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海明威吞枪自杀(海明威的死亡)

bj0012023-12-19奇闻异事0

海明威得诺贝尔奖后为什么自杀

海明威于1961年吞枪自尽,三十八年来,外界人士一直以为他是因情绪抑郁而自杀。但是他的遗孀坚称这是他在擦枪不慎失火的不测事故。

因为,他的朋友自杀后,海明威在信函中曾表示他不相信自杀。他的朋友剧作家汤麦斯·海根(ThomasHeggen),写了一个在百老汇极为卖座(后来摄为电影)的剧本,《罗勃茨先生》,后不久自杀。海明威评道:“写了这么一个剧本,赚了钱,而去自杀,真是不知好歹。他应该尽量找女人寻欢,去中国旅游,或是在巴黎的丽兹旅舍订一家豪华房间,成为人民的普鲁斯特。不,他竟去寻短见。”

海明威:渴望死亡

读了很多海明威,但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硬汉,尽管海明威是超一流作家里那么喜欢“作死”的一个人。

海明威从小家境优渥,父亲是医生,母亲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但他却是一个“好战分子”。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仅19岁的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队亲临战地。但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他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在意大利皮亚韦前线海明威经受了战火的炙烤:被弹片击中,负了重伤,身上留下237处伤痕。

193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又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

二战期间,他继续作为随军战地记者出现在战场,有一次他甚至忍不住,跳出记者身份,领着盟军士兵,坐着坦克,去解放了巴黎的丽兹酒店,并因此差点遭到军队驱逐。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逻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盟军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又随美军去欧洲采访,因飞机失事受重伤。

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战争海明威几乎无役不与,基本上哪儿在打仗,海明威就奔哪儿去。

他为什么如此近乎痴迷地热衷于参与战争?除了这可以体验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彰显男子汉气概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

事实上,海明威在小说中不断描写战争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对世界造成的巨大创伤,描写战后人们精神上的伤痛迷惘不知所措。海明威自己也是一个战争受害者,但他就是忍不住一次次地冲到战场前线。

海明威就像一只飞蛾,战争就是他生命中的火。

参与战争之余,除了写那些充满死亡和鲜血的小说之外,海明威还喜欢做些什么?

比如看西班牙斗牛。这是海明威极为喜爱的一项运动,也是一项无比血腥残忍的运动。海明威和一些著名斗牛士都是好朋友,他还专门写过一本有关西班牙斗牛的小说《午后之死》。

再比如打猎捕鱼。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旅行队到非洲,所打猎物大多为象、狮子、老虎。1935年出版的《非洲的青山》就记载了他那次到非洲的旅行。在后来的一次狩猎中,他先后遭遇两次飞机失事,受了重伤,肝脏、脾脏和肾脏破裂,一些美国报纸误发了海明威的讣告,以为他当时已伤重不治。关于捕鱼,海明威写了著名的《老人与海》。

不过,海明威最爱的还是拳击,他从小就喜欢这项运动,一度还是一名业余拳击手。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反映出他对拳击的狂热。包括短篇小说《五万美金》《拳击手》以及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

由此看来,海明威一生所热爱的都是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暴烈的,甚至有很大死亡危险的事情。战争如此,斗牛打猎拳击也是如此。但这都是勇敢的表现吗?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或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设法要使个体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体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海明威应该是一个死亡本能非常强烈,超出常人的人。他一次次参与战争,在他潜意识里就是想一次次接近死亡。但死亡没有来临,于是他通过在他的作品里多次描写死亡来满足自己并未察觉但深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欲望。

死亡本能还会附带出一种重要的衍生物,就是攻击性。观看斗牛,参与打猎,拳击等等活动,也是个体攻击性的满足方式。攻击性特别强的人,一般会成为歹徒,犯人。但作家能将其转化、升华,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当个体越来越衰老,攻击性在外部世界得不到满足时怎么办?他最终可能攻击自己。

1961年7月2日爱达荷州克川市海明威的家里传来一声枪响,他妻子立即下楼察看。海明威用从地下室贮藏库找来的双管猎枪吞枪自杀了。现场惨烈,他已面目全毁,头颅上只剩下嘴巴和下巴……

关于海明威自杀有多种猜测,比如有人说是因为严重的病痛,有人说是海明威在文学上对自己要求极高,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达到曾经的高度,感到绝望。

但我认为,以上都是诱因,根本上在于海明威本来就有很强的死亡本能,亲手干掉自己正是他意识最深处最隐秘的欲望。上面的那些只是为他的自杀提供了最后一根稻草。

海明威身上的死亡本能极大可能来自家族遗传。他父亲、兄弟姊妹及后来的孙女玛歌•海明威都是自杀而死。

喜欢接近死亡,不一定就是勇敢。

比如日本名作家太宰治,三番五次自杀,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但在人们心目中太宰治是个勇敢者的形象吗?大概不会是。

我们觉得海明威是硬汉,是只看到他行为的表象,他其实跟太宰治是一类人,都是在潜意识深处死亡本能很强烈的人。不过一个表现得阴柔,一个表现得阳刚暴烈。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写道: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 “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 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 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 没有人作过解释。”

海明威其实就是那只豹子,一只渴望并想不断接近死亡的豹子。

海明威怎么死的?

1961年7月,海明威因对自己才思枯竭和饱受疾病的折磨感到绝望而自杀,他把猎枪伸进嘴里,然后扣动了扳机。这是一种非常“男子汉”的自杀方式,以至于那支双管猎枪都被人们当成是一个“男子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象征。

拓展资料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

参考资料: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_百度百科

什么原因导致海明威饮弹自尽?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作品以歌颂普通人的真诚和勇敢为主题。海明威本人是一个喜欢饮酒,狩猎,捕鱼,拳击和滑雪的硬汉。一九五四年,海明威以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作家竟在获奖六年之后,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其《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特斯,一个清贫的渔民,却能享年104岁。为什么一个拥有了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选择了活着?

加缪说过,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

海明威信奉基督教,而自杀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他也不是天生的忧郁者,并在经历过1925年那次感情风波之后(当时海明威挣扎在哈德莉和波林二个女人之间,情感的自责与欲望的诱惑几乎使他陷入绝境),他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海明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明威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呢?

无独有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也步海明威之后尘,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而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在1962年曾经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好一个“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参照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的表白:“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不由令人顿有所悟,看来对于名人的心理状态似有探索之必要。

或许我们可以由此窥探出海明威自杀动机的端倪?

名誉地位财富爱情,对人类来说,历来就是莫大的诱惑。诱惑之所以是诱惑,就是因为它总是顺着人的天然本性与弱点。实际上,很多人清白地过了一生,倒不是由于他们的意志多么坚强,品德如何高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犯错误的因缘,或者说没有人肯诱惑他们。因此有人说,一切天才常常是不道德的,而傻子的道德感却总是特别强。

身为天才的海明威,自然会受到许多诱惑。他既食人间烟火,也就无法免俗。然而,对于取得了名誉地位的海明威来说,接踵而来的除了荣耀之外,也有了作为名人的许多烦恼。而且,正如人们所说的,“楼有多高,阴影就有多长”。

因为,人们在对名人喝彩吹捧的同时,往往又保持着潜在的监视性乃至否定性,而且名声越大,监视的目光就越峻厉。在这种情况下,名人们承受着名誉所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总是感到进退维谷。其中少数人出名后变得张狂,而大多数人则变得谨小慎微、寡言少语。这两种状态都很难使名人们在事业上再有重大贡献,而没有贡献,又何以还算是名人?正如贝多芬所说:“获得名声的艺术家常受名声之苦,使得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最高峰。”

一切受惠都是有代价的。

高处不胜寒。成功是喜悦的,但也给成功者带来了空前的寂寞感。

泰戈尔说:“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接受高度就要准备接受难堪,因为身处高地就没有了遮掩,就得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中。事实上,如果你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倒还不如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荫里。何必人人都去参加登山运动呢?但是,又有几个名人能看破红尘、从山上走得下来呢?

在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幼年海明威

促成自杀的心情,可视之为对自己的重视。当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和其希望严重抵触相悖时,当他对自己的现状极度不满意时,就会想到自杀。当年海明威在获奖演说中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然而,自杀前夕的海明威却“几乎完全停止写作了,偶尔给朋友写几封回信。二月份,玛丽要他写几句话附在送给肯尼迪总统的书上面。她买回一些纸,裁成所需要的宽度和长度。随后他开始在客厅里的长桌上写。他整整忙了一天,中间只停下来吃中餐。桌上放着二十几张写过的纸。显然,全部不合格。这时房子里气氛十分紧张。玛丽耐着性子等着,后来索性到外面去散步。可是当她散步回来,他还在那里不停地写。他所喜欢接触的人不多。其中一个是赛维尔医生。赛维尔医生每天都到他家给他量血压。他这样来来往往,仿佛欧内斯特的生命就操在他的手里。他们两人总是肩并肩地坐在客厅的北端窗子下的长椅上。欧内斯特总是坐在老地方,上臂箍着那灰白色的量血压器,一边辛酸地说,他再也不能写作了——不可能有新的作品了。说到这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淌流在双颊上。”(贝克著《海明威传》)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就是他的生命。

作家史铁生有一句名言:“人为什么要写作?最简要的回答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我以为,此话不仅是饱受高位截瘫和尿毒症双重折磨的史铁生对自己命运的态度,也恰恰是对海明威自杀原由的诠释。即:史铁生为了写作而选择活着,而海明威因为不能写作而选择死亡。

人无权决定自己的生,但可以选择死。

当对生活的失望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时,人就会决心了其终生。

一贯信奉“活着,则应勇敢地活下去”的海明威,当他无法继续被视为生命一样的写作时,当他无法找到在这种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时,这位硬汉就毅然决然地自杀了。应该说,无法进行创作的绝望,是促成海明威自杀的根本原因。仅仅肉体上的病痛决不足以击倒这位硬汉。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

对自己的不满足和无法满足,最终导致了海明威的饮弹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