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闯王李自成(闯王李自成是哪个朝代的)
李自成为什么称为“闯王”?
“闯王”这个名头不是李自成自封的,而是明末起义首领高迎祥的;“闯王”这个名号也不是高迎祥自封的,而是全国三十六路义军推封的。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了,外有满清在辽东地区闹腾,朝中有阉党魏忠贤和东林党斗得风生水起,内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大明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地步。
单说这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就让崇祯皇帝头疼,这个地区的打压下去了,另一个地区的又起来了,典型的按下葫芦浮起了瓢,关键是这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声势越闹越大,居然闹成了联盟。
前期的起义军规模最大的是王嘉胤和王自用,都在陕西闹腾,在崇祯四年,这两股力量东渡黄河进入了山西地界,联合了全国各大起义军,结成“三十六营”联盟,此时的王嘉胤其实已经被明朝大将曹文诏给干掉了。
“三十六营”的联盟建立起来了,大家就推选领导,由于王嘉胤已经死了,王自用又没在现场,就推举了起义军中力量最强大,军队最为正规的高迎祥为首领,并一致推封他为“闯王”。
此时的李自成还是高迎祥部下的一员将领,并封为“闯将”,据某些史料记载,这高迎祥还是李自成的舅舅,不但是上下级的关系,还是亲戚关系。
这高迎祥很有特点,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的农民起义军那真的就是农民,作战方式上都是蜂拥而上,作战工具大部分都还是农具,不但有六十多岁的老头,而且还有十几岁的姑娘,只要能壮个声势,凑个人数就行。
高迎祥的队伍可不一样,主力部队基本都是精壮劳力,不作战的时候就勤于操练,作战的时候还非常讲究战术战法,服装统一,甚至还配置战马,这样的部队不能在众多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那真是没天理了。
高迎祥被推选为“闯王”,一路征战,从北到南,甚至打到了今天湖北、重庆一带,成为明朝平叛的首要打击对象。
崇祯九年,高迎祥和李自成分兵攻击庐州后,北上进击西安,没想被明朝最后的名将孙传庭在黑水峪给伏击了,高迎祥被俘,押送至北京,最后被凌迟处死!
明末时期最强悍的农民起义军首领高迎祥被灭了,但是农民起义依然还在如火如荼的发展,闯王高迎祥死了,这“三十六营”联盟还存在,盟主死了,就要有人继续出来继位,于是各路起义军又推举了李自成来当这个盟主,并且把“闯王”这个封号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不但继承了高迎祥的领导地位,而且还把“闯王”这个封号也继承了,自此李自成头顶着“闯王”的名头继续与明军作战,最终打进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大明王朝自此覆灭。
李自成生平简介
按照历史来说,的确是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因为明朝的皇帝崇祯是被他逼上了紫禁城的后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上的歪脖子树,感叹自己是被大臣们害了,并且按照清朝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在李自成哪里结过的京城,并且李自成成建立了大顺证权,还发行过大顺通宝,自己也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好多天,不过后来是因为对吴三桂和后金的对抗失败,失去了主力军的农民起义军才推出了北京,但是按照历史专家看来,的确明朝是被他推翻的。
那么李自成有哪些事迹,让他推翻了明朝呢?
其实李自成是明朝的一个员工,按现在的话来说,李自成就是一位邮差,可这邮差因为崇祯的一个错误的做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而当时他也很惨,欠了人家一屁股债,没办法还的李自成,有丢了工作,还别当地县令打了一顿板子,最后他无奈的参加了反对明朝的农民起义军,
这样一来,李自成改变了明朝的轨迹,他参加了闯王高迎祥的队伍,并且在队伍中因为作战勇猛,有懂得明军的弱点,获得和多次胜利,后来高迎祥牺牲,大家没办法之下,推举了李自成新的闯王,在李自成的带领下,这队伍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崇祯好担忧啊,就派当时的一员大将去征伐李自成,而因为多方的围剿,李自成一部最后被围困在车厢峡内,差点就要全军覆没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假借投降来逃脱出去,而他们的计划还真的混了过去,成功的逃出了车厢峡,虽然此时的李自成人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改变了作战的方针,他带来着队伍来到了当时,饥荒最严重的河北河南一带,
此时他们喊出了一个口号,就是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话刚好让许多辛苦的感同身受,所以李自成队伍开始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此时许多人才也加入了进来,让他的起义军和滚雪球一样的厉害,当时崇祯再想扼制他的时候,
李自成已经成了气候,明朝的军队根本压制不住李自成,最后李自成带着大军围困京城,本来李自成给了崇祯一个机会,就让崇祯封他为王,让他在陕西一带成为大王,当然陕西就变成他的地盘,可是崇祯不愿意啊,想让大臣们出钱出力帮助明朝挺过难关,可是大臣们却不干了,最后明朝被李自成灭亡了。
其实,明朝灭亡根本原因和李自成关系不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崇祯。如果不是崇祯的各种倒行逆施,估计明朝还能延缓很久呢。
明末历史上的闯王李自成应该如何评价?
《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这是张廷玉撰写的史书中,对于李自成的评价。在明末崇祯年间,弊政积重难返。
虽然他一心锐意改革,但也终不能扶大厦于将倾。最终,吊死在煤山之上。当时的明朝贪官污吏横行,国库亏空。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发起动乱,内忧外患,悲困交加。
一、闯王李自成
明末迅捷官员马世奇曾说:“今闯、献并负滔天之逆,而治献易,治闯难”。意思是张献忠与李自成起兵谋反,平定张献忠很容易,但平定李自成非常难。从此也可以看出,闯王势力之大及其本人的能力。李自成叛乱,可以说是压倒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因如此,清军下山摘桃,占领了明朝江山。
1. 趁机而反,夺取江山
《米脂县志》“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李自成在出生之时,与其他皇帝一样皆为“天降异象”。因父亲梦得一黄衣男子进入窑洞,故作小名“黄娃儿”。虽是西夏李元昊后裔,但早已家道衰弱。
当时,天降大旱二十余岁的李自成无父无母,凭借个人能力进入了驿站,成为一名驿员。崇祯皇帝下令,精简朝政,于是驿站大批裁员。李自成也在失业潮中,成为了无业游民。于是便四处借钱,又被债主步步紧逼。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李自成将债主杀死。此时又发现妻子与同村人通奸,一怒之下将她除之后快。最后,李自成发配至边关充军。但是地方主官克扣军饷,大军于甘肃发生哗变,起义正式拉开序幕。
李自成投奔山西的舅父闯王高迎祥,而自己则封为“闯将”。待高迎祥死后,李自成继承其衣钵。全国各地见此形式,纷纷揭竿而起,各路叛军聚集河南,正式结为同盟。于是转向凤阳,将朱家祖坟刨出。
因为后金的势力过于强大,明军的重心都放在山海关一线。所以,刚开始并未太重视这群叛军。后来多次剿匪,也经常将其包围。但屡次过于心软,叛军当军力不支时便缴械投降。而在明军阵营中,休养生息后便再次反叛。
2. 狂澜既倒,大厦倾覆
“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因为李自成每到一个城池便开仓放粮,而且还不收取百姓租赋,所以很受欢迎。在攻陷洛阳以后,先是去到福王家中烹煮其肉曰“福禄宴”。而后,将府中金银财宝悉数分给部下以及城中百姓。
此后,李自成继续北上,于西安建立“大顺”,年号为“永昌”,寓意自己永远昌盛。“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称帝以后,下一步自然是往东进发。前往北京,也就是大明朝的行政中心。
李自成的军队一路血战,以牺牲七万余众的代价夺得了居庸关,兵锋直指京城。这一路上百姓高接远送,颇受爱戴。“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明朝统治者的不得人心。
这支由农民建立的队伍,令举国上下哗然。崇祯皇帝养虎为患,在一开始时没有采取大臣提出的“安内则外必攘”政策。他过于轻视了这支队伍,也并不了解他们在百姓中的地位。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虽然李自成的民心和士气都是建立在蛮横粗暴之上,但也使许多人看到了希望。尤其是底层人民,他们长期受到朝廷的盘剥,如蝼蚁草芥般碌碌无为。而李自成则使他们从被统治阶级一跃成为统治的参与者。
二、创业未半,中道崩殂
“李闯为乱十余年,忽盛忽衰,终不得一尺寸土”。李自成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可能就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胜利来的如此之快。当他打出反明之旗号时,未曾想过自己能在紫禁城中过上九五至尊的生活。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溃败来的如此之迅速。
1. 本性毕露,自掘坟墓
“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这是在入城时,李自成亲自下定的命令。不许伤及百姓无辜,更不许随意惹是生非。但是说白了这些人都是散兵游勇,乌合之众。还不满一个月,他们便本性毕露。
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那么突然凌驾于皇城百姓之上,必然会有报复心理。农民军开始四处抄家,凡是家中有余财者不仅要将钱财拿出还要经受皮肉之苦。他们将心中多年的积怨,全部发泄在这些原本高高在上之人身上。
就连李自成本人,也开始本性毕露。他将镇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府邸洗劫一空,并且还将侮辱其父母。连吴三桂最喜爱的陈圆圆,也被李自成占为己有。吴三桂掌握着中原的北大门,如果此地一旦失守那么清军入关朝发夕至。
2.人生无常,旦夕祸福
“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就是吴三桂的故事。本来吴三桂投奔李自成是板上钉钉之事,但这让他看到了这群乌合之众的本性。就算是投靠于其,也不会又很大的发展。况且自己的家人还遭受了欺辱,当时本就是孤立无援的吴三桂大开城门,放清军入城。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本来农民军就是得了清军之利,才能一路壮大势力。这次轮到农民军同清军正面交锋,自是溃败而逃。这其中,有许多人都投奔了南明政权。李自成疑心四起,杀害了许多部将。
最后吴三桂联合尚可喜、耿精忠与清军一道追赶大顺余部,李自成欲往东南沿海一带作为自己的抗清阵营。不料,清军水路两栖协同作战将其大败于湖北。而关于李自成死后的传说从未断绝过,史料称其被地方武装斩杀在通城。而又有传言说他死在了四川,也有人说死在了老家。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起事之初,深得人心。大批量的农民百姓,愿意投靠他。而当其失势时,却又作鸟兽散。并且战斗力,远远不及以往。
1. 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李自成能够成功在于他善于琢磨人的心理,他知道人们内心最渴求什么。当他打出“为救百姓,故起义兵;剿兵安民”口号时,他就成功了一半。明末时期,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官僚思想严重,腐败问题猖獗。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李自成饱受苦难,所以他便想出以带领百姓翻身为号为自己招徕部下。长期遭受压迫的底层群众,自然是对其一呼百应。虽然他们当时是散兵游勇,但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他们。
同时,李自成还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更是深得人心。他本人具备一定军事思想,而且也注重部队纪律。所以士兵们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试问,谁不愿飞上枝头变凤凰。如果打下江山,那么人人都有拥立之功。
李自成在管理士兵方面很有一套,他设置了多兵种,多策略,多制约的战略体系。大家自然愿意听从他,跟随他。更何况,谋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株连九族的罪过。所有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战斗。
占领京城后,大家都觉得可以一劳永逸。所以,自然放松了警惕开始为所欲为。“之所以承受黑暗,是因为没见过光明。”在享受了王侯般的待遇后,谁也不愿意去为了李自成送死。就像到三藩之乱时,八旗骑兵就已丧失战斗力是一个道理。
2. 妄杀将领,人心涣散
因为对抗清军不利,士气低落,农民军在流亡过程中辗转求生。而此时许多投降于李自成的将军,纷纷转投南明或者清军。李自成本就生性多疑,一时之间疑心病再起。他认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通敌的嫌疑。
李岩此人对李自成贡献极大,善于舞弄舆论。并且还经常规劝李自成“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虽然是明军投降将领,但在农民军中也具有一定威望。平时李自成也经常与之谈心。
当李自成将其杀害后,农民军内部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朝夕不保,同时也对于曾经爱慕的闯王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更主要的原因是,李自成一改善言纳谏和维持军纪律的做法,开始放纵士兵任意为之。
如果一个军队的将士,都沉沦于酒色之中,那么他们的战斗力肯定是微乎其微。而士兵又是政权的维稳机器,失去了这一强有力的支持,李自成功败垂成是必然之事。他的身上有农民做事的勤恳,也有小农身上的短视。
倘若在入京后,仍然能够保持以往的作风习惯,农民军也不会败的如此凄惨。但历史不能重演,正所谓成王败寇,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将他描绘成了一个流民匪寇。但他的反抗精神,不能抹杀。
四、结语
“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从最开始的振臂一呼,聚众数万,到最后只剩下二十余个亲信跟随。闯王的成败,都是如此猝不及防。
推翻明朝统治的李自成为何最终没能守住打下的江山?
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直抵京畿,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并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仅仅过了42天,李自成就仓皇地撤出北京,丢掉了江山。那么,为何李自成最终没能守住打下的江山呢?其中原由值得深究。
首先,李自成的农民军没有摆脱阶级的局限性,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李自成的农民军将领在攻克紫禁城逼死崇祯之后,以为天下已垂手可得,在思想上普通产生了骄傲的情绪,这一点从李自成身上最能体现。李自成进入紫禁城之后,在太和宫里举办了盛大的分功宴会,将崇祯后宫的嫔妃当战利品分给自己的部下,整天与一众将领饮酒作乐,沉迷于享乐之中。李自成和他的一众将领的行为,完全是封建小农的思想,没有摆脱阶级的局限性。李自成在占领北京之后,竟然还怂恿部下在北京城内外进行掠夺财物,他对部下说“西安才是我们的故乡,给十个燕京者不换,不久之后,我们就衣锦还乡。”显然,他这个统帅的思想意识里都没有将北京当成自己政权的领地。
其次,农民军内部派系多,彼此勾心斗角是其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成分复杂,里边有农民、山贼和投诚的官兵,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随着农民军战事不断取得胜利,领导集团内部急于瓜分胜利果实,几乎所有将领都认为自己是功臣,彼此之间不再协同合作,甚至出现互相暗害的事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牛金星陷害李岩之事。农民军在定州大败之后,河南出现了叛乱,将领李岩主动请缨要去平叛,但是牛金星怕李岩独占功劳,就向李自成进谗言道:“我们刚刚战败,而河南是李岩的家乡,李岩回河南平叛就如同蛟龙入海,他一定是想乘机窃取兵权。”李岩原本就与李自成有矛盾,李自成听信牛金星的谗言,杀害了李岩及其胞弟李牟,这引起了许多将领的不满和愤慨,农民军内部产生了分化。
另外,李自成还犯了冒进主义错误。农民军从西安出发大举进攻北京时,总兵力才20万左右,他们一路攻城掠地,所占领城池都要派兵接管,战线越拉越长,农民军的兵力也起来少,当他们到达北京的时候,总兵力已不足八万。当各地明朝余部和清军入关反击的时候,农民军的占地不仅迅速丢失,连自保的能力都已经没有了。
- 上一篇:全球唯一一只棕色大熊猫(全球唯一的棕色大熊猫在哪)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