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bj0012023-12-14奇闻异事0

建安七子分别是谁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灿、徐干、阮_、杨颖、刘振。

建安七子是汉代建安时期(196-220)七位作家的统称。

“七子”之名,始于曹丕《典论杂文》一书:“今文人,陆之孔融文举,广陵之陈麟,之王灿,之许,北海之之,之,汝南之杨颖德联,东平之刘振商。七子在学业上一无所有,在演讲上也一无所有。他们咸以千里自傲。”

七中除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派虽然经历不同,但都遭遇了汉末之乱。后来他们投奔了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们视曹操为知己,想靠他干一番事业。所以,他们的诗与曹石父子有很多相通之处。因建安七子共居叶(今河北临漳县西),故又称“叶七子”。

他们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建安七子、曹三子常被视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扩展信息:

第一,创作风格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七子》的创作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孔融擅长写杂文,作品精美。王灿的诗、赋、散文堪称“兼善”,作品抒情。

刘真擅长诗歌,作品瑰丽苍凉。以章句秘书著称的陈琳和阮_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风格上的区别在于,陈琳更苍劲有力,而阮_更自然豁达。许干的诗和赋都很能干,文笔细腻,身体舒缓。杨颖还会写诗和赋,他的作品和谐而富有文学性。“七子”的创作风格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二。历史评价

“七子”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汉末社会大战争初期,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逃脱不了困境。

后期都是依附于曹操,孔融担任少府,王灿担任这样的高官,其余都是曹氏父子的亲信大臣。但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

因为七人加入曹操的时间不同,所以他们的前后期没有统一的界限。孔融建安元年(196),徐干、阮_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灿在建安十三年,刘振、杨颖在建安十三年后。

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建安七子分别是哪些人?

所谓“建安七子”是指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前文提到“三曹”,而其实“七子”与“三曹”一样,是当时文坛的杰出作家。建安七子分别为:应玚应德琏、王粲王仲宣、刘桢刘公干、阮瑀阮元瑜、徐干徐伟长、孔融孔文举、陈琳陈孔璋七人(前面表其名,后面表其字)。这个称谓源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建安七子中,孔融早逝,他因得罪曹操而被处死,所以其实后期文坛比较活跃的只是后面“六子”。而其余六子最大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当中,建安文人,包括三曹与七子都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与百姓困顿的诗,其风格刚劲有力,内容深刻,是为“建安风骨”。

据文学史记载,王粲存诗23首,而他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试看其中一首中的个别句子:“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生动地写出了战乱时期生灵涂炭的场景,写实的场景让人不忍卒读。另外,王粲还与曹氏兄弟有一些邺下唱和之作。

刘桢最有名的诗数《赠从弟》其二,这首诗可以算是一首咏物诗,是一种表志之诗,表明自己坚定之节操。另外他有一些游乐诗。

“建安七子”中,较有名的便是以上二人。而其他如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人留存诗作较寥,只有一篇或者数篇名作。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架出门郭北行》、徐干的《室思诗》等。这些诗作一定程度上也表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但他们的名气与成就终不能盖王粲与刘桢。

论后人对建安七子诗作的接受与评价,显然又是以王粲为优。钟嵘《诗品》将其列于上品,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七子之冠冕”。在七子中,他们对王粲的文学成就是予以最高肯定的。

建安七子有哪些

建安七子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

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时代背景:

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

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

此外,道家异端思想在汉代也在不间断地发展着,在经学思想统治较为松弛或逐渐衰微时,一些学者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了对文学更有价值的看法。

建安七子是哪七位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人是这一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者,在后世的书籍中也多有提及介绍。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建安七子是哪七位吧。

陈琳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汉末着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其任大将军何进主簿。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王粲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微山县两城)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劫持汉献帝迁长安,王粲之父时任大将军何进长史,其随父西迁,在长安见当时着名学者蔡邕,深为蔡邕所赏识。

徐干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二月,瘟疫流行,其亦染疾而亡。

阮瑀

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其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其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

应玚

应玚,字德琏,汉汝南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着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孔融

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深厚,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孔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刘桢

刘桢,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其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然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刘桢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简介: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基本介绍: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详细介绍: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

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