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潜艇下潜(潜艇下潜过程)

bj0012023-12-21奇闻异事0

潜艇的下潜深度是多少?

一般的常规潜艇都是200到300米,核潜艇可以在400以下.最深的核潜艇记录是俄罗斯的阿库拉攻击型核潜艇.共造了5艘.最深潜到了1200米.另外有深潜机器人一般都能潜到600米以下.最深的记录是日本.也是潜到了1000多米.

潜艇是怎么下潜的,如何能承受住水的高压?

人类对于未知的领域总是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古代会有郑和下西洋,会有万户飞天,会有玄奘取经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事件,那么我们的海洋深处在我们的古代却没有什么特殊的研究,就有人问潜艇是怎么下潜的,如何能承受住水的高压?潜艇是利用气体的缩放实现下潜的,我们的科学家利用了一种抗高压合金钢材料作为我们的潜艇外壳所以我们的潜艇才能够在深海抗住高压。

潜艇开始是用的重物来下潜,然后卸掉重物来上浮,后面科学家发现利用空气来使得自己上浮下沉比用重物科学得多,所以设置了沉浮箱用来控制潜艇的上浮与下沉,这样更加科学地使得我们的潜艇下潜更加灵活可操控。而为了在下潜过程中我们的潜艇外壳不被内外压强不一样而被压扁,所以我们的科学家用了一种抗高压合金钢这种新型材料抗压能力极强,即使是在3000英尺的深海里也不会被压扁。

我们的每一项科研项目都是经过很多次实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够研发成功的,为了保证潜水员的安全,我们会做好假人先行进行潜水,在多次确认我们的假人不会发生各种意外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让真正的潜水员进行深海探索,所以我们的每一个潜艇,太空飞船等等都是十分不易才制成,并且投入使用的。像我们的潜艇就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实验才选定的这种材料作为外壳。

我们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有很多的科技成就,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不懈努力而研究好的,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不是去追寻各种明星的脚步,我们的潜艇就是我们国家的蛟龙号就是经过不断的实验才潜水成功的。

潜艇下潜的原理是什么?

答:

实际上,潜艇的沉浮原理是相通的。

潜艇沉浮的原理是基于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定律指出,浸入静止流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浮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流体重量,方向垂直向上并通过所排开流体的形心。

在潜艇上都设有压载水舱,只要往空的压载水舱里注水,潜艇就变重了,这时潜艇的重量就会大于它排开水的重量(即大于浮力),潜艇就逐渐下潜。当潜艇正常上浮时,用高压空气分步骤把压载水舱里的水挤出去,使之充满了空气,使潜艇在水下的重量减轻了,当潜艇的重量小于它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时(即小于浮力时),潜艇就会上浮,直至浮出水面。

一般潜艇可以下潜多少米?

国际惯一半潜艇下载深度为300-400米属于一半潜艇——————俄罗斯的阿库拉最大潜深是600米;阿尔法则可以达到700米工作潜深,1000米最大潜深;奥斯卡最大潜深可以达到500米以下;而弹道导弹核潜艇,无论是德尔塔还是台风,还是最新的北风之神,潜深一般都有500米左右。

美国的洛杉矶最大潜深在450米左右;海狼可以达到600米,是美制最深的。弗吉尼亚的潜深在500米左右,而三叉戟弹道导弹核潜艇潜深在400米左右。

目前的下潜深度记录:

在役核潜艇的最大潜深为750米,是俄罗斯的塞拉-2级;

退役核潜艇的最大潜深为1000米,是俄罗斯的M级;

潜艇是怎样下潜与上浮的?

潜艇下潜上浮的原理很简单:就像个密封铁盒子,通过增加减少盒子里的水量,改变整体重力和浮力。重力大于浮力,潜艇潜入水下;重力小于浮力,潜艇浮出水面;二者相等,潜艇悬浮。

当潜艇进入潜航状态后则靠舵面控制航行姿态来下潜和上浮,如果需要上浮就让艏部高一点,下潜就让艏部低一点,靠螺旋桨的动力来改变下潜深度。

扩展资料:

潜艇有4种工作状态:

1、水面航行状态;

2、半潜航行状态,指挥塔围壳和一小部分上甲板露出水面;

3、潜望深度航行状态,潜艇潜入水下,潜望镜露出水面观察情况;

4、水下状态,包括工作潜深、安全潜深、极限潜深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潜艇

潜艇是如何下潜的?就是注水变重,然后就沉水吗?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

目前,世界各国的潜艇仍然依靠“压载水舱”下潜,通过调节压载水舱内注水量,来调节潜艇下潜的速度和深度,接下来就说说与潜艇动力、压载水舱,潜艇基本结构有关的内容。

潜艇是如何下潜的?

潜艇的下潜原理与质量、重量、浮力、重力等概念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以潜艇为例,潜艇在海洋中会受到海水的浮力,当海水的浮力大于潜艇自身的重力时,潜艇会上浮,而潜艇自身的质量越大,重量也会越大,受到的地球引力(重力)也就越大,潜艇通过调节“压载水舱”内海水的多少,来控制潜艇的质量,达到上浮或下潜的目的。

潜艇的动力种类

可能很多人认为潜艇是以电力、内燃机进行驱动,但那是经过几代人研究后形成的,世界上第一艘潜艇是人力驱动,下潜的深度只能达到6米,水下只能停留30分钟,注水、排水时,需要使用“脚踏阀门”进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脚踏阀”,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公共卫生间里面“脚踏阀”,当年使用的还不一定有现在的先进,而前进的动力依靠人力驱动的螺旋桨。

后来,人们开始着力于研发潜水艇,出现了以蒸汽机、柴油、电力、核动力等为动力来源的潜水艇,常规潜艇续航能力在40天左右,核动力潜艇的续航能力最强,据说能够达到80天以上。

潜艇的基本结构

说起潜艇的结构,不得不提一下“水滴造型”,一般的潜艇采用圆润的舱体造型,接近或类似子弹形状,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是为了减少静态水对艇体的压力,并且降低潜艇在水下航行时遇到的阻力。

一般的潜艇结构分为耐压艇体和非耐压舱体两层,耐压艇体外部直接接触海水,承受海水压力,非耐压舱体内部为潜艇操控设备和人员,两层结构中间是主压载水舱和燃料舱,还额外配备武器室、空气压缩储存设备等。除此之外,还有武器系统、雷达系统、操控系统等等。

潜艇上浮的原理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既然潜艇下潜是往“压载水舱”内注水,通过增加潜艇质量的方法增加重力,来对抗海水的浮力,那在深海下航行时想要上浮,肯定需要排出“压载水舱”内的海水,但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又是如何排出这些水的呢?这就归功于“空气压缩设备”了。

潜艇下潜时,会往压载水舱里注水,同时打开排气阀,很多潜艇下潜时会像鲸鱼一样喷出水柱,就是这个原因,而在注水的同时,空气压缩设备也会压缩、储存空气,下潜完成之后,压载水舱内全是海水,而空气压缩设备内全是压缩空气,空气压缩设备通过管道与压载水舱相连,当潜艇需要上浮时,就会使用压力泵排出海水,同时释放空气压缩设备内的空气,减轻潜艇的质量、降低重量,潜艇受到海水的浮力,自然就会上浮了。

结语:潜艇曾被称为“非绅士风度的武器”,但因为潜艇具备水下作战能力,且隐蔽性好、突击能力强,配备对应的雷达系统和武器系统,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随着材料、动力等技术的突破,潜艇被应用于与海洋探测、战争等多个领域,样式也是五花八门,但上浮、下潜的原理仍然没有太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