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世界十大碳排放机(世界上碳排放排名)

bj0012024-05-04奇闻异事0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第几的国家?

中国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2006年至2013年,我国以年均6%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10.1%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累计节能9.9亿吨标准煤左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009年9月14日,中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韩文秀局长在德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关于绿色经济的一个讨论会上,对欧美等国的碳排放量归属计算标准提出异议,他还呼吁在“国内排放值”和“国民排放值”之间做出一个区分。

韩文秀指出,目前算在中国名下的很多碳排放量其实来自在中国设厂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在中国生产,造成了污染,同时把很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并赚取利润。由它们造成的排放量完全由中国承担是不合适的。

韩文秀局长明确表示,中方对“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微妙联系非常担心。韩文秀在会场并没有明确回答本报记者提出的如何界定“碳(排放量)所有权”归属的问题。

低碳生活

综述

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节水、节电、节油、节气,是我们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地球最大危机之一,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通常被认为是地球变暖的最“低碳生活”正在悄然兴起。

少开私家车、坚持爬楼、不用电脑时选择关机等,人们可以用各种办法减少碳排放。

生活中,一方面要鼓励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种树就是“碳中和”的一种方式,需种植的树木数(棵)等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公斤)除以18.3。

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汽车尾气,燃煤电厂,森林火灾等都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还有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都是一些污染气体排放超标的地方,看看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有哪些?

10.加拿大(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7万吨)

加拿大(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7万吨)

作为地球上第二大的国家,面积可能很大,但是也有空气污染的城市,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7万吨,2016年10月,签署了一项碳税计划,可能会减少碳排放量,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9.韩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2万吨)

韩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2万吨)

韩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来源于自身,光首尔就有50座燃煤电厂,还怪我国的空气污染干扰了他们,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8.沙特阿拉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1万吨)

沙特阿拉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1万吨)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的首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最近沙特阿拉伯签署了减排50%空气污染的协议,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7.伊朗(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8万吨)

伊朗(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8万吨)

伊朗的阿瓦兹,可能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16年11月,其首都的所有学校都被迫关闭,雾霾太严重,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6.德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8万吨)

德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8万吨)

德国的工业发展很快,环境问题凸现这是有联系的,2014年,有64天PM2.5很高,涉及到德国的28个地区,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全球10项碳排放世界纪录是哪些

1、全世界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美国

发达国家人口虽然仅占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到全球的70%至80%,其中美国名列第一,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保持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碳排放总量最多的世界纪录。美国创造了全球碳排放量世界之最。

2、世界上人均历史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英国、美国

大气中现存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至80%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统计表明,富裕国家在排放总量中占主要部分,工业化时代时起所排放的每10吨二氧化碳中,约有7吨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英国和美国的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1100吨二氧化碳,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英国和美国保持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总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3、2009年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

2009年涵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年人均排放20.58吨二氧化碳,超过美国的19.58吨,成为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打破了由美国保持的中国世界纪录协会2009年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世界纪录。澳大利亚坐上了世界人均碳排放量世界之最。

4、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的人口大国——印度

人均历史碳排放总量计算,印度的人均水平为23吨,中国为66吨,而英国美国人均高达1100吨二氧化碳;2009年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85个国家里排在第44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有4.6吨,不及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4。

5、世界上第一个计划实现零碳排放的国家——图瓦卢

2009年8月,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到2020年,全国将放弃使用一切化石燃料,致力于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该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国家。

图瓦卢是世界上第四最小的国家,人口只有12000,面积10平方英里。大部分人口都是渔民或农民,没有重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非常低。由于全球变暖,该国正面临被海水吞噬的危险。图瓦卢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早提出实现零碳排放的世界纪录。

6、世界碳排放量计划降幅最大的国家——中国

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努力。中国因此项宏大的计划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碳排放量计划单位降幅最大的世界纪录。

7、第一个世界碳排放公约——《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

8、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中国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到2012年至少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至少有25亿吨的减排量需求无法被满足,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碳减排市场无疑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研究机构根据CDM规则估算,以目前中国每吨CERs 7到8欧元的市场价格计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达数十亿欧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

9、世界上唯一拒绝签署执行减少碳排放公约的发达国家——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理应带头承担应有的责任,但令人遗憾的是对签署《京都议定书》却持消极态度。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克林顿政府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布什政府上台后,于2001年3月又宣布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美国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唯一拒绝签署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的世界纪录。

10、世界上通过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

目前,中国继续保持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森林蓄积量达到124.56亿立方米,活林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已经根本扭转了“森林赤字”长期格局,成为“森林盈余”大国。

世界碳排放最高的行业

世界碳排放最高的行业是汽车行业。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汽车行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的百分之7.3,是全球碳排放最大的行业之一。

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比如普通百姓简单的烧火做饭都能造成碳排放,任何物体被火烧后的废气都会产生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

所以“碳排放”、“碳中和”这样的术语就成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并采取行动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