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韩世忠和岳飞(韩世忠和岳飞谁功劳最大)

bj0012023-12-18奇闻异事0

岳飞和韩世忠相比,谁的官职更高呢?

韩世忠比岳飞官大,因为他们俩人是有“时间差”的,两人其实“出身”很像,都是“应募”出身,“应募”出身,说白了就是从“兵”开始干的,但韩世忠出道比岳飞早,韩在1106年就出来当兵了,比岳飞在概早了二十年。所以韩在南宋的官位一直比岳飞高,无论是军阶、军职,还是地方官职,都比岳飞高,他是南宋军队的元老,是岳飞的前辈。

韩世忠北宋后期参加了对西夏的攻歼战、剿灭方腊之战等硬仗,到北宋末年时,已经从普通士兵晋升为高级军官了,宋钦宗时,韩世忠因为血战阻击金军南下之功,已升为“嘉州防御使”(上校),并率所部参加了“劝进”赵构当皇帝的活动,赵构即位当上皇帝后,韩晋升为光州观察使(少将),成为高级军官。

而这时的岳飞,因为刚刚才出道,两人在官场的地位可谓“天渊之别”,南宋建立的时候,岳飞的“阶官”只是“承信郎”,宋代武官有53个等级,承信郎排在倒数第二位,可见当时岳飞在军中地位之低下。直到建炎三年(1129年),岳飞在平定了许多开封附近的“悍匪”后,才获得“英州剌史”的职务,这标志着岳飞正式进入“军官”行列,刺史在宋代跟唐代不一样,不是“地方官”,而是“正式军官”的等级标识,相当于今天的“军衔”。岳飞的英州剌史只表明他的“剌史”身份,他跟英州这个地方是没有关系,他不会去英州上任。

宋代的很多武将不一定可能获得“军官”的身份,很多武将实际上是以“使臣”的身份行使军官的权力,而并不是真正的军官,真正获得军官的身份的,只有以下八个等级:

团练使(中校)防御使(上校)观察使(少将)节度观察留后/承宣使(中将)节度使(上将)两镇节度使(大将)三镇节

这六个等级的官名在唐代全都是手握军政大权的地方官,但在宋代,全都变成了类似于军衔一样的军阶标志了,这六个等级恰好可以依次对比今天的从少校到元帅的军衔序列,获得“剌史”算是真正进入了军官序列,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很多武将打了一辈子的仗也混不到这个阶位。不过这时的韩世忠已经因为一直在高宗身边,特别参与平定苗刘之乱,救了高宗一命,韩的军阶已升到了在宋代的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升到的越级军阶,两镇节度使(大将),比岳飞的剌史(少校)高太多,完全不在一个平台上。

韩世忠和岳飞是什么关系?

两者的关系有些僵化。但是他们可以成为兄弟。毕竟,两人都是抗金过程中的四大英雄之一。因此,战场上可能会有一些交流。在这种条件下,两个人笑死了。而且他们和当时的敌人一起战斗。毕竟,一个男人不能因为小事破坏当时的和谐。毕竟,当时他有共同的敌人瑞金国。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两人重新和好,对抗当时的统治者。岳飞被秘密处决前,两人成为好兄弟后,韩世忠也特别向秦桧求情。问岳飞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犯罪,问他为什么。

也可以看出当时韩世忠对岳飞有多忠心。毕竟他们曾经是好兄弟,但他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不能违抗国家。韩世忠不是不求恶费,而是即使是马也不能掌握大局。为了知道坑杀大神是重罪,韩世忠问秦桧为什么拘留岳飞,秦桧回答说“没有必要”。没有国王的支持,秦桧怎么敢这么傲慢?因此,当岳飞被判有罪时,韩世忠阻止并没有救出岳飞。

事实上,他们是交战派的同盟。当时,作为爱国将军,韩世忠和岳飞主张与徐金国进行殊死搏斗。从当时的战争分析来看,宋朝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但是宋高宗、赵九、秦会主张和平会谈,说“别有用心”,并将矛头指向了他们。事实上,早期,赵认为整理好的人是韩世忠,但韩世忠没有进去,开始寻找岳飞的漏洞。最终,他们借王军智之手陷害岳飞和副司令张熙安叛国罪。他们被监禁,邪恶被判有罪,被杀害。韩世忠为什么不救岳飞?如果只是单纯的军队内矛盾或政府内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韩世忠在囚禁岳飞后向宋高宗赵九求情,就可以挽救岳飞。

但他清楚地知道这是“荒唐”的犯罪,是宋高宗的指示。因此,如果韩世忠为岳飞出面仲裁,就是让外人知道他与岳飞勾结是“汉奸”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韩世忠因为把自己送进监狱,所以没有出面救助岳飞,但在岳飞被处决后辞职回家,献上余生对朱彩的爱,不再询问政务。岳飞的死是对秦桧的污蔑,也是对宋高宗的结果。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是,韩世忠即使出面也不能保证岳飞的安全,可能会破坏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隐忍。岳飞死后远离朝廷,尽情表露,在悲愤中度过了一生。

韩世忠和岳飞都威震天下,为何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

其实在那个时代,岳飞和韩世忠是齐名并肩的,同位抗金名将。

徽钦二帝被金国抓走的时候岳飞一心想要救回二帝,打着抗击金军,迎回二帝的旗号,一路过关斩将收回洛阳郑州等地。

而韩世忠从内心而言当然也是希望能够迎回二帝建立不世之功的。不过他比岳飞聪明之处就在于打仗好好打,遵从皇命。

韩世忠以及他的智囊团深刻意识到不能鲁莽行事说话。他们深刻明白赵构多么的害怕岳飞将徽钦二帝迎回来自己帝位就不保了,所以才有了后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调回京城班师回朝的结果。

岳飞一到京城,秦桧等奸臣就为了迎合圣上心意,诬告岳飞抗旨不尊,心有反意。这就是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三十多岁就含恨离世了。

而韩世忠则是因为当初金兵追杀赵构的时候救过他的性命,赵构后来被人起兵谋反的时候也是韩世忠带兵成功镇压…种种因果导致岳飞的下场远远不如韩世忠。

后来岳飞被杀后,韩世忠也看透了世态炎凉辞职回乡了,终年61岁…终究原因是岳飞相比韩世忠还是少了些圆滑和自我保护。才让秦桧等人有机可乘。

在宋高宗看来,韩世忠也贪财好色。他在接受战功赏赐之余,大量购买田宅,史料记载他“蒙赐到田土,并私家所置良田,岁收数万石”。还先后娶了好几房妻妾,到处饮酒作乐。而一个贪财好色的人,应该是没有什么大志向的,而韩世忠没有犯过这勾当,所以高宗觉得这人还算可信,觉得这人没问题。

如此一来,韩世忠没事了,可岳飞却危险了,他遭到了秦桧、高宗、张俊的同时嫉恨,成为了三人的加害目标。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

谢邀!韩世忠和岳飞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岳飞被赵构杀了,而韩世忠善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跟岳飞一样,韩世忠对南宋也很忠心。我们都知道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对南宋忠心耿耿。其实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还有好几个,比如韩世忠就是其中一个。早年方腊叛乱的时候,韩世忠就屡立战功,而且他还亲自擒获了方腊本人,可谓大功一件。苗傅、刘正彦叛乱的时候,逼迫宋高宗退位,最终韩世忠带人平定叛乱,收拾残局。

而且他对抗金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是著名的抗金将领。所以说韩世忠跟岳飞在功绩上是旗鼓相当的,甚至可以说比岳飞还要高一些,毕竟韩世忠的资历老,是军中老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给宋高宗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宋高宗对解救自己的韩世忠感恩戴德,这也是韩世忠能善终的一个原因。

韦太后对韩世忠信任,认为韩世忠的存在,那是对金国最大的震慑。在宋金议和以后,韦太后被金人送回南宋。赵构连忙带着一干大臣前去迎接。韦太后见到韩世忠以后,立刻询问,这位是不是韩相公。其实韩世忠在金国的名声比任何人都要响亮,在韦太后的潜意识里,韩世忠的存在,那就是对金人的震慑。

所以她一定会将这种思想灌输到宋高宗赵构的耳朵里。所以不管秦桧等人如何污蔑韩世忠,想要惩治韩世忠,在赵构心里,韩世忠就是自己最后一道长城,是绝对不能拆毁的。可以说韩世忠之所以能够活下来,主要是因为韦太后对他的态度非常好,有太后撑腰,秦桧再想陷害也难了。岳飞被杀后,韩世忠便交出了军权,游戏人间。

韩世忠是想得很开的一个人,他看到岳飞这样的英雄都被杀了,自己满腔热血想要北伐,也被阻止了。光靠韩世忠一个人,压根不可能北伐成功。当时奸相秦桧称霸朝野,正在打击报复那些违逆他的人,可是韩世忠还是正直地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也正是因为他的质疑,才留下了“莫须有”这千古奇冤。

在这之后,韩世忠知道北伐没有希望了,有秦桧拦路,一切军事行动不可能被实行,所以韩世忠主动向赵构交出了军权。他明白就算自己一直都在朝廷,也没什么大用处了,而且交出兵权以后,韩世忠对赵构也没有任何威胁了,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在这之后,他便时常泛舟西湖,不问世事。

秦桧本人对韩世忠还比较敬重,这倒是救了他的命。秦桧虽然害死了忠臣岳飞,可是他对韩世忠却十分崇敬。秦桧还没出道的时候,韩世忠就已经在位北宋建功立业了。等到秦桧上台以后,韩世忠的韩家军,俨然已经成为南宋存在的必要条件。宋金议和的大前提是,宋朝有一定的战斗力,不一定可以北伐,但是一定要自保。

秦桧认为,南宋只需要保证能够自保就行了,绝对不能有北伐的实力,因为他是金人的奸细嘛!所以秦桧杀掉岳飞,是斩断了南宋北伐的翅膀,留下韩世忠,是保证了南宋有自保的能力。不管韩世忠有没有带兵,至少他的存在,对金人来说那就是一个威慑力。可以告诉金人,能打的将军南宋还有,别轻举妄动。

总结:韩世忠资历老,对皇帝忠心,且及早交出了兵权。韩世忠是北宋时期就闻名的战将,他对宋高宗赵构是非常忠心的,曾经帮助宋高宗平定了苗傅、刘正彦的叛乱,救了赵构一命。韦太后早在金国的时候就听闻韩世忠的威名,所以认定韩世忠就是保卫南宋的必要条件,在太后的影响下,赵构自然也不能动韩世忠。

岳飞被秦桧诬陷随后被杀,这让韩世忠伤透了心,他认为南宋已经不具备北伐的能力了,所以他主动交出了兵权,选择泛舟西湖,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令人出奇的是,秦桧对韩世忠也非常敬重,认为韩世忠在,可以保证金人不敢南下,所以韩世忠成了南宋的一块金字招牌,谁会拆了自家的金字招牌呢?

韩世忠和岳飞都是抗金名将,为何结局大不相同呢?

岳飞和韩世忠都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都是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屡立大功,从这一点上,两个人极度相似。但是在最终的结局上两个人的差别却如此之大,产生差别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立场的站队问题。

岳飞为何被杀?

一、迎二帝回归和拥立新太子。

岳飞的政治口号是直捣黄龙府,迎二帝回归,从这一点上犯了赵构的大忌。无论岳飞立下多少战功,赵构都认为是目的不纯。1137年,赵构召见了岳飞,准备将刘光世的五万人马归属岳飞管辖,岳飞很高兴,也不再提起迎接徽钦二帝的事情,但仍然把宋钦宗列入迎接回归的人员之一。

后来赵构答应将刘光世兵马移交岳飞一事又黄了,岳飞很不高兴。岳飞又打算向金国要回宋钦宗的太子赵谌,因为宋高宗赵构没有子嗣继承。而赵构属意立赵瑗(将来的宋孝宗),这让赵构很不愉快,斥责了岳飞。(赵构和岳飞剧照)

从岳飞的政治立场来看,几乎没有认可赵构皇帝的正统性,不管是迎回徽钦二帝,还是立宋钦宗的太子即位,这都犯了赵构的政治大忌。

徽钦二帝曾经让赵构数次进入金军进行议和,这是掉脑袋的事情,因为赵构机智才脱逃,他对自己父亲和哥哥心里早就不顺气了,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早就烟消云散了!

二、军队控制权问题。

迫于南宋初期建立的形势需要,出现了很多中兴将领,除了岳飞外,还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这些人都拥有众多兵马。拥兵的将领们严重威胁着南宋的皇权。

岳飞这个人特别清廉,没有特别的爱好,不喜欢女色、钱财、房产,一门心思扑在军队建设上,这种人让很多人感觉害怕,赵构也不例外。

岳飞的军队在取得郾城大捷后,南宋朝廷忧心忡忡,担心岳飞的势力进一步壮大,真的能迎接回徽钦二帝。其次担心岳飞的部队会有离心倾向,作战能力强,军队数量大,一旦反叛,南宋就被终结了。并且岳飞部队有抗命的先例,1140年,金军进犯江淮地区,赵构紧急调派岳飞增援,岳飞迟迟不肯发兵,这也为以后被杀留下祸根。

三、南宋财政问题和议和。

岳飞克复中原的想法是不错,但是南宋负担不起高昂的军费开支,南宋财政捉襟见肘。赵构希望通过议和获得喘息的时间,南宋朝廷内部形成了主和派和主战派。主和派最终占据了上风,先议和,然后削弱内部的掌握军队的大佬,尤其是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之前的刘光世已经被削去了兵权。

在签订议和条件时,金国提出要先杀了岳飞才能议和,岳飞及其岳家军的威胁太大了,金国也担心岳飞直捣黄龙府,灭了金国。两个国家合谋就决定了岳飞的命运,最终以“莫须有”的名义杀害于风波亭。(秦桧是杀岳飞的忠实执行者)

其实绍兴议和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迎接回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等人,让赵构尽到孝道,杀岳飞是一种交换的方式。

韩世忠为何没有被杀?

韩世忠几乎和岳飞差不多,战绩卓著,有自己的“韩家军”,赵构对他为啥这么放心呐?

原来韩世忠根红苗正,1129年,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一路逃跑到杭州,身边的大将都出征抗击金国军队,身边只有苗傅和刘正彦率军护卫,他们趁机发动兵变,斥责宋高宗赵构得帝位不正,宠幸宦官,逼迫他退位,拥立他的儿子即位,改元明受,迁都金陵。(韩世忠剧照)

岳飞和韩世忠相比,谁的官职更高?

其实,岳飞直到死,从官职上来说,都位居在韩世忠之下,甚至在中兴四将中,他的官职也始终派在最末尾。张俊和刘光世这两位就不用多说,韩世忠在宋徽执政早期时,就已经开始参军,等到靖康之变时,他已经位列大宋中级将领的行列,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团级军官。

等到靖康之变后,赵构在河北相州成立康王帅府,很多将领都相继带兵过来报道,当时王渊、张俊、韩世忠、刘光世、杨沂中、田师中、苗傅等人,都在这些人里面。这几个人,在南宋后来的军界,都是非常牛逼的人物。

可以说,当时的康王帅府,已经是群星汇集。而在这群人当中,还有一个日后的超级巨星,他的名字叫岳飞。只是,现在的岳飞身份实在太低,根本就没有资格轮到他说话。关键是,岳飞在康王帅府呆了很短时间,就因为越级言事,被他的上司直接开除。

虽然后来岳飞的孙子,把此时的岳飞说得是如何如何牛,吹得是神乎其神。在事实上,当时的岳飞,恐怕也就是83版《射雕》中的星爷,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岳飞在被赶出康王大营后,才遇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也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官。

岳飞的这个贵人,叫做张所。如果说星爷一生最重要的贵人是贤哥的话,那岳飞一生最重要的贵人,就是这位张所。张所对岳飞有多重要呢?我们只需要知道,后来岳飞发达后,有一次立下大功,赵构便要给岳飞的儿子封赏个大官,但岳飞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张所的儿子,由此也可见在岳飞心中,张所的分量有多重。

当时,在张所的重点培养下,岳飞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随后被升为统领,后又升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等到三年后,岳飞也才总算勉强踏入团级军官的行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三年后,在防守长江防线时,岳飞也只是陈淬手下17个将领之一。

陈淬是什么人?在历史上,陈淬也就是军官甲、军官乙的角色,他麾下的士兵,总共加起来也才2万多人。岳飞只是陈淬手下17个将领之一,岳飞当时的江湖地位有多高,我们可以想象。更主要的是,当时与岳飞17个同级别的将领,都是标准跑龙套的历史人物。因为这17个人,只有少数几个人,留下了名字;大多数人,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

此时,韩世忠早已是独当一面的佣兵大佬,他在半年前因为领衔平定苗傅、刘正彦叛乱,被赵构纳为亲信,并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正式成为军区司令级别的长官。其后,就在岳飞跟随陈淬防守长江时,韩世忠又用八千军队,将金兀术的十万兵马困于黄天荡,战四十八天,歼敌万余。这一战后,韩世忠名扬天下。此时的韩世忠,在南宋所有将领中的名声和地位,已经可以排得上前三名。

而岳飞呢?因为他上司陈淬战死,他不得不跟随杜充狼狈逃到建康驻守,而随后杜充又舍弃建康,逃往江苏真州,不久便降金。岳飞只好带着不愿意投降的残军在江苏北部一带打游击战。直到第二年正月,因无锡宜兴县的县令邀请岳飞来宜兴驻守,岳飞这才有快稳定的根据地。

随后,在金兀术大军撤退到常州时,岳飞趁机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四战四捷,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这常常州伏击战后,岳飞终于首次得到朝廷的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此后1年时间里,岳飞先后被指派为韩世忠和张俊的手下,跟随他们俩剿匪平叛,在这个过程中,岳飞和他的军队所表现出来的忠诚、纪律和战斗力都是第一流的。换句话说,岳飞手上的这几千军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规军,但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比正规军还象正规军。

所以,各级官员向上汇报工作时,会没完没的夸岳家军,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口碑,也会没完没了的夸岳家军。时间久了,这些声音也就传到赵构耳朵里,于是赵构就亲自在岳飞的军职和他的军队前面,加上了御前二字。换而言之,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货真价实的中央军。

这一年,岳飞28岁。虽然当时的他依然只是一个团级军官,但是,谁也会知道,岳飞的前途不可限量。因为,一个杂牌军,没有被中央军改编,就能得到中央军的番号,那还了得?这本身意味着,皇帝是把你当成嫡系重点培养了,而且还是计划让他独当一面的。

此后不久,赵构就开始重点培养岳飞,于是就把更多的平寇任务交给他,还先后把牛皋、董先、李道等人的军队都划归到岳飞军统领,等到岳飞30岁那年时,他因为平定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的叛乱,被赵构提拔为神武后军统制。此时的岳飞,终于踏入了军级长官的行列。

一年后,岳飞成功平定洞庭湖杨幺的叛乱,被赵构加检校少保,进封武昌郡开国公,后又升荆湖北路、襄阳府路招讨使。此时的岳飞,才终于能与张俊、韩世忠相提并论,成为军区司令级别长官。

后来,岳飞和张俊、韩世忠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就是因为张俊、韩世忠见到岳飞,多少有些羞与樊哙为伍的感觉。因为,在他们俩早已是军区司令时,岳飞还只是个团级军官,结果仅仅过去不到四年,岳飞就在赵构的提拔下,已然能够和他俩相提并论,他们自然是一肚子的不高兴。

当然,也正因为岳飞的快速崛起,主要是靠赵构的破格提拔,所以岳飞不论怎么成长,也会遇到一个天花板,那就是他绝不可能真正超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吴氏兄弟的。因为皇帝在培养他的过程中,会让这几个人,势力一直均衡发展。

后来,这几个军方大佬的势力一直比较均衡,绝不是因为他们能力相若,而是因为政府有意设计出来的。说得具体点,在扩编军队的过程中,皇帝看到某个将领势力扩张的差不多了,就会把扩张的机会留给别人。

甚至当皇帝看到,既有的几个将领,势力有点太大时,就会再培养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赵构当初大力培养岳飞,就是为牵制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等人的。因为有类似的限制,所以人们不论怎么吹岳飞,岳飞也无法超越张俊、韩世忠和吴氏兄弟,至少他们的地位是相若的,而且岳飞的官职,也一直都低于张俊和韩世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