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知网

首页 > 奇闻异事

奇闻异事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宋朝后面是什么朝代)

bj0012023-12-14奇闻异事0

宋朝是怎么彻底灭亡的?

1274年,宋度宗去世,长子赵显即位。1275年春,元军攻克南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不久,常州、平江相继沦陷,临安人心惶惶。1276年农历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在亡国之际,赵氏子孙赵昰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

1276年11月,蒙军逼近福州,11月15日,宋朝大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昰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1278年4月15日,年仅11岁的赵昰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

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厓山,即今天的广东省新会。元军在北方汉人将领张弘范率领下紧追在后,对厓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800余人集体跳海自尽。世人不耻张弘范,特于此立碑嘲之:宋张弘范灭宋于此。

至此,宋朝彻底灭亡。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

一、灭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2、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使汉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无法抵御外族骑兵;

3、联金抗辽、联蒙抗金决策失误,只看到了辽(金)的强大,没看到金(蒙)的危胁;

4、统治阶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导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过重。

扩展资料

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学者不在少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参考资料宋朝(中国历史朝代)百度百科

宋朝是怎么灭亡的?

宋朝灭亡原因

1.

宋朝朝廷上上下下贪生怕死软骨头。

2.

宋朝从皇帝到大臣推行的是抗战有罪,卖国有功的国策。从杨家将到岳飞到文天祥都不是战死沙场都是被奸贼害死。文天祥死的时候,连报国的宋朝都不复存在了,相反蔡京、高俅、秦桧、贾似道卖国求荣升官发财。

3.

宋朝从来就是重文轻武,军队不堪一击。

4.

宋词靡靡之音使得整个国家只知道附庸风雅,不懂得居安思危。

5.

在宋朝凡是救国救民的人都没有好结果,从寇准、王安石到李纲;从宋神宗到宋孝宗,无论抗战的皇帝还是大臣不是被杀被贬就是死后被清算。

拓展资料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宋朝灭亡时间

北宋:1127年,金兵攻克东京,北宋灭亡。

南宋:1279年,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亡。

北宋是怎么灭亡的?

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北宋的统治者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被金兵俘虏,金兵攻破北宋都城,北宋皇室成了金兵的阶下囚,北宋灭亡。当然,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家内部出现了问题。

北宋是在内忧外患的共同作用下走向的灭亡。内忧指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加重了国家上下的赋税徭役,使得地方官员贪污更加严重,令百姓苦不堪言。同时北宋后期奸佞小人当道,统治者被蒙蔽了视听,也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当然北宋灭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外部敌人的强大。长期的重文抑武,使得北宋在军事上与金兵实力悬殊。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同时控制了北宋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并带走了大批的官员皇族们,北宋自此灭亡。

首先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因为发动兵变才得以黄袍加身,一开始它是后周的一位臣子,发动兵变后夺取了柴宗训的江山,并且还将国号改为“宋”。赵匡胤上位之后就在想,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江山,就是因为后周给的权太大了,因此他很怕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才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也就是说能打仗的将军都被赶回家了。

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他还遣散了一些常年征战的队伍,这样一来北宋剩下的军队都没什么战斗力了。赵匡胤死后,它的弟弟赵光义上位,这个弟弟也是干啥啥不行,误国第一名。为了防止兵变,他一而再再而三,贬低军人的社会地位,就连军队战略战术建设都没有人重视了,也就是说从这时候开始,北宋的军队就跟摆设差不多了。

后来面对金人的强烈攻势,北宋军队完全无法抵挡,就连皇帝一家老小都被金人给抓走了。那么问题来了,杨家将在历史上被传得那么厉害,为什么北宋还会灭亡呢?首先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在战场上确实是骁勇善战,深得北宋皇帝的信任,因此当时边疆的安宁都得依靠杨业。

后来杨业战死,他的儿子杨延昭扛起杨家将的大旗,为北宋驻守边疆二十多年。期间多次抵御辽国的进攻,杨家将的第三代代步人物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虽然说他是一名武将,但当时北宋的大臣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多次抵御外族入侵,为北宋立下赫赫战功。

但杨文广死后杨家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等到北宋灭国时,杨家的后人多半是,在军中做一些小头目,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其实北宋的灭亡跟杨家将的兴衰没关系,最主要是跟北宋皇帝们对武将的态度有关系,北宋时期大多数重用文臣,武将备受冷落,没有得到国家的财力支持,军队怎么强大呢

宋朝怎么灭亡的呢?

虽然说起宋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宋朝的软弱,是军事上的矮子。确实,宋朝是内忧外患,四面遍布强敌,但宋朝的实力确是不可小觑的。宋朝经济上是巨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文化上是历朝历代的巅峰也是不容置喙的,可为什么南宋会打不过金军呢,毕竟经济实力这么强,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就称宋朝在横向的GDP上算起来占全球的22.7%呢,领先同时期欧洲各国不知凡几,而且还有那么多像岳飞韩世忠这样的顶级将领,为何最终却还是落得“军事肌无力”的下场呢?

虽然少不了北宋赵光义的事儿,但南宋的赵构却也是推脱不了的。这是怎么说呢?这不得不从北宋说起,从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说起。最初建立宋朝的赵匡胤,是将宋朝的根扶住了,但这“斧声烛影”一事过后,赵匡胤就驾崩去了,赵光义就接手宋朝了,为太宗皇帝。

赵光义是接手了宋朝这棵大树,并且也开始为这棵大树浇水施肥,打算将赵匡胤留下的这棵刚刚发芽的树再开开枝散散叶,从南到北统一下,扩充扩充疆土。虽然不可否认赵光义前期是将宋朝这棵树培育的很好,宋朝兼并了吴越和陈,将北汉也纳入版图,将当时的军阀混战之局一举破掉,将宋朝这棵树的枝叶又茂盛一一点点。

但是枝叶看着茂盛了可不行,有句话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赵光义没有看准了宋朝这棵树的异样,仍然醉心于“拔苗助长”,单想着宋朝已经可以灭了辽国一统疆域了,却不知现实宋朝这棵树并经不起这一“拔”。在高梁河战役中赵光义就吃到了“揠苗助长”的苦头,差点将他这个宋朝大树的管理员也搭进去。

这还没什么,赵光义再一次的刚愎自用,致使宋朝这棵大树再也经不起雷雨的肆虐了,开始变得弱不禁风。自高梁河一战后,赵光义于七年后又一次剑指辽国,但是这次的刚愎自用使得战机贻误,宋军重创。自此,宋朝变得弱不禁风,宋军都被打怕了,枝叶开始零落。云州等边境重锤之地都被守城官送与了辽国。

从此后,宋朝这棵大树愈来愈飘摇,根基也不太稳了,这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再后来到了南宋,由于赵构的这一错误决定,致使宋朝这棵大树的防护罩直接脱落,更加不堪一击。赵构后来在南方建立南宋时,定都了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在临安之前,赵构是打算定都金陵的,但大家也知道,金陵无龙气,从东晋到南朝的梁、陈,无一都是昙花一现。于是择地建都,赵构选择了临安。

但是临安就比金陵好吗?依天目山傍钱塘江,算得上“山环水抱”,看着也着实不错,但虽然水主财,但临安倚靠的天目山却都是断层,这说明什么?根基不深!临安的运势却也是不行的,这注定了赵构在此定都是不能长治久安的。

虽然宋朝的衰败脱离不了军事的积弱,但要不是赵光义的刚愎自用加剧了宋朝的根基晃荡,到了赵构这因为这一错误决定致使宋朝再无回转之力,想必宋朝还是能坚持100年的吧。

宋朝怎么灭亡的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者灭亡的方式都很相似,北宋是被金朝灭掉的,这一事件也被叫做靖康之耻,因为当时北宋的统治者宋徽宗和宋钦宗直接被俘虏了,而南宋则是被蒙古所灭,同样也是被外族灭掉,蒙古大军一路南下,南宋在崖山海战当中战败,宋朝彻底结束了。

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部分,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但是军事实力却不是很强大,所以一度被周围的游牧民族所欺压,宋朝灭亡的方式也是因为被外族入侵所造成的,北宋是被金国打败,而南宋则是被蒙古打败,北宋时期因为地方官员贪污严重,所以到了后期以后也是奸臣当道,慢慢的就进入了内忧外患的时期。

而且北宋时期朝廷也没有注重军事实力的发展,因此碰到了强大的女真族,宋军就显得不堪一击,一下子就被金兵占领了都城,还俘虏了两位统治者,这也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后来南宋建立,南宋依然控制着我国南方大多数领土,在南宋北伐和蒙古夹击的情况下,终于把之前的雪耻给报了,也就是把金国消灭了。

但是让南宋的朝廷没想到的是,蒙古和女真一样,同样也是好战的民族,虽然一起齐心协力灭掉了女真,但是没过多久蒙古就继续开始攻打南宋,而南宋依靠地形优势抵挡了一阵子,就开始陷入了下风。毕竟蒙古铁骑可不是好惹的,等到襄阳这个地方被攻下来了以后,南宋的军队开始节节败退,最后在崖山海战时,最后一点力量也被蒙古大军消灭了,宋朝从此就结束了统治。