽之处,从此,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艺术得以与西洋画并肩而屹立于世界画坛。

《八骏图》也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那时陈纳德将军正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画上那昂首奋蹄的八匹骏马,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是徐悲鸿不可多得的一幅代表作。

扩展资料:

徐悲鸿《八骏图》作品赏析:

① 徐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③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④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⑤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状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⑥ 作品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参考资料:八骏图百度百科

《奔马》是谁的作品?

徐悲鸿。

《奔马图》这件作品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名画奔马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

《奔马图》是画家徐悲鸿1948年送给历史学家邓树声的礼物。

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高3.26米,宽1.12米,绘有最大的《奔马图》原件。大师采用了大胆豪放的泼墨和苍劲有力的线描写意手法,着重刻画了一匹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马矫健轻疾,有“骨瘦如柴,铜铃有声”的美感,奔马矫健。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点,也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民族艺术的复兴而奋斗!

徐悲鸿善于通过模仿人带马送人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的马是“万世流马”,以其刚健豪迈的姿态独树一帜。

1.徐悲鸿善于用马来形容人,支持物,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的马是“万世流马”,以其刚健豪迈的姿态独树一帜。

2.徐悲鸿一生画过很多奔马,比较有名的是右边这张。从这幅画的题字来看,这幅奔马画于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日本人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彻底打败中国,让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于是,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反复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的咽喉重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输了,长沙被侵华日军占领。正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画展的徐悲鸿,听说国难当头,忧心忡忡。他连夜画了《奔马》来表达自己的焦虑。

3.徐悲鸿用奔放的笔墨勾勒出头、颈、胸、腿等转折处。,并用干笔扫出鬃尾,使阴、燥、湿变化自然。马腿的直线如钢刀般细而有力,穿透纸背,而腹部、臀部、鬃毛尾巴的曲线则非常有弹性和动感。整体来说,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很强。伸出的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突破了画面。

4.徐悲鸿早期的马画,有一种文人淡泊的诗意,呈现出“徘徊往复,凄凉寡居”的状态。抗战爆发后,徐悲鸿意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自恋,而应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于是他的马成为民族精神觉醒的象征。建国后,他的马已成为“山河归民主,坎坷路平”的象征。它依然在驰骋,但少了焦虑,多了开朗。

奔马图仔细的介绍

一九三九年,徐悲鸿先生应邀至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举行画展。当时他还应印度大诗人太戈尔邀请,游历了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在那里看到了许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闪光的骏马,他还经常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更逐渐了解了马的骠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终于成了马的知己。访问期间,他对着骏马大量写生,进一步掌握了马的最美的神气和姿态。此后,他便更生动地画出了马的气质和活力,从而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人称道珍爱。

徐悲鸿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南京之驴,江北老妈子,亦皆吾所习师也”。悲鸿先生曾说过:“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这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说会画荷花了”。“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鸿一生中确实画过数以千计的马的速写稿。他熟悉了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和在技巧上需要创造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那一洗万古凡空马的英姿骏马。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向往自由的象征。

一九四二年从印度回国后,悲鸿先生在艺术界集有基础成就的画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国美术家学院研究绘画。他那时画的马,则更加注意了结构,而又采用泼墨或工兼写意的表现手法,着重刻画马的神态和气质。据说徐悲鸿自己认为,他画马真正的成就,还是在一九四0年访问印度之后。一九四0他在一幅群马图上题款日:“昔有狂人为诗云,一得从千虑,狂愚辄自夸,以为真不恶,古人莫之加。悲鸿时客西马拉雅山之大吉岭”。

他的原配蒋碧薇,是邑人蒋香谷之女,也是有名艺人,又是当时所谓的交际名花。一九三六年因双方意见不合而离婚。一九四五年冬,徐悲鸿与廖静文女士在重庆结婚,证婚人为沈钧儒、郭沫若,到场观礼者一百多人。郭沫若贺诗云:“嘉陵江水碧如茶,松花青青胜似花,别具一番新气象,磐溪风月画人家”。一九四五年在重庆,徐悲鸿不畏强暴,热心签名支持郭沫若倡导的民主运动,呼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全国解放后,徐悲鸿先生以满腔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是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带头替英雄模范人物画像。一九五0他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幅奔马图上题诗日:“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又题画马诗云:“百载沉菏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他借马抒情,寄托了人民的爱憎,在它们驰骋的脚印上,烫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徐悲鸿画的奔马图,还制成了邮票,全套十一枚,并在最佳邮票评选中,获最佳特种邮票奖。

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徐悲鸿先生突然脑溢血,不幸过早地逝世了,享年五十八岁。但他对人民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却永远在史册上熠熠闪光;他的高风亮节也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为了纪念他,我国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周总理亲自题额;尔后在他的家乡宜兴又新建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和“悲鸿故居”,长期展览他的作品,供中外人士瞻仰、观赏。

参考资料:

名画奔马的作者是谁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1933年在巴黎画展,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专室陈列。旋赴欧,在德、意及苏联举行画展。抗战后,屡在国内广州、长沙以及香港、印度、星洲等各地为救济祖国难民,举办画展。历任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著名油画《 我后》、《田横五百士》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等,最为所重。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1952年病中,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1953年卒于北京。年仅五十九岁,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鸿纪念馆。其代表作《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间作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